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擴大交流與合作為和平協議紮下基礎


                       

擴大交流與合作為和平協議紮下基礎

江彥震 台灣時事評論員

金門縣愛心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先生攝影作品的『思親』詩句:『浯江溪畔望海天,南北太武脈相連;兩門幾多相思苦,咫尺天涯盼團圓』。廈門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彭一萬先生所吟的『門字歌』:『廈門望金門,金門望廈門;兩地都是門,本是一家門,長年關大門,同胞難入門;何時齊開門,骨肉迎進門』。金、廈兩地人民聽來也不免感慨萬千,不勝唏噓!

八二三砲戰五十週年,馬英九總統日前搭乘空軍一號專機到金門出席紀念大會,以「從殺戮戰場到和平廣場」為題發表金門談話。馬定調下階段的兩岸政策主軸是「深耕和平思維,強化自衛實力」,將持續擴大交流與合作,為和平協議紮下基礎,但在同時,台灣仍要強化自衛實力,以國民生產毛額的三%做為國防預算的立場不會改變。

馬英九指出,行政院已責成經建會配合兩岸新情勢及小三通全面正常化,通盤檢討規劃金門中長期經濟建設,結合金門,豐富的觀光、人文、資源及產業基礎,活化地方經濟。至於金門當地民眾關切的金廈通水及興建金嶝大橋議題,馬也將首度表態,認為都可以討論評估。馬總統的態度也回應了中常委廖萬隆在中常會上的主張與建議。

據了解,馬總統談話的目的是在為下階段的開放政策取得國內的「共識」。奧運結束後,兩會重啟協商重點仍以經貿為主,府方正在評估,下半年可能首度在台灣舉行的「國共論壇」,將不排除嘗試納入「和平」議題的可能,一旦國共召開前所未有的「兩岸和平論壇」,屆時撤飛彈議題將端上檯面。

八二三砲戰五十週年紀念活動因台風影響推遲一天舉行,活動中馬英九表示:近年有一些鄉親提到的廈金通水以及興建大橋的構想,也都可以討論評估。金門島距離中國南方福建省廈門市大嶝島只有8.6公里,是台灣西北地區最前方的島嶼,1958823開始的44天時間裏,中國大陸和台灣曾在這裏展開了大規模炮戰。

金門島居民此前一直要求政府修建連接這兩個地方的和平大橋,但當局一直反應冷淡並主張說:離台灣本島太遠,離廈門很近,隨時可能會被大陸奪走。但是,如果中國大陸支持這一和平大橋修建計劃並使其成為現實,中國大陸和台灣就將迎來通過一座橋連接兩岸的劃時代的和平與和解轉機。

馬總統先後到西園五龍山聽取金門縣政府所作連接兩岸金嶝大橋興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簡報、視察水頭碼頭、金門縣政府和尚義機場等地,除了釋出開放大陸旅客小三通落地簽或一次多簽、年底前完成兩岸通水、建橋評估外,並十分關心發展觀光。

馬英九總統,期許應做好觀光遊憩改善,尤其是開發戰地資源,發揮特色,把過去五十年因軍事延遲發展,能夠通通撈回來,大家一起努力把負債變成資產。他指出,碉堡、坑道等戰地資源,都是金門對觀光客有吸引力的地方,全世界找不到坑道如此多的島嶼,任何坑道及背後的歷史故事,都是無價之寶,應該要好好發揮,保有吸引力,大陸旅美藝術家蔡國強即是到金門辦碉堡藝術節活動。他舉馬祖為例指出,馬祖北海坑道可讓登陸艇直接駛進去,做好了不打仗,如果是拍電影當警匪槍戰場景太好了,想像力有很多可以發揮,還有過去鐵堡內有1918年製造水冷式五○機槍,為骨董武器,後來搬走了,十分可惜。

馬總統說,金門在戰時是最前線,但兩岸關係也是最前線,如何把全世界砲擊最密集的地方,一百五十多平方公里落了四十七萬多發砲彈,平均每平方公里三千多發的世界記錄,這樣的金門,將其從二十世紀的殺戮戰場變成二十一世紀的和平廣場,讓這些在金門成仁的軍民在天之靈能夠安息,看到和平、看到繁榮,這才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金門也應朝此方向來發展。

