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鮭魚一號,佈局兩岸


鮭魚一號,佈局兩岸

江彥震

有世界鎢鋼大王之稱的春保鎢鋼集團總裁,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廖萬隆表示,約有七、八成的台商都有回台長住的想法,因為「台灣的路邊攤,要比大陸的大魚大肉好吃。」離開家鄉數十年的台商,大多像廖萬隆一樣,認為故鄉台灣才是全世界最美好的地方。

目前台灣適逢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急需海外台商返台挹注,但廖萬隆認為,要更多的台商回流,還需要更多的誘因。像旺旺這樣轟轟烈烈的回來並不多,他說,「像旺旺這樣,只如下一場大雨,對台灣還不夠,要有很多毛毛雨,積少成多。」

春保鎢鋼集團,近年來對外一直保持低調,私底下動作卻很積極。2008年政黨輪替前,廖萬隆即已搶先回台投下50億台幣在台灣擴建廠房,買土地,令人側目。在馬政府上台前兩年,2006年廖萬隆就看好未來台灣政經環境會有大轉變,積極回台投資。為了擴充位在台北縣五股工業區的鎢鋼廠房,就已先砸下15億購買設備。因此,廖萬隆敢大聲說:「講台商回流,我是真正的“鮭魚一號”!」

除了鎢鋼本業之外,他還大舉攻城掠地,為未來跨向服務業、物流業作奠基的準備。在新竹科學園區附近的寶山水庫旁,砸下10多億元購置上百甲的土地。所謂企業家就是能在事前看出未來的趨勢,廖萬龍看好直航、大陸客來台的商機,在機場捷運林口站附近買下兩塊地,面積有10,0006,000,準備未來開發物流中心及飯店之用。看準就買,下手的動作快速、準確,他說:「等陸資來,你還有機會嗎?」就這樣,這兩三年來前前後後已經投下近50億台幣。

廖萬隆說,其實,像他一樣起心動念回台灣落葉歸根的台商不在少數,因為以前大陸到處是黃金,現在則到處是陷阱,台商去大陸已邁向第三個十年,進入街頭巷戰階段。許多腰纏萬貫的鮭魚,滿手的銀子不知往何處去?廖萬隆卻有他宏偉的規畫,除了讓本業更上一層樓之外,更滿懷雄心壯志進攻服務業。其他台商一時找不到投資的方向,只好往股市、豪宅跑。

目前廖萬隆是所有國民黨中常委中唯一的台商,為台商代言是他無可推拖的使命,為了參加每週三的中常會議,專程從廈門走小三通回來,在會議上直言不諱,砲聲隆隆,可惜至今效果並不顯著,官員們似乎好官自我為之。

他認為國民黨政府對台商的照顧仍然不夠,令人很不滿意。廖萬隆指出,政府要拿出誠意來,除了稅率優惠,態度還要更積極。大陸一路開綠燈給台商走,台灣卻照著紅燈停,綠燈行的老規矩做,實在是差很多。

政府現在做的,只有海基會照三節招待台商吃吃喝喝,再唱唱歌;愛台十二建設的招商說明,也只是發發通告,沒來參加的不管,有來參加的也不追蹤。廖萬隆認為,應該是經濟部出來,派專人服務,一個盯一個,要細到每個縣,每一種產業,各別開座談會,仔細了解台商的需求,好好回應。

雖然廖萬隆號稱鮭魚一號,近年來已返台大筆投資,但他並沒有因而縮減大陸的營運,相反卻繼續擴張其經營規模,今年64,春保鎢鋼集團即與贛州市政府簽訂了框架協議,合作建設鎢產業園區,聯合在贛州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鎢產業基地,並初步確定今年九月正式啟動園區建設。

根據協議內容,贛州與台灣春保鎢鋼集團將在贛州共同建設以高品質硬質合金為主的鎢加工業,引進一批國內外先進的鎢製品加工企業,共同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鎢產業園區。贛州將為春保鎢鋼集團提供12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並在有關政策方面給予最大優惠;贛州確保該集團的鎢礦資源優惠供應,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投資贛州鎢深加工產業,逐步整合的鎢礦山資源向鎢產業園區配置。

春保鎢鋼集團具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鎢鋼生產技術、市場、管理等諸多方面卓有建樹,與贛州政府簽約之後,未來的發展將如虎添翼,極具行業優勢和產品強勁的市場競爭力,魚躍世界鎢鋼業的鰲頭將指日可待。

 

黎錦文會長帶領下的香港崇正總會


黎錦文會長帶領下的香港崇正總會

《環球客家雜誌》[2008.7.1]

江彥震

香港崇正總會創立於1921929,至今已86年了,歷史之悠久僅次於泰國客屬總會。當年香港客家先賢創會的目的,在聯絡海內外客籍人士,考證客家源流,振興工商事業,興學育才,共謀公益,互勉同人,發揚志業,建立全球客家崇正總組織,進而貢獻國族、社會與世界人類福祉。事實證明香港崇正總會歷屆理監事及全體會員確實依照創會宗旨,努力不懈,兢兢業業,恪遵職責,為客家人,為國家社會奉獻心力,已經獲得一定的成績,也獲得海內外友會,社會和政府人士的的肯定和稱許。

