台灣海峽兩岸未來的展望
劉盛良
一、前言
由一百多個大陸台商會所組成的「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簡稱「台企聯」於四月十六日 正式成立,東莞台協資深會長張漢文當選會長,並通過邀請大陸國台辦主任陳雲林任榮譽會長,國台辦經濟局長何世忠則為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台辦經濟局副局長劉軍川擔任常務副會長,這象徵著兩岸經貿關係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雖然陸委會認為,台企聯的人事安排明顯有大陸國台辦色彩,具有濃厚的統戰意味。會長張漢文表示成立「台企聯」的目的是「要擴大台商服務面,爭取台商更大權益,找更大商機,以後地方台商協會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可以拿到台商總會解決」。張漢文認為若無有力人士當「台企聯」的靠山,無法有效解決台商的問題。
二、「戒急用忍」政策擋不住「世界市場」的磁吸效應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至去年(2006年)底,到中國大陸投資的廠商約有三萬六千家,投資金額約五百億美元;而事實上依大陸官方的統計,台商約有七萬二千家,投資協議金額約為七百億美元,到位金額約四百多億美元,如將維京群島與開曼群島包括在內的台商投資金額,占中國外資金額約為16%。
由於兩岸長期的緊張與對抗,大陸地區一直是台商投資的禁地,至1992年鄧小平全面推動「改革開放」的廣度與深度,於是乎,中國急遽崛起成為「世界市場」。而海峽兩岸原本具有互補的客觀基礎,台商面對龐大誘人的大陸市場,儘管政府所謂「戒急用忍」政策,仍擋不住台商暗地裡潛行的腳步,從不合法到半公開,到如今公然搶進,台商始終絡繹於途,方興未艾。近年來台灣正陷入經濟停滯與被邊緣化的困境,大陸和平崛起讓台商喜獲事業的綠洲得以重新彙聚,「台商會」的乃成為時勢所趨,亦是異鄉遊子創業發展的靠山。
三、從改革開放到宏觀調控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所發布今年第一季度大陸經濟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增長11.1%,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一般認為,官方仍會持續加強宏觀調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針對經濟是否過熱的問題,回答「不算過熱」。他認為,經濟是否過熱,至少有兩個指標:價格和物資支撐。從價格指標看,扣除食品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漲為1.2%,與去年同期持平,而煤電油運形勢也較為平穩。李曉超表示,第一季度大陸經濟增速全面加快。除了投資下降外,其他主要指標都出現了加快趨勢。
大陸官方表示,造成第一季度經濟仍高速增長的原因,一是工業化的推進,特別是重工業化階段,增長較快,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較大。第二,城鎮化的促進。去年,大陸城鎮化水準達到43.9%,近幾年每年基本上升1個百分點,城鎮化水準的提高也形成了對經濟的促進。三是國際化的激發。去年,大陸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67%,國際化程度已經很高。
今年第一季,大陸貿易順差46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1億美元,成長率幾達100%。如此嚇人的順差成長,卻有一個弔詭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實施的出口退稅制度,很多廠家為了賺取出口退稅,將內銷貨品假報出口 ,使出口金額暴增,事實上出口貨可能沒有那麼多。出口數據因此扭曲,也無法窺得中國出口的真正面貌。
大陸首季經濟成長率超出預期,不少台商、台幹憂心大陸政策打壓,紛紛展開避險措施。不少台灣投資人近期開始調整投資比例,輕股市、重基金;企業主則密切盯緊外匯、出口退稅是否有變化。上海一家台資企業財務長表示,大陸經濟過熱,是政治問題,也是經濟問題。今年以來,大陸人民銀行已多次升息並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但對照剛公佈的第一季統計數據來看,效果並不好,現在最擔心的問題是,大陸政府大踩煞車。
不少在大陸投資股票、基金的台商、台幹,近期也開始調整資產配置比例,凡是大陸政府可能直接打壓的標的市場,先行獲利了結或是展開避險。這位台商認為,大陸股市還不至於受政府調控因素干擾、導致全面降溫,一定還會有投資人持續進出,「距離泡沫,恐怕還有好多年的光景。」
四、民眾對「三通」需求殷切
海峽兩岸間的經貿關係隨著民國76年底的開放赴大陸探親,77年開放對大陸轉口貿易,78年開放兩岸民眾間接通話(報)及改進寄信郵件手續,79年開放對大陸地區間接輸出,間接投資及技術合作,民國80年開放金融機構辦理對大陸間接匯款等逐步開放的措施以來,不斷地快速發展。截至民國90年底,兩岸的進出口貿易額已達299.63億美元,台灣享有181.59億美元的順差。每年經過香港往返兩岸的人員也超過了兩百萬人次。
