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人的爱乡爱国精神
江彦震
摘要
客家人,是汉族的八大民系之一。经考证,客家先民原居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乱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规模的南迁,于我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据估计,目前海内外客家人口约1亿2千万左右。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约7,000
万以上,约占汉族人口的5%。
其中,第四次迁徙在清康熙中叶至乾隆之际,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自赣南、粤东、粤北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四川是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份之一,客家人的数量在200万以上,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学术界统称“东山客家”。至今仍有 150余万人能操客家语言,并保持客家的风俗习惯.因此,四川客家人的主源在闽粤赣,根在中原。①
台湾的客家人约有460万,在岛内总人口2,300万中,约占5分之1。他们的祖辈大约在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分五次大规模从大陆迁徙来台。在海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韩国,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5,000万之众。②
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内外各行各业有成就者不计其数,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可以说,有海水浸润的地区就有客家人的足迹,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那里有一片土地,客家人就在那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关键词
“客家精神”,“爱乡爱国精神”,“保乡卫土”,“义民精神”
客家精神的文献探讨
何谓「客家精神」?胡文虎先生曾在香港崇正总会30周年纪念特刊上撰文论客家精神:指客家精神即,一、 刻苦耐劳之精神;二、 刚强弘毅之精神; 三、 创业勤勉之精神;四、 团结奋斗之精神。
美国学者韩廷敦( Ells Worth
Huntingtion)在《种族的特性》中说:「客人这族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传教士肯贝尔(Geonge
Canpeel)则说:「客家人确是中华民族最显著,最坚强有力的一派,他们的南迁是不愿屈辱于异族的统治,由于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所以养成他们爱族爱国的心理,同仇敌忾的精神,对中华民族前途的贡献,将一天大似一天,是可以断言的。」英国学者布肯顿在《亚细亚人》一书中,一连串举出客家人的勤劳、耐苦、节俭、慷慨、团结、爱国、敢作敢为等优点,赞美客家人是「牛乳上的奶酪」,最后认为「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
英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最久,对中国研究的时间也最长最深入,对中国的了解当然也最深刻。英国人爱德尔着《客家人种志略》、《客家历史纲要》两书综合评语云:「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奶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
叶志茹先生在《 浅谈客家精神及其形成 》一文中把客家精神概括成:一是百折不挠,锐意进取;二是艰苦创业,奋斗求新;三是爱国爱族,精诚团结;四是崇文尚武、器重名节;五是敬老爱幼,继祖崇宗;六是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七是追求革命,主持正义;八是为人忠诚,耀祖光宗。
外国学者如此高度评价客家人及其精神,那么究竟什么是客家精神呢?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客家精神应是指客家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客家人自觉的心理状态。
关于客家精神的课题,前辈及学者们已多有探索和论述。他们从客家历史发展及演进中分析客家民性、民风的特点,指出客家精神的特质,如客家学大师罗香林提出七点客家特性。张奋前指出客家民性有七点特征。李开仁指出客家人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地有杰出的表现,光耀全球,举世同钦,是由于客家人具备了八项民风。而史学界为「客家精神」作了以下的小结:「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