香港崇正總會之所以以“崇正”命名,是由於創會先賢,香港大學首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賴際熙翰林倡議,以客家人來自中原,為漢族一支,因不願受異族統治而南遷嶺表,繁衍海內外,賴際熙翰林認為同是大漢民族,不應一見面就分彼此,應該將客家人精神表現出來,所以採用「崇正」為會名,其釋義為「崇尚正義,崇正黜邪」。

現任理事長黎錦文並兼任會長,是著名的國際法律公證人,中國司法部委託公證人,及香港、英國、澳洲、新加坡執業律師。中國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黎會長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與台灣許多政要都有交往,如李登輝、陳水扁、連戰、馬英九、林洋港熟稔,與蔣家父子也曾有交往,與蔣孝文更是好友。黎錦文亦擔任多年的“香港台大同學會”會長,每年都會回母校拜會師長學友,因此,在台灣的政商界有很深的人脈關係。

黎錦文還被“世界客屬總會”聘請為榮譽會長,與總會長即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以及理事長、立法委員劉盛良深切往來,每次世界客屬總會召開重要會議,他多會前去參加。

黎錦文會長經常遊走於兩岸之間,帶領總會同仁到北京與台北拜會高層官員,請他們到香港訪問,拉近兩岸距離,為兩岸和解提供條件和平台。他還多次邀請兩岸三地專家、學者舉辦交流研討會,對兩岸問題進行多方面的研討。總會並發行《崇正導報》,特別開闢“海峽兩岸”和“客家文化”專版,刊登各界有關兩岸關係、客家文化的鴻文大作。

在黎會長和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崇正總會的客屬活動充滿著活力而多彩多姿,辦公會所來訪的賓客絡繹不絕,工作人員忙進忙出,海內外客屬社團熱線不斷。從其會務往來之間,也透露出悠久歷史的軌跡,和迎向未來的生命力。黎錦文會長所作所為始終堅持全體客家人和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為準則,實不愧為客屬世界的一代領袖人物。

香港崇正總會,自創會以來推動各項會務,多不勝數,茲概述其較重要的成果如下:

一、               聯繫友會,增進瞭解、情誼與團結

1971年舉行創立50週年金禧慶典及崇正大廈落成開幕典禮之際,首倡召開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這是客家有史以來首次宏大規模的活動,來自22國家36地區的客屬社團領袖及代表蒞港參加,成為香港一大盛事,大會決議將此次會議定為“世界客屬第一屆懇親大會”,於是乎乃成為爾後“各地客屬團體跨越國際、地區聚會的濫觴”,頗具歷史意義。為推動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持續舉辦,更進一步決議設立“世界客屬總會”,由於當時香港仍屬殖民地,大陸地區尚未開放,「世界客屬總會」於197410月成立時會址即設在台北。

二、               教育事業之推進

興學育才為香港崇正總會宗旨之一,在四、五十年代,該會曾先後在香港及九龍辦有29間義學,直至1960年由香港政府撥地,在九龍廣利道創辦崇正中學及小學,後又辦幼稚園。

為獎勵品學兼優客家子弟,該會不但為會員子弟設有獎學金,亦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設有獎學金,在北京大學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亦設有獎學金,先後捐助中國農業大學港幣二百萬元作為該校設立中國農業大學香港崇正總會教育基金。

三、               考證客家源流,積極支持參與和贊助召開客家學術研討會

由於客家人對中國、對世界人類的貢獻,歐美著名大學如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均指定專家學者對客家民系展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與法國國家研究中心於1992924在香港舉辦首次國際客家研討會,邀請全世界研究客家學者百餘人參加,會上就「客家族群對世界人類影響與貢獻」作專題報告,香港大學校長王賡武教授發表專題演講。大會並通過成立「國際客家學會」。自此之後,國際客家學研討會每一至兩年舉行,迄今歷經八屆,已然掀起客家研究的熱潮,每次舉辦香港崇正總會均予以大力支持。

在該會的支持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吳澤和王東兩位教授積極奔走,終於獲准設立客家研究專業,第一屆碩士班研究生已於19987月畢業,獲頒碩士學位。客家學獲高等學府作為研究專業,一時蔚為顯學。

為宣傳與發揚客家歷史文化,該會大力支持贊助出版有關客家研究書籍,有謝重光教授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叢書」十冊,邱權政教授撰寫或編譯的「中國客家民系研究」、「孫中山:勉為其難的革命家」、「客家與香港崇正總會」、「客家與近代中國」、王東教授撰寫的「客家學導論」、劉義章教授主編的「客家宗族與民間文化」、勞格文教授主編的「客家傳統社會叢書」十八冊,英國崇正總會秘書長黃雄祥撰寫出版的「中國客家人」,以及第三屆中國客家方言研討會文集等等。

此外,該會還捐港幣六百萬元在香港嶺南大學設立「族群與海外華人經濟研究部」,重點研究客家族群歷史文化。

四、               慈善為本、救災恤貧、支持友會、共享繁榮

香港崇正總會自成立之日起就很重視救災恤貧方面的工作,對各地風災、水災,均予以救濟,如1922年潮汕發生大風災,該會即發動勸募,集腋成裘款項,交潮州會館轉發災區。1938年救濟難民工作,影響尤巨,自1937年對日抗戰,敵軍所至,姦淫燒殺擄掠,我同胞罹禍者,不計其數,幸免者亦饑寒交迫,疾病纏身。崇正同仁一致體認此次戰爭,為中華民族存亡之所繫,雖僑居異地,亦應扶傷救死,遂決議成立“崇正總會救濟難民委員會,即席認捐,並印發捐冊,向各慈善人士及商號沿門勸募,並將捐冊分寄海外僑胞,各地響應捐賑者,為數甚眾。

