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簡介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簡介

江彥震

六十餘年前臺灣光復初期,全省來臺北市謀生的客家人逐漸增加,當時有位外科醫師徐傍興和幾位客家鄉賢,如翁瑞春、高阿智、蘭祥安、彭運海以及大陸來臺的客家人士,像丘念台、黃震球、徐白光、鍾壬樹、薛岳等鄉親時常相聚,彼此互相扶持,並成立了「月光會」,這就是客家人在臺北市成立的第一個客家組織。

1952年,鄉親們公推徐傍興先生為創任會長,何禮謙為第二任會長,尚有周東郎、吳阿源、邱添壽等皆熱心參與會務,後來由擔任臺北市社會局長之青年才俊彭德接任第三任會長,任期一年就辭職,鄉親又公推當時擔任省民政廳長之翁鈐續任第三任會長,經他大力規劃廣招會員,並申請登成立「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此即現今崇正會之前身。

1983年由陳盛林鄉親當選第四任會長,經其大力擴大組織增收會員,設立幹事十五人,並設立各行政區域委員會,因而,會員急遽增加達萬人以上,無法統一開會,就由各區輪流舉辦會員大會,成為頗具規模之社團。

1987年改選,宋鎮源鄉親當選為第五任會長,上屆之十五位幹事也更易新人,有新人新氣象態勢,由於當時適逢政府解嚴,人團法修改,而現有的聯誼會不具社團法人資格,如購置會館不能登記為所有人,職是之故,宋會長及幹部同仁商洽決議,為了增進客家人之共同福祉,有必要重新申請組織,於是為了效法我客屬先賢崇正尚義,發揚客家忠義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安定之目的,特在1987710日由當時擔任臺中縣長,兼省黨部主委陳庚金鄉賢以及宋鎮源、李彭煙、彭永寬、李榮堂等三十二位人士共同任發起人,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組織「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並於同年1016日獲頒「北市社一字四八八五號」函核准籌組,於是積極籌備,展開各項工作,於1112日,國父 孫中山先生誕辰之日上午,假臺北市和平東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舉行成立大會,並蒙各界賢達先進之協助,順利成立合法之「社團法人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負起傳承「中原客家聯誼會」之會務與責任。

「崇正會」成立不久,宋理事長計劃購置會館,嗣經其本人大力贊助與當時中原建業股份有限公司部份股東,將股份捐出,以及當屆理監事熱心樂捐,終於在南昌路購置了會館,可供鄉親來『打嘴鼓』,成為鄉親的交誼與聯絡中心。

之後,由陳盛雄、劉繼元、范振宗、羅世昌及吳志剛等先後接任理事長,均各有建樹,尤其劉繼元在戴美玉老師的協助之下,積極推動客家民謠班的設立,為今日山歌班林立的規模打下基礎。范振宗擔任理事長時,有感於會館不符使用,遂積極發動募款,並率先捐出巨額款項,獲得鄉親們熱烈的響應,於是處理掉南昌路的舊會館,重新購置復興南路現今使用之會館,為「崇正會」殿下永久基業。羅世昌擔任理事長時,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拓展山歌班,又新成立許多山歌班,山歌班始有今日的盛況;羅理事長還曾號召鄉親在華中橋下獨立舉辦過一次「義民祭典」,為義民史留下來紀錄。現任理事長吳志剛除了重整會員會藉外又積極召募會員、聘請顧問等,拓展會務,辦理多項國內外大型活動如義民廟朝聖、登山健行、藝文表演等等。每週二下午開辦會員讀書會,藉以傳承優美的客家語言、文化,弘揚客家硬頸精神。(按:吳志剛為現任台北市議員,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之子)

 

崇正會理事長吳志剛卸任感言


崇正會理事長吳志剛卸任感言

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理事長」是志剛 此生最珍惜的職務之一,志剛 有幸能夠擔任此一職務也是人生難得的機遇與經驗,身為客家的ㄧ份子能夠為傳承並發揚我們自己的客家文化盡一份心力,為客家族群的權益以及族群未來的前途與鄉親們站在一起奮鬥打拚,更是志剛 無尚的榮耀和驕傲。

