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土樓神韻》在台灣引起熱烈迴響


《土樓神韻》在台灣引起熱烈迴響

201056日晚的臺北霓虹閃爍,璀璨迷人。一台以反映福建土樓風情、展現客家文化內涵為主題的大型原生態客家風情歌舞集《土樓神韻》在臺北縣隆重上演。這是福建省龍岩市依託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土樓,奉獻給臺灣同胞的一場客家文化“視覺盛宴”。

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專門發來賀電,王金平先生為演出題詞,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臺北縣縣長周錫瑋、新竹縣縣長邱鏡淳等臺灣知名人士,福建省政府副省長葉雙瑜、省外經貿廳副廳長張秋,龍岩市領導黃曉炎、林喬城、張斯良、張瓊珊和三千多名臺灣客家鄉親觀看了演出。

演出前,吳伯雄、葉雙瑜等分別致辭。吳伯雄說,客家文化講團結、講倫理、講感情,兩岸客家文化各有特色,值得相互學習和借鑒,兩岸客家鄉親要加強交流,相互勉勵,共同保護和傳承好客家文化。葉雙瑜在致辭中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傳承了團結、勤勞、善良、智慧的精神,在許多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福建龍岩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文化積澱深厚。歡迎臺灣客家鄉親多到福建、到龍岩探親訪友,交流合作。

在一曲《千里南遷》的輕歌曼舞中,演出拉開了大幕。《土樓神韻》共分為《篳路藍縷》、《碩斧開天》、《客家靈秀》和《四海流芳》等4個篇章。整場晚會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樓風貌為背景,以濃郁的客家風情為基調,用原生態客家山歌、原生態客家舞蹈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手法,生動地再現了唐宋時期中原漢民大規模南遷的艱辛歷程,全面反映了客家先民紮根閩西山區建造土樓、奮力拼搏、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如歌歲月和精神風貌,全方位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以及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

《土樓神韻》演出在臺灣引起熱烈反響,客家鄉親從全島各地趕來觀看演出。為能夠讓更多的客家鄉親領略《土樓神韻》的風采,主辦方還特別在場外設立分會場,架設大螢幕供鄉親們觀看。當晚,精彩的表演引起觀眾強烈共鳴,現場響起陣陣熱烈掌聲。許多鄉親表示,他們是第一次欣賞到如此大型純正的客家藝術演出,希望有更多的閩西客家文化藝術節目到臺灣演出,欣賞到更多的客家文化精品。[20100506]

台北市永定縣同鄉會


台北市永定縣同鄉會

故鄉「永定區」中國福建省下轄的一個,位於福建省西南部,北緯24°23′-25°06′,東經116°25′-117°05′。原為永定縣201529日正式撤銷,改為龍岩市永定區。初屬晉安郡新羅縣上杭縣屬地。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上杭縣地置永定縣,歷屬汀州府汀州道19291934年為中央蘇區縣。194991日解放,歷屬岩專區(地區)、

永定是南方礦區烤煙之鄉,地熱資源居龍岩市第一位。境內溪流分屬汀江九龍江梅江三大水系,棉花灘水電廠為福建省第二大水電廠。永定是客家故里、純客家縣,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全國對台工作重點縣、『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福建省八大僑鄉之一。

永定區號稱「龍崗」,亦是土樓的故鄉,自開設縣治,迄今已近540年的歷史,雖地處偏僻,屢遭劫難,未臻富饒之邦,但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在明清朝代,賢能輩出,忠義節烈之士,代不乏人,至當代則博、碩士如林。文風興盛,學有成就者,遍佈五洲四海,我旅外同鄉,皆以永定為榮。為熱愛桑梓,聯絡鄉誼,弘揚「龍崗」精神,世界各地均有『永定同鄉會館』之設立,使他鄉遊子能相互關懷與照顧。

民國38年間(1949)故國遭逢變局,吾邑鄉人來台者眾,刻苦奮鬥,事業初創有成,時興懷鄉之念。而祖籍吾邑先民後裔來台者甚眾,初無鄉會組織,深感鄉情交誼無所,相聚困難。時至59(1970)始由故國大代表賴文清先生發起創立『永定縣同鄉會』,竭誠為全台同鄉服務。然因初創參加人數不多,財務亦感困難,即在台北縣永和市郊購屋一戶,供作鄉誼聯繫之所。因設備簡陋,無法盡善服務,對集會或接待來訪鄉親均感不便,且年久修葺不易,為此經於76(1987)新春團拜大會決議,以「售舊換新,遷館回市」,方符會所應設立於管轄地區台北市之規定。並即發起成立籌募小組,發動勸募工作。歷經鄉親連年認捐金額,累計僅有200餘萬元。但欲在台北市適當地點購一30坪左右房屋,約需8001,000餘萬元。所需金額與現有捐款實相差甚鉅,而遷館工作亦因受各項限制,籌款不易,致停滯不前。