综合而言,客家精神其核心是团结与革新,开拓与进取;也就是“择善固执”坚忍不拔的「硬颈精神」;客家精神也就是革命的精神;客家精神也是一种激励人向上的精神;客家精神亦是和睦敦邻、繁荣社会的精神。发扬客家精神,对于社会进步,民族发展,家庭和睦,乃至于个人上进都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台湾客家精神也被称为“义民精神”即保乡卫土,爱国爱族的“忠义精神”。
客家精神的形成
客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与客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客家精神是在客家人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为客家社会的人文发展起引导作用。客家人来源自中原汉民族,北方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煅造出客家人的乐生迈进、刚强弘毅,勇敢豁达,客家人是“北方强者的血统与遗传”。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支民系,其形成和发展,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世事多艰使客家人养成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的特性,客家人是“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影响及选择下的适者”。
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炼,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凛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客家先民是中原华冑,他们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虽经辗转流徙,其文化气质不变,他们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客家人深重的文化气息使他们成为“优者的遗业与涵儒”。客家民系最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在于客家妇女的地位不同一般。客家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她们能躬身耕作,主持农计,她们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护家庭,她们以坚强和聪颖,在世界妇女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妇女的特性充分体现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历史上客家人多爱国先驱
客家人普遍存在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这是由于客家民系是在迁徙流移中形成 。客家先民饱受战乱和压迫带来的痛苦,因此客家人对家园的安定,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有着强烈的渴望。日本人山口县造高度赞扬客家人,认为“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之气,使其能自北方胡骑之下,迁至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翻开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是与客家人无关的”。
竹越三郎则认为“客家是台湾最开化,最坚强和最富民族意识而不易统治的民族,他们的团结力尤为惊人,以致统治当局,不得不限制他们的居住地区,使其不得聚集在一处。”
客家先民从第一次迁徙开始,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客家社会涌现出不少爱国爱乡的民族英雄。客家先民之先民姑且不论,就从唐朝说起,仅仅列举历史上较具知名度的代表性人物,诸如:“三箭定天山”的名将薛仁贵、号称「千秋金鉴录」的著名宰相张九龄、「出将入相」典型代表人物郭子仪、宋朝格物致知的朱熹、南宋末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是江西客家人,起兵勤王所率之队伍多是粤赣边区的客家人。
明末东莞客家人袁崇焕为抗清护明,竭尽忠心;清中叶发动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及其部将,大部分为客家人;中兴名臣曾国藩、常胜军黑旗军领袖刘永福、我手写吾口的外交家黄遵宪、清末勇敢抗击日本海军进攻的丰顺客家人丁日昌;抗日保台的民族英雄蕉岭客家人丘逢甲。
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是客家后裔,其助手廖仲凯、邓仲元、姚雨平,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多为客家人;北伐名将叶挺、张发奎、抗日战争中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抗日战争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团长谢晋元、著名将领朱德、叶剑英、刘亚楼、萧华、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等等。
