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2017世界和平大會  劉理事長盛良致詞稿


   2017世界和平大會

  劉理事長盛良致詞稿


各位貴賓  各位電影界的朋友 大家晚安  大家好!

今天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大家來共同參與,第2屆「亞洲國際影展」的頒獎典禮。第一屆的亞洲國際影展,是今年2月初在東京憲政記念館舉行並獲得極大的成功。這次影展的主題是「愛與和平」,我們認為透過國際性的影展我們不僅吸引電影愛好者, 同時也匯聚各地區愛好和平團體的領導人共聚一堂來交換想法及分享經驗, 進而促進亞洲各國之間長期的和平與友誼。

本會試圖向世界散發亞洲電影的魅力,「亞洲國際電影展」主題為『亞洲和平』,也希望嘗試從亞洲與世界和平接軌,相信未來的主人翁(年輕世代) 也能透過接觸電影的想像力、創造力、知性力、感性力等,能為以後的作品或是藝術的誕生有加乘作用,不僅是亞洲,藉此宏願,希望未來的年輕世代能伴隨著世界和平而成長。

亞洲國際影展表揚與鼓勵電影導演、藝術家等,表現人類繁榮的景象與追求世界和平的目標。

電影不僅只有娛樂效果,同時也是歷史的紀錄。電影的任務是為人類帶來世界和平並記取教訓。希望透過亞洲國際電影展,貢獻世界的繁榮與和平。

在亞洲各國辦理「亞洲國際電影展」,向全世界傳播「亞洲電影」。亞洲電影比起好萊塢電影或是歐洲電影曝光度低,其實有許多好的作品都被埋沒,缺乏曝光機會,為求繁榮亞洲電影,舉辦以亞洲各國的電影為主軸的電影展。希望藉由觀賞亞洲各國的電影人生,或許能夠獲得共享多元文化的機會,當然也希望認同多元文化的這個基礎,可以築起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電影展的這個共享經驗一輩子不會消滅,透過不斷呈現的人生電影,終會成為美麗的回憶,深入人心的電影能呈現各種不同的價值觀。每個人的價值觀會隨著過去生長環境與所受教育而不同,拓展自己的價值觀,去感受其他的不同人生,世界應該會變得更加不同!我們期待透過體驗不同的文化、歷史,能看到與過去不同的觀點。

201511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新加坡舉行的會面,也是海峽兩岸1949政治分立66年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史上最大突破。會中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民族復興交換看法,達成積極共識。

2008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雙方共同確認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兩岸關係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扭轉了台海緊張動盪局面,保持了台海和平穩定。兩岸雙方建立起政治互信,實現了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面。向世界表明,兩岸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通過和平方式,在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逐步解決政治分歧,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兩岸協商取得積極成果。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海協會」與「海基會」重啟中斷近10年的制度性協商機制,舉行了11次商談,簽署了23項合作協定,解決了許多關乎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兩岸簽署並實施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兩岸經濟合作擴大深入,相互投資貿易快速增長。近年來兩岸貿易額增至1,9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大陸已是臺灣最大交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順差來源地。

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更加密切。兩岸人員往來激增,2015年以來超過1000萬人次;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達350萬人次。兩岸文化、教育、宗教、青年、婦女等各領域交流蓬勃發展。 

馬總統陸續提出「東海和平倡議」與「南海和平倡議」的精神已逐步受到美、歐各國重視,日本亦表示能夠理解及部分認同。我國的主張是捍衛主權、漁權,和平處理爭議及共同開發資源,故對於合法出海的我國漁船,海巡署必將以和平方式護漁,並以此宣示主權,此等行動除獲得國際媒體廣泛報導,亦再次彰顯中華民國是和平的締造者角色。

特別是全球給予“我國”人民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或地區,從過去十多年來零成長的54個,在馬總統執政後,激增到目前的164個,足足增加110個國家和地區。當時台灣的邦交國只有22個,但拿台灣的護照幾乎可以行遍天下。



就是因為大家渴望和平、尊嚴與繁榮,所以馬總統執政,採取和平開放的政策,讓全世界感受到台灣難以抗拒的魅力。因此,這也充分見證了馬總統對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使全體國人共享無上的榮耀,今後無論時局如何演變,本會仍將本著創會的初衷,繼續為世界和平的神聖目標努力奮進。



最後,敬祝大家平安幸福,事業鴻圖大展,大會圓滿成功。


海峽客家(長汀)風情節劉盛良致詞稿


海峽客家(長汀)風情節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劉盛良致詞稿


尊敬的各級領導,各位客家鄉親 大家好:


炎炎仲夏,我們抱著朝聖和興奮的心情來到「客家文化古城」長汀,長汀也就是過去的「客家首府」—「汀州府」。長汀縣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很多文物古蹟和體現客家文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從晉代開始,成千上萬中原漢人—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災荒,紛紛南遷,定居於汀江流域,在與當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中,形成中國漢民族中一支獨特的民系—客家,史稱「衣冠南渡」。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為安置這群人,設立汀州建制。今日的客家人,正是歷代南遷中原漢人的後裔。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落腳點」和「聚居地」之一,昔日汀州府下轄的八個縣主要居民皆為客家人。長汀縣作為汀州府的府治,便有了「客家首府」之稱。

汀州是客家人的發祥地,孕育客家文化的搖籃,是歷史上客家人聚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繞城而過的汀江被喻為客家人的母親河。今天在這著名的唐宋古城、全國著名客家菜之鄉,福建省美食名城,舉行海峽客家風情節,的確令海內外的客家鄉親非常嚮往。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過去十多年來,秉持著馬英九前總統所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以及總會長吳伯雄「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理念,在前理事長饒穎奇的努力經營下,一步一腳印的為兩岸鄉親服務,為大陸台商解決問題,促進彼此深度的認識與了解,降低相互間的隔閡與疏離,更為客家文化的傳承付出極大的心力,因而本會在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已為各方所肯定,在兩岸的民眾建立口碑,自然而然形成具有公信力之『民間溝通管道與橋樑』,我們並以此為本會神聖的使命自許,將為兩岸交流互動和客家文化傳承繼續奉獻。

今後我們將更積極聯繫兩岸的鄉親團體,為大陸的台商、台胞、台屬服務,運用兩岸廣大客家鄉親的親情和影響力,將『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打造成為海峽兩岸的經貿、文化及宗教等的交流平台,為兩岸及全球華人服務。

千年客家萬條根,世界客家一條心!