從這方向來看,很多問題其考慮點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紀念,對於歷盡劫波的金門民眾而言,這一頁又一頁的歷史傷痕,彷彿揮之不去的創傷和血痕,無奈卻又引人傷懷;究竟何時才能讓金門由撫慰而昇華,由昇華繼而奮起,在兩岸和平對話的新紀元中,重燃新生與發展的契機?其實要讓金門大步邁進,需要的不過就是「補強」、「鬆綁」二者而已。換言之,只要政府多傾聽金門的聲音,補強法規,減少限制,便可創造誘因、釋放民間活力,讓金門憑藉自身的地緣優勢和發展條件,創造未來。

                             

鬆中帶緊、緊中帶鬆─謝森中


鬆中帶緊、緊中帶鬆─謝森中

江彥震

「鬆中帶緊、緊中帶鬆」這句貨幣政策鬆緊帶理論,是臺灣前中央銀行總裁謝森中的名言。而其一口客家腔調的國語令全體國人印象特別深刻。謝森中總裁有一次在立法院答詢時,因有些立法委員聽不懂他客家口音濃重的國語,要求他要用國語回答,他說:「我說的就是標準的國語,我的學生都聽得懂,你們怎麼聽不懂?」

謝森中是一位農經博士,亦是臺灣著名經濟學家、銀行家。1949年接任公職後,歷任要職,對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良多,尤其在擔任中央銀行總裁期間,對促使台灣經濟,金融自由化,以及規劃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殫精竭慮,不遺餘力。

謝森中擔任央行總裁期間,「鬆緊帶哲學」名聞遐邇,當時的謝總裁認為貨幣政策的實施就該應用這種彈性方式,於是當臺灣政經環境一有風吹草動時,央行總是特別熱鬧,因為總會有因應的貨幣政策提出,而當時謝總裁也光明磊落勇敢的闡明政策且歡迎各界的質疑和挑戰。

謝森中,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梅縣,從梅縣東山高級中學畢業後,於1939年考入中央大學農業經濟系,1943年畢業後即考入中大研究院攻讀農業經濟兩年,1945年獲碩士學位後留校任講師幫助講授農業經濟學的課。1947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深造,1949年獲農業經濟學博士後回國。先在臺灣大學及中興大學任教,並在臺灣的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任農經組長及秘書長。1959年與李登輝合著《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投入產出及生產力之研究〉。

1965年應聘赴菲律賓國立大學任客座教授,同時任亞洲開發銀行投資計畫審核處處長。1981年回臺灣任“行政院經濟計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83年後調任臺灣交通銀行董事長及中央銀行理事。1989年起任臺灣的中央銀行總裁,五年屆滿任顧問,並任臺灣最大民營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顧問、臺灣“工業銀行”董事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以及時報文教基金會、徐元智文教基金會、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

50年代臺灣因人口增加,糧食需求量增大,糧田向南發展,使甘蔗種植處於不利地位,爭地十分激烈。謝森中以“臺灣之糖米競爭”為題,以線型設計方法,運用產業經濟學及投入產出資料,研究這一糖米競爭,受到學術界及務實人士的重視。在農復會任職期間,又與人組成農民研究調查團對台農業經濟建設提出許多建議,為促成臺灣經濟起飛打下厚實基礎。在擔任世界性開發金融機構亞洲開發銀行投資計畫審核處處長15年間,主要任務為負責審核及評估各項申請的投資及貸款計畫,提出報告供董事會批准。在此期間又主辦了亞洲農業調查計畫,組織一個由亞洲及世界各國的專家參與的亞洲農業調查的團隊,訪問各國,撰就一本《亞洲農業調查》報告,既供該行各會員國農業發展計畫及投資方案的參考,又對亞洲發展的創舉很有價值。