客家的爱乡观念,还体现在留居海外的客家人身上,诸如: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毛里求斯建国功臣朱梅麟、领导菲律宾人民力量的科拉蓉艾奎诺(Aquino,Corazon
Maria)等,他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乡土,保国卫民的客家精神,成为客家人的杰出代表。还有更多海外客籍华人深切关心祖居地故土的社会发展和家乡建设,往往慷慨出资赞助家乡的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体现出游子的爱乡情怀。③
台湾客家充分展现保乡卫土的“义民精神”
在异常艰苦的迁徙岁月中,客家人养成了一种开拓进取、不畏强暴的独特精神,保存着一种爱国爱乡、深明大义的文化意识。台湾客家人承袭了祖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移民社会的台湾,内部曾经发生多次乱事,又频遭到西方列强的骚扰和侵占,台湾人民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在护台御敌、保乡卫民的伟大战争中,客家人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当西方列强的铁蹄踏入美丽的宝岛,侵略者的屠刀在肆无忌惮地砍杀台湾同胞的时候,台湾人民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击。素以不畏强暴而称着的客家人,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为了抵御外侮,勇抛头颅,奋洒热血;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义无反顾;为了抗敌复台,挺身赴难,至死不渝。
一、林爽文事件的“义民军”
清乾隆51年(1786年)11月底,林爽文在彰化大里村(今台中大里)起兵作乱,短短十天之间,战火蔓延大墩(台中)、彰化、竹堑、淡水、凤山等地,许多重要城市纷纷陷入林爽文及其同伙庄大田手中,各地居民死的死、逃的逃,由于林爽文的部队缺乏军纪,每攻下一个城市或村落,都会来一场烧杀劫掠,处处横尸遍野。
十天后,林爽文登上天地会盟主宝座,号称「顺天」,然而守台的清军却束手无策,「烽火遍地、生灵涂炭」即是当时的最佳写照。当林爽文的部队自新竹继续北上时,新竹北方竹北六家的客家乡亲为免遭战祸,便由六家首要的领导人林先坤先出面,召集附近的望族,诸如刘朝珍、陈资云、王廷昌等自动筹组一支三千多人的「义民军」,以手系黑布圈为记,本着「捍卫乡土义无反顾」的信念,义民军转战各地,与林爽文部队激战数十次,牺牲非常惨烈!乾隆52年,清廷派陜甘总督福康安率十万大军登陆鹿港,会合义民军,全力围剿林爽文,次年一月,林爽文终于被擒,二月,庄大田也被俘,战事始告平息。
在为期一年多的剿乱中,阵亡的义民军曝尸荒野,林先坤和王廷昌等人在回师之时,雇请牛车沿途遍拾系有黑布圈的义军尸骸,总共有两百余具原拟归葬大窝口(今湖口乡),车过凤山溪后,令人不解的是,载运忠骸的牛车行至现今新埔镇下枋寮时,任凭驱策,硬是不肯向前行,经焚香祷告后跌筊取决,地方士绅顿悟可能是天意要将忠骸葬于该地,于是合冢葬于此枋寮「雄牛困地穴」吉地。
乾隆53年,清高宗为奖励义民军协助平乱之功,特别颁了御笔的『褒忠』二字。圣旨传到,林先坤和刘朝珍等人便倡议建庙,经多方捐输之后,终于在乾隆55年完成了「褒忠义民庙」。清廷感念客家义军保乡卫国的高贵情操,先后颁赐「义勇」、「怀忠」、「褒忠」三块匾额褒扬,因此义民庙又称为「褒忠亭」。
二、戴潮春事件“义民军”再起
咸丰11年(1861年)彰化籍的戴万生(潮春)又重燃战火,台湾同胞再度陷入烧杀的恐惧当中,新埔地区客家乡亲又组织“义民军”投入保卫乡土的行列,这次牺牲的义军人数也多达一百多人,新埔士绅陈资云等复将忠骸收集建附冢于总冢之左,今天大家在义民庙后山可看到两座墓冢的原因在此。
三、列强觊觎与入侵“美丽之岛”
当葡萄牙的航海者在中国沿海的航程中,看到一片绿色苍翠的岛屿,赞叹为“美丽之岛”(formosa)的时候,台湾便引起西方冒险家的注意。从此以后,台湾就不断遭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列强的觊觎和侵略。在民族危机、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客家人中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他们大声疾呼,唤醒民众,为救亡图存而不遗余力。
首先占据台湾的是被中国人称之为红毛番的荷兰人。当时客家人虽尚未大批迁徒台湾,但是在大陆的客家人闻此消息,无不义愤填膺。1661年,福建汀州客家人刘国轩被民族英雄郑成功任命为收复台湾前军大将,还有福建平和客家人何枯、广东潮阳客家人丘辉,身边均聚集着一批客家人。他们成为收复台湾的急先锋,跟荷兰侵略军展开激战,个个拼死杀敌,重创荷军。在郑成功领导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战斗中,客家人做出了贡献。随后,刘国轩奉命驻守在鸡笼(今基隆)一带,多次打败荷兰殖民者的入侵。为保卫祖国领土,增强海军实力,刘国轩曾回家乡汀州招募军队,不少青壮年应征入伍。