89(2000)新春團拜,並改選理、監事及理事長後,大會重議:「仍以遷館回市,售舊換新」為訴求。本會深感「遷館回市」乃全體鄉親所重託,理事長盧昌群將軍為不負鄉親多年的厚望,乃下決心完成使命,不辭辛勞到處向鄉親請求拜託,懇請大力支持,發動大規模勸募工作。常務監事(後任總幹事)闕啟春熱心協助,不論勸募購置會館等均策劃週詳,盡心盡力。在全台鄉親熱烈捐獻,全體理監事大力支持下,眾志成城,終於91(2002)716日舊館完成出售,新館亦於同年830日簽約購置。鄉親們長達15年的企盼,至此總算達成,多年的願望得以實現而倍感溫馨。

新館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9號,奇美大廈4樓之1(在小南門側)。周邊環境優雅,交通方便,館內設有接待室、文史資料陳列櫃、各姓氏族譜陳列櫃、會議廳,整個裝潢設施大致齊備,足供鄉親交誼聚會之用。此一成就,堪以告慰鄉親。

本會自民59(1970)成立迄今已46年餘,歷經多次理監事選舉,目前已是第15屆。理事長係「食在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興先生,榮譽理事長4人為台北市議員吳志剛先生、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公司董事長蘇文龍、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洪玉綉、前坪林鄉長黃銘豐。名譽理事長1人係前任理事長江秋榕先生。總幹事係總統府國策顧問聯誼會會長劉盛良辦公室主任江彥震先生。

在台灣祖籍永定後裔約有50餘萬人,參加同鄉會者有400餘人。同鄉會員中如有疾病或重大困難同鄉會均予主動協助照顧。每年新春均有舉辦團拜及會員大會、頒發獎學金等活動,相聚聯歡,共飲春酒,以增進團結,互助合作,發揮親愛精誠的鄉誼之情。[20161125]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

  •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
  • 公布日期
中華民國104年10月08日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3-1)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3-2)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3-3)
  馬英九總統今(8)日上午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說明我國於維護區域和平所做之各項努力與作為,並期許未來在政府與人民的努力下,共同維持兩岸與世界的和平發展。
  總統致詞時表示,「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自民國97年起,每年均舉辦「世界和平大會」,讓世界各地愛好和平的團體、學者、專家以熱心致力世界和平人士齊聚一堂,深具意義;此外,該會理事長劉盛良在過去擔任立法委員及「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期間,傳承與發揚客家文化不遺餘力,對客家族群的貢獻有目共睹,殊值肯定。
  總統表示,他在今(104)年元旦,曾用和解的「和」與合作的「合」這兩字,提出三和(合)的構想,亦即「社會和解」、「朝野合作」與「兩岸和平」,「這是我們國家社會非常重要的價值」。
  總統說,在民國97年以前,兩岸關係長期對立緊張,當時的政府推動「烽火外交」政策,造成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助力越來越少,不僅邦交國數減少、國際形象也日趨負面。為力圖改變國際社會對我之負面印象,他於民國97年上任後,致力推動「繁榮臺灣」、「和平兩岸」與「友善國際」等施政目標,同時處理「兩岸」與「國際」關係,「不是在國際與兩岸間二選一」。政府也秉持中華民國憲法之外交宗旨,亦即第141條明載之「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我國也在如此外交原則下,於國際上扮演「和平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推動者」、「新科技與商機創造者」及「中華文化領航者」等角色。
  談及我國致力維護臺海、東海及南海和平的努力,總統說,自他上任以來,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海峽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臺海和平及兩岸發展,至今也獲致豐碩成果:7年前,兩岸間並無直航班機,如今兩岸每天有定期航班各120架次,而陸客來臺人數,這7年來累計超過1,400萬人次,僅在去年就接近400萬人次,陸生來臺就學人數,從他上任前的823人,至去年達到3萬3千人,增加近40倍,「這些都是空前的」。
  總統也舉例說明兩岸關係改善的成果,1958年「八二三砲戰」發生時,共軍突然對我金門諸島展開猛烈砲擊,金門落下了47萬發砲彈,震驚中外;如今,「從廈門過來的不是砲彈,而是幾十萬的觀光客」;此外,大陸訪客在金門所購買的菜刀多數皆製造自過去大陸所發射的砲彈,顯示目前「鋼鐵不是拿來做槍砲子彈,拿來做菜刀鋤頭,讓我們打造和平」,反映了兩岸關係近年來邁向和平與繁榮的正面發展。
  總統進一步說明,類此和平氛圍也有效改善了臺美關係。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幾位現任或前任國務卿,均曾先後針對臺美雙方關係發表正面論述,稱我國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an important security and economic partner)。歐洲議會也關注亞太區域和平與穩定,並肯定兩岸關係的改善。
  總統表示,他在民國101年8月,秉持「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的精神,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呼籲東海各方擱置主權爭議,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及分享資源。民國102年4月,臺日簽署《臺日漁業協議》,解決雙方長達40年的漁業糾紛,達成「主權不讓步,漁權大進步」的豐碩成果,雙方漁船得以在相當臺灣面積2倍大、約7萬4千平方公里的協議適用海域作業不受干擾,除讓我漁民明顯增加漁獲量外,臺日在相關水域發生的爭議事件,更從簽署協議前1年發生17件,簽約後已降為零件。總統也談到,延續《東海和平倡議》的成功經驗,他也在今(104)年5月26日正式提出《南海和平倡議》,希望透過和平方式,減緩目前南海的緊張情勢,和平解決鄰近海域的爭議。美國國務院在這項倡議發表後,也立即表示讚賞(appreciate)。
  總統也提到,今年是我國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存亡保衛戰。為了紀念抗戰勝利,今年政府特別舉辦了多項紀念活動,而舉辦這些紀念活動的目的,並非在炫耀勝利,而是在譴責侵略,「侵略的錯誤或許可以原諒,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至盼透過政府舉辦的紀念活動,國人能緬懷先祖先烈的事蹟,瞭解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讓新一世代瞭解和平的可貴,因為「戰爭是無情的。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
  包括總統府國策顧問林水吉、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呂元榮、「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理事長劉盛良、「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總會」會長饒穎奇及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陳國祥等均出席是項開幕典禮。