「崇正會」有光榮的歷史,過去會員眾多,志剛 履職之後即帶領全體理監事及工作幹部,重新整理本會自創立以來所有會員的會籍,一一查詢失聯會員的近況,重新把他們找回來,又積極召募許多新會員,並聘請德高望重,學有專精人士擔任顧問,設置文化部,改組《崇正會刊》編輯群,精編會刊,廣發會刊;如今我們的《崇正會刊》發行已遍及海內外及海峽兩岸相關友會,並與該友會進行密切交流,建立深厚的情誼,讓本會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今年(2012)7月21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和花園飯店成功舉辦的『2012’臺北第二屆桂臺客屬聯誼會暨賀州客家文化旅遊節』,鞏固並擴大賀州與臺灣兩地客家文化交流與合作成果,拓寬及深化兩地間的文化旅遊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增進桂臺兩地客屬鄉親情誼,促進雙方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成果堪稱豐碩。

此外,本會還辦理多項國內外大型活動諸如義民廟朝聖、登山健行、藝文表演等等。尤其,今年開辦的讀書會,由於學員們勤奮學習,指導老師認真努力的教導之下,在客委會舉辦的年度比賽中表現優異,獲得評審極高的評價與客委會隆重的表揚,成為其他社團效法的對象。而本會所屬的山歌班每一班都有傑出的表現,特別令人稱道的是“鄉音國樂團”的演奏更是可圈可點,欣賞其優美演奏的“音樂會”成為客家鄉親們每年熱切的期盼,因此“鄉音國樂團”可謂國內少見客家樂團的典範之一,譽之為“崇正會之光”應不為過。

如今新任理事長已經選出,志剛 特別在此道賀,也為「崇正會」深慶得人誌喜。回顧 志綱 在「崇正會」工作期間的成績,雖不能盡如人意,但自忖應不至辜負鄉親的期許,志剛 卸下重擔之後,「崇正會」仍是志剛 心中最大的牽掛,以後「崇正會」若有重要活動,還請別忘了告知,只要時間許可志剛 一定會經常回來與大家團聚。

吳志剛  敬筆

2012.11.10

崇正會理事長徐德馨感言


崇正會理事長徐德馨感言

各位鄉親、各位貴賓:大家好

     德馨承蒙各位鄉親的支持與愛護,當選本會第九屆理事長,深感責任重大,真是誠惶誠恐,特別在此向各位鄉親敬表由衷謝意;德馨就任之後,必將在歷屆理監事所打下良好的基礎之上,秉持本會的宗旨,發揚崇正會的優良傳統,並帶領大家積極追求創新,以開創新局。

崇正會之相關友會分佈世界各地,本會也將沿襲過去的作法,以熱誠、積極、務實的態度與之交往,把崇正會『崇尚正義,崇正黜邪』的偉大精神,及優良的傳統文化推展到世界各個角落,並加強各地鄉親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崇正會是不分國籍、信仰、職業的,其主要目的是建構「鄉親聯誼,經貿交流」的平台。德馨履新之後,自當遵循前輩的規範,廣開言路,虛心傾聽各方建言,以樹新猷,團結鄉親。讓本會更加茁壯,會務蒸蒸日上。

本會創立伊始會員眾多,惜因後來缺乏聯繫,導致會員失聯嚴重,後經上屆理監事幹部等共同努力整理會籍,在此懇請拜託借助各位的力量,把失聯的會員找回來,以重振崇正之光,最後

敬祝

各位鄉親、貴賓

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美滿、快樂

事業一帆風順、鴻圖大展

 

 

 

  徐德馨  敬啟

2012.11.10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沿革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沿革

六十餘年前臺灣光復後,全省來臺北市謀生的客家人逐漸增加,當時有位外科醫師徐傍興和幾位客家鄉賢,如翁瑞春、高阿智、蘭祥安、彭運海以及大陸來臺的客家人士,像丘念台、黃震球、徐白光、鍾壬樹、薛岳等鄉親時常相聚,彼此互相扶持,並成立了「月光會

,這就是客家人在臺北市成立的第一個客家組織。

民國四十一年,鄉親們公推徐傍興先生為創任會長,何禮謙為第二任會長,尚有周東郎、吳阿源、邱添壽等皆熱心參與會務,後來由擔任臺北市社會局長之青年才俊彭德接任第三任會長,任期一年就辭職,鄉親又公推當時擔任省民政廳長之翁鈐續任第三任會長,經他大力規劃廣招會員,並申請登成立「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此即現今崇正會之前身。