盛良在此祝願大家  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美滿!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客家民系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研究


客家民系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研究


江彥震



摘要

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於1933年出版《客家研究導論》一書,主張客家民系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並非南方的土著民族(原住民),歷經多次戰亂才從中國北方逐漸移居到南方,是血統最為純正的漢族人。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中原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少數民族血緣、文化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1

客家人從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爲梅州、惠州、汀州、贛州。而福建甯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稱爲「客家祖地」。廣東的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爲「世界客都」,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爲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為「客家僑都」。贛州是客家人南遷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稱為「客家搖籃」。福建省長汀縣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作為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所以被海內外客家人稱為「客家首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於河洛地區的中原,而客家文化的根也在中原,兩者同根同源,因此研究客家文化,發揚客家精神,不但不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牴觸、相衝突,反而殊途同歸,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更能起到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日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

客家民系、客家人、客家族群、HAKKA、中華傳統文化、民族魂





中原的炎黃文化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自豪的稱自己為“炎黃子孫”,而河洛文化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的主要活動區域,是炎黃文化的肇興之地。炎黃部族是華夏族的母體,他們結盟後在河洛地區發展壯大,並從這裡向外發散,形成了華夏民族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之一,即炎黃文化。炎黃二帝是部族時代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河洛地區帶領四方人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啟了華夏民族的文明之路,並使河洛地區成為華夏民族的搖籃。

1《客家研究導論》,希山書藏,1933

 “厥美帝功,萬世載之”。2在廣袤豐厚的河洛大地上,炎黃二帝用他們的聰明睿智,譜寫了華夏燦爛文明的第一樂章,從而使炎黃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核心部分,炎黃二帝成為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團結向上、蓬勃發展的永久動力。鐘靈毓秀的河洛大地,曾養育了我們的偉大先人。河洛文化,炎黃大業,將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根!

從原始社會到今天,中華民俗文化歷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根文化」—「河洛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現實和歷史事實,這種真實的存在,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就是中華民族之『民族魂』!3

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洛地區文化積澱厚重,歷代名家輩出。此處也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拜祖之地,舉凡少林拳、太極拳、軌跡拳、萇家拳等等都發源於此。

大量考古發現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說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佈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人離開中原故鄉主要是為了逃避戰亂、飢荒、或不穩定的政局。選擇南移是為了尋找適宜安身立命的生存環境和食物─江南正是中國著名的米倉。客家人南遷大致可分為六次大遷徙:

第一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為了防備異族從南方入侵,他派大軍至廣東北部。由於客家人勇敢善戰,入伍當兵的很多。這支大軍的從員幾乎全是客家人組成。秦始皇死後,不久秦亡,駐南方的這支大軍因為回不了中原,成了第一批離開中原的客家人。他們被稱為「北江」客家,北江即珠江支流之一。

第二次在東晉五胡亂華時﹕由於五胡侵入中原作亂,山西、河北、河南一帶的客家人只好成群結隊越過黃河逃難。他們先進入安徽省,再渡過長江,進入江西省的北部一帶,在此安居下來。

第三次在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及黃巢之亂時﹕由於藩鎮割據政局紊亂,民不聊生,黃巢之亂隨之而起,橫掃之處,人民蒙受殘酷災難。住在災區的大批客家人不得不從江西北部向江西的南部,福建省的西部與南部,以及廣東省的東部與

2史記•太史公自序原文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

3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華夏經緯網〉,2008-06-13

北部等地遷移。

第四次在南宋末期﹕這時北方來的強悍民族蒙古已佔領華北,對偏安的南宋王室繼續追趕,欲完成統一大業。宋朝王室放棄了首都杭州,遷移到福州,再到廣東崖山。這時居住在江西和福建的客家人為了保護宋朝江山,也跟著移向廣

東的北部和東部。他們加入客家出身的愛國志士文天祥組織的義勇軍,與蒙古軍

奮勇作仗,堵截蒙古軍達數年之久。不過最後還是寡不敵眾,文天祥被捕,皇帝

投水自殺,宋朝滅亡。(文天祥在獄中所作的〈正氣歌〉至今被人傳誦) 。許多客家人至今仍據守廣東和福建的山岳地帶。

第五次在明末清初的混亂期﹕這時大亂相繼,尤其是張獻忠之亂,使得四川省居民全數逃亡,幾乎成為無人之地。明亡後入關的清兵,開始平亂,攻進四川的清軍,召募新移民入植開墾,無償給與土地。廣東與福建的許多客家人響應,因此展開了別開生面的「向西遷徙」。其中包括了鄧小平的祖先。

第六次在清朝的中期﹕這個時候客家人口增加,尤其是廣東省的台山、開平、四會等地。為了生活從山地出來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開始往外尋求出路,除了海南島,有很多客家人遷移到台灣,這就是台灣客家人的祖先。

以上是客家人的六次大遷徙,奠定了今天的客家人口分佈的情形。晚清以後,還有一部分的客家人,以東南亞為中心,向海外移居,現在已遍佈南洋各地。甚至於美洲大陸、歐洲等地都有客家人。不過這些遷徙沒有上述「六次大遷徙」的規模,不但是零星的,而且各有不同的原因。4



客家民系的由來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南方漢族影響深遠的族群之一,為中國南方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民系。該民系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為主要集中地,加上其由北方漢人南遷與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兼具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群體。

「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廣東人」,謂其語言為「土廣東話」。清初從粵北梅州遷出的族群,到達廣東珠三角,稱客家,到達廣西的稱來人、新民,到達江西的稱棚民、客籍人。

客家文化的起源與形成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所創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話、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漢人南遷時自身所保留的時期的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並吸收了苗族瑤族畲族等中國南方