分享至HEMiDEMi  分享至funP   引用 引用  點閱數 點閱(231)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

  •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
  • 公布日期
中華民國104年10月08日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3-1)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3-2) 總統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3-3)
  馬英九總統今(8)日上午出席「2015世界和平大會」開幕典禮,說明我國於維護區域和平所做之各項努力與作為,並期許未來在政府與人民的努力下,共同維持兩岸與世界的和平發展。
  總統致詞時表示,「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自民國97年起,每年均舉辦「世界和平大會」,讓世界各地愛好和平的團體、學者、專家以熱心致力世界和平人士齊聚一堂,深具意義;此外,該會理事長劉盛良在過去擔任立法委員及「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期間,傳承與發揚客家文化不遺餘力,對客家族群的貢獻有目共睹,殊值肯定。
  總統表示,他在今(104)年元旦,曾用和解的「和」與合作的「合」這兩字,提出三和(合)的構想,亦即「社會和解」、「朝野合作」與「兩岸和平」,「這是我們國家社會非常重要的價值」。
  總統說,在民國97年以前,兩岸關係長期對立緊張,當時的政府推動「烽火外交」政策,造成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助力越來越少,不僅邦交國數減少、國際形象也日趨負面。為力圖改變國際社會對我之負面印象,他於民國97年上任後,致力推動「繁榮臺灣」、「和平兩岸」與「友善國際」等施政目標,同時處理「兩岸」與「國際」關係,「不是在國際與兩岸間二選一」。政府也秉持中華民國憲法之外交宗旨,亦即第141條明載之「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我國也在如此外交原則下,於國際上扮演「和平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推動者」、「新科技與商機創造者」及「中華文化領航者」等角色。
  談及我國致力維護臺海、東海及南海和平的努力,總統說,自他上任以來,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海峽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臺海和平及兩岸發展,至今也獲致豐碩成果:7年前,兩岸間並無直航班機,如今兩岸每天有定期航班各120架次,而陸客來臺人數,這7年來累計超過1,400萬人次,僅在去年就接近400萬人次,陸生來臺就學人數,從他上任前的823人,至去年達到3萬3千人,增加近40倍,「這些都是空前的」。
  總統也舉例說明兩岸關係改善的成果,1958年「八二三砲戰」發生時,共軍突然對我金門諸島展開猛烈砲擊,金門落下了47萬發砲彈,震驚中外;如今,「從廈門過來的不是砲彈,而是幾十萬的觀光客」;此外,大陸訪客在金門所購買的菜刀多數皆製造自過去大陸所發射的砲彈,顯示目前「鋼鐵不是拿來做槍砲子彈,拿來做菜刀鋤頭,讓我們打造和平」,反映了兩岸關係近年來邁向和平與繁榮的正面發展。
  總統進一步說明,類此和平氛圍也有效改善了臺美關係。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幾位現任或前任國務卿,均曾先後針對臺美雙方關係發表正面論述,稱我國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an important security and economic partner)。歐洲議會也關注亞太區域和平與穩定,並肯定兩岸關係的改善。
  總統表示,他在民國101年8月,秉持「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的精神,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呼籲東海各方擱置主權爭議,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及分享資源。民國102年4月,臺日簽署《臺日漁業協議》,解決雙方長達40年的漁業糾紛,達成「主權不讓步,漁權大進步」的豐碩成果,雙方漁船得以在相當臺灣面積2倍大、約7萬4千平方公里的協議適用海域作業不受干擾,除讓我漁民明顯增加漁獲量外,臺日在相關水域發生的爭議事件,更從簽署協議前1年發生17件,簽約後已降為零件。總統也談到,延續《東海和平倡議》的成功經驗,他也在今(104)年5月26日正式提出《南海和平倡議》,希望透過和平方式,減緩目前南海的緊張情勢,和平解決鄰近海域的爭議。美國國務院在這項倡議發表後,也立即表示讚賞(appreciate)。
  總統也提到,今年是我國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存亡保衛戰。為了紀念抗戰勝利,今年政府特別舉辦了多項紀念活動,而舉辦這些紀念活動的目的,並非在炫耀勝利,而是在譴責侵略,「侵略的錯誤或許可以原諒,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至盼透過政府舉辦的紀念活動,國人能緬懷先祖先烈的事蹟,瞭解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讓新一世代瞭解和平的可貴,因為「戰爭是無情的。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
  包括總統府國策顧問林水吉、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呂元榮、「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理事長劉盛良、「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總會」會長饒穎奇及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陳國祥等均出席是項開幕典禮。