自此之後,凡大陸與台灣地區,發生水災、風災、地震,該會均積極捐賑。1999921台灣發生百年罕見大地震,該會第二天即召開記者會,首先捐出新台幣一百萬元,從而在香港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該會亦熱心贊助友會自置會所,贊助越南崇正會館修建骨塔捐五萬港幣、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購置會所捐十萬港幣、澳洲雪梨崇正會因火災重修會所捐二萬美金、法國崇正總會購置會所捐十萬法郎、加拿大安省惠東安會館重建會所捐四萬加幣、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購置會所捐馬幣十萬元等等,希望各友會會務興隆,共謀發展。

五、               關心國族社會,謀求客屬和平發展

香港崇正總會亦曾與香港創建學會、國際客家學會一起舉行多次研討會,將專家學者對兩岸關係的寶貴意見轉告兩岸有關領導,亦曾組團專程赴北京與台北向有關方面就有關中國和平發展問題建言獻策,獲有關部門負責人重視和贊許。

為表達客家人對中國和平發展的心願,經泰國客屬總會提議,由香港崇正總會負責籌劃,於2001927慶祝該會成立八十週年之際,於28日在深圳舉行「全球客屬促進中國和平發展大會」,共有來自103個國家和地區客家社團的代表千餘人與會,各地代表在發言中表達了對中國和平發展的心聲,此次大會被譽為海內外客家、崇正人廿一世紀團結的大會,通過此次大會,全球客家人不但備受讚揚,亦更受世人重視,客家人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必將永留青史。

 

戀戀故鄉情,月是故鄉明


戀戀故鄉情,月是故鄉明

─胡文虎誕辰125周年紀念活動暨饒穎奇返鄉祭祖實錄

江彥震

虎標萬金油,童年記憶

小時候我們家住在桃園新屋鄉下的農村,對外交通非常不方便,村人生病如果是比嚴重的大病才會到街上,或城市的醫院去看病;一般普通的小病或皮肉傷,多是在家自行療傷止痛,除了傳統的土法治療之外,通常每個家庭都備有藥包袋,袋內配有各種成藥,有治療腸胃的、感冒的、頭痛的、外傷的、皮膚病的還有簡易包紮的紗布等,其中一定有一瓶「虎標萬金油」,家人若身體不舒服就自行檢視藥袋內的用藥說明,斟酌用藥;藥商則定期前來挨家挨戶檢查藥袋,作補充、換藥、收費的動作,順便閒話家常。這是當時藥商在那個環境下變通的營業服務方式,也為鄉下農民帶來許多方便。因此,全家大小對「虎標萬金油」都耳熟能詳,常常隨身攜帶,只要一瓶在手無論居家或出外,總覺得安心不少。

緬懷先賢,愛國愛鄉

我們對於虎標萬金油的創製人胡文虎先生,愛鄉愛國的事蹟早已景仰久矣,而且「萬金油大王」又是出生在故鄉永定縣客家鄉親,更有一份與有榮焉和親切感,如今適逢胡文虎先生誕生125周年了,應「胡文虎先生誕辰125周年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函邀,及好友香港崇正總會副理事長張新峰的相約,應允前來參加紀念活動。紀念活動於922在福建龍岩隆市重舉行。大陸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等中央和省市官員,以及來自福建省、港澳地區、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台灣等國家地區的客屬社團代表和海內外嘉賓逾400人出席紀念大會。參加此次紀念活動的還有胡文虎基金會主席胡仙博士、香港廣東社團聯合會主席余國春、香港崇正總會會長黎錦文、香港文匯報董事長張國良、台灣聯合報董事長王必成、印尼客屬公會會長吳能彬等海內外知名人士。

緬懷這位著名愛國僑領、華僑企業家、報業钜子、大慈善家。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佐洱在致辭時高度讚揚胡文虎的愛國愛鄉之情。他說,胡文虎的一生,是愛國愛鄉、服務社會的一生,作為華人華僑的傑出代表,胡文虎不僅在抗日戰爭時大力支援祖國抗戰,為祖國經濟社會建設出錢出力,還為中國和東南亞的慈善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胡文虎吃苦耐勞、勇於拼搏的精神,心繫民生、樂善好施的精神,以及愛國愛鄉愛同胞的赤子情懷。胡仙博士繼承先父遺志,一如既往地關心家鄉建設,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致力於兩岸人民的交流和交往,令人深表欽佩和感念。

為表彰胡文虎基金會對閩省公益事業的貢獻,福建省政府還在龍岩學院對基金會進行立碑表彰,由省政協主席梁綺萍與副省長蘇增添為其揭碑,並授予其「福建省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

胡文虎的一生,是愛國愛鄉的一生,是服務社會的一生。胡文虎先生雖然過世多年,但大家仍然記得他,深切懷念他。胡文虎之女胡仙博士表示,這次紀念活動,除了弘揚先父精神。並承諾,胡文虎基金會將吸引更多資金,盡全力多做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的事,多做有利於兩岸人民交流交往的事,為建設家鄉貢獻力量。海內外嘉賓還為胡文虎基金會在家鄉永定捐建的「龍岩學院文虎樓」、「胡文虎教學樓」等剪綵。胡仙並決定將竣工的「虎豹塔」捐贈給永定縣政府,免費對公眾開放。