4客家人在世界的分布,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人民政府。 2009-01-07

少數民族的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廣東地區的南粵文化(即嶺南文化或稱廣東文化),而位於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則融入了吳文化楚文化,再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稱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為:保守、穩重、節儉。

客家文化,強調是以刻苦耐勞、堅韌剛強、開拓創業、團結奮進的「硬頸」精神而著稱的。「客家」,這個處處為客處處是家的族群,千百年來墾拓遷移,無論所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客家的語言與文化依舊「硬頸」的傳承與堅持著。客家民系為尋求生活環境的安定,不斷的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向南遷徙,長期下來

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來向大自然生存法則挑戰。



唐山過臺灣

「唐山過臺灣」5的艱辛過程,不但塑造了臺灣客家人的內聚力,也開啟了臺灣客家的新視野。面對臺灣多樣化的自然山川與多元、險惡的族群處境,必須更加落實因地制宜的「移民本色」,因而得以全然不同於中國原鄉的方式,打造了風貌殊異的客家新故鄉。臺灣客家先民因地制宜之生存智慧,漸漸發展出來臺先祖未曾想像的客家新風貌。來自廣東、福建等以地域與宗族當成自我認同的「原鄉客家」,來臺灣之後終於重新組織、發展與戰鬥,形成了以土地為舞臺、以族群相凝聚的「移民客家」。

新的客家社會整合了原鄉的地域差異,不但擴大了客家族群的寬廣度,也回頭肯定了原鄉的文化價值。例如,新竹縣的關西客家文化,就是融合了四縣、海陸、饒平等地區的客家先移民與道卡斯族原住民、泉州福佬等多元文化而成。中臺灣大甲溪流域的客家文化,融合了大埔、饒平、泰雅族原住民與福佬風味。臺東縣客家文化,則是從西臺灣東遷的客家二次移民,融合了北臺桃竹苗、南臺六堆客家、平埔原住民文化,並與在地的阿美族、卑南族之間密切互動的成果。

客家人自遷台之後,形成的客家庄,是強而有力的家庭組織,在昔時農業社會中,維持了穩定的生活方式,不但謀求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也是對外共同抵禦及扶養老弱孤寡的依據。

客家特色就是「勤儉持家」。客家人先天性就具了自尊心,在別人面前沒有自卑感。互相之間都沒有自卑感。所以大家都能夠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彼此守望相助,桴鼓相應,表現出高度的合群意識。由於他們為了維護民族尊嚴,不願意在異族前面屈膝,不願意做亡國奴,所以常常聚集志士,幫助王朝抵禦外辱;這就是客家人「忠勇保鄉,崇尚正義」,傳統精神的來源。這種忠義合群的傳統

5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唐山」,海外華僑對中國的稱呼。以前海外各地的中國人多來自背山面海的閩粵,愈向內地深入,山勢愈高,整個中國在印象中成了高不可測的大山,再與歷史上聲威遠播的唐朝相聯,遂有唐山一稱。臺灣光復前,因孤懸海外,又為外族占據,所以民間亦稱中國大陸為唐山。

客家精神,尤其在離開故鄉,僑居外地的時候,往往表現得特別突出。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山區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東方猶太人」之稱。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6

客家族群從中原遷徙往南發展並保持了強大凝聚力,在語言、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方面,都留存著豐富的中原古風,守禮重義、好學問、講倫理的風氣,是客家民系的特質。而客家人無論走到那裡,都不肯捨棄固有的語言和習慣,往往足跡所至,即有其特別村舍,一切習俗,不肯與外人同化。昔時甚且不肯與外族或外系通婚,不肯學習外族外系語言。

除了延續原鄉傳統之外,臺灣客家最令人矚目的可說是文化創新的勇敢表現。舉凡文學、音樂、戲劇、大眾傳媒、建築設計與近年來的社區營造,都可以

看到臺灣客家文化的獨特表現。尤其在19881228日客家「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客家意識覺醒,客家文化逐漸受到國人普遍重視,長期累積起來的能量,終於有了表現的舞臺,全臺各地幾乎都能看到客家相關的藝文與產業活動,近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相繼舉辦「客家桐花祭」、「臺灣客家文化藝術節」,並創設「客家電視頻道」,更加強化了客家成為臺灣多元文化價值的重要性。

客家民系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漢字語言承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中國的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語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漢字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諸多文化因子。數千年歷史的鑄煉和積澱,漢字所蓄涵的豐厚文化底蘊,是拼音文字所無法想像和比擬的。漢字本身已形成了一種文化系統─書法、碑刻、篆印、詩詞、楹聯、燈謎,乃至識字、解字、說字、測字等,無不蘊含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離開了作為母語的漢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通過漢字、漢語的教育學習來傳承傳播中華文化,是一條根本的途徑。毋庸置疑,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世界對中國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吸引力,漢字與漢語將承擔不可替代的責任。



二、以經典為傳承發展基石

中華文化經典指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中,用文字鑄就、流傳下來的各種歷史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意義,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為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供了豐厚滋養。以經典原著為依託,大力推進經典作品的整理、

620150509。江彥震,〈客家人山岳情結〉,《環球客家》。龍岩市。

翻譯、改編、誦讀等,讓經典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根本性、支撐性作用。推動文藝創作和戲劇表演重回經典,以經典為滋養,以經典為題材,將歷史上著名的小說、戲曲、傳奇重新改編、演繹,融入時代元素,推陳出新並發揚光大。



三、以傳統節慶習俗為紐帶

習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事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民族傳統、文化心態、生活方式的表現形式,其形成與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經濟條件、崇拜心理等有關。傳統習俗是一項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蘊含著獨特的歷史內涵,是每一個民族成員的精神原鄉和文化臍帶。我國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習俗和節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中國傳統習俗和傳統節日是維繫民族成員心情、心性、心思的牢固紐帶,過好每一個傳統節日,傳承好每一個優秀傳統習俗,能夠培養國民的愛國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讓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中華燦爛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



四、強化傳統文化認知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在於加強認知教育。善於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教育資源,對不斷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國民教育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迫切任務。從基礎教育抓起,發揮課堂教育的主導作用,在教學、研究體系中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以化育知行為關鍵,不分年齡、職業、性別、民族,把「書香中國」建設與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推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踐行。