分享至HEMiDEMi  分享至funP   引用 引用  點閱數 點閱(231)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頭家心聲 民眾也要打關院長、黃主委的考績


頭家心聲 民眾也要打關院長黃主委的考績

【2010-04-10 台灣時報 第7版╱社會、頭家心聲 范佐雙 】
民主國家,國民有建言的權利,公部門有周延處理或答詢的義務,可是關院長、黃主委的回應,讓老百姓憤懣,爰今年底首長考評,我將彼等考列丁或丙等,除非他倆立即遷善改過,筆者始有更正的可能性,因為他們未主動探求民瘼,連被動處理民怨都不周全。

  目錄(catalog或catalogue)、目次(contents或table of contents)是圖書資訊學的術語。前者係一館館藏目錄(含各資料名稱、作者、出版年月、出版地、出版者、裝訂、大小、價格等項),後者係書刊等資料的章節或排列順序,故兩者截然迥異,同時質量殊異,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目錄一種,如藏書有六千萬種,則其圖書共有六千萬個目次│因為每種圖書大部分有一個目次。國內曾任圖書館館長或圖書資訊系主任的教授如胡述兆、王振鵠、沈寶環、賴鼎銘等人士著書均正確使用目次;又查《國家圖書館館刊》,《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臺大、師大、政大、淡大等圖書資訊學刊物及三民書局各類科圖書也精確使用目次;復查英美等國國防部,圖書館學會,時代周刊、泰晤士報及紐約時報等朝野出版品,數世紀來已準確使用目次。

  二○一○年元月,我發現考試院發行《變革中的文官治理》(以下簡稱《變》,係該院八十周年慶專書)一書錯誤使用目錄,馬上備函建請關院長中審正,延至二月中未獲復函,顯已漠視民眾陳情,應列丙等,案經筆者於二月電話連絡,據院長室秘書答稱坊間出版品也用目錄,這樣倨傲不復函又不理會專業人士的意見,應列丁等。非政府出版品而且非公款編印者,本人不忍苛責,惟前揭專書,編、印、寄等費係民脂民膏,關院長不審處,洵屬失職。行政院客委會去年七月發行《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以下簡稱《客》)也錯誤使用目錄,案經筆者屢次備函建請黃主委玉振改正,渠多次函復辯稱官方民間辭典也使用目錄,上揭推諉,顯與前述出版單位比濫,甚至以為:(一)只有圖書館學者才用目次;(二)目錄與目次相同。查拙作第二段已提及其它各類科學者也援用目次,黃主委故步自封不改,應列丙等,《客》書不但是官書而且屬於客語應考教材,姑念有回信,免列丁等。

  目錄瑕疵事件,持平而論,故非廣大民眾關注的焦點,但其蔑視、拖宕心態,昭然若揭,以小窺大,難保影響人民權益之重大政策,會以審慎態度從事之。關、黃兩員服務單位,對國民也有教育功能,如此不尊重學術並浪費公帑,少則數十萬如《變》書,多則數百萬如《客》書及考生或讀者無數報名費或價購費,國人不應小覷。關、黃兩人是馬總統拔擢的人才,因此其考績(成)通知書將寄送馬總統鈞參,馬總統及吳院長如不妥善肆應,則國內外各大學何須設置圖書資訊系所?

  約三十五年前,國立編譯館出版中小學教科書;兩年前,劉院長兆玄的《行政院劉院長施政方針報告》;一年半前,臺北市政府發行《客家意象》;兩個月前,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發行《政府採購公報》,均舛誤使用目錄,經筆者修書懇請匡正為目次,當年熊館長先舉及劉院長兆玄;現任郝市長龍斌及范主委良銹,不但從善如流改為目次,而且誠摯備謝函。如果我是他們的長官,他們又是事務官,則其考績定予甲等。關、黃與熊、劉、郝、范同屬機關首長,何以表現有天壤之別?另外,在一九九五年七月,筆者建議客家月刊正文前各篇文章之排序,不宜續用目錄,該雜誌社隨即於次月(第六十二期)更正為目次,迄今十五年來,不曾再用目錄,為何民間能?關黃不能?

  (作者為桃縣旅北同鄉會榮譽理事長暨圖書館資深館員)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河洛文化與洛陽

河洛文化與洛陽
江彥震
摘要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河洛」指黃河洛河交匯地帶即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易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論語》上講:「鳳鳥不至,河不出圖。」1《竹書紀年》裡講:黃帝在河洛修壇沉璧,受龍圖龜書。河洛文化的古代地域以洛陽盆地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開封,南至,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2
河洛地區指的黃河中游潼關至鄭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緯34°35°、東經110°114°之間的地區,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區。河洛地區南為外方山、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河圖洛書是中國哲學的開端,同時儒學道學佛學等都起源於河洛。河洛文化在古時就是人們追求和信仰的標誌,儒學淵源於河洛三代的禮樂文化。有強大的吸引、包容、凝聚的力量,能兼容並包,並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輻射力和同化力向外傳播延伸。河洛地區有古代三皇五帝傳說,還有與傳說相關的歷史遺蹟。大量地下文物的發現,印證了歷史文獻記載的真實性。3