任職中央銀行總裁的5年間,謝森中主管貨幣政策及全台金融銀行業務,並管理運用約900億美元外匯存底,注意物價趨勢及通貨膨脹趨勢,協助經濟發展。此外推動金融自由化及國際化,建立臺北外幣拆放市場,開放遠期外匯市場,准許各銀行增設海外分支機搆;“中央銀行”本身也倡設紐約、倫敦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辦事處,和國際金融掛鈎,倡辦新種外匯業務,並以“央行”的外匯存底適當存放到“央行”的海外分行,增加其信用度和業務量,並可信貸外匯給臺灣企業家以計畫型貨款做投資併購之用。種種措施企圖使臺北發展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中央銀行任期內,他還兼任亞洲開發銀行理事,經常參加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世界金融中心的年會、專案會議、高級會議等,以擴展其專業活動範圍。還以觀察員身分參加國際清算銀行的年會,開展業務關係。謝森中還與洪都拉斯的“中美洲開發銀行”,倫敦的“歐洲復興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以及美國、日本歐洲的大銀行發生業務來往;並與其國際金融領袖交往。由於以上活動及其鉅款外匯存底,建立了與世界金融交流的制度,提高了在金融界的地位。

謝森中以其在金融、教育等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曾榮獲明尼蘇達大學的傑出校友獎章,洪都拉斯總統頒贈特授總統大勳章,加拿大總商會頒贈特別商務獎章;中美洲尼加拉瓜總統查莫洛夫人頒贈特授大勳章多項獎章。

謝森中的夫人謝延禧畢業於中央大學教育系,他們都感恩中大母校的教育,認為略有成就都是母校的恩惠,曾二度一起回訪母校,參加兩岸學術交流。

謝森中於2004424晚上九時病逝於美國洛杉磯美以美醫院,享年八十四歲。謝森中的小兒子到戶政機關辦理除籍手續時,竟然意外發現他多了一位「大姐」,經過查證後,才知在戶籍上登記「長女」身分的女士,原本為謝森中胞兄的家中女幫傭,謝兄因戰事先行來台,後來遷到新加坡僑居,但因謝女後來無法入境星國,謝兄商請謝森中暫時將謝女留在家中居住,並代辦謝女的戶籍登記。未料,戶政單位在辦理設籍手續時,錯誤將謝女登報是謝森中的「長女」,數十年來並不知悉,一直到謝森中過世,家屬在辦理死亡除籍時,驚訝發現這位意外的長女。但是謝女因為多年前已經過世,按照遺產法規定,謝森中過世後,其配偶和子女享有繼承優先權,依法謝女得以繼承部份財產,不過由於謝女過世,謝的一對兒女因此成為法定繼承遺產權人。不過後來經過血緣鑑定,證明雙方並無親屬關係,這起遺產糾紛才得以順利解決。

梅縣的客家鄉親謝森中先生之所以能對臺灣的經濟作出卓越的貢獻,得力於先生曾在國外著名大學學習和研究經濟18年,奠定了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海內外金融、經濟界的領導和管理部門工作50年,深諳實際問題,因而能審時度勢地在長遠發展規劃的前提下解決當前實際問題,推動臺灣的經濟起飛。

                          

 

關於轉型正義的幾點思考


關於轉型正義的幾點思考

江彥震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新興民主國家對過去政府錯誤暴行和不正義行為的彌補,通常具有司法、歷史、行政、憲法、補償等面向。簡言之,即對過去的迫害者追究其罪行,對過去取得不當的利益予以追討。但還要探討「集體不正義」的狀況與避免「選擇性的審判」。轉型正義是遲來的正義,也有可能違反信賴保護原則與法治國原則中的正當程序原則。

一般而言,學界對於轉型正義的認知,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政權轉型後,對舊政權時期使用公權力做出迫害人權的罪刑進行真相的調查,並且對在舊政權時期的受害者給予補償、而對施暴者給予懲罰的作為。通常這樣的轉型正義在經驗上是發生在非民主轉型到民主之後的重要工作。轉型正義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一個新興的民主政權,需要一個健全而且有互信基礎的社會,而轉型正義就是重新建立一個互信基礎的重要開始。唯有過去一切不公義的真相被真實的揭露出來,受害者獲得適當的補償,而加害者有了應該獲得的懲罰,社會的互信基礎才能重新被建立起來,而一個利於民主健康發展的市民社會,也才能獲得一個良好再出發的起點。