民國七十二年由陳盛林鄉親當選第四任會長,經其大力擴大組織增收會員,設立幹事十五人,並設立各行政區域委員會,因而,會員急遽增加達萬人以上,無法統一開會,就由各區輪流舉辦會員大會,成為頗具規模之社團。

民國七十六年改選,宋鎮源鄉親當選為第五任會長,上屆之十五位幹事也更易新人,有新人新氣象態勢,由於當時適逢政府解嚴,人團法修改,而現有的聯誼會不具社團法人資格,如購置會館不能登記為所有人,職是之故,宋會長及幹部同仁商洽決議,為了增進客家人之共同福祉,有必要重新申請組織,於是為了效法我客屬先賢崇正尚義,發揚客家忠義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安定之目的,特在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日由當時擔任臺中縣長,兼省黨部主委陳庚金鄉賢以及宋鎮源、李彭煙、彭永寬、李榮堂等三十二位人士共同任發起人,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組織「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並於七十六年十月十六日獲頒「北市社一字四八八五號」函核准籌組,於是積極籌備,展開各項工作,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國父 孫中山先生誕辰之日上午,假臺北市和平東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舉行成立大會,並蒙各界賢達先進之協助,順利成立合法之「社團法人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負起傳承「中原客家聯誼會」之會務與責任。

「崇正會」成立不久,宋理事長計劃購置會館,嗣經其本人大力贊助與當時中原建業股份有限公司部份股東,將股份捐出,以及當屆理監事熱心樂捐,終於在南昌路購置了會館,可供鄉親來『打嘴鼓』,成為鄉親的交誼與聯絡中心。

之後,由陳盛雄、劉繼元、范振宗、羅世昌及吳志剛等先後接任理事長,均各有建樹,尤其劉繼元在戴美玉老師的協助之下,積極推動客家民謠班的設立,為今日山歌班林立的規模打下基礎。范振宗擔任理事長時,有感於會館不符使用,遂積極發動募款,獲得鄉親們熱烈的響應,於是處理掉南昌路的舊會館,重新購置復興南路現今使用之會館,為「崇正會」殿下永久基業。羅世昌擔任理事長時,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拓展山歌班,又新成立許多山歌班,山歌班始有今日的盛況;羅理事長還曾號召鄉親在華中橋下獨立舉辦過一次「義民祭典」,為義民史留下來紀錄。

由於歷任理事長卓越的領導和犧牲奉獻之精神,始有今日之「崇正會」,對今後接棒者和鄉親們,更要牢記先賢們開創之初和往後經營所付的心血與智慧,更盼大家團結一致發揚我客屬崇正之精神使之生生不息,流傳千古。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文化部民國101415  謹記

 

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第八、九屆理監事交接


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第八、九屆理監事交接

本會第八、九屆理監事交接典禮暨會員聯歡大會,於民國1011230,在台北市民族東路3365樓【一郎日本料理餐廳】隆重舉行。交接典禮當天,會場佈滿鮮花彩帶喜氣洋洋,熱鬧非常,一大早即有來自各界的賀客嘉賓陸續抵達,特別是台北市、新北市的議員、各區的區長、里長以及各機關首長,立法委員等,還有各友會的領導幹部紛紛前來祝賀。聯歡大會席開近百桌,聯歡節目由多才多藝的常務理事許瑞主持,各項節目豐富而精彩,充分展現『崇正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才藝,讓全體與會嘉賓,親身體驗客家文化之美,並為大家帶來無限歡樂的午間時刻。

新任第九屆理監事暨會職員有,名譽理事長吳伯雄、理事長徐德馨,副理事長張茂楠、陳永奇、張田、鄧國雄、潘鵬仁、曾麗卿、謝豐旭,常務理事羅煥禎、羅秋興、徐蕙美、許瑞,理事謝文耀、彭春波、黃玉瑞、陳勝強、鄭瑞淼、李春蘭、陳素娥、黃瑞美、陳界明、黃毓蘭、湯豐榮、陳兆忠、溫思綺、陳雙雄、馮金桁、彭紹智、劉玉英、劉純藏、古瑞珍,常務監事黃月琴,監事蔡佳潔、鍾月琴、徐基峰、蔡林中、吳宣瑩。總幹事李榮堂,副總幹事姜禮桓、姜禮裕、徐贊鎬。

