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姓氏」與「堂號」











































 

「姓氏」與「堂號」

江彥震

「堂號」乃是中國姓氏的一大特徵,縱觀世界各國,無一民族有此特徵者。然而此一特徵卻逐漸在消失,如今在中華民族各族群當中,保留「堂號」最完整的只剩下客家人而已。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

至於「堂號」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先民們為了記載自己姓氏發源而設的標誌。「郡」是古代行政區的單位(下設有縣),它是百家姓堂號的起源地。因為「堂號」一般來自祖先發跡的郡名,所以也叫「郡號」。中國先民用郡名(或縣名)立「堂號」,在地理方向可以辨認同一代的宗親,在時間方面更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的歷史應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不過一般認為大量南遷是在東晉元帝時代,即公元317年(五胡亂華)之際,以及南宋淪亡之後。先到安定地區的客家人在自己的中堂掛上「堂號」,使晚到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以便得到暫時的照顧。久而久之,「堂號」自然變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媒介。

不過由於通婚、遷移等因素,並非所有姓氏只用一個「堂號」,有的姓氏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幾個「堂號」。「堂號」的來源除了採用祖先發跡的郡縣之名外,也有少部份採用祖先的遺言、古文的經句、或兩姓堂號的混合。

「堂號」也叫「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而為信。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來源主要有:地名(一般表示宗族的發源地)、典故(與本族祖先相關的故事或傳說)、訓詞和祖先名等。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宅院、族譜、禮簿、燈籠、牌位、墓碑等處使用。

「大丈夫坐不改姓」,意即以自家所擁有的姓氏為傲,光宗耀祖是我們立身處世的重要準則。起初,「姓」與「氏」是有所不同,「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母系社會,只知道有母,而不知道有父。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每一個母系血統,即形成一個個別的氏族;每一氏族為區別於其他氏族,必須有一個稱號,這些稱號就是「姓」。從「姓」字的構造來看,它是屬於「會意」字,「從”女”從”生”」。即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後代,就為同姓。宋代史學家劉恕在《通鑒•外紀》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已準確地說明「姓與氏」的關係與區別。

周代時期的姓、氏仍有別,如周武王滅商紂王後,分封其同姓宗親於魯、晉、蔡、鄭、吳、曹等國。這些諸侯國與周天子同姓「姬」,但其後代卻以國名(如曹、吳等)為氏,所以貴族有其特權,擁有姓,有名,也有氏;但平民只有姓,沒有名,也沒有氏。

春秋戰國以後,各國貴族流落民間,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有變革。氏開始轉變為姓,或以國為姓,或以氏為姓,氏逐漸為一般眾人所有,不再代表氏族、特權,因此,姓氏亦逐漸混而為一。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堂號」究竟有多少,已難確知;根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聲稱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二堂、二百六十七姓。現將堂號分類如下:

一、總堂號:以發祥地為根據,舉例如下如

1.太原堂(山西太原):王、祝、溫、郭、霍、羊、祁、、武、祝、宮、溫等。

2.天水堂(甘肅天水):莊、趙、尹、秦、狄等。

3.平陽堂(山西臨汾):歐、牟、汪、巫、柴、解等。

4.弘農堂(河南弘農):楊、譚等。

5.西河堂(山西離石縣一帶):林、毛、卜、卓、宰、靳、卓等。

6.江夏堂(武漢江夏):黃、費等。

7.汝南堂(河南汝南):周、袁、廖、齊等。

8.安定堂(甘肅安定):胡、梁、伍等。

9.扶風堂(陜西長安):萬、班、馬、魯等。

10.延陵堂(江蘇武進):吳、龔等。

11.京兆堂(陝西西安):史、黎、宋、未、杜、康、段、冷、車等。

12.河東堂(山西夏縣):呂、柳、薛、裴、衛等。

13.河南堂(河南陽縣):方、丘、邱、寇、褚等。

14.河間堂(河北獻縣):詹、章、凌、俞、畢等。

15.沛國堂(安徽宿縣):朱等。

16.東海堂(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地區):徐、有、茅、等。

17.東魯堂(山東東魯):顏、孔等。

18.東萊堂(山東東萊):呂、王等。

19.武威堂(甘肅武威):石等。

20.武功堂(陝西武功):蘇等。

21.南陽堂(河南南陽):葉、白、鄧、姬、許、翟、韓等。

22.高陽堂(河北高陽):許等。

23.清河堂(河北清河):張、傅等。

24.陳留堂(河南陳留):謝、阮等。

25.彭城堂(江蘇銅山):劉、金、錢等。

26.燉煌堂(甘肅敦煌):洪等。

27.渤海堂(河北河間):高、封、甘、歐陽等。

28.鉅鹿堂(河北鉅鹿):魏等。

29.滎陽堂(河南滎陽):鄭等。

30.廣陵堂(江蘇都縣):蕭。

31.潁川堂(河南潁水):陳、鍾、賴等。

32.豫章堂(江西南昌):羅等。

33.濟陽堂(山東定陶):蔡、柯、江、陶等。

34.隴西堂(甘肅隴西):李、牛等。

二、分堂號:某一姓氏自發祥地遷至他郡,其後傳衍,遂成該地之望族,即謂此姓氏望(自該郡。舉例如下:

1.王姓:山陽、天水、中山、北海、京兆、河東、河間、東海、東萊、金城、高平、陳留、新野、新蔡、瑯琊等。

2.陳姓:下邳、汝南、河南、東海、陳留、廣陵等。

3.林姓:南安。

4.張姓:太原、中山、吳郡、安定、汲郡、南陽、沛國、武威、高平等。

5.蔡姓:濟南。

另有其他姓氏堂號如下(姓氏為上述未見者)

6.江姓:淮陽。

7.甄姓:中山。

8.曲姓:平陽。

9.滕姓:南陽。

10.孫姓、汲姓:濮陽。

11.曹姓:譙國。

三、以祖先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學為堂號。如東漢的楊震,因以清廉聞名,故楊姓以「四知堂」為堂號。(四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

四、取義訓勉後人向上,以別於其他支派。如高雄陳中和,自創其堂號為「資訓堂」。又如彰化縣永靖鄉魏家以「成美堂」為堂號,即「成人之美」之意。

五、寶樹堂,為姓謝的堂號:為「淝水之戰」後,大臣謝安等深受一些權臣的猜忌,因而流言很多,正直之士桓伊以歌進諫,為謝安抱不平。晉武帝乃親至謝安家慰問,並稱讚、封賜他的家為「寶樹堂」。

六、西河堂:唐玄宗追封林氏祖先為「西河伯爵」,故林氏多以「西河」為堂號。

七、關於原住民姓氏受漢人姓氏之影響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31. 32.(歌星貝心怡) 33.豆;34. 35.岩;36. 37. 38. 39. 40.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71. 72.偕(宜蘭葛瑪蘭族,因受馬偕 Mackay 影響,改姓偕)73.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84. 85. 86. 87. 88.華(屏東縣,華加志)89. 90. 91.潘。

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客家人的正廳都掛起祖先的堂號,視為光榮的標記,以明木本水源之所自,藉以緬懷先祖之創業垂統,以光前裕後。但我們也不可忘記母系血緣。台灣人稱:「有唐山公,沒唐山媽。」因清廷所頒「渡臺禁令」規定中有:「不准攜家帶眷。」因此,早期渡過黑水溝,冒險來臺的漢人,大都為單身的「羅漢腳」,也大都下嫁給「平埔媽」。一般民間俗稱太太為「牽手」。事實上,早期為單身的漢人嫁給「平埔媽」,依平埔族的

習俗與語言,即稱為「牽手」。 後來因來臺漢人的人數逐漸增加,漢人為父系社會,才演變為女人嫁給男人,而丈夫稱他的太太為「牽手」。加上漢族的文化屬於強勢的文化,因此後來居於少數的平埔族,逐漸融合成為漢族,且以身為平埔族為榮。但無論如何,我們也沒有忘記我們臺灣人的母系血緣。[20201109]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客家土圍城













 

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客家土圍城

江彥震

廣西合浦縣曲樟鄉的「客家土圍城」,是典型的、客家人獨有的建築。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占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土圍城的“土”,是指建築材料用的是土。土圍城的牆:是用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攪拌後用夾板夯築而成,牆最高處高10.5米,最矮處7.1米,最厚處約60公分,高大厚實堅固。所以,土圍城的“土”,其實並不土。在當時可是絕密!