“虎豹塔”高七層,形為八卦式,大理石琉璃葫蘆頂建築,總投資300多萬元人民幣。作為胡文虎紀念館的配套工程的虎豹塔、胡文虎銅像、碑林、行遊步道、園林廣場等,建築面積達970多平方公尺。“虎豹塔”象徵著海外華僑不忘故鄉,情繫桑梓的見證。

龍硿洞,洞中有洞

次日紀念活動告一段落之後,龍岩市政協主席林仁芳先生特別為我們安排,到近郊的風景名勝古蹟參訪,首先到達雁石鎮東部龍康村被稱為“華東第一洞”的龍硿洞,它屬於喀斯特地貌,據地質學家考證,龍硿洞在3億年前的古生代即已形成,原是一片汪洋大海,歷經三次地殼運動間歇演變而成,是中國已探明的最大溶洞之一。

龍硿洞現已探明的面積有54,000平方公尺,分上、中、下三層。在明朝就已被發現。它寬敞深遂,洞中有山,洞連著洞,洞套著洞,層層疊疊,撲朔迷離,千奇百態,變幻奇妙,在洞中漫步曲徑,尋幽探奇,似在神仙洞府,似入天然迷宮。

連城山水,價值連城

第三天則由龍岩市政協常委陳萍女士陪同前往連城縣參訪,從龍岩到連城約需兩個多鐘頭的車程,在連城縣一路過去,山川奇秀,風景名勝眾多,主要有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九龍湖、培田古村落、四堡雕版印刷古書坊建築群、新泉紅四軍整訓地等七大旅遊區。冠豸山號稱客家神山,被列為4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面積123平方公里矗立在城東1.5公里處,“不連崗自高,不托勢自遠”,以其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被譽為“城市盆景,人間仙境”。石門湖與台灣的石門水庫相似,是人工湖,號稱客家秀水,石門湖是鑲嵌在冠豸山風景區的一顆明珠,面積4平方公里,處處烟波浩淼,丹崖壁立,水碧湖幽,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真是“碧波飄白雲,丹岩浮綠漣。更是高空跳水的好所在,經常有國際跳水比賽在此舉行。

連城的客家文化底蘊深厚,語言豐富,世界罕見。縣境33萬人口竟有35種腔調。客家民俗活動多彩多姿,有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的姑田遊大龍、羅坊走古事等;有威震南北,聞名八方的連城拳;有技藝精湛,出神入化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提線木偶書法,大師李明卿還親手寫一幅送給我珍藏呢;有建築精美,鄉村歷史文化濃厚的培田古村落、文昌閣、雲龍橋;有發展於明清時期保存完整,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唯一僅存的四堡雕版印刷基地;還有享譽中外的清朝貢品紅心地瓜乾、最滋補益壽的佳肴白騖鴨、最具特色的小吃名菜涮九品等。榮膺“中國武術之鄉”、“中國紅心地瓜乾之鄉”、“中國白騖鴨之鄉”及“中國客家美食名城”等美稱,令人懷念不已,吃了還想再吃、去了還想再去。

廈門兩岸客家高峰論壇

第二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於28上午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幕。北京、上海、福建、台、香港、澳10省市和地300多位代表會議。全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許嘉璐和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主席、中峽兩岸客家文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等出席幕式。嘉璐在幕式上講話時說岸客家人把他做故,莫把故做他為兩岸走向和平、加合作做貢獻。他希望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要多元化、多次地下去,越水準越高成果越多。論壇通過主旨發言、鄉情報告、風情展示、參訪尋根等活動形式,來傳承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

饒穎奇返鄉祭祖

兩岸客家人要站出來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26日晚,率領一百四十八位台灣客籍人士來到閩西客家祖地─龍岩謁祖尋根的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客家出過許多革命先賢,如孫中山先生。客家人在國家民族需要的時刻要站出來,做我們應該做的,對中華民族有利的事。饒穎奇說,這次來尋根的一百四十多人,都是各自領域的精英,把他們凝聚起來,就是希望他們更瞭解客家文化,發揚客家精神。

回憶起2002破冰來到大陸,與前副總理錢琪琛等人的長談,饒穎奇十分感慨。當時我就覺得,自己應該做一些兩岸交流方面的工作,降低兩岸敵意,好好和平共處。客家人應該站出來做這個工作。此後饒穎奇就多次奔走於兩岸之間,希望在有生之年將兩岸關係向前推進,盡一份中華子孫的綿力。

對於如何在兩岸關係中更好地發揮客家人的作用,饒穎奇表示,兩岸都需要給客家青年更多機會,栽培他們,這樣才能提升客家族群在兩岸的影響力,促進兩岸客家人之間的交流交往。

27930分,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由台灣專程回到閩西原鄉祭祖的前“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一行終於抵達此行的目的地─武平縣中堡鎮羅花坵自然村。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和鄉親們熱烈的掌聲歡呼聲中,在掛著“熱烈歡迎饒穎奇叔公回鄉尋根謁祖”大紅橫幅的饒氏宗祠門前,饒穎奇夫婦攜手向饒氏宗親深深鞠躬。

