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校長夢工廠─鳳林



校長夢工廠鳳林

江彥震


鳳林鎮為文風鼎盛的鄉間小城,歷年來以培育出82位校長為傲,在多位現任與退休校長的支持下,透過開放性的閱讀場所提供學子良好的閱讀空間,且開發多元化教材,提供莘莘學子一處生活教