走進位於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的客家土圍屋,隱約感覺到一陣陣的濃郁客家古韻,客家土圍屋歷史淵源悠久,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可追溯到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客家人陳氏十五代祖陳瑞甫又從福建省遷至廣西省合浦縣曲樟鄉,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他率領陳氏族人開始了艱辛的家園建設,最終形成了今日堅固的客家土圍城這一相當龐大的家庭建築群落。它由“老城”、“新城”兩部分構成。“老城”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3年),“新城”始建於光緒廿一年(1896年)。

曲樟客家土圍屋呈平面佈局,整體屬方形類型。“老城”為“二橫二堂”,“新城”為“三橫二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城內圍屋五道門,寓意福祿壽喜財。上廳堂為祖公堂,是供奉其祖先神位的地方。在廳堂正上方,懸掛著一塊流光四溢的金匾,正上橫雕有雙龍戲珠,左右兩龍騰雲相視,上書“春酒介眉”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雖經百年,顏色依舊像新的一樣。下廳堂為門廳,以正廳堂為中軸,以祖堂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對稱發展。正屋、正廳的規模、裝飾檔次,是各橫屋和次廳不能逾越的。橫屋房門均朝正廳方向開,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體現了客家人因遠離中原故土而懷“慎終追遠”的心態。老房子的木窗,均是名貴的酸枝木,素木本色,沒有過多花俏的裝飾。飛簷翹角,也沒有精緻的雕刻,處處透著清淡平實,經百年洗滌,仍古色古香。一口古井,至今已有百年,仍然泉水不斷。沒有多少人居住的老屋子顯得空空蕩蕩的,有些孤寂地站立著。老屋裡的天井、木窗、水井、牌匾透出非常古老的光,讓人誤以為時光流轉向從前的歲月。

曲樟客家土圍屋之所以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安然屹立,與其堅固的城防密不可分。客家人認為沒有安全就不可能生存,土圍屋的所有功能都首先服從於防衛的要求。初看土圍屋,冷峻的外貌,固若金湯的結構,給人以威懾的印象。最具有特色就是它的圍牆,高71米、厚達086米,是用石灰、黃泥、河沙、食用紅糖(22101)夯打而成。槍炮打過來也只是出現一個小坑,十分堅固。圍牆四周不開設窗戶,只有麻密星點的槍炮眼口,大抵在很晚的時候,防禦有所緩解,才在一些圍牆還是心有餘悸地、非常謹慎地開出一些小窗戶。城垣的四大轉角處及城門上面都設有碉樓,碉樓多數都高出土圍屋一層,堡體落地。內牆半腰築有騎馬道,將整座城牆、四角的炮樓及門樓緊密聯繫相連起來。門是整個土圍屋的安危所在,設有板門、閘門、便門、柵欄門等35層式的連環防衛門,當碗口粗的橫木齊齊放下時,就是彪形大漢也只能望門興歎了。

曲樟土圍屋的吸引力不僅僅在於它的古老,更在於它在古老的文化背景下演繹著的一個個動人故事。1906年,客家土圍屋的後人陳文山提供200兩銀子資助少年陳銘樞去廣州黃埔陸軍小學讀書,後陳銘樞投筆從戎,成為著名的愛國名將。1938年,陳文山的後人陳承臻常為活動在曲樟、公館一帶的抗日遊擊隊招兵買馬,支援糧草。土圍屋裡的谷米、洋紗、布匹及銀元、銅板等錢物源源不斷地運出。

合浦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位於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東與廣東省廉江市和廣西博白縣接壤,西與欽州相鄰,南臨北部灣,介於東經108°51'-109°46',北緯21°27'-21°55'之間,縣政府駐地廉州鎮距南寧市176公里,距北海市28公里。寧靜而高大的土圍牆、悠久的歷史、優美的自然風景,造就了曲樟客家土圍城景區的獨特韻味。[2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