隸屬本會藝文班之班別班主任暨班長有,班主任戴美玉,長春班班長彭煥堂,忠義班班長李榮堂,北投班班長劉純藏,文山班班長李春蘭,崇正班班長許瑞,內湖班班長鄭瑞淼,大安班班長彭春波,松山班班長徐蕙美,永建班班長羅仕信,南門班班長彭紹智,南港班班長彭燕琴,鄉音國樂團團長許瑞,中原舞蹈班班長龔淑媛,祥鳳擊鼓團團長黃美華,忠義胡琴班班長戴福運,讀書會班長陳素娥。

     新任理事長徐德馨在典禮上發表就任感言,他表示「承蒙各位鄉親的支持與愛護,當選本會第九屆理事長,深感責任重大,真是誠惶誠恐,特別在此向各位鄉親敬表由衷謝意;德馨就任之後,必將在歷屆理監事所打下良好的基礎之上,秉持本會的宗旨,發揚崇正會的優良傳統,並帶領大家積極追求創新,以開創新局。

崇正會之相關友會分佈世界各地,本會也將沿襲過去的作法,以熱誠、積極、務實的態度與之交往,把崇正會『崇尚正義,崇正黜邪』的偉大精神,及優良的傳統文化推展到世界各個角落,並加強各地鄉親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崇正會是不分國籍、信仰、職業的,其主要目的是建構「鄉親聯誼,經貿交流」的平台。德馨履新之後,自當遵循前輩的規範,廣開言路,虛心傾聽各方建言,以樹新猷,團結鄉親。讓本會更加茁壯,會務蒸蒸日上。

本會創立伊始會員眾多,惜因後來缺乏聯繫,導致會員失聯嚴重,後經上屆理監事幹部等共同努力整理會籍,在此懇請拜託借助各位的力量,把失聯的會員找回來,以重振崇正之光。」

前任理事長吳志剛也相當感性的發表了卸任感言,「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理事長』是志剛 此生最珍惜的職務之一,志剛 有幸能夠擔任此一職務也是人生難得的機遇與經驗,身為客家的ㄧ份子能夠為傳承並發揚我們自己的客家文化盡一份心力,為客家族群的權益以及族群未來的前途與鄉親們站在一起奮鬥打拚,更是志剛 無尚的榮耀和驕傲。

「崇正會」有光榮的歷史,過去會員眾多,志剛 履職之後即帶領全體理監事及工作幹部,重新整理本會自創立以來所有會員的會籍,一一查詢失聯會員的近況,重新把他們找回來,又積極召募許多新會員,並聘請德高望重,學有專精人士擔任顧問,設置文化部,改組《崇正會刊》編輯群,精編會刊,廣發會刊;如今我們的《崇正會刊》發行已遍及海內外及海峽兩岸相關友會,並與該友會進行密切交流,建立深厚的情誼,讓本會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今年(2012)7月21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和花園飯店成功舉辦的『2012’臺北第二屆桂臺客屬聯誼會暨賀州客家文化旅遊節』,鞏固並擴大賀州與臺灣兩地客家文化交流與合作成果,拓寬及深化兩地間的文化旅遊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增進桂臺兩地客屬鄉親情誼,促進雙方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成果堪稱豐碩。

此外,本會還辦理多項國內外大型活動諸如義民廟朝聖、登山健行、藝文表演等等。尤其,今年開辦的讀書會,由於學員們勤奮學習,指導老師認真努力的教導之下,在客委會舉辦的年度比賽中表現優異,獲得評審極高的評價與客委會隆重的表揚,成為其他社團效法的對象。而本會所屬的山歌班每一班都有傑出的表現,特別令人稱道的是“鄉音國樂團”的演奏更是可圈可點,欣賞其優美演奏的“音樂會”成為客家鄉親們每年熱切的期盼,因此“鄉音國樂團”可謂國內少見客家樂團的典範之一,譽之為“崇正會之光”應不為過。

如今新任理事長已經選出,志剛 特別在此道賀,也為「崇正會」深慶得人誌喜。回顧 志綱 在「崇正會」工作期間的成績,雖不能盡如人意,但自忖應不至辜負鄉親的期許,志剛 卸下重擔之後,「崇正會」仍是志剛 心中最大的牽掛,以後「崇正會」若有重要活動,還請別忘了告知,只要時間許可志剛 一定會經常回來與大家團聚。」

大會並致贈每位老人會員敬老禮品各一份,及頒發優秀會員子女大學以上獎學金。交接典禮在溫馨而熱鬧的氛圍中圓滿畫下句點。

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文化部  謹記(2013.1.16)