英譯
"Luo culture refers to the ancient culture of China Luo region, Luo culture is a regional culture," Luo "the term of the Yellow River in Henan Luohe convergence zone" Luoyang "area, Luo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is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s the source of . Luo culture is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ulture, the Book of Changes copulative said: "The Analects" speaking "river plot, Luo a book, saint of the.": "Not to phoenix river FIG no." "Bamboo Annals "talked about: the Yellow Emperor Shen bi Luo repair altar by Lung turtle book. Ancient Regional Culture of Luoyang Luo basin center, west Tongguan, Huayin, east Ying Yang, Kaifeng, south Yu Ying, north across the Yellow River to Jinnan, Jiyuan area.
1論語》:「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2華夏經緯網. 2008-06-13
3人民網. 20121215

Luo area refers south coast, Lo, Iraqi water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Songshan Zhengzhou sect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Tongguan, including Ying water upstream Dengfeng and other places, including approximately latitude 34 ° to 35 °, longitude 110 ° to 114 ° the area, a word that is today the western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Luo mountain region south Foreign Funiu Mountains,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west Qinling Guanzhong Plain, east of the Great Plains Yudong, North-yan, South JAC, rank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ancient times, as "the world's the "(" Historical Records • Zhou Ji "), so-called" Chinese "(Zhou He Zunming tex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East and West transportation hub, geographic location.
He Tu and Luo Shu is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and so originated in the Luo. Luo culture in ancient times is a sign of faith and pursuit,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from three generations of Luo ritual culture. There is a strong attraction, inclusive, cohesion force, can inclusive, and its strong vitality, radiation and assimilation spread outwardly extending force. Luo area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of ancient legends, and legends as well as relevant historical sites. A large number of underground cultural relics found confirmed the authenticity of documented history.

關鍵詞

河洛文化、根文化、民族魂、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

『河圖洛書』乃中華文明之始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標誌。“「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之始。「太極圖」是河洛交會的自然現象,這是因為太極圖很像是黃河、洛河交匯形成的旋渦,通過這個自然現象觸發靈感,伏羲才創造出「太極」和「八卦」。1
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阪;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第二,
1尚書》〈顧命〉篇:「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約在周朝初年的時期記載,周成王臨終交待後事時,把召公奭畢公這幾位姬姓宗親諸侯,以及重要官員們全部聚集在一起。當時提及陳設的玉器共有五組,其中有一件玉石出自黃河,稱為「河圖」,擺放在東廂房(河圖在東序)。
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裡,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鬥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秀的傳統現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1

『河南龍山文化』孕育華夏文明

河洛地區的「夏商王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早期王國。在同時期的當今中國範圍之內,各地沒有比夏商王國對以後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影響更大、更為重要的王國。尋找直接產生夏商王國文明的考古學文化,是實施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
體文化」。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文明化過程中,在不同地區的不同考古學文化社會群體,基本在相同時期或稍有先後進入文明時代,形成萬邦萬國
局面,但是河洛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源頭,即是河洛地區的河南龍
山文化,而不是紅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區以外的其它考古學文化。
因此,從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源頭來說,夏文化直接淵源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從對夏王朝以後的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而言,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漢文化的核心文化。

『河洛文化』係五千年華夏文明之「泉源」與「主脈」

 

「河洛文化」,顧名思義,是指存在於黃河中游洛河流域,以伊洛盆地(亦稱為洛陽盆地或洛陽平原)為中心的區域性古代文化。由於該地區在我國歷史上十三朝古都的歷史地位,所以自古夏代開始,河洛文化長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久負盛名的「京都文化」、「王畿文化」,是我國5,000年華夏文明的「源泉」與「主脈」。
黃河中游的洛河,發源於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木岔溝,先後流經河南省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區,在洛陽市區瞿家屯、下園分別澗河、瀍河相會後繼續東流,在偃師市楊樹村與伊河匯流後經鞏義市神堤注入黃河,全長410.1公里。伊河,發源於河南欒川縣陶灣鄉三合村悶頓嶺,先後流經嵩縣、伊川縣、洛陽區、偃師市注入洛河,全長268公里。洛河支流繁多,除伊河外,在河南省
1http://baike.baidu.com/view/21529.htm