五、發揮網絡平台傳播優勢                                          

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加強自身人文道德修養,使傳統文化能夠與當代社會相適應。把握傳承與創新之間的辯證發展關係,探索文化改革發展創新之路,注重將傳統文化融進群眾學習交流生活之中,針對群眾的需求特點,推出各種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群眾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擴大傳統文化的接受面。當前,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一系列文化傳播的新載體,改變和建構著大眾新的閱讀習慣。新媒體時代,將中國傳統文化轉化為數字化存儲方式是革命性的變化。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平台的傳播優勢,立足本地,將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廣泛傳播,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最佳途徑。



六、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之中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和物質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承載於思想、文字、語言,還存活於書法、音樂、曲藝等老百姓喜愛的文藝形式中。這一特點決定了學習傳統文化不能只採取背誦經典名篇這種相對枯燥的形式,而應將其生活化、大眾化、多樣化。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傳統文化才會變得具體可感、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才能為人民大眾所接受並內化到自己的生活中。



七、以文化活動為載體

群眾參與性強、受眾面廣的文化活動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應因地制宜結合地域特點開展各種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的大型節慶文化活動,因時而變結合日常生活的時間節點開展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的多樣化活動。活動,是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離開了文化傳承活動,也就失去了載體和活力。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可以組織開展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書法、繪畫、攝影、對聯、剪紙比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成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八、向世界宣傳中華傳統文化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創新文化「走出去」的表達方式,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創作、影視戲劇、造型藝術等文藝創作活動之中,滲透在網絡信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以國際友人為傳播對象,喚起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熱情。同時,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傳播體系和表達形式,發揮好新興媒體的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努力構建「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天下歸仁、天下大同的「至德要道」。



九、以一帶一路為動力

20139月和10月,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概念。20153月,總理李克強在亞洲和歐洲訪問時進一步推廣「一帶一路」,並將其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 2015328日,國務院授權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2017514日,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開幕式,且發表了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內容的演講。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將出席。15日,由數十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參加了領導人圓桌峰會。「一帶」主要有兩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以歐洲為終點: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各國。「一路」主要有兩個走向: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隨著「一帶一路」的推動,傳揚到相關的國家和地區。其帶動傳播之功將大矣哉。



結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創造力。同時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迫切需要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構建准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台。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建設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數據庫。實施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完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定制度,加強中華文化典籍整理編纂出版工作。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檔制度。  

參考文獻  

1. 1933,《客家研究導論》,希山書藏。

2.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臺灣銀行。

3.1962,《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台北:臺灣銀行。

4.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台北:臺灣銀行。

5.1994,《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1994,于嘉雲(譯)。E. Hatch著。文化與道德——人類學中價值觀的相對性(Culture and Morality: The Relativity of Values in Anthropology)。臺北市:時報文化。

7.1996,余安邦。文化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研究進路:兼論其與心態史學關係。載於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理學的探討(頁2-60)。臺北市: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8.1996,余德慧。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載於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理學的探索(頁146-202)。臺北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9.1996,余德慧。文化心理學:文化的存有與存有的文化之間。載於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理學的探索(頁245-257)。臺北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第9期:人文及社會專輯,頁17-33

10.2002,〈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宜蘭技術學報》

11.2005,古宜靈、辛晚教。文化生活圈與文化設施發展之研究。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等編著,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頁 141-173)。臺北市:詹氏。

12. 20080613,〈華夏經緯網〉,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

13. 20090107,客家人在世界的分布,中國大陸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人民政府。

14.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唐山」,海外華僑對中國的稱呼。以前海外各地的中國人多來自背山面海的閩粵,愈向內地深入,山勢愈高,整個中國在印象中成了高不可測的大山,再與歷史上聲威遠播的唐朝相聯,遂有唐山一稱。臺灣光復前,因孤懸海外,又為外族占據,所以民間亦稱中國大陸為唐山。

15. 20150509,江彥震。〈客家人山岳情結〉,《環球客家》。龍岩市。


兩岸政治談判應循序漸進,急躁不得


兩岸政治談判應循序漸進,急躁不得


劉盛良/新北市 總統府第十二、十三任國策顧問聯誼會長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前所長余克禮在接受香港中評社專訪時分析指出,馬英九執政八年內,一方面出於美國的壓力、唯美國馬首是瞻,另一方面出於自身權力的考慮,不僅拒絕與大陸洽簽文化教育協議,迴避兩岸政治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而且還附合民進黨等台獨分裂勢力一直所鼓吹的台獨色彩甚濃的所謂「台灣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等主張,在客觀上將其合理化、合法化。余克禮稱,馬英九執政八年不僅公開放棄了國民黨所堅持的國家統一的主張,還使台灣社會本來對兩岸政治談判丶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有高度共識的政治議題,變成了今天台灣的又一大政治「禁忌」,無人敢碰。從這個角度看,馬英九執政八年,兩岸的政治關係不僅沒有向前邁進,反而還倒退。

事實上過去八年,兩岸互動穩定與頻繁,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持續進行常態性協商與多次高層對話,簽署二十三項協議,包括兩岸通航、陸客來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會一般對話與協商由副部長級官員主導,陸委會主委與國台辦主任多次見面,還建立雙方熱線。台灣採取多項開放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措施,包括開放陸資與陸生來台。台灣的邦交國數量基本穩定,特別是全球給予我國人民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或地區,從過去十多年來零成長的54個,激增到目前的164個,足足增加110個國家和地區。台灣也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簽訂經濟合作協議,並以特定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與以特別賓客身分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馬英九總統與習近平主席更是在去年11月於新加坡舉行歷史第一次的兩岸高峰會。

只不過,過去四年,大部份選民沒有深切感受到兩岸和平紅利,卻引發兩岸經濟交流利益與成本分配不均、兩岸政商權貴特權疑慮、台灣經濟安全與主權受損疑慮,以及黑箱決策與國會監督不足的批評。這是導致國民黨在大選時的兩岸政策牌失靈的關鍵因素。而且,蔡政府上台之後堅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後退。如果依照馬政府原先的構想,兩岸談判循序漸進,先簡單後困難,先經後政,逐步進入深水區;而且兩岸數十年的敵對心理狀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調適,等到全體國人心理逐漸調整過來,政治談判氣氛形成,則兩岸政治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自當水到渠成,初非馬政府政策之不當,而是執行面缺乏配套之失誤。