由于英、法、美、日等国殖民者多次窥探侵略台湾,台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1868年,广东丰顺客家人丁日昌向曾国藩建议,建南洋海防重心于台湾;1874年,建议在台湾驻泊铁甲船,以作东南海防之屏障。1876年 11月,丁日昌以福建巡抚身分巡视台湾。他在台湾视事期间8个月,足迹遍踏全岛,并多次上疏清廷指出:「台湾孤悬海上,矿产丰盈,各国群思染指。不筹海防则已,欲筹海防,宜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他在台湾采取了一些措施,架设电线,筹筑铁路,建设海防开荒垦地,为台湾的防务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马关条约割台湾,四万万人同一哭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广西灌阳客家人唐景菘被任命为台湾巡抚。他看到了台湾民众“愿报效杀贼者,日有千数百人”的强烈抗日情绪,曾经积极策划防务。《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反对割让台湾,并筹措抗敌。日军曾悬金60
万购其头。
由于清廷妥协投降,局势难以挽回,唐景菘、刘永福、丘逢甲三人于1895年5月25日成立“台湾民主国”,唐景菘被推为总统,刘永福被推为大将军,丘逢甲被推为义军勇军统领。“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完全出于反对日本统治,尽可能把台湾保存在中国版图之内。他们改的年号为“永清”,意思极为明白,就是“永戴圣清(永远拥戴清王朝)。他们在《总统文告》中宣称:“惟是台湾疆土,荷大清经营缔造二百余年,今虽自立为国,感念列圣旧恩,仍应恭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在《自主宣言》中也表明:“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朝,作何办理”。“台湾民主国”绝无“台独”的意向,相反在号召民众反日斗争中起到积极作用,绝不可跟今天的“台独”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丘逢甲倾家财以为兵饷,号召民众“人自为战,家自为守”,以实际行动影响着台湾民众的护台御敌斗志。
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客家人刘永福,受命率领黑旗军驻守台南。台北沦陷后,刘永福向台湾同胞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将自己率领的黑旗军放到最危急的战场上,来团结不同派系不同地区的各军。他在台南被推为军民抗日首领,所部黑旗军曾在苗栗、彰化和嘉义等地联合义军英勇抗击日军。直到10月19日,日军大举进攻台南,他才内渡大陆。
爱国志士台湾苗粟客家人丘逢甲,原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当台湾割让日本的消息传来,他挺身而出,奔走呼号,三次上书,字字血泪,反对割让台湾,指出:“和议割台,全民震骇。……如日酋来攻台湾,台民惟有开仗”。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愿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日人手。他统领抗日义军和客家乡亲,“拒倭守士”,驻防台中。他身先士卒,跟入侵日军浴血奋战。在新竹、台中一带转战月余,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挥泪内渡广东镇平县。
丘逢甲内渡后,仍然念念不忘收复台湾,赋诗曰:“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重完破碎山河影,与结光明世界缘”。这些诗篇表达了他怀念家乡父老的深情厚意,发奋驱仇复土的悲壮情怀,以及渴望台湾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他给儿子起名“念台”,临终前还嘱咐:“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④
五、乙未战争客家义军牺牲惨烈
马关条约之后,“乙未战争”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侵略的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一次战争。乙未是指1895年,适逢农历乙未年。乙未战争,又称为乙未之役。乙未战争,从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到10月23日控制全台湾,整整约略持续了5个月,共造成台湾14,000多名士兵英勇战死。以唐景菘、刘永福、丘逢甲、胡嘉猷、吴汤兴、姜绍祖、徐骧、赖永兴为首的客家义民军在此战役中,为台湾这块土地壮烈牺牲,成可歌可泣的英雄,更堪称当今爱台湾的典范。
苗栗客家人吴汤兴、徐骧、赖永兴,新竹客家人姜绍祖(巨商姜秀峦之孙,他还散尽家财),组织客家乡亲,编成义军,成为保卫台湾最坚强的子弟兵。他们跟日军殊死战斗,在新竹争夺战、尖笔山之战、苗栗之战、大甲溪之战、八封山之战、嘉义地雷战、台南保卫战、曾文溪之战,每一次战斗都打得日军血流成河、尸横 遍野,使日军闻风丧胆,每迈出一步都付出沉重代价。当日寇侵占台北、新竹时,客家民众继续抵抗,连青年妇女都拿起了武器。最终由于寡不敌众,守台义军首领先后壮烈牺牲,以身殉国。徐骧临死前还大声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抗日的旗帜,用生命谱写了护台的乐章。