境內長度在3公里以上的有105條,其中10公里以上的有61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4條。這些支流南北錯開,均勻注入,為其下游流經的伊洛盆地提供了豐足的水量和優越的生態環境。
1972年,著名學者竺可楨在研究中國近5,000年氣候變遷時就指出:在近5,000年中最初2,000年,即從仰紹文化到安陽殷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左右,一月份溫度大約比現在高3-5,當時黃河中游的河洛地區溫暖濕潤,洛陽皂角樹遺址考古發掘所獲的古環境資料表明,約距今4,000-3,600年,河洛地區降水量近1,000毫米,以其疏鬆易耕而富含肥力的黃土,充足的日照,以及全新世溫暖期所帶來的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溫濕度等氣候條件,成為我國農業起源與發展的中心區域。在「洛陽皂角樹」、「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粟、黍、大豆、小麥、稻等農作物籽實,說明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已經栽培多種農作物。河洛地區先進的農業,發達的手工業,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國的建立,亦為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的經濟基礎。
「二里頭文化」有發達的經濟。根據考古資料,當時的農業雖然使用的木耒、石斧、石鏟、骨鏟、穿也石刀、陶刀、石鐮、蚌鐮等傳統的原始工具,但種植的黍、粟、大豆、小麥、稻等農作物,與《周禮·職方氏》鄭玄注中的五穀黍、稷、菽、麥、稻相符,說明夏代河洛地區已是文獻所說的『五穀豐登』。當時的畜牧業亦屬發達,據洛陽皂角樹遺址提供的鑒定資料,豬、牛、狗都屬家畜,其數量占鑒定動物總數的52%,依據這個比例可以推測當時人們肉食以家畜為主要來源。洛陽皂角樹遺址中出土的鯉魚、蚌、鱉、雞、鼠、兔、豬獾、梅花鹿、小型鹿科動物骨骸以及骨鏃、刮削器,二里頭遺址出土多種漁獵工具,如骨鏃、陶彈丸、蚌鏃、骨魚鉤、蚌魚鉤、銅魚鉤、骨魚鏢、陶網墜和骨網墜等等。都說明當時人們經常捕捉野生動物以補充食物不足,採集和狩獵依然還是重要的輔助經濟。
二里頭作為夏代都城,有許多門類的王室手工業。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可以確認的有青銅冶鑄業、製陶業、製玉(石)業、製骨業、製髹漆業、製車業、紡織業、釀酒業等且都非常發達、現依據《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一書所歸納的考古資料略舉二三,予以論述。
在二里頭遺址的南部發現銅渣、熔爐碎塊、陶範等青銅冶鑄作坊的遺物。其中在遺址東南部的冶鑄作坊遺址,估計面積近萬平方米,經發掘發現了由幾座東西向的長方形建築,南北排列組成青銅器澆鑄現場,在其工作面上發現紅燒土硬面、銅液潑撒形成的銅渣層和散落在地的熔爐碎片、銅渣、小銅塊等遺物。在遺址範圍內還發現被推測為燒(烘)陶範的窯和可能用於預熱陶範的房子。在遺址內發現大量與青銅器冶鑄有關的遺物,如陶範、石範、熔爐碎片、銅渣、銅礦石(孔雀石)、木炭和小件銅器。出土陶範,多為破碎外範,均系細泥製作經培燒濤工藝,如澆鑄工藝,如澆鑄一件銅爵需用外範5塊,一件銅盉需用外範7塊以上,一件銅斝至少需要12塊外範等等。此外根據二里頭出土銅器成分的測定資料,當時鑄造的青銅器主要是銅、錫合金(鉛占微量),也有銅、鉛合金(錫占微量)和銅、錫、鉛三元合金。
二里頭遺址的製玉產品,主要有刀、璋、鉞、圭、戈、柄形飾、鈴舌、鏃、鏟、鑿、環、鐲、紡輪、墜飾等玉器和綠松石質料的墜飾、串珠和鑲嵌物。據專家研究認為,當時的玉工不僅善於製造長度可達40-60釐米大型的禮器,如玉刀、玉璋、玉戈等,還發明了先進的工具,用旋轉的砣子來雕刻玉器上的花紋,其紋樣線條筆直,非常規整。此外,他們還運用高超的鑲嵌技術,在玉器或銅器上鑲嵌綠松石。如1987VIM57出土的獸形銅牌飾,出土時綠松石片還懸空鑲嵌在銅牌上,完整地保持原來的圖案,鑲嵌工藝可謂精美絕倫。
古代文獻記載夏代以絲綢為衣飾,如《管子·輕重篇》說: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無不服文繡衣裳者。在二里頭遺址裡發現麻和絲製品一般都附著在玉戈、玉刀、銅鈴、銅表面。據觀測,麻製品,麻製品每平方釐米經緯線各8根或各10根;絲製品每平方釐米的經緯線為32-36根,最細的可織到50X50根。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紡織品以平紋為主,個別織物是斜紋,似是絞經
洛陽四周環山,地勢險要。它背負邙山,南眺龍門,左控函穀,右握虎牢。猶如東漢傅毅《東都賦》所描述的:被昆侖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狹成皋之嚴陰,扶二崤之崇山。在當時人們所知道的地理概念中,洛陽地處崤(崤山)函(函谷關)古道,為東西之中;位黃河、淮河之間的交通要衝,居南北之中。夏人背過黃河可到河北平原和唐堯汾河谷地,南經伊闕、軒轅關可下南陽以致三苗江漢平原,西過崤山、函穀送可通後稷關中盆地和甘青地區,東出虎牢關可抵東夷江淮平原乃至太湖流域。洛陽居中央而應四方,可謂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史記·周本紀》)。陝西寶雞出土的西周亦正是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裴駰《史記集解》)。正因為此,洛陽作為王朝理想的建都之地,夏代為之都,商、周襲之,以至於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史記·封神書》)。中國歷代王朝言必稱三代,一直被封建帝王視為古之聖人君,今之為君者的楷模。由此,洛陽為三代之居天下之中的理念,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之王者之里(左思《三都賦》)的思想,一直在封建社會延續,根深蒂固,成為後世諸多王朝定都的主要根由。自古河洛帝王洲。從夏代開始,洛陽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樑、後唐、後晉13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建都歷史累計1,500餘年,是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最長,建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在我國5,000年文明史中,大約近三分之一的時期,洛陽是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其歷史地位猶如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所說的: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府》)的居險制險的戰略地位,以及洛陽自夏代以來繁榮的社會經濟和建都1,500年的歷史,賦予河洛豐富的文化內涵,賦予它中國古代“正統文化”的歷史地位。這就是河洛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以及歷史淵源。統河洛文化發展史,夏商周三代是河洛文化的早期,並對爾後的河洛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河洛文化第一階段夏代