繼續譜寫兩岸客家水乳交融的篇章

繼續譜寫兩岸客家水乳交融的篇章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
                    榮譽理事長  饒穎奇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於今天召開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象徵協會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可喜可賀。
    協會成立十年多來,已成為客屬鄉親聯誼、尋根不可或缺的團體,「搭橋兩岸、放眼全球」是協會成立的宗旨、也是協會努力的目標,經由協會全體同仁的努力,在傳承客家文化與精神方面及促進兩岸文經交流,已有具體成果。
    客家子民勤勞儉樸、愛鄉愛國、勇於開拓、銳意進取的硬頸精神,在兩岸客屬鄉親的聚會中,展露無遺,穎奇身為協會的一份子,對於協會繼續推展客家精神及文化、增進兩岸客家鄉親情誼所做的努力,至感興奮與安慰。
    兩岸關係之良窳,攸關台灣民眾福祉。這一年來,由於執政的民進黨未能延續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已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情勢極為嚴峻,為此,有識之士無不感到憂心忡忡,在陰霾密布的兩岸關係,未能重見「藍天」之際,協會肩負兩岸交流的責任更為艱鉅,期待協會在這方面竭盡所能,繼續譜寫兩岸客家水乳交融的篇章。
    「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土地變黃金」,這句客家諺語告訴我們:只要團結、集中力量,必可共促客家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協會在現任理事長劉盛良鄉親的主持下,運作極為順暢,在協會即將邁入第十一年之際,我們可以期待兩岸客家交流的成果也將更為豐碩,謹此敬祝大會圓滿成功。

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吳總會長伯雄致詞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吳總會長伯雄致詞

以推動兩岸客家交流為宗旨的「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這兩年卻遭遇到兩岸交流急速退卻冷對抗,官方互不來往的局變,似乎難以發揮應有的功能。

事實上,越是官方不來往,政府機構越無法運作的時候,正是我們民間社團大顯身手的機會。我們應該更積極主動的聯繫兩岸的鄉親團體,為大陸的台商、台胞、台屬服務,運用兩岸廣大客家鄉親的親情和影響力,將『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打造成為台灣海峽兩岸的政治、經貿、文化及宗教的交流平台,為全體華人服務。

台灣的客家人雖居少數,但我們不能妄自菲薄,忽視客家族群對台灣安定繁榮的角色和責任,翻開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沒有一次政治變動,是與客家人無關的,就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之後,日軍接收台灣,在寶島台灣所發生保台護民抗日戰爭的「乙未之役」,即是以客家人所領導的抗日鬥士為主,充分展現客家人真正愛台灣的「硬頸精神」。

我們從台灣義民信仰的歷史來看,可以發現義民崇拜,是根植在客家人對先民開拓台灣的感念之心。義民廟也象徵客家人「慎終追遠」的傳統,而且崇尚熱愛鄉土,保國衛民的「忠義精神」。義民廟的史實證明,每當社會、國家發生巨變,同胞有難的時候,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物,勇敢的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穩住大局,安邦定國。

2016世界和平大會劉理事長致詞稿


       2016世界和平大會劉理事長致詞稿

馬前總統、吳伯公、饒總會長,以及來自海內外的各位愛好和平的嘉賓,大家好,大家早安:

非常感謝各位女士、先生,為了兩岸祥和、世界和平的理想,不遠千里從世界各個角落來到台北的圓山大飯店,大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互相切磋,如何推動世界和平?其熱心公益的精神令人感動。

近年來,國際間的衝突越演越烈,無論是為了利益、宗教或是政治因素,諸多戰事都已造成上萬人傷亡,波及許多無辜民眾。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否能拒絕暴力,找到解決衝突的好方法,讓世界和平不再只是夢想呢?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國內外媒體上看到戰火連綿的新聞,似乎唯有透過暴力手段,才能讓國際關注當地的衝突。這樣偏頗的報導不僅讓各國間的戰事越演越烈,也讓「非暴力領袖」難以說服大眾相信「和平化解紛爭」的可能。媒體報導造成的效應,就像小孩知道只要一吵鬧,父母就會去關心一樣,當戰爭暴發時,戰地就能得到媒體報導與國際關注,反而助長了害人無數的戰事不斷發生。

至今我們仍常見,未獲得共識時訴諸暴力報導,小至人際間的財務、感情糾紛,大至國家、種族間的政治、利益糾葛,原本是因為「少見」而上了新聞版面,然而當大動戈干的解決之道充斥在人們仰賴的消息來源時,在耳濡目染之下,大眾似乎也日漸習慣意見不合就開打的處理方式。更甚者,戰爭製造者藉由報導而成功引起國際關注,便讓暴徒選擇捨棄和平理性、訴諸暴力的舉動顯得理所當然。

我們應該更注重『和平戰役』,觀眾有知的權利,若『非暴力』行動未能在全球媒體中報導,這些戰役就像是從未發生般地消失在歷史上。另一方面,只披露戰爭訊息的舉動也污名化了這些國家的人民,讓地球彼端、不知情的人們誤解這些國家的人都只會用暴力、槍炮解決問題,而在生活中造成莫大的誤解。

然而,只要大家看到「和平解決衝突」的成功案例,就會群起效尤,當非暴力行動日益盛行,戰爭不再是解決衝突的唯一途徑,人們自然就傾向選擇不會造成死傷慘重的方式,而實現世界和平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201511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新加坡舉行的會面,也是海峽兩岸1949政治分立66年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史上最大突破。會中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民族復興交換看法,達成積極共識。這就是以「以和平解決衝突」最佳案例,如果這一案例能夠獲得諾貝爾『世界和平獎』的表揚和肯定,世人對和平才不會失去信心。