轉型正義的發動,「挖掘真相」是第一步。唯有真實的把過去發生的不人道與不公義揭露出來,我們才知道該對誰懲罰、為何懲罰,以及該對誰補償,如何補償。因此,許多國家都在轉型後成立所謂的真相調查委員會,希望能在轉型正義的處理上順利展開第一步。至於真相出來以後,該用何種懲罰,是肅清、是和解、是遺忘,那則是第二個階段要處理的問題。臺灣社會,在民主化後仍然缺乏互信基礎,轉型正義未能成功的處理,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未來,這個議題仍舊會是困擾臺灣民主健全發展的重要變數之一。

轉型正義的處理方式:一、清算:如南韓新的總統清算前任總統,猶太人清算納粹,但在臺灣總是被當作選舉的工具在炒作;二、和解:如南非種族和解,這是施明德最讚賞的方式,在和平的基礎下,揭露真相,伸張正義,妥善處置過去,然而在臺灣卻是永無休止的藍綠對抗;三、融合:如東西德統一,前共黨轉型執政。民進黨做為第一個本土政權,針對過去的威權統治和黑金政權,原應查明調查過去統治者所犯的罪行,以作為導正及和解,但其執政後仍持續創造新的罪行,失去追尋轉型正義之資格。

扁政府的貪腐和轉型正義所強調的正義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而且貪腐的罪惡卻使得轉型正義失去推動的正當性與顯著的目標,倫理道德破毀的危機,更使得「正義」的訴求完全無法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民進黨不僅無法追求轉型正義,更失去了本土精神。轉型正義原本是政治學上的一種學說及概念,也就是說本來應該法律解決的,因現實上的困難,而參雜政治解決。但其前題是,後者要比前者高明、文明,以及更有利於人民。[2006.8.23]

饒穎奇返鄉祭祖


饒穎奇返鄉祭祖

《三明僑報》[2007.10.2]

江彥震

第二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於28上午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幕。北京、上海、福建、台、香港、澳10省市和地300多位代表會議。全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許嘉璐和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主席、中峽兩岸客家文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等出席幕式。嘉璐在幕式上講話時說岸客家人把他做故,莫把故做他為兩岸走向和平、加合作做貢獻。他希望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要多元化、多次地下去,越水準越高成果越多。論壇通過主旨發言、鄉情報告、風情展示、參訪尋根等活動形式,來傳承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

 兩岸客家人要站出來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26日晚,率領一百四十八位台灣客籍人士來到閩西客家祖地─龍岩謁祖尋根的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客家出過許多革命先賢,如孫中山先生。客家人在國家民族需要的時刻要站出來,做我們應該做的,對中華民族有利的事。饒穎奇說,這次來尋根的一百四十多人,都是各自領域的精英,把他們凝聚起來,就是希望他們更瞭解客家文化,發揚客家精神。

回憶起2002破冰來到大陸,與前副總理錢琪琛等人的長談,饒穎奇十分感慨。當時我就覺得,自己應該做一些兩岸交流方面的工作,降低兩岸敵意,好好和平共處。客家人應該站出來做這個工作。此後饒穎奇就多次奔走於兩岸之間,希望在有生之年將兩岸關係向前推進,盡一份中華子孫的綿力。

對於如何在兩岸關係中更好地發揮客家人的作用,饒穎奇表示,兩岸都需要給客家青年更多機會,栽培他們,這樣才能提升客家族群在兩岸的影響力,促進兩岸客家人之間的交流交往。

