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客家香港文叢》:林文映

林文映寫下了:
「《客家香港文叢》新書發布暨兩岸三地學者座談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共三千多客家人,十月份匯聚香港出席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盛況空前。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映女士的新著《客家香港文叢》適逢其時出版,這是迄今關於香港客家社團活動、客家人日常生活的最忠實的記錄,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多年,是不可多得的香港客家生活寫照。《客家香港文叢》是林文映繼出版詩集、散文集之後又一新著。
《客家香港文叢》在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舉行了新書發布儀式。雖然儀式從簡,但該書編年記錄式的平實風格,事無钜細的豐富內容,卻引起了來自兩岸三地學者的關注。出席新書發布儀式者包括國立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邱榮舉教授、台灣交通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張維安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黃宣衛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王東教授、深圳大學周建新教授、嘉應學院房學嘉教授、廈門大學劉鎮發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鄭赤琰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博士、海通國際黃少明博士等學者。在香港,很多人對客家不甚瞭解。但正如特首林鄭月娥在世客會致辭所言,客家人是香港的重要社群。亦如梅州聯會負責人余鵬春所說,客家人是一帶一路的先行者。因為客走它鄉,四海為家是融入客家人血液裏的DNA。這解釋了常言道有水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在書中,作者林文映對客家人的源遠流長以及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娓娓道來。
客家是漢民族眾多民系之一,但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客家人的起居飲食,其實飽含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密碼。劍橋大學教授、全球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高度推崇客家土樓,稱之為“最特別的中國民居”。至於客家傳統服飾,實為明朝的布衣打扮,鄉下叫“唐裝”,由於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長期身處偏僻山村,受滿清服飾影響不大,以樸素實用為最大特色。此外,有一種說法,想知道中國漢朝百姓吃什麼,看今天的客家菜就知道了。
農耕墾殖、遷徙輾轉,需要用鹽來保存食物,揮汗如雨也需要補充鹽份,因此客家人醃制菜肉較多,比如鹹菜、酸菜、菜乾、梅菜扣肉、臘肉等等。 林文映在書中提出的一個鮮明觀點,就是香港“先有客家植民,後有英國殖民”。她幾乎走遍了香港的客家村落,在田野調查方面,無疑是香港客家研究者當中做得最紮實的一個。她在書中講述了 香港在鴉片戰爭之前,行政歸劃上隸屬客家人傳統聚居地之一的廣東省寶安縣。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不列顛王國割據香港前,香港336個自然村有多達128個客家村,客家人占本港人口高達三分之一的原因。
關於香港對客家文化的研究與傳承,林文映在書中指出,香港之所以世界客家有其獨特的地位和貢獻。客家文化研究的兩名開山鼻祖賴際熙和羅香林,皆為香港大學的學者。成為中華文化名片、每年一次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也是香港崇正總會最早在1971年發起的。在中國大陸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之前,香港一直是全球客家人返鄉祭祖探親最便捷的中轉站。也因此,在傳統與現代、都市與鄉村、東西方交融的香港,探討客家文化如何吐故納新、繼往開來,顯得更有現實指導意義。
《客家香港文叢》立足香港,但不乏橫向比較。作者經常走訪台灣,認為香港沒有類似台灣的本土客家運動來呼喚客家族群意識,也因此缺乏搶救和保育的社會動力。但近年來香港本土主義冒起,如何定義香港本土文化,驟然成為不同光譜政治勢力爭奪話語權的重要一環。 對客家文化的未來走勢,林文映表示擔憂。她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得出看法,客家話是客家民系的母語,亦源自古漢語。根據全球最權威的人類語言研究機構Ethinologue統計。
地球上有七千多種語言,按照使用者人口排名,客家話位居世界第34名。截至2013年,客家話使用人數大約4782萬人。客家話甚至曾經被太平天國定為官方語言,因為領袖洪秀全及主要追隨者皆客家人。遺憾的是,客家話是全球消失得最快的語言之一。例如在香港,客家認同正在急速消失,客家話只在上了年紀的人群中還是交際語言。作為弱勢文化,客家語言以及傳統習俗,都亟需保育。(李劍諸) 」
進一步瞭解如何在 Facebook 上加標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