夏代是早期河洛文化的第一階段,在這時,河洛文化的內涵就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就是當時河洛文化的核心載體。根據考古研究,在距今約5,000-3,500年期間,生活在中原地區,具體地講生活在河南省中、西部地區的先民們,創造了被稱為是「仰紹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王灣三期文化」、「新砦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考古學文化。這幾種文化在考古學地層上先後疊壓,在文化內涵上一脈相承。這些考古學文化主要分佈在嵩山南北,集中在黃河及其支流伊河、洛河、淮河支流汝河、潁河的中上游。依據考古研究成果,當時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分為既同時並存又相互影響的六個文化區:「中原文化區」、「山東文化區」、「燕遼文化區」、「甘青文化區」、「長江中游文化區」和「江浙文化區」。
「中原文化區」位居中央,與四鄰的五個文化區密切聯繫,其地域優勢使它汲取四鄰文化精粹,迅速發展自身文化,在諸區域文化中起著核心、主導作用,最終率先跨入文明社會。這個研究成果與文獻記載是吻合的,據古代文獻記載,在距今5,000-3,500年期間,該區域就是古代傳說中的黃帝及其後裔與夏族活動的中心區域。根據文獻記載,夏代建國之初禹都陽城、陽翟,啟都夏邑,地域在穎河上游的現鄭州市所轄的登封、新密、禹州一帶,距洛陽僅百里之遙。啟子太康繼位,就把都城遷到斟鄩,以後的夏桀也定都斟鄩,如《竹書紀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了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對魏文侯說的一段話: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河濟指濟水入黃河處,在今滎陽以北;泰華即華山,今陝西華陰縣;伊闕為洛陽南的分水闕口;羊腸指黃河北岸太行山上的崎嶇羊腸小徑;夏桀之居的地理位置無疑就是「洛陽」,就是「伊洛盆地」。
1959年四五月份,著名考古學家徐旭先生率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考古隊在河南省西部進行以探索夏文化為目的的考古調查,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命名為二里頭遺址。
就考古發掘,結合文獻資料,確認生活在嵩山南北的伊、洛汝、穎河流域的河南龍山晚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就是歷史上的夏文化。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代自禹到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夏紀年估定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二里頭文化的年代範圍推定為公元前19世紀中葉至前16世紀中葉,約300年。
夏代是我國第一奴隸制國家,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為國家的強盛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伊洛盆地已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50餘處,形成了以都城為中心,村落星羅棋佈的聚落群。在二里頭都城遺址內,中部是宮城,宮城北面和西北一帶是祭祀區, 中型建築基址主要分佈在宮城的東北與西北,小型建築基址則分散在宮城以外的四周。都城與村落,王室、貴族、平民與奴隸,階級分化、等級森嚴,這就構成了夏代的「王畿社會」。
在二里頭遺址的中部是宮城,宮城呈長方形,四周圍以夯土城牆。東、西、南、北城牆復原長度分別為378359295292,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牆牆體上寬1.8-2.3,底寬可達3。東牆上發現宮門2處。宮牆外均發現平行於城牆的大道,如東牆外的大道已探出近700,寬度可達20。宮牆內分佈著數十座夯土基址,已探明的有34座。一般的長寬為40-50,最大的長、寬各100,最小的僅20-3010。其中最大的兩座宮殿(宗廟)基址已經發掘。
學者根據《禮記·祭法》鄭玄注封土曰壇,除地曰土單的記載,認為地面上的圓形建築是,半地穴式的長方形建築是土單之類的祭祀建築遺存。《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桃、壇、土單、而祭之。宮城的發現,宮殿、宗廟、壇、土單的發掘,無疑可以確認二里頭遺址是夏代的都城。
二里頭遺址宗廟、壇、土單的發現,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祖先崇拜;在該遺址發現製作精良、形象逼真的石祖,反映了他們的生殖崇拜;該遺址發現的陶龍、陶蟾蜍、陶龜、陶鴞藝術品,陶尊和銅牌上的饕餮紋,即龍或虎的藝術形象等,透露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夏書》曰:官占,惟能蔽志,昆命於元龜。二里頭遺址出土的蔔骨,證實當時社會流行占卜。這一切集中到一點,說明當時人們存在著萬物(包括人類自己)有靈的宗教觀念和迷信行為,自然,其中最首要的是表現對人類祖先崇拜。根據文獻記載,宗廟、壇、土單是我國古代都邑中常見的崇拜祖先的祭祀場所,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的陶鼓形扁壺、漆鼓、銅鈴、石磬、陶塤等,都應該是當時都邑舉行祭祀或其地禮儀活動時使用的樂器。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由野蠻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殷墟甲骨文被認為是處於定型了的漢字的初期文字,並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許多刻畫符號,有學者認為,這些符號中確實有早期文字,分別表述數位、植物以及自然景象。如,一(十)、二、三、六、七、八、木、禾、矢、菔、並、墉(或亞?)、山、射、竹(或冉),等等,這些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如李學勤先生認為:我們知道商代是有竹本簡的,但簡的實物迄今未能發現。夏代的情況也許正是這樣,儘管有文字,卻沒有多少能傳留至今。