“回家的感覺真好!”喝著象徵生活甜蜜美滿的甜湯,饒穎奇夫婦反復說著這句話。饒穎奇夫人饒高淑端特意穿著一身大紅套裝,她動情地連連說,“很久以前就想回來,終於回來了,很感動。” 饒穎奇說,先人在這樣的窮苦山區生存下來,相當辛苦。所以饒氏客家人對後代的教育非常重視,“晴耕雨讀”,饒氏後代有許多人走到世界各地。“不要忘記祖先,永遠思親,要記得自己從哪裡來。”

洗手,叩拜,上香,饒穎奇率家屬及宗親在莊嚴的鼓樂聲中以鮮花香果、清酌庶饈虔誠上祭。饒穎奇還親筆為饒氏宗祠題寫“武平情深, 故鄉月明”八個大字。祭祀典禮結束後,饒穎奇在饒氏宗祠外向饒氏宗親發表簡短講話。“各位叔叔、伯伯、嬸嬸、伯母、兄弟姐妹、各位鄉親,大家好!”饒穎奇用客家話說的“大家好”引得現場一片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我的先祖饒忠山公清朝遷到台灣,到現在已經兩百多年了。我今年七十有四,七十四年中一直想回到故鄉,但因為歷史變遷,一下沒能回來探親。”饒穎奇說,“今天終於讓我完成了這一生的心願,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家的感覺真好啊,太好了!”
  饒穎奇說,我現在是台灣客家人,也是武平客家人,但我們都是中國人。我現在是中國國民黨中評會主席,我要做的就是兩岸的交流工作,希望大家你來我往,相互親近,兩岸鄉親能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兩岸永遠和平。[2007.10.2]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根繫祖地 客聚三明


根繫祖地 客聚三明

江彥震

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以“根繫祖地,客聚三明”為主題,於1120日至22日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行,活動內容包括開、閉幕式暨文藝晚會、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紀念活動、以及清流靈臺山客家朝聖活動等。

世界客屬第一屆懇親大會於1971928香港舉行,此後每隔兩年在世界各地有關城市輪流召開,迄今已歷時41年,共舉行25屆。隨著客家人遍布全球、政經影響日增,使得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規模愈來愈大、規格愈來愈高。如今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已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世界性華人盛會,也是海內外客屬鄉親聯絡鄉誼和進行跨國跨地區交往的重要載體,全球各地區客家人開展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從單純的懇親聯誼,擴展到文化、學術、經濟等各個層面,在海內外客家人眼中,其地位和影響不亞於奧運會,也引發大陸各省市紛紛爭取主辦權,由於爭取者眾,各方僵持不下,原本議定每兩年舉辦一次,現在變成一年一次,而且競出奇招,以特色取勝,還能促成經貿洽談上百甚至上千億元人民幣。

此次大會共有215個海內外社團,2,042人前來,加上當地鄉親共計有5,000餘人參與盛會。其中海外客家社團56804人,台灣社團19個,265人,港澳社團13個,196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邱鏡淳、中共中央台辦主任王毅、福建省長蘇樹林等出席了開幕式。

吳伯雄在開幕式上用客語和國語致辭表示,“無法用筆墨形容我現在的興奮和感動!”,希望全世界客家人團結起來,促進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增加彼此的認同感。自己作為從福建永定移居臺灣的客家第四代,深深瞭解血比水濃、血肉相連的親情,客家人之間彼此血緣關係、文化認同,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切斷的。吳伯雄鼓勵全世界客家鄉親心手相連,共同努力,讓客家精神越來越強盛。他也回憶,2000年時第一次前來大陸龍岩參加世界客屬第16屆懇親大會,當時的福建省長就是剛接任中共總書記的習近平,這次再度參加世客會,主辦地福建三明把維繫客家文化當大事辦,地方建設進步很多。50年前在金門服役時,金、廈間砲火相對,而今雙邊人來人往,和平繁榮富足。因此吳伯雄強調,兩岸絕對不能讓子孫後代再砲火相對,要不斷推進兩岸的和平繁榮富足,共創雙贏。


福建省長蘇樹林在開幕式上向廣大客家鄉親介紹福建是重要客屬地區,正處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戰略機遇期。自去年以來,國務院先後批復實施了海西發展規劃、平潭發展規劃、廈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福建海峽藍色經濟實驗區發展規劃等,賦予福建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歡迎廣大客屬鄉親走進福建,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旅遊觀光,交流合作,共同創造客家美好的明天。

開幕式之後舉行了大型文藝晚會,節目有客家祝酒歌、沙縣肩膀戲……歌舞有《葛藤花開》、歌曲有《客家人係有料》、舞蹈有《擂茶迎客》等精彩表演紛呈,海內外客屬鄉親感受鄉音,品味鄉情,共度客家特色的良宵。

21日上午11時左右,來自海內外客屬鄉親,冒雨來到石壁客家祖地,當地鄉親用旱船、木偶戲、文武燈、稻草龍等客家民俗表演表示熱烈歡迎。獻花籃、上香、行鞠躬禮、奠帛、奠酒、獻祭文、焚祭文……客屬鄉親面對石壁祖地客家始祖神壇行禮,共同緬懷先人的恩德功績。參加此次祭祖大典客家鄉親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到石壁,“來這裡就是要認祖歸宗”內心非常激動,“來到這裡,才知道客家人真正從哪裡來”,通過祭祖大典等方式讓客家人的精神和文化代代相傳。