1949年以來,兩岸曾經長期處於軍事對峙、政治對立狀態。1987年,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始相互往來。1992年,兩岸雙方授權民間團體「海基會」和「海協會」通過在香港商談和互致函電,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為日後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這一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

2008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雙方共同確認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兩岸關係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一、是扭轉了台海緊張動盪局面,保持了台海和平穩定。二、是兩岸雙方建立起政治互信,實現了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面。向世界表明,兩岸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通過和平方式,在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逐步解決政治分歧,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三、是兩岸協商取得積極成果。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海協會」與「海基會」重啟中斷近10年的制度性協商機制,舉行了11次商談,簽署了23項合作協定,解決了許多關乎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四、是經濟合作成果豐碩。兩岸簽署並實施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兩岸經濟合作擴大深入,相互投資貿易快速增長。近年來兩岸貿易額增至1,9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大陸已是臺灣最大交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順差來源地。

五、是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更加密切。兩岸人員往來激增,2015年達到986萬人次;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達350萬人次。兩岸文化、教育、宗教、青年、婦女等各領域交流蓬勃發展。 

六、是馬總統陸續提出「東海和平倡議」與「南海和平倡議」的精神已逐步受到美、歐各國重視,日本亦表示能夠理解及部分認同。我國的主張是捍衛主權、漁權,和平處理爭議及共同開發資源,故對於合法出海的我國漁船,海巡署必將以和平方式護漁,並以此宣示主權,此等行動除獲得國際媒體廣泛報導,亦再次彰顯中華民國是和平的締造者角色。

特別是全球給予“我國”人民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或地區,從過去十多年來零成長的54個,在馬總統執政後,激增到目前的164個,足足增加110個國家和地區。台灣的邦交國只有22個,但拿台灣的護照幾乎可以行遍天下。



就是因為大家渴望和平、尊嚴與繁榮,所以馬總統執政,採取和平開放的政策,讓全世界感受到台灣難以抗拒的魅力。因此,我們正著手為馬總統,申請諾貝爾『世界和平獎』,這也充分見證了馬總統對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以及本會過去努力的成果,今後無論時局如何演變,本會仍將本著創會的初衷,繼續為世界和平的神聖目標努力奮進。



最後,敬祝大家平安幸福,事業鴻圖大展,大會圓滿成功。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理事長的期許


理事長的期許



本會的宗旨在促進兩岸客家文化經貿發展交流,增進客家鄉親情誼,發揮團結互助精神,共謀客家族群福祉。本會之任務為:一、探索促進兩岸客家文經交流途徑,並進行各項交流活動。二、研究兩岸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增進鄉親情誼。三、推動舉辦客家及非客家學術研討經貿產業,合作開發計畫。四、建立人材培養機構,設置人材資料庫,培訓客家菁英人材。五、表揚兩岸傑出客家人士,提昇客家地位及影響力。六、協助政府輔導辦理清寒及老弱救助。七、其他有關事項。

敬祈本會全體同仁,本著饒理事長穎奇所奠定的基礎和成果,大家和衷共濟,團結一致,攜手並進,繼續推動「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及客家族群美好燦爛的願景努力打拚。

理事長劉盛良      敬啟

日本客屬懇親年會


日本客屬懇親年會


日本關西崇正會第49屆會員懇親大會暨世界客屬總會日本支部2016年會,於201642日上午在大阪新阪急飯店舉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佐銘帶領客委會綜合規劃處副處長廖美玲、科長曾貴惠等團員前來參加。世界客屬總會由理事長暨新竹縣長邱鏡淳賢伉儷及總統府國策顧問暨世界客屬總會會長劉盛良賢伉儷率團前往大阪與會,團員有副理事長張錦輝、劉秀珍,常務理事陳月娥,秘書長黎原胡伉儷;新竹縣政府秘書長楊文科、文化局長蔡光榮,還有表演人員陳琳力、劉奕彤、劉奕岑、黃琳恩等29人。民進黨客家事務部主任郭俊銘也代表蔡英文主席前來出席。遠在泰國的「亞洲台灣客家聯合總會」總會長暨「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理事長章維斌賢伉儷亦不遠千里前來祝賀。

懇親大會由會長陳荊芳主持,我台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張仁久、文化教育課長羅國隆及所屬工作人員均出席此次盛會;日本參眾議員,政商界名流多人到場,場面隆重而熱鬧。

這些出席的貴賓們於當天下午又匆匆忙忙搭乘新幹線的高鐵,趕往東京的帝國飯店參加「東京崇正公會」第50屆會員懇親大會,受到會長劉得寬律師、會長代行暨僑委會諮詢委員林鍾貞蓮、副會長黃學照、古美珠等人的熱烈歡迎。43日上午「東京崇正公會」懇親大會在震耳欲聾的擂鼓陣聲中揭開序幕,除了有來自海內外的重要貴賓致詞之外,大會更安排許多優美動聽的歌舞表演,特別是來自國內演藝人員的客家歌舞的演出,讓離鄉背井,旅居東瀛打拚的遊子們,忽然聽到親切的兒時鄉音,不禁勾起了幽幽思鄉之情,久久不能自己。大會在皆大歡喜的摸彩聲中圓滿畫下句點。(本報記者江彥震東京報導)


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會員大會紀實


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會員大會紀實


江彥震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於201756(星期六)上午,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隆重舉行。會員們及與會來賓一大早即陸續湧入會議大廳,大家久別重聚,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望向舞台上,兩側豎立著並排的國旗與會旗,會場顯得莊嚴而肅穆。

會議由主席劉盛良理事長主持,劉理事長強調我們一定會秉持創會的宗旨,繼續舉辦兩岸客家高論壇,第八屆兩岸客家高峰論壇預備在河南鄭州舉辦,籌備小組即將前往鄭洲洽談與「河南省客家會」合作辦理事宜,敬請大家拭目以待。

另一方面,今年(2017)元月份,本會與「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應有「客家搖籃」之稱的江西贛州市政府邀請,組團前往贛州參加「台胞台屬聯誼會」換屆大會,為新任理監事加油打氣,鼓勵他們為兩岸同胞多作貢獻。並與當地的客家鄉親熱烈的交流互動,藉以緩和兩岸政治上尴尬的氛圍。