在現今兩岸間形成了如此龐大的人流、物流與金流的情況下,由於目前必須凡事採用間接方式,徒然增添許多時間與運費成本,因此一般民眾,特別是企業界對於兩岸間通郵、通航、通商的所謂「三通」的需求也就格外的殷切。
實際上,目前兩岸間的「三通」問題,除了不能直接通航、直接投資與通信外,其他大致能運行無礙,以致兩岸間的貿易與投資關係日趨密切。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岸未能直航,致使人員的往返與貨物的流通,需要付出許多額外的時間與運費成本。因此目前民間與媒體雖然泛用「三通」一詞,其實所關心的內涵只在兩岸直航而已。
五、兩岸婚姻的政治因素
主計處日前公佈,台灣離婚率在全球排名第五,每千人中有2.9對離婚。但據“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分析,大陸與台灣聯姻的離婚率卻高達3%至5%,遠超過台灣平均離婚率。這一數字很可能被某些人作為“大陸配偶不可信”的佐證,但如果稍有悲憫之心,應能體味出數字背後的苦衷。兩岸婚姻不穩定其實有很多外在原因。經濟因素就是其中之一。大陸新娘的台灣配偶大多是底層民眾,不少還是老兵或殘障人士,生活普遍困窘。而按照有關規定,大陸配偶需要結婚兩年以上,才能申請到台居住;在台灣居住兩年後才能工作;結婚至少8年才能長期居留,比東南亞等外籍配偶的條件要苛刻得多。雖然政府對證明確有困難的家庭網開一面,允許大陸配偶提前工作,但這畢竟是少數。加上近幾年,台灣經濟低迷,一般雙職工家庭都受到影響,更何況這些底層家庭。貧困夫妻百事哀,生活難以為繼,自然容易分道揚鑣。
兩岸婚姻不穩定的另一原因,是娶外籍新娘如同購買商品。在街頭,尤其中南部鄉鎮,經常可見諸如“二十萬娶得美嬌娘”的婚介廣告,甚至還明確標出“不滿意可退貨”的“售後服務條款”。在這樣的風氣下,很多外籍配偶嫁過來,實質是傭人加生育機器,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大陸這些年婦女解放做得好,很多大陸配偶受不了這樣的歧視。再加上,有些台灣男子結婚前隱瞞生活狀況或殘疾,大陸配偶帶著夢想而來,發現並非如願,婚姻破裂也就在所難免。
兩岸婚姻還無法不受兩岸關係波動的影響。台灣有關部門對大陸配偶比對東南亞等外籍配偶要嚴苛,行政院擬修正所謂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試圖將大陸配偶取得身分證的年限由8年延長到11年,雖然後來在眾多抗議聲中未獲通過,但其歧視之心昭然。後來有關部門開始針對大陸配偶實行面談制度,美其名曰以打擊假結婚為目的,但打擊效果到底如何還不知道,卻給真結婚的兩岸擇偶人帶來不少困擾。而且外來配偶中,大陸配偶的比例並不算多,為何面談制度只針對大陸配偶,恐怕很難不將其與政治聯想。
目前台灣男女比例失衡,即使是所有本地可婚女性願嫁本地可婚男性,還有15%男子找不到對象,所以才會有很多台灣男子來大陸、到東南亞找媳婦。而大陸姑娘因為語言、文化相通,更成為台灣男子傾向選擇的對象。兩岸婚姻應該是兩全其美的一樁好事,以民主自由自詡的台灣,難道竟容不下這些只想生活得更好一點的大陸姑娘?
六、兩岸未能三通的後遺症
自從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兩岸開始隔離分治,互不往來,直至2001年1月1日 開放的小三通,方才啟動以合法的方式直接往來。1997年和1999年香港與澳門先後回歸大陸,港澳地區無意中也形成兩岸之間的另一種「小三通」。2003年春天期間,兩岸達成包機直航協議。第一架以合法途徑飛抵中國大陸的機場的台灣客機在當年1月25日起飛,中途只象徵式停靠香港。雖然兩岸的貿易交流卻有大幅的成長,台灣並且享有鉅額貿易順差,民間要求三通的主張日漸擴大。而且大陸和台灣已於2001年年底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對拒絕三通造成重大壓力。至於全面的三通,基於政治考量,至今仍未開放。
估計目前滯留大陸的台灣同胞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大多數是為了投資、就業、就學、洽辦商務及觀光旅遊。特別是投資事業、洽辦商務,由於未能三通,使得他們必須選擇滯留在大陸,也由於這些台商長期居留大陸,無法就近照顧家庭,夫妻感情日久生變,不少恩愛夫妻竟然以離婚收場,子女教養未能獲得妥善解決,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如果能夠早日三通就可以避免這些家庭悲劇的發生。
七、結論
(一)早日直航有助於激勵跨國企業將其營運及採購總部留在台灣,並增強其在台灣的投資意願。
(二)經研究直航對台灣的總體經濟相對於大陸而言是有利的。
(三)直航所衍生的對於國內所得、就業、產出的不利影響也很小。
(四)直航既然對於國內投資的不利影響較小,代表比較沒有這一方面經濟安全的顧慮,但同時對某些產業(如:石化業)又具有貿易取代投資的效果,有助於企業「根留台灣」,而且能降低運輸成本及縮短人、貨往來的時間,有助於企業提高其全球運籌的能力從而提昇其競爭力。加上其對台灣的總體經濟有利,政府實在應該對於推動兩岸直航,給予正面積極的考慮。至少在現階段而言,貨物的海、空運直航的開放應是優先努力的方向。
(五)直航縮短兩岸往返的時間,降低人力移動,貨運成本,大大減少台商滯留大陸的必要性,還可兼顧台商家庭生活照顧與親情的團聚,增進了台商幸福美滿的家庭,何樂不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