當天下午海內外客屬鄉親還前往三明市清流縣靈台山客家文化園舉行朝覲活動近年來清流縣全力挖掘客家文化和古佛文化資源打造全世界唯一的“靈台山客家文化園”。

根據史家的研究,客家民系是漢族中頗具特色的一支民系,由於歷史上中原發生戰亂、災荒,當地衣冠士族大量南遷,最後聚集於閩贛粵三省交界地區。歷史上中原漢人有五次大遷移,由北向南、由東向西、自閩入粵等的大遷徙,位在福建中部的三明,就成了“中轉站”,形成了客家民系的發祥地之一。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中的石壁就在三明市寧化縣,被譽為「客家祖地」。1995年石壁「客家公祠」落成之後,連同此次已舉辦過18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海內外數十萬客家鄉親到此尋根謁祖。

有關資料顯示,全球客家人大多與三明地域有宗親血緣關係。據統計,台灣至少有60個常見姓氏中的600多萬人與石壁客家有關,其中300餘萬是客家人,另外200餘萬是傳自石壁,又從閩南南靖、平和、詔安、漳州等地遷台的閩南人。 依據族譜,華人地區一些有影響力的姓氏,祖先也是從三明地域輾轉遷徙。李姓:李火德從寧化石壁遷出,李光耀、李嘉誠、李登輝都是後裔。連姓:從大田魁城遷出,連戰就屬這支。

三明主辦本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特色,包括在全球第一座客家人總家廟中舉行第18屆石壁祭祖大典;朝覲海內外客家人「保護神」的靈臺山,上頭有歷史上被朝廷賜封、雄偉大氣的「定光古佛」,並且品「客家添燈、拈香祈福、祖山拔龍」等活動的獨特韻味。還有透過央視導播組所挖掘三明本地的原生態客家歌曲,作為開幕式文藝晚會的音樂素材,搭配沙縣肩膀戲、梅列板凳龍、泰寧橋燈、安貞旌鼓等「客家味十足」的傳統戲曲,觀眾享受難忘的客家文化盛宴。

另外,依上次大會的決議,2013年世界客屬第26屆懇親大會將在印尼舉行;此次大會主席團會議通過,河南省“開封”獲得2014年第27屆懇親大會的承辦權。據開封市客家文化研究會負責人介紹,開封市申辦世客會具有根祖優勢。在中國歷史上五次客家人從中原地區南遷中,很多有影響的客家人是從開封和開封一帶出發的。如孫中山先生作為客家人,就是唐僖宗時期從開封南遷的;福建客家土樓的建設者,是北宋滅亡時從開封遷出的;而世界各地客家人的“珠璣巷”,也是源於開封的一條叫珠璣巷的地方而得名。[20121126]

 

 

白水洋


白水洋

 

江彥震

 

白水洋又名仙耙溪鴛鴦溪四大奇景之一,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境內,屬鴛鴦溪上游景區。白水洋平坦的岩石河床為一石而就,淨無沙礫。三大淺水廣場中,最大的達4萬平方公尺,最寬處182公尺,河床布水均勻,水深沒踝。陽光下,洋面波光粼粼,一片白熾,故稱之為「白水洋」。白水洋景區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20058月被評為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白水洋國家地質公園由白水洋、宜洋、水竹洋、棋盤頂和雙溪五大景區組成,佔地面積77.34平方公里。

因其奇特的地質地貌現象而被譽為天下絕景,宇宙之謎。 白水洋淺水廣場底部是由一塊面積達8萬平方公尺的平滑巨石組成。福州大學地質研究專家曾在此發現第四紀古冰川遺迹,並認為白水洋因一百多萬年前古冰川運動而形成的。但也有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

2006年中國副總理吳儀在參觀了白水洋之後為白水洋旅遊風景區題詞「奇特景觀」。2007年,白水洋作為閩東北親水游的一個旅遊景點在中央電視台「中國十大完美旅遊線路」評選活動中進入前三名。

白水洋經地質專家考察,確認為世界稀有的淺水廣場,由一塊巨石鋪展水底,且與周圍的山體相連,渾然天成,石面平滑如砥,無縫無苔;石上布水均勻,僅沒腳踝,清水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瀲灩,色似白銀,令人稱奇。白水洋地質公園還擁有全球唯一的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

白水洋是鴛鴦溪五大景區中最具特色的天然景觀,平坦的岩石河床,登高俯瞰,其形狀猶如一丘剛剛耙平的巨大農田,平展展的鋪呈在崇山峻嶺之中。經初步考證為火山熔岩,由於地殼運動,部分地段有花崗岩侵入,河床底部岩石由於橫向節理比較發育,在水流的長期沖刷下,形成了今天這種奇特的地質景觀。白水洋的地質地貌雖不複雜,但形成這種地貌的原因卻十分複雜,至今尚無一種科學而準確的說法。