由於本會過去十年來,在饒創會長穎奇的帶領下,一步一腳印地為兩岸鄉親服務,為大陸台商解決問題,促進彼此深度的認識與了解,降低相互間的隔閡與疏離,更為客家文化的傳承付出極大的心力與奉獻,因而本會在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已為官方和民間所肯定,在兩岸的民眾建立口碑,自然而然形成具有公信力之『民間管道與橋樑』,我們並以此為神聖的使命自許,將繼續為兩岸交流互動和客家文化傳承努力打拚。

客家精神領袖,總會長吳伯雄亦語重心長的勉勵我們,越是官方不來往,政府機構越無法運作的時候,正是我們民間社團大顯身手的機會。我們應該更積極主動的聯繫兩岸的鄉親團體,為大陸的台商、台胞、台屬服務,運用兩岸廣大客家鄉親的親情和影響力,將『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打造成為台灣海峽兩岸的經貿、文化及宗教等的交流平台,為全球華人服務。

創會長饒穎奇致詞表示,協會成立十年多來,已成為客屬鄉親聯誼、尋根不可或缺的團體,「搭橋兩岸、放眼全球」是協會成立的宗旨、也是協會努力的目標,經由協會全體同仁的努力,在傳承客家文化與精神方面及促進兩岸文經交流,已有具體成果。

客家子民勤勞儉樸、愛鄉愛國、勇於開拓、銳意進取的硬頸精神,在兩岸客屬鄉親的聚會中,展露無遺,穎奇身為協會的一份子,對於協會繼續推展客家精神及文化、增進兩岸客家鄉親情誼所做的努力,至感興奮與安慰。前副總統吳敦義亦蒞會,盛讚客家鄉親團結合作的愛鄉愛國精神。

理事長劉盛良並當眾宣布,聘請台灣戲曲學院前校長鄭榮興、台北教育大學古國順教授、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教授羅肇錦為本會顧問並且在會場頒發聘書。副理事長劉元順當選首屆全國製麵公會聯合會理事長,劉盛良理事長特別頒贈『德望崇隆』金碧輝煌巨型匾額一幀,藉以表彰他的人孚眾望。

會議結束之後,隨即進行客家藝文表演,節目由名主持人許千蕙主持,首先由鍾光榮教授指揮的天母愛樂合唱團獻唱兩首曲目。音色雄渾的聲部主唱吳照英先生朗誦「回憶」這首曲目的前兩句:「春朝一去花亂飛,又是佳節人不歸」博得滿堂彩。接著男女團員以客語合唱「客家本色」引起台下熱情共鳴。歌星康雷演連唱三首客家歌謠,聲音宏亮高亢,極具震撼力。舞蹈節目相繼有「中原舞蹈團」的民族舞蹈、徐蕙美監事扮演「王昭君」,揚鞭打馬,由馬夫牽著韁繩,載歌載舞,戲劇效果十足。接著由徐秀美、陳石貴兩位老師所演唱的客家山歌小調具足客家味,崇正合唱團帶來三首歌曲,別開生面全用客語表現。最後壓軸是黃銀珍老師的舞蹈「炮燭迎春」,黃老師能歌善舞,聲色到位,不愧老師級的表演水平。節目尾聲落幕,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到此告一段落,留給大家滿滿的美麗回憶。[20170517]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土樓神韻》在台灣引起熱烈迴響


《土樓神韻》在台灣引起熱烈迴響


201056日晚的臺北霓虹閃爍,璀璨迷人。一台以反映福建土樓風情、展現客家文化內涵為主題的大型原生態客家風情歌舞集《土樓神韻》在臺北縣隆重上演。這是福建省龍岩市依託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土樓,奉獻給臺灣同胞的一場客家文化“視覺盛宴”。

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專門發來賀電,王金平先生為演出題詞,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臺北縣縣長周錫瑋、新竹縣縣長邱鏡淳等臺灣知名人士,福建省政府副省長葉雙瑜、省外經貿廳副廳長張秋,龍岩市領導黃曉炎、林喬城、張斯良、張瓊珊和三千多名臺灣客家鄉親觀看了演出。

演出前,吳伯雄、葉雙瑜等分別致辭。吳伯雄說,客家文化講團結、講倫理、講感情,兩岸客家文化各有特色,值得相互學習和借鑒,兩岸客家鄉親要加強交流,相互勉勵,共同保護和傳承好客家文化。葉雙瑜在致辭中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傳承了團結、勤勞、善良、智慧的精神,在許多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福建龍岩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文化積澱深厚。歡迎臺灣客家鄉親多到福建、到龍岩探親訪友,交流合作。

在一曲《千里南遷》的輕歌曼舞中,演出拉開了大幕。《土樓神韻》共分為《篳路藍縷》、《碩斧開天》、《客家靈秀》和《四海流芳》等4個篇章。整場晚會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樓風貌為背景,以濃郁的客家風情為基調,用原生態客家山歌、原生態客家舞蹈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手法,生動地再現了唐宋時期中原漢民大規模南遷的艱辛歷程,全面反映了客家先民紮根閩西山區建造土樓、奮力拼搏、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如歌歲月和精神風貌,全方位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以及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

《土樓神韻》演出在臺灣引起熱烈反響,客家鄉親從全島各地趕來觀看演出。為能夠讓更多的客家鄉親領略《土樓神韻》的風采,主辦方還特別在場外設立分會場,架設大螢幕供鄉親們觀看。當晚,精彩的表演引起觀眾強烈共鳴,現場響起陣陣熱烈掌聲。許多鄉親表示,他們是第一次欣賞到如此大型純正的客家藝術演出,希望有更多的閩西客家文化藝術節目到臺灣演出,欣賞到更多的客家文化精品。[20100506]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一塊地 總有一粒種子適合

一塊地 總有一粒種子適合


有一個女孩,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學教書,
由於講不清數學題,不到一週被學生轟下台。
母親為她擦了擦眼淚,安慰說,滿肚子的東西,
有人倒得出來,有人倒不出來,沒必要為這個傷心,
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後來,她又隨本村的夥伴一起外出打工,
不幸的是,她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時候,
手腳太慢了,品質也過不了關。
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已經幹了很多年了,
而你一直在念書,怎麼快得了呢?
 