在抗击日军入侵台湾的行列中,还有一支由客家人组成的“六堆”义军,台湾屏东客家人李向荣、萧光明分别任大总理和副总理。他们神出鬼没,作战顽强,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以至日本的报纸也发出了“六堆义军英勇无比,难以战胜”的哀叹。后来,萧光明战死于枋寮之役,李向荣潜渡祖籍广东蕉岭,但“六堆”义军仍战斗到最后一刻。据丘福盛先生《六堆同胞孤军抗日血泪史》记载:“我义勇军由丘凤扬(继) 任大总理,林光福为副总理,钟发春为总参谋, ……义勇兄弟也越战越勇,时及正午,全庄无一不中弹,火海沸腾血肉如风雨,硝烟朦胧天日俱昏”。“这个神圣的牙城也被烧成光秃秃的焦土,堪称寸草不留。于今长兴庄被称为‘火烧庄’,其来由也在此”。
新竹客家人胡阿锦,原籍广东梅县。他曾与黄娘盛等一起,组织起三千多人的抗日民团,在桃园龙潭埤一带阻击从台北南下的日军,随后转战杨梅镇。他又联络陈秋菊、林李成等各路义军,从三面包围台北市,后见久攻不下,退守深山。屏东客家人林少猫(亦作小猫),愤日本侵略台湾的暴行,于1896年聚众数百人于台南凤山城南凤岭起兵抗日,队伍迅速扩大至数千人,常袭击凤山县城、阿猴街等处日军。1898年,会同另一支义军林天福部出击,台南日军纷纷惊逃。
六、客家成为台湾抗日主力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消息传到台湾后,客家民众无不兴高采烈、异常激动。台湾苗栗客家人罗福星,祖籍广东嘉应镇平县。他受中国同盟会派遣,于1913年3月在苗栗召开台湾革命同志代表大会,发表《大革命宣言书》,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号召民众起来光复台湾。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繁忙奔走于台中、台北、台南、苗栗等地,召集同志,发动民众,宣传革命,布置起义计划。他曾两次被捕,但斗志不灭,最后于1914年3月3日被日本侵略者处死。
遇害前曾素纸笔作绝笔书曰:「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湾同胞纪念耳!」罗福星为国牺牲,慷慨就义的事迹 感动着千千万万的台湾同胞。受罗福星之感召,台中客家人陈阿荣,组党抗日,被捕遇害,被称为“南投事件”;台中客家人张火炉,起义抗日,被捕遇害,被称为“大湖事件”;台南客家人李阿齐,集同志图起义,被捕遇害,被称为“关帝庙事件”;苗栗客家人赖来,夜袭日人东势支厅,于战役中中弹身亡,被称为“东势事件”。
在日本占据台湾的五十年间,台湾人民的抗日烽火始终没有停息过。客家人,亦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他们一有机会,就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弄得日军惶恐不安。抗日战争爆发后,无数台湾客家人,为驱逐日本侵略者,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苗栗、 新竹、桃园、屏东、彰化、凤山、诸罗等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到处都有客家人保家卫国、驰骋 疆场的身影,到处都有客家人为国捐躯、血染风采的感人事迹。这些无名英雄、客家乡亲,为台湾的抗日历史谱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表现出他们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驱逐日本侵略者的爱国精神。
抗战爆发后,台湾人民把台湾的解放寄托于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把台湾的反日殖民与祖国的抗日民族战争紧密结合起来。台湾的客家人,跟大陆人民一道,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站在民族抗战的第一线,溶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洪流中。 ⑤
结语
1895年日本殖民者割据台湾后,台湾客家人无论身处世界何地,都强烈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日本占据台湾时期,不仅对台湾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而且在文化上进行野蛮的精神摧残,激起了广大台胞的不满和反抗。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客家人置个人安危以度外,满怀报国之志,以各种方式宣传救亡图存、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