秀美的山水必然流傳著許多美好的神話傳說。白水洋的民間傳說有趣、獨特而頗具本地風光,傳說當年程惠澤因誤吞龍珠化龍時,為三峰村開闢了三百丘農田,當他騰空而起,準備飛往東海時,想多為農鄉做點事,由於時間傖促,他只好施展神威,擺動龍尾,在崇山峻嶺中橫掃出一方農田,這方良田使這一帶的百姓安居樂業。不料早已垂涎這方沃土的惡霸郭某藉口這一帶的山地原是他家的,就勾結縣官,要霸佔這塊土地。這事恰巧被居住在下游水濂洞中修行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知道了,就在一夜之間,用了移山倒海的手法,把所有的田地都搬到水濂洞附近的山中,在此形成一處新的村莊,被當地群從稱之為宜洋(移洋),從那時起,這裏就剩下一塊光潔的石床,正所謂:「民間神話久傳留,惠澤揚威造大丘,大聖為民移土去,唯留巨石伴清流。」

流覽白水洋,必先登五老峰,在峰上憑高俯瞰,白水洋一覽無餘。五老峰山形秀麗,座落在白水洋邊上,其前方的小平臺人稱棋盤頂,傳說當年有五位神仙在棋盤頂上,面對棋局冥思苦想,過百代而忘卻自身,專注凝神而化為五老峰。岩後村是紅旗基點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葉飛曾在這一帶打遊擊,現在村中還保留幾座當時被群眾稱為洋樓的房子。

白水洋的中洋最為壯觀,有些節理較發育的岩石因比較疏鬆,在水流的沖刷下不斷脫落,形成一個個天然浴缸,赤足走在白水洋上,感受水流的細膩輕撫,正應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思想。白水洋號稱「萬米水上廣場,十里水街」,每年盛夏都要在此舉辦水上運動會,運動項目有水上舞龍、鴛鴦板競走、水上撥河、跆拳道表演和百米賽跑等。中洋的百米衝浪滑道,長近百米,寬60多米,旅客只要仰面躺在滑道上,就可憑藉溪水的衝力向下游滑去,即刺激又沒有危險。

焦循有《秋江曲》一首:「早看鴛鴦飛,暮看鴛鴦宿。鴛鴦有時飛,鴛鴦有時宿。」後杜牧又道:「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當你身臨燕潭,正是此情此景,碧波蕩漾,清幽妍麗,令人印象深刻。此處也是一個天然游泳池,但因潭中有旋渦,下水要注意安全。

白水洋的下洋波平如鏡,由於河床深淺不一,在日光的折射下,如同多棱的水晶,再加上兩岸綠樹掩映,整個下洋五光十色,故又稱五彩洋。五彩洋的中央,有一突出的石筍,從上方看,很像一頂明代的烏紗帽,故稱紗帽岩。據說當年有一位縣官路過此地,見此處山清水秀,感歎宦海沉浮,遂生退隱之心,將紗帽拋在水中化為此石,中國文人的超脫,在桃花源中,在王維的輞川別墅中,又比似古人思蓴菜鱸魚之美而歸鄉,延續到此處的紗帽岩,恰作了最浪漫的注腳——「身辭宦海此間遊,獨戀清溪景色幽,洗卻塵心歸隱日,輕拋紗帽砥中流。」紗帽岩形隨步換之下,從左側往上看去,其形如一只巨龜,背上馱著一堆寶物,人稱金龜馱寶,總體看,又似一鼓滿的風帆,又稱一帆風順,因此,該景點又有一個十分吉利的名字——「金龜馱寶,一帆風順」。[990808]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十子十登科─范朝燈


十子十登科─范朝燈


                                                                                                                             江彥震



「重視子孫賢,勝過千萬金」是范朝燈用心栽培子女的哲學。客家鄉賢范朝燈先生育有子女十二人,十個兒子都極為傑出,不是博士就是高考及格。
范朝燈居住在新竹縣關西鎮南和里,其十子十登科的故事,已成為國人家喻戶曉教育子女,勉勵子弟勤學的現世教材;尤其是在范光群接續擔任行政院客委會主委、台灣省政府主席、司法院秘書長以來,范朝燈教子有方的典範,一時成為台灣地方人士茶餘飯後的佳話;甚至引來不少堪輿界人士對范家地理風水的興趣,對范家祖房、祖塔以及「高平堂」的特殊建築予以研究。

范氏大家族世居關西坪林,范朝燈係大陸來台第十七世,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二,不幸於七歲時父親早逝,由四叔公撫養長大。只念過私塾三年,懂一些漢文,並在十九歲時擔任日據時代的保甲書記(相當於現在的里幹事)。

范朝燈於廿二歲那一年娶劉玉英為妻,但結婚八年懷孕八次都流產,到三十歲才順利生下長女范素菊;家族乃會商決定,並徵得元配同意,再娶陳對妹為二房,結果生了十子一女。

1930(民國19)年范朝燈在老家「餘慶堂」附近興建「高平堂」,落成那天晚上,范朝燈五子范光銘正好出生,范光銘八歲時明白這項巧合的意思,向父母和兄弟們說,他願意留守家園陪著父母,讓兄弟們出去留學。

范朝燈一直遺憾自己沒有機會正式就學,發奮要栽培孩子們,把教育子女當作一生的志業,待孩子成長至學齡時,每晚都坐在書房外督課 ,孩子那敢偷懶?至於學費問題,則將約十甲田地向勸業銀行貸款,所得款項就把孩子一個個陸續送去日本、美國留學。十兄弟以老五范光銘為界,有如兩個世代;他前面四個哥哥,除了老三之外,有三個留日,後面的弟弟都留美。