27930分,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由台灣專程回到閩西原鄉祭祖的前“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一行終於抵達此行的目的地─武平縣中堡鎮羅花坵自然村。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和鄉親們熱烈的掌聲歡呼聲中,在掛著“熱烈歡迎饒穎奇叔公回鄉尋根謁祖”大紅橫幅的饒氏宗祠門前,饒穎奇夫婦攜手向饒氏宗親深深鞠躬。

“回家的感覺真好!”喝著象徵生活甜蜜美滿的甜湯,饒穎奇夫婦反復說著這句話。饒穎奇夫人饒高淑端特意穿著一身大紅套裝,她動情地連連說,“很久以前就想回來,終於回來了,很感動。” 饒穎奇說,先人在這樣的窮苦山區生存下來,相當辛苦。所以饒氏客家人對後代的教育非常重視,“晴耕雨讀”,饒氏後代有許多人走到世界各地。“不要忘記祖先,永遠思親,要記得自己從哪裡來。”

洗手,叩拜,上香,饒穎奇率家屬及宗親在莊嚴的鼓樂聲中以鮮花香果、清酌庶饈虔誠上祭。饒穎奇還親筆為饒氏宗祠題寫“武平情深, 故鄉月明”八個大字。祭祀典禮結束後,饒穎奇在饒氏宗祠外向饒氏宗親發表簡短講話。“各位叔叔、伯伯、嬸嬸、伯母、兄弟姐妹、各位鄉親,大家好!”饒穎奇用客家話說的“大家好”引得現場一片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我的先祖饒忠山公清朝遷到台灣,到現在已經兩百多年了。我今年七十有四,七十四年中一直想回到故鄉,但因為歷史變遷,一下沒能回來探親。”饒穎奇說,“今天終於讓我完成了這一生的心願,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家的感覺真好啊,太好了!”

饒穎奇說,我現在是台灣客家人,也是武平客家人,但我們都是中國人。我現在是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我要做的就是兩岸的交流工作,希望大家你來我往,相互親近,兩岸鄉親能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兩岸永遠和平。[961002]

 

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

《環球客家雜誌》[2007.6.4]

江彥震

蘭芳共和國(17771884),全名「蘭芳大總制共和國」,是華人所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1770廣東梅縣客家人羅芳伯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成為“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最初並非政治組織,而是一家貿易公司。是時不少廣東人前往南洋謀生,由於廣東人善長經商,因此不少從事貿易的人都很受當地酋長的敬重。當時由於不少歐洲人前往當地騷擾,所以當地有華人社團從廣東省招請團練,來到南洋擔當類似保鏣的角色,當中勢力最大的是蘭芳公司。後來不少酋長都要求蘭芳公司保護他們,所以蘭芳公司當時的老闆羅芳伯就在當地成立共和國,並擔任國家的元首,總攬國家的保全及各部族之間的協調工作。而各部族的內部事務,仍然由酋長負責。此外,由於羅芳伯得知洋人對清朝仍然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就立即向清朝稱臣,並派員前往北京朝貢。不過由於擔心清朝可能不滿,羅芳伯向清朝稱臣時決定仍使用“蘭芳公司”之名,而非“蘭芳共和國”。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加入的部族,看到蘭芳共和國的成功,亦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最高峰時,蘭芳共和國的勢力範圍佔有整個婆羅洲島。

蘭芳共和國以東為首都,並將1777建國當年定為蘭芳元年。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且「國之大事皆眾諮議而行」,以類似於民主選舉的形式傳承,前後歷經十三任,十二位總長(其中江戊伯曾經擔任第二、四任總長)。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爆發,荷蘭開始重新部署佔領行動。公元1884,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107年。而逃往蘇門答臘的華人一直往西遷徙,並於馬來亞半島定居。當中的一位後人後來更成為了東南亞的顯赫人物,他就是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

羅芳伯(17381795),原名芳柏,於乾隆三年出生於廣東省梅縣石扇堡。羅大哥羅芳伯是人們對他的尊稱。羅芳伯少時,負奇氣,性豪爽,尤喜結納自幼文學習武為群兒冠嘗于學書習劍之餘佐治耕牧 ,遇事勤奮,鄉里稱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35歲的羅芳伯鄉試不第,於是乃懷壯遊之志,與百餘名親戚朋友結伴而行,從虎門覓出海之路,一帆高掛,飄入萬里長空,來到被當時華僑稱為金山的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島。