女兒先後當過紡織工,幹過市場管理員,
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
然而每次女兒沮喪回來時,母親總安慰她,從沒有抱怨。
三十歲時,女兒憑著一點語言天賦,
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
後來她又開辦了一家殘障學校,再後來,
她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
她已經是一個擁有幾千萬資產的老闆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湊到已經年邁的母親面前,
她想得到一個一直以來想知道的答案,
那就是前些年她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
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對她那麼有信心呢?
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
她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
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不濟的話,
撒上一些蕎麥種子一定能開花,因為一塊地,
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終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母親的話,女兒落淚了,她明白了,
實際上,母親恆久而不絕的信念和愛,
就是一粒堅韌的種子,她的奇蹟
就是這粒種子執著而生長出的奇蹟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江彥震
台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的概念,在台北市政府客家委員會籌畫設置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時候即已被導入。「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也是台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思潮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台北市的人口有270多萬,客家人口約50萬左右,「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在設計之初,便被規劃為一座「都會多元型」的客家公園,其設置之要旨在於傳承延續客家文化、發揚客家精神,並成為一個時尚的客家場所,同時要凝聚國際都會客家人,發揚「兼容的客家精神」,打造臺北客家新原鄉。
依照這樣的願景,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針對園區規劃了「五大主軸」,分別是:
一、傳承客家文化—舉辦客家義民祭典、客家民俗慶典(如:粽香節、桐花祭)、客家音樂戲曲表演、客家文化種子師資培訓等活動以傳承客家文化。
二、活動的舉辦—在園區內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客家文化交流活動,讓園區與世界客屬團體接軌,另舉辦客家藝文研討會、惜字崇文聖蹟會,以彰顯客家精神。
三、推廣客家語言—辦理客家語言學習與體驗、客家山歌教唱與實作、客語演講及辯論比賽、中、小學校客語情境教學活動等。
四、振興客家產業—客家傳統美食體驗、客家工藝創作體驗、建立城鄉策略聯盟、原鄉的農產品推廣、城鄉的交流。
五、永續與生態教育—園區內種植茶樹、闢建田地,打造生態池、景觀橋、休閒步道及農家樂,提供各級學校生態體驗戶外教學、認識客家農作、分享客家田園,落實永續環境並運用天然資源。在園區內建置雨水回收及太陽能蓄能設備,在講求「節能減碳」的今日,特別具有環保、永續經營的意義。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前身是臺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後交由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劃。它是20082011年之連續性工程,初步於200810月完成全案規劃設計,至20094月底前完成主體工程發包作業,同年520日舉行開工典禮,進入主體工程施作。本案之基地面積為4.03公頃,園區計畫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等主題做為六大軸心,打造出兼具親水及客庄性質之市民公園。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位於臺北市汀州路與師大路的精華地段,一邊銜接自來水博物館、寶藏巖,一條文化路線儼然成形;另一邊通過古亭庄遺址,沿著師大路前進,穿過客家族群聚集的龍泉市場,進入泰順街等客家人較多的地區,客家社區路線於是建構出來。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同時也是臺北市政府的施政重點,將讓市民可以體驗愉快的鄉村之旅,並勾起都會客家人濃郁的鄉情回憶,而跨堤平台設施更聯結鄰近的河濱公園,這座兼具客庄文化與親水休閒的市民公園,將以串連方式帶動各地客家庄的觀光產業經濟。
園區結合客家族群生活經驗中的文化內涵,如:農村體驗的茶山水田、崇文惜字的敬字亭、符合環保概念的生態溝渠、傳統農家的菸樓水車等。 生態方面配合四時景致,除了保有園區既有的植栽、新植喬木,並佐以客家四花中之桂花、燈籠花、含笑花、夜合花等,體驗客家植栽的風貌與花香。
符合環保概念的生態溝渠,經由溝渠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以客家文化、生態保育、休閒健康為藍圖,節能環育,綠能造景,不只象徵客家族群「生態永續、敬天愛物」的精神,同時發揮客家生活智慧,體驗與環境共生的意義,也符合現代環保的概念,為地球生態多盡一份保護的心力,讓世界看見客家的創新力。
植栽水生植物區,建立其自然群落,避免外來種及強勢種的介入,配合一些誘鳥樹、具蜜汁的植物,以吸引附近鳥類前來。種植一年四季分別輪替開花的植物,讓鄉親無論何時來到公園都能欣賞到花團錦簇美麗盎然的園區景色。
其中,楝樹(3-4月開花),又名苦楝、苦苓仔,台灣原生種。春天開紫色的花,具香味,嫩枝皮孔密佈, 因木材味苦,故名苦楝。鳳凰木(7-9月開花),別名有金鳳樹,火樹,紅花楹,九腳蹄等名稱。落葉性大喬木,常具有板根,枝條軟而彎曲,平展呈傘狀,花盛開時滿樹紅豔悅目。
艷紫荊(12-2月開花),別名,紅花紫荊、洋紫荊。常綠小喬木,幹常彎曲或平出,生長迅速。花大,艷紫色,龍骨瓣有紫紅色條紋。燈籠花(5-10月開花)
別名,金鈴花、宮燈花、吊燈花。常被栽種於庭園,作為觀賞或作綠籬用。莖皮可取纖維加工編織為纜繩、麻袋等;葉、花具藥用,有活血袪瘀,疏筋通絡用途。

皺桐(5-6;7-9月開花),又名油桐。晚春四、五月間,似雪繁花綴滿枝頭,亦有五月雪之稱。臺灣欒樹(9-10月開花),別名,苦楝舅、四色樹。四季變化樹種,為台灣特有樹種且名列世界十大名木之一。桂花(5-10月開花),別稱:木犀、木樨、久里香、岩桂、丹桂。主要做為庭園木,盆景。花香味持久,可作茶葉的香味料和食品的香料,製作成桂花糕、桂花露、桂花酒等。[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