在送孩子前往日本留學的過程中竟意外發現,在日本考大學比台灣容易,在台灣,日本人只要60分、台灣人卻要80分才能錄取,是差別待遇;而去日本正好相反,因為日本大學很少台灣學生,每一所大學都似乎想「試試看」,盡量錄取去考試的台灣學生,這似乎是「反差別待遇」。

日據時代留學日本,台灣學生都被要求改日本姓名,經家族討論後決定採用范家祖籍山西的「高平」兩字,來代替范姓。提出申請獲得關西戶籍課同意,送上級審核時,卻被日本人查出「原來你們還是意念著范家祖先」,不准;後來,只好將范姓改為「高原」。

范朝燈為解決孩子留學的學費,1944年左右,范家的土地快質押光了,正一愁莫展之際,考慮把十甲田賣掉償還勸業銀行的一萬多元債務。結果適逢二次大戰末期,瀕臨戰敗的日本政府為籌募戰爭經費,發行愛國獎券,當保甲書記的范朝燈買了兩張,居然中了第一特獎獎金日幣一萬元。范朝燈當時興奮的嘆口氣說:「不必賣田了。」這大概是范朝燈一生行善積德的回報吧,所謂善有善報果然應驗了!范朝燈全心栽培兒子留學和中第一特獎的消息,還上了日本報紙,成為焦點新聞,新聞中說,「天助范朝燈」。這應證了古人所說「天助自助」的道理。

中國歷史上五代時期的竇燕山三十歲才得子,樂善好施,教子有方,五子皆中進士,報效國家,活到八十二歲高齡。1956年考選部長史尚寬曾致贈「燕山媲美」匾額祝賀;意思是指「昔竇燕山教五子揚名,今十子登科適倍燕山」,譽范朝燈是「現代竇燕山」。

1975(民國64)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與台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曾經登門拜訪請益,並大為贊揚。光華雜誌也以范朝燈為封面,報導「十子登科」,是教育子女的典範。這位媲美燕山的范老先生活到九十三歲,享高壽辭世。1997(民國86)資深媒體人曾繁蓉曾寫「十子十登科的父親范朝燈傳奇」一書,在高平堂舉行新書發表會,子女們希望將父親秉持「重視子孫賢,勝過千萬金」,用心栽培子女和熱愛鄉土的精神,讓後人承襲,這本書分送到新竹縣各學校和圖書館。鄉里間一時爭相閱讀。

座落在關西南和老虎山的「高平堂」老宅,最大的特色是由范朝燈先生自己著手設計的,這是一座依山面水呈ㄩ字型,與中國傳統的ㄇ字型四合院正好相反的建築物,門外有一對石柱大門,左右石柱刻著對聯「高山綠水智仁同樂,平地青雲氣象超然」。

古色古香的「高平堂」是格局宏偉的日式大建築,古宅的風水,是孕育范家十子登科的宅第。古宅至今大致都維持當年原貌,因為後代子孫增多,為容納更多家人,才在古宅後方,加蓋二層樓三合院住宅。這是范朝燈老先生過世前的規劃設計,共有十間套房,早想到兒子老了,總會落葉歸根,如今八個兄弟都回來了。雖然平常住的人不多,但每到農曆過年,各地叔、伯及子孫回來團聚,多達780人。

往裡走有一座「涵碧橋」,橋左邊是一片庭園,有假山、涼亭、池塘;魚池塘中有一個台灣寶島模型,上面寫著「朝燈親造」,池塘邊有一個石像,雕塑著日本有名的苦學者「二宮尊德」,這是范朝燈勉勵自己子女要勤勉向學的最好典範。

日據時代各學校都有一尊「二宮尊德」石像,他是日本歷史的苦學者,家境貧苦卻好學不倦,石像是他揹著砍伐的木柴,手中拿著一本書,邊走路邊看書的模樣。日本戰敗後,范朝燈捐給坪林分校的石像被丟棄,他帶回高平堂,希望孩子以「二宮尊德」苦學為榜樣。歷經二次颱風把石像吹倒,范朝燈自己打鋼釘灌水泥,像骨科醫生一般修補,讓石像重新站起來。這尊石像就是范朝燈教育子女的「教材」。

范朝燈過世後,他的十個兒子另在祖塔旁建了一座「錦園」以紀念父母親,同時花了很大精神找了一棵共有十枝樹幹的茄苳樹,種在父親墳前,而為人所津津樂道稱是「十子登科樹」。

范家兄弟回憶起父親都說,父親對子女教育非常嚴格。雖然他們並不認同那個時代的體罰,但他們都能體會父親「責之切」隱含了「愛之深」,今天兄弟們都很感謝父親當時的要求。

范朝燈先生十個兒子及兩個女兒的簡介如後:長女范素菊,商校畢業,已逝;長男范光霂,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院畢業;次男范光宇,台大醫學系、日本金澤大學學醫學博士、甲等考試、高考及格;三男范光宙,台灣大學農經系畢業、高考及格;四男范光遠,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日本高等文官、法官考試及格,;次女范翠霞,台北第四高女畢業;五男范光銘,台灣大學農化系畢業、高考農化科及格;六男范光煥,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博士;七男范光燿,美國天主教大學碩士,已逝;八男范光棣,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九男范光群,台灣大學法律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高考及格,萬國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十男范光兆,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美國華盛頓豪佛醫學院教授。(20090714)







范朝燈先生的「高平堂」,古色古香,是關西鎮重要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