在當時,婆羅洲的坤甸,東萬律、沙拉滿、山口洋各地,尚未開發,到處荊棘叢生,僅有少數廣東潮州、嘉應、惠州各屬的華僑在這片地廣人稀,荒茫未辟的地方採礦和墾荒。最早羅芳柏以教書爲業,以後以地緣和血緣關係為紐帶,在婆羅洲的坤甸駐紮下來。他有文化、有才能、有膽識、懂武藝、長技藝,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故深受華僑和當地人民的擁戴。其時東萬律有大小採礦公司七個,內部互相爭鬥,外部又有強鄰入侵,面臨著內憂外患。在印尼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曾多次向坤甸一帶發動武力侵略。羅芳伯因為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出眾的組織才能,在坤甸一帶華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各地搞同鄉會的人推舉為領袖。但是當時婆羅洲島上不但有七個採礦公司之間互相爭鬥,外部又有爪哇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羅芳伯便積極聯絡蘇丹和當地土著頭人,成立華人與當地民衆相結合的軍隊,兩次擊退荷蘭軍隊,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羅芳伯曾與坤甸素檀聯合出兵平亂,蘇丹為此備酒設宴慶賀。

「越土人謀叛,蘇丹籌備軍費,遣羅芳伯徵之,芳伯乃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設,果大捷,土人死傷甚眾,蘇丹得報大喜,及置酒作樂,為芳伯壽,席間舉酌掀起而言曰:「居有大功勞我族,顧約為兄弟,世世子孫,毋相忘也,芳伯唯之。」(溫雄飛著《南洋僑通史‧羅芳伯傳》)

後來,在卡浦亞斯河下游的地方,有個土酋經常離間土人與華人的團結。羅芳伯聯絡蘇丹勢力,東征西討,勢力日益強大,蘇丹便將東萬律縱橫數千里之地歸他管轄。這樣,在他的轄區內便有了十多萬之眾的百姓和南北數十里的產金地,如弟恩、豬打崖、坤曰、龍岡、沙拉蠻和山心等地,都歸他管轄。

羅芳伯曾寫過一篇《遊金山賦》,生動描述了他遠涉重洋的緣由,航程中的所見所感,以及抵達婆羅洲後經商乏本,坐館教書的無奈心情:

「蓋聞金山之勝地,時懷仰止之私衷。地雖屬蠻夷之域,界仍居南海之中。歲值壬辰,節界應鍾。登舟自虎門而出,南征之馬首是東。攜手偕行,親朋百眾;同舟共濟,色相皆空。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無何遠望長天,覺宇宙之無盡;下臨無地,想雲路之可通。真如一葉輕飄,飛來萬里;好借孤帆逕達,乘此長風。時則從小港而入,舟人曰:金山至矣。但見滿江紅水,一帶長堤。林深樹密,渚淺波微。恍惚桃源仙洞,翻疑柳宅山居。兩岸迷離,千仞嵐光接翠;孤峰挺秀,四圍山色齊輝。幾樹斜陽,一溪秋水。兔魄初升,猿聲四起。不聞牧笛樵歌,那有高人逸士。山窮水盡,潺潺之泉酌關心;柳暗花明,喔喔之雞聲盈耳。若夫地當熱帶,日氣薰蒸。草木曾無春夏,人事自有新舊。黃金地產,寶藏山興。欲求此中生活,須從苦裏經營。雖雲人力之當盡,實為造化之生成。至於名物稱呼各異,唐番應答攸殊。沙寮依然茅屋,巴曆原是金湖。或岩或山,上下設施一體;是擔是荷,往來實繁有徒。嗟嗟,早夜披星,滿眼之星霜幾易;晨昏沐浴,周身之雨汗交流。由郎蕩漾於懷中,乍分還合;刮子婆娑於水底,欲去仍留。幸黃金之獲益,羨白鏹之盈收。予也材本鳩拙,志切鶯遷。耕辛憑舌,硯苦為田。愧乏經商資本,慚非宿學高賢。假館他邦,固既虛延歲月;賓士道左,還期捆載凱旋。俾士作商,不憚萍蹤萬里;家貧親老,常懷客路三千。因而水繞白雲,時盼望於風晨月夕;倘得堂開畫錦,慶優遊於化日光天。噫嘻,蠻煙瘴雨,損體勞形,豈無志於定遠,又何樂乎少卿。遠適化鄉,原效陶朱之致富;登高作賦,實懷騷客之怡情。乃作歌曰:巍巍獨立萬山巔,雲水蒼蒼自繞旋。如此好山如此水,蹉跎歲月亦潸然。」