针对日本殖民者实行奴化教育,开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很多客家人开办了“书房”、私塾和私立学校,广大师生不顾禁令,偷偷上课,教师用客家话讲授汉文。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台湾青年纷纷成立进步团体,进行民族主义思想的启蒙宣传。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台籍学生,在四川乐山客家人郭沫若等人的影响下,建立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该团发表了《告中国同胞书》,呼吁“勿忘台湾,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与此同时,台湾各族农会和各种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
廿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台湾文艺进入了新的蓬勃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新文学知名作家,创办了不少进步的文艺刊物。台湾新竹客家人吴浊流,原籍广东蕉岭。他是台湾现代、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对奴役、争取独立和自由的立场和政治倾向,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时代精神和热烈的爱国情感,代表作有抗战前夕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等。他的作品对其他客家人,如台湾屏东(原籍广东梅县)人钟理和、台湾桃园人钟肇政、台湾屏东人钟孝上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日本殖民者为配合“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文艺界残酷围剿,所有进步文艺刊物被迫停刊,台湾新文学运动遭到空前摧残。但是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仍不甘屈服,有的潜回祖国大陆,有的转入“地下”,有的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日本殖民者的文化钳制政策和所谓“皇民文学”巧妙周旋和斗争。小提琴家苏万松,著名山歌手兼采茶戏演员阿玉妲、梁阿才等,还有演民族传统的正音京戏班子的“宜人园”等,以客家话、京腔演唱“三国演义”、“封神榜”、“包公 案”等,在启发和鼓舞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爱国台胞冒着生命危险,逃回大陆,同祖国人民一道抗战。留在岛内的广大同胞,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用实际行动支持祖国的全面抗战。广东饶平客家人郑进安、广东南澳客家人蔡买生、福建龙岩客家人郑资深、广东高要客家人龙才、福建上杭客家人陈(一作黄)景岳等等,他们在台湾组织了中华会馆、抗日救国会等社团,或者积极进行宣传收复台湾,瓦解敌军,协助抗战等方面的工作;或者身先士卒,热血疆场,跟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他们有的在日寇牢笼里大义凛然,忠贞不渝,宁死不屈;有的在日军屠刀下惨遭杀戮,不幸遇难,以身殉国。他们为祖国的抗战事业,为台湾的回归祖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日据时代,日本政府在全省各地大肆拆除庙宇,新埔褒忠义民庙原也难保,但因客家人士一再陈情并到东京请愿,说明义民庙不是迷信,而是对祖先英烈事迹的怀念与敬仰,方才幸免。尚且由当时的拓务大臣、台湾总督等颁发奖牌褒扬。至今这两块匾仍悬挂在义民庙之中。
在台湾从义民信仰的历史和规模来看,可以发现义民崇拜绝不是虚幻的神话,而是根植在客家人对先民开拓台湾的感念之心。义民庙也象征着客家人「慎终追远」的传统,而且是崇尚热爱乡土、保国卫民的「忠义精神」。义民庙的史实证明,每当社会、国家发生巨变,同胞有难的时候,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物,勇敢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稳住大局,安邦定国;也证实客家人无论迁徙到何处,都能充分展现出具有客家本色的“义民精神”,见证了世代传承的「客家精神」。
因此,从台湾客家先民的开拓发展史来看,“客家精神”也可以称为“义民精神”也就是保乡卫土和爱国护民的“忠义精神”。
参考文献
①罗香林,1930年,《客家研究导论》;1950年,《客家源流考》,北京大学民俗丛书。
②陈运栋,1978年,《客家人》。
③江彦震,2003年12月,《客家危机》,世界客属总会;2006年10月,《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世界客属总会;2011年1月,《太阳升起的地方》,水牛出版社。杨兆祯,1974年,《客家民谣九腔十八调的研究》,育英出版社。
④徐正光,1997年3月,《台湾客家的人类学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7年,《台湾客家研究概论》,研究所在职专班用书。
⑤林淑铃、张屏生、吴中杰、林亮时、杨忠龙、钟丽美,,2010年12月,《台湾客家族群史》。
作者简介
作者:江彦震
现职: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会 文化部长
E.Mail;chiangyenchen@livemail.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