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103年度會員大會


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103年度會員大會

江彥震

本會103年度會員大會於201429在北市民族東路3365樓一郎餐飲濱江店舉行。當來賓一踏入會場,耳邊即傳來幽揚動聽的國樂演奏聲,此項優美的大型演奏在其他社團活動中實屬罕見,令人好奇,紛紛探詢究竟。其實本會自正式成立以來,即秉持「效法先賢崇尚正義,發揚客家文化忠義精神,促進社會和協安定」之宗旨,為傳承與創新客家文化而努力。

周公制禮作樂,禮樂即為中華文化重要元素,更是組成客家文化重要內涵之一,本會常務理事許瑞對此早有使命感,乃召集對國樂有興趣鄉親,於民國91年成立「鄉音國樂團」,團員不分年齡,不分族群,有河洛、客家及外省鄉親等,在黃家璋老師帶領指導下,結合中西樂精髓,將國樂之美,客家文化精華,雕塑在音樂藝術者身上,烙印在客家文化篇章上,寫下客家文化歷史新頁。

「鄉音國樂團」近幾年來,參加許多政府機關慈善公演、客家慶典活動演出,受到政府機關及各單位好評及贊賞,能親耳聆聽其高品質高格調演出,乃人生一大享受。

本會係國內會員人數最眾多的客家社團之一,此次會員大會一大早即陸續湧入800多人,使得諾大的會場大廳擠得摩肩接踵,水洩不通,鄉親好久不見,好不歡喜,本次大會除了出席的會員眾多之外,前來祝賀的來賓更是冠蓋雲集,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於途,連吳副總統敦義先生都前來祝賀,因此會員進出都要經過安檢,如此大陣仗,當然與今年是選舉年有關,年底各縣市將進行七合一的選舉投票,本會擁有龐大票源,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客家族群的選票在台灣雖屬少數,但卻具勝敗關鍵性的地位,候選人若不來拜票可就不容易當選。所以各項選舉的參選人,無論藍綠都要與客家人攀附關係,不是說他()是客家人的配偶,就是客家人的親戚、朋友;或者以生硬的客語訴說他()是如何盡心盡力維護客家人的權益,為客家行政單位爭取了多少預算。然而,很多候選人一旦當選之後,就忘了客家的存在。所以我們客家人投票之前一定要睜大眼睛審慎抉擇,選出真心對待客家,的確對客家有幫助,對社會國家有利的候選人。

理事長徐德馨,強調義民爺非常靈驗,而且具有大威德力,能護佑萬民,保境平安,只要平日虔誠膜拜,都能心想事成。現在崇正會在台北的會館已經有義民爺進駐,對台北的鄉親非常方便,請鄉親們利用時間定期前往參拜,必能求得好運,庇祐事業順利發展。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暨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吳伯公致詞時,特別說明「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在台灣客家生態的地位與重要性,事實上崇正會的前身「月光會」在民國41年即已成立,這是客家人在台北成立的第一個客家組織。在翁鈐擔任會長時,申請登記成立「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於民國76年11月12日,正式成為今天的「社團法人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負起傳承「中原客家聯誼會」之會務與責任。很多人都不知道,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的成立比世界客屬總會早很多,是先有崇正會作基礎,之後才號召世界各地鄉賢共組「世界客屬總會」。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對客家的貢獻。

吳敦義副總統說,吳伯公擔任國民黨主席時,他是國民黨的秘書長,所以他聽了吳伯公的客語演講,大概可以聽懂七八成以上。吳副總統說馬總統對客家非常重視,他在擔任市長期間,台北市是第一個設置客家事務主管機關的地方政府,後來其他縣市才陸續跟進。馬總統執政不到三年客委會預算即成長兩倍以上,並積極製訂客家基本法,訂定全國客家日,推動客家薪傳師制度,舉辦客家事務行政人員的高普考試等,這在其他國是絕無僅有的政策。因此國民黨執政才是對客家最友善的政府。

大會並頒發敬老金和獎學金。本會為宣揚客家鄉親敬老尊賢及獎掖後進之優良傳統,每年都在會員大會上就年長之鄉親及品學兼優之青年學子,予以表揚並藉資尊崇和鼓勵。凡本會會員及其配偶或直系尊親屬,年滿八十足歲者,可申請敬老金。凡本會會員及其配偶或直系親屬,現就讀於國內大學或研究所,102年度上學期操行成績甲等以上,而學科成績八十五分以上者,卽可申請獎學金。