河洛文化第二個階段商代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伐夏,建立商朝。據文獻記載,湯滅夏之後都西亳,其地望在河南偃師。如《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湯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作宮邑於下洛之陽。《漢書·地理志》中河南郡偃師縣,下班固自注:屍鄉,殷湯所都。《尚書·立政》:三亳阪尹。孔疏引皇甫謐曰:三處之地皆名亳……偃師為西亳。1983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夏都斟鄩)西北6公里的洛河北岸一處被稱為屍鄉溝的地方,發現了大型商代早期都城遺址,命名為偃師商城

結論

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洛地區文化積澱厚重,歷代名家輩出。此處也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拜祖之地,舉凡少林拳、太極拳、軌跡拳、萇家拳等等都發源於此。
大量考古發現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說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佈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而河洛文化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的主要活動區域,是炎黃文化的肇興之地。
相傳,黃帝是有熊國國君,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新鄭歷來被稱為軒轅故里;在洛陽以西的靈寶,有鑄鼎原,傳說是黃帝鑄鼎之處,此外,還有黃帝陵以及與黃帝、嫘祖、蚩尤很多故事相關的全套地名。新鄭在洛陽之東,靈寶在洛陽之西,中間即是黃帝的活動區域。其活動範圍以河洛為主,也應是肯定無疑的。炎黃部族是華夏族的母體,他們結盟後在河洛地區發展壯大,並從這裡向外發散,形成了華夏民族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之一,即炎黃文化。炎黃二帝是部族時代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河洛地區帶領四方人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啟了華夏民族的文明之路,並使河洛地區成為華夏民族的搖籃。
厥美帝功,萬世載之。在廣袤豐厚的河洛大地上,炎黃二帝用他們的聰明睿智,譜寫了華夏燦爛文明的第一樂章,從而使炎黃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核心部分,炎黃二帝成為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團結向上、蓬勃發展的永久動力。鐘靈毓秀的河洛大地,曾養育了我們的偉大先人。河洛文化,炎黃大業,將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根!
台灣同胞不論是原住民的風俗風情,還是漢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習俗,都與祖國大陸有著千絲萬縷以至水乳交融的關係。這種民族文化的傳播、滲透、融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許多還保留著北方中原「河洛文化」的傳統。從原始社會到今天,中華民俗文化歷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根文化」「河洛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現實和歷史事實,這種真實的存在,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就是中華民族之『民族魂』![20160207]

參考文獻

1.尚書》〈顧命〉篇:「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約在周朝初年的時期記載,周成王臨終交待後事時,把召公奭畢公這幾位姬姓宗親諸侯,以及重要官員們全部聚集在一起。當時提及陳設的玉器共有五組,其中有一件玉石出自黃河,稱為「河圖」,擺放在東廂房(河圖在東序)。
2.論語》:「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3.河洛文化http://baike.baidu.com/view/21529.htm
4.周文順、徐寧生,《河洛文化》,1992.10.8
5.鄭淑真、蕭河、劉廣才,《根在河洛》,1995.2.6
6.張華 、蕭河、劉廣才,《台灣河洛郎》,1998.8.10
7.劉登翰,《從原鄉到新土·台灣文化剖析》,《港臺資訊報》,1998.2.10
8.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民間文化探索從書·總序》1999年出版
9.傳承河洛文化, 弘揚華夏文明,《河洛文化網》,www.hlwh.net
10.《後漢書》卷40〈班彪列傳下〉:「曷若四瀆五嶽,帶河泝洛,圖書之淵。」註:「四瀆,江河淮濟也。河圖曰:『天有四表,以布精魄,地有四瀆,以出圖書。』爾雅曰:『太山為東岳,衡山為南嶽,華山為西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圖書之泉謂河、洛也,易繫辭曰:『河出圖,洛出書』也。」
11.《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12.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4. ISBN 957084325X
13.鄭玄,《六藝論》:「河圖、洛書,皆天神之言語,所以教告王者也。」
14.《周易正義》繫辭上卷七之十一:「疏曰……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輔嗣之義,未知何從。」
15.謝世維:《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頁82
16.《周易》,〈繫辭·上傳〉第八章、第十章。
17.《四庫全書》,〈明文衡〉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