1777,羅芳柏根據當地人民的意見,以東萬爲首府,著手建立蘭芳公司,並組織蘭芳大總制共和國。羅芳伯被稱「大唐總長」,敬稱爲「芳伯」。羅芳伯在任內期間,領導人民改進農耕技術、並且擴大礦產的開採,發展交通事業,同時創辦學校,建立全民皆兵,組織青壯年參加軍事訓練,平時務工、務農、經商,戰時集結打仗,並設有兵工廠,製造槍炮,建立鞏固的防務,並且與中國有貿易上的往來。蘭芳大總制成立18年(1795年)後,羅芳伯因病在坤甸逝世,享年58歲,臨終前他推薦有功績且武藝超群的江戊伯繼任,保證了政局的平穩。羅芳伯等人所造就的政績,一直爲後人所敬仰,東萬律有紀念他的「芳伯公學」,坤甸有「羅芳伯紀念廳和墓園」,其家鄉梅縣石扇梅北中學內有「羅芳伯紀念堂」。在印尼坤甸卡浦亞斯河之東的一所中國式的廟宇,這座廟宇是僑民為紀念開闢坤甸的大唐客長羅芳伯而建立。大唐客長即海外王。廟裡掛著一副對聯:


百戰據山河,揭地掀天,想見當年氣概。
三章遵約法,經文緯武,猶存故國冠儀。


羅芳伯仿傚西方當時才出現的民主制,規定國家的大小事情都必須諮詢人民群眾之後,才能施行。最難能可貴的兩點是:他沒有稱帝,帝制自為。又拒絕了人們要他稱王的請求,而是稱總制、大唐總長,並且規定,他及後世領導人都不能把蘭芳共和國變為一姓人的家天下。當時的「蘭芳共和國」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禦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蘭芳各屆總長都十分重視發展生產,他們帶領人民改進農耕技術,擴大礦業開採,發展交通事業,提高了當地的生產力水平。軍事上,蘭芳建立了全民皆兵制度,經常組織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創建了兵工廠,製造各種槍炮。蘭芳還大力發展教育,從清朝聘請一批著名儒生前來教學,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知識水平。

    在國家治理上,蘭芳推行以法治國。建國之初,蘭芳就設立法規,禁止暴政,並規定:凡姦淫搶掠者,殺無赦。蘭芳共和國嚴格地遵守了這些法規,使得自身實力和影響大增,吸引了許多當地土著部落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版圖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蘭芳的領導人還做到以身作則。他們不僅嚴格遵守各項法規,還十分關注百姓的生活。蘭芳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國內就爆發了鱷魚災難,成群結隊的鱷魚在蘭芳國內水域活動,嚴重危害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消息後,大總長羅芳伯立刻親自前往受災地區,指揮人民成功地驅逐了鱷魚。

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當時的東南亞並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1602年成立了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等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製造假像,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還有一個原因是羅芳伯這些人,都是大清國的平民百姓,因為在故鄉太窮,不得已下了南洋。雖然飄泊海外,但仍然是大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墳墓祠堂,以及親友家眷,都在國內。他們如果自立為王,對大清皇帝來說,仍然屬於反叛,抄家挖墳毀祠堂的事皇帝是幹得出來的,甚至還會派兵出海,進行征伐。所以,羅芳伯他們不敢自立為王。其實,羅芳伯建立蘭芳國後,在華人圈裏根本不敢稱為國,只能稱為蘭芳公司,或者蘭芳大總長。這當然有害怕告發的原因在內。後來,他們還曾經遣使回國,覲見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清朝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清朝皇帝不予受理,根本不理睬這些天朝棄民,或者根本不能容忍南方的漢人在海外建個國家。