會後進行聯歡餐會,由本會所屬各山歌班分別表演文娛活動,本會所屬山歌班眾多,平日即不斷的進行教唱練習,所以每一項表演節目都具有職業水準,本次會員大會在熱鬧歡樂聲中順利落幕。[20140209]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校長夢工廠─鳳林



校長夢工廠鳳林

江彥震


鳳林鎮為文風鼎盛的鄉間小城,歷年來以培育出82位校長為傲,在多位現任與退休校長的支持下,透過開放性的閱讀場所提供學子良好的閱讀空間,且開發多元化教材,提供莘莘學子一處生活教室,以讓鳳林學風永遠流傳的「校長夢工廠」,其地點是日據時期興建的「鳳林支廳長官官舍」。這個地點的決定,具有歷史傳承的意義,因為它曾是鳳林國中第一屆校長張七郎的宿舍,而鳳林國中,就是培養出這些校長的搖籃。由於鳳林有一批熱心志工,樂於投入教育文化工作,「校長夢工廠」為學子提供良好的課外學習環境。

「校長夢工廠」主要是興辦「生活教室」,「生活教室」,顧名思義,即生活教育,是相對於學校教育的總稱。一來因應學生需要,補足學校教育的不足;二來希望能把孩子從學校帶出來,除了課本上的知識,更能習得自然和生活上的知識。「生活教室計畫」以退休或現任的校長和老師為志工,重視啟發學生,經驗分享與傳承。在志工資格方面以鎮民為主,除了核心課程固定由校長或老師擔任外,有興趣的鳳林鎮鎮民都可以成為夢工廠的志工,依鎮民專長或興趣予以安排職務:如接聽電話,導覽解說等等。後期校長夢工廠的志工養成則交付地方文史工作室負責培訓。真正做到了整合地方資源,結合社團力量,凝聚社區共識。

鳳林鎮隸屬於花蓮縣,在清嘉慶年間則屬台東直隸州,置鄉,轄今鳳林以南鄉鎮。日據時期設鳳林郡、歷鳳林街等名。1945年臺灣光復,廢街稱鎮,1947年將光復鄉劃出,行政區域因而確定。鳳林鎮位於花東縱谷,為花蓮縣境內最中間地帶。中心位置在東經1202630秒,北緯2345分。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分屏本鎮東西方,形成南北狹長平坦地帶,馬太鞍溪與壽豐溪分別橫貫南北兩端,東有花蓮溪以南北流向約有14公里

本鎮面積120.5181平方公里,平原面積佔百分之40,河川地形佔百分之30,餘為山(坡)岳地帶;北以壽豐溪(支亞干溪)與壽豐鄉為界,南以馬太鞍溪與光復鄉為鄰,西接萬榮鄉及中央山脈,東隔海岸山脈與豐濱鄉毗鄰。轄內河川縱橫,東西流向計有壽豐溪、北清水溪、鳳林溪、萬里溪、馬太鞍溪等,南北流向有沿海岸山脈的花蓮溪,歷年水患不斷。

鎮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 22~24之間,年雨量集中於夏季,冬季乾旱。耕地總面積約6,546.57公頃。極適農業生產,奠立早期農村社會發展型態。依照自然環境、水利系統、土地利用等規劃農業生產及發展類型,以期調整農產品生產,提高農地資源的有效利用。雖然工商業不發達,但農業發展環境良好,農民辛勤,農業經營技術進步,目前水稻、雜糧、瓜果 產銷狀況均佳。為因應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衝擊,期以促進農地流動化以培育核心農民,改善農村生活品質,藉農民本身共同理想建立長久性的發展,以促進農村經濟繁榮。

交通建設方面,像支亞干溪花東鐵路段的河底隧道,花蓮溪上的箭瑛大橋、中興大橋的相繼通車,帶動了本鎮的發展。人口約13千餘人,其中以客家人居多,是一個典型的客家鄉鎮;由於他們勤勞儉樸,重視教育,因而培育出許多士子,本縣的校長、教師,大半出自這裡,這是鳳林鎮最令人津津樂道之處。

本鎮各族群的分布以語系來區分可分為:阿美族語系,聚落於鳳信、山興、森榮、大榮四里以務農為主,各里有散居戶。泰雅族語系,僅佔極少數,分散各里。大陸來台各語系,主要集居於鳳信里榮民醫院西側及林榮里為最,也融入各里社區中。閩南語系,均勻分布各里。客家語系,約佔65%除居住於市鎮上外,於鳳義、長橋、南平、北林里為最大本營。

以前這一帶森林叢密,有一種叫木蘭的植物會繞樹滋長,形狀有如鳳凰展翅一般,漢人來到這裡墾荒,見此情況便叫這裡為『鳳林』。據傳鳳林地區漢人,在開發初期的先民信仰是開基土地公。初期都以拜伯公石和伯公樹來祈求人畜能平安,種的作物能豐收。鳳林地區的阿美族先人的信仰是馬拉搭烏指天神,祭拜是以石頭和盧葦做象徵,用酒、檳榔向天口唸禱告詞。日據時期約1930年代,日人推行皇民化要敬奉日本天皇把鳳林城隍廟拆毀。台灣光復後,鳳林人的信仰才非常自主,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真光教堂等廟宇、教堂如雨後春筍,處處均可見到。

鳳林舊名「馬力勿」,為泰雅族語上坡的意思。這裡最早是泰雅族和阿美族勢力的緩衝地帶,清代未葉開始有漢人入墾,客家人也在清末曰據初期來到此地,到了日據時代便墾拓成獨立聚落,其中尤以長橋里為最,直到今天仍是花東縱谷中最「純」的客家庄。鳳林鎮的客家人,大多來自於新竹以及苗栗地區,四縣話是最常用的語言,根據日據時代戶籍資料,1887年,就有葉步專入墾六階鼻庄(今山興),1899年有張細萬遷入,1900年有許碧珠,1906年有張阿溪入墾,1907年有張阿匏落戶,他們都不約而同先搬到六階鼻,然後才找機會渡河來到鳳林庄,1908年入墾的饒永昌和吳坤,則是直接遷到鳳林庄開墾,至於日本官營或者私營而招徠的客家人,數量更是相當的多。這些早年為了生計,翻山越嶺來到後山的客家人,今天不僅在後山闢出了一片開闊的天空,更難能可貴的是留存了許多珍貴的客家文化。

明治36年(1903年),台灣西部平原大部分已被開墾,而東部的花東縱谷內荒野遼闊,日本政府為了安頓本國的移民,將東部劃為預約墾地,規劃日本農民移居到花蓮,1915年前,至少建立了吉野村子(吉安鄉)等三個日式移民村。惟吳全城附近、鯉魚尾、鳳林村等地,由賀田金三郎經營的賀田農場獲得成功。日本人希望在東部建立典型的日式農村,由於農場面積廣闊,485位日本農人的人力足,而日本人認為客家人較勸勞,即自新竹、中壢客家庄招來漢人,給予五年免租金,五年後種甘蔗始收租金的獎勵措施。故許多客家鄉親即到東部發展,並在這兒落地生根。

花東地區本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清代漢人開始遷入;日據時期,配合日本移民村開墾,客家人大量自西部移入,不同族群間的包容與融合,塑造出迥異於西部的客家文化,惟注重教育,用心栽培後代子孫的想法則頗為一致,寧可犧牲自已,一定要成就下一代,甚至樂於照顧較後遷入或生活困難無著的鄉親。東部客家人不畏難辛,開墾荒郊,將他鄉變故鄉的韌性精神,絲毫不輸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但他們的文化與特色,甚少受到應有的注意,既使學術研究,這些客家子民也常有被遺忘的感覺。
  台灣北部客家人善於改良惡質的土地,入墾桃園、新竹、苗栗地區時,歷經無數次失敗後,獲得向環境學習的寶貴經驗;北部客家鄉親,大部分居住在丘陵地區,僅能種植果樹,要種稻子需開闢田園,必須引水灌溉,才能種出豐碩的作物。
  到花蓮的客家人,找不到肥沃的平野,更沒有日本人配給的田舍,面對的是「境沿山入海的溪河,夏秋雨多,水阻隔而不能通往來者,歲必有一、二月之久。地勢如此,水勢如此,是以經營已二十多年而土不加辟、民加多也」(胡傳《台灣日記與稟啟》)的環境,也只得重新學習先人,向河床爭地,一畝一畝的石頭田就這樣築起來,特別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具備這方面能耐,不至於像其他地方的移民一樣,找不到賴以維生之處,移民的人數自然會比其他區的人多出許多倍。鳳林鎮現有人口中至少有九千人是客家人,分散居住在鳳林鎮各里,大多數從是農業工作。從田野調查,也發現今日住在鳳林鎮的客家鄉親,大部份從新竹、苗栗、桃園等縣移民過來的,亦有來自中國大陸。另從田野調查與各種文獻史料及耆老口述歷史得知,來自不同地區的客家鄉親,卻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因素下遷移鳳林。