羅芳伯到海外後,因為他才能過人,所以被大家推為首領。帶領眾多海外華人,謀求共同的利益。後來因為華人勢力太大了,有好幾萬,當地土著居民也歸附了好幾十萬,他們幫助浡泥王平了叛,浡泥王看華人的勢力已成,不得已拱手讓位。蘭芳國能建立起來,主要還是華人群體實力很強的緣故。羅芳伯是華人勢力的代表,是由華人們推選出來的。除了個人能力之外,在華人圈內並不具備絕對的優勢。也就是說,大家能一起推選他,也能夠一起廢了他。所以,羅芳伯敢於向土著居民稱王,但不敢在華人面前稱王。

然而,羅芳伯於1777年創立的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在世界歷史上已堪稱第一,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還早了十年。蘭芳共和國的成就與貢獻至今仍為當地人稱頌。一些學者還著書立說,傳頌蘭芳共和國的功績。早在20世紀6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就著有《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一書,最近大陸閩西歸僑作家張永和、張開源又新著長篇傳記《羅芳伯傳》,這些著作讓蘭芳共和國及客家人過去的豐功偉績重現世人眼前。

蘭芳共和國是明清時期一般平民百姓在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在國外另覓新天地所建立的一個共和國。事實上,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不僅只是蘭芳共和國一個而已,還有其他幾個國家:

廣東省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於19世紀為荷蘭人所滅;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福建省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另一個沒有特定名稱的王國。於19世紀被向東擴張的英國消滅。

還有暹羅王國的開國國王鄭昭、三佛齊國王張璉(廣東饒平人)、婆羅國王某(福建人)、爪哇順塔國王某(廣東潮州人)。以上華人國家均於19世紀亡於西方殖民列強對東南亞的侵略狂潮之中。  

附錄:

     表一:1740-1777年西婆羅洲的部分客家人團體


   

    

經營

   

聚勝公司

坤甸

金礦


四大家圍

坤甸

金礦


山心金湖

東萬律下數裏

金礦

張阿才(財庫)

蘭和營

茅恩

農業

江戊伯(功爺)

蘭芳會

蘭芳會崠,大樹山

農業

羅芳伯(大哥)

天地會

骨律等地

農業

劉三伯(大哥)

資料來源:《蘭芳公司歷代年冊》,Schaank《打勞鹿公司》等

          表二:蘭芳公司歷代首領年表*



 

 

在任時間

   

1

羅芳伯

嘉應州

1777-1795

在東萬律地區創建蘭芳公司總廳

2

江戊伯

嘉應州

1795-1799

武功卓絕,鎮服四周土著

3

闕四伯

嘉應州

1799-1803

與土著時常發生衝突

4

江戊伯

嘉應州

1803-1811

平定戴雅克之亂

5

宋插伯

嘉應州

1811-1823

荷印政府開始插手公司事務

6

劉台二

嘉應州

1823-1837

受封“甲太”,公司自治權漸受荷印當局影響

7

古六伯

嘉應州

1837-1842

與萬那土王戰爭失利,辭職回中國

8

謝桂芳

嘉應州

1842-1843

年邁無為

9

葉騰輝

嘉應州

1843-1845

第一位不住公司大廳的甲太

10

劉乾興

嘉應州

1845-1848

與萬那王戰爭

11

劉阿生

嘉應州

1848-1876

與荷印當局關係密切,開發文蘭新礦區

12

劉亮官

嘉應州

1876-1880

第一位子承父職的甲太

13

劉阿生

嘉應州

1880-1884

死後公司自治被荷印政府剝奪

資料來源:《蘭芳公司歷代年冊》,高延《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