鳳林雖稱之為鎮,居民大多務農為生,故至今保持農村的生活形態。所種植的稻米、玉米、花生、蔬菜等,山坡地作物以檳榔、文旦柚為主,又每年夏季盛產西瓜及哈密瓜,均種植於河川地,二、三級產業也不發達。因看天吃飯,收益不多,故居民紛紛外出謀生,近二十年來人口外流嚴重,呈負成長。亦有轉而經營畜牧農場作為新嘗試的方向。因此新光保險企業的兆豐公司所經營的平林農牧場,就成為這個新方向的試金石,正帶動著本地畜牧業的發展。雖然如此,但本鎮蘊藏相當豐富的石礦種類,例如大理石、白雲石、雲母、金瓜石、玫瑰石、風景石等等。


鳳林的客家美食不亞於西部的客家人,有假喜(假柿、紅麴假柿仔)、米苔目、發粄、菜包、九層粄、粄粽、鹼粽、米粽、甜粄、紅豆粄、粄圓、粢粑、燜糯飯、粄圓、菜頭粄、南瓜糕、油槌、水粄、南瓜饅頭、紫色地瓜粄、芋粄、鹹甜粄配料中除了香菇、油蔥、肉丁、蝦米以外,許多家庭蒸製的鹹甜粄還加入了豬油渣,這種炸豬油剩存的食品,原是窮困年代客家人節儉的產物,卻因料理得宜,漸成為客家式的一道美食。有些人蒸製鹹甜粄時放入這項配料,主要是為了增加香味。

1977106颱風過境,鳳林大榮里到山興的花蓮溪上,惟一用竹子搭建的便橋,被滾滾洪水沖毀,交通斷絕。當年服務山興國小教導主任陳國義和教師張箭、鄧玉瑛、林寶炫等,因上課心切,不顧安危,手牽著手,強行過河。由於波浪濤濤,流水湍急,加上「流沙」嚴重,腳無法站穩,一群老師都失足落水,被洪水沖走,其中張箭、鄧玉瑛二人不幸被溪水吞噬,不幸殉職。此消息轟動全台,蒙當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予以表彰張、鄧二位老師的因公犧牲,另一方面為徹底解決山興里的對外交通,而興建「水泥大橋」,以取張箭的「箭」,鄧玉瑛的「瑛」,來命名為「箭瑛大橋」。鳳林鎮公所配合意義非凡的箭瑛大橋,在箭瑛大橋靠山興里的東端引道南邊的小山丘上,建張箭和鄧玉瑛的紀念銅像,把小山丘和花蓮溪東側砂丘地,串連興建箭瑛公園,使鳳林多了一處名勝和遊憩的好去處。

鳳林民生街「橋孔下」,鳳義里鳳鳴路口有一座富有傳奇性的石爺廟,於1991628第二度改建落成後,其設施有涼亭、風調雨順、飲水思源等富有教育含意的紀念場所。而石爺廟是有來歷的,最先去膜拜的人是鳳林百歲人瑞劉帶妹回憶悅:1924913,長子富昌出世後,客語說的經常是「三日風、五日雨」,每天都在恐懼中渡過,在沒有辦法下,只好求助算命先生,說富昌欠水,要拜石爺為義父,才能平安長大

聽了算命先生的話後,富昌取了「阿泉」的偏名,當時鳳林沒有石爺廟,愛子心切下,到處去找石爺,終於在「鳳林車路背(客語)」農路旁的一棵榕樹下有一個大石頭,看起來非常有靈性,林媽決定用金炮燭去敬拜認這個石頭做石爺。自從「阿泉」拜了石爺以後,從瘦弱的身體,一天天長高強壯,病造也好了。此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只要小孩不平安的來拜就痊癒。阿泉成家立業經營製材廠,一帆風順,做任何投資,都賺大錢。為了報恩,發起改建鳳林的石爺廟。因而鳳林大街小巷都知道「阿泉頭」(客家話稱呼男的都有加頭的習慣語)這位名人,但問林富昌是誰時,可能知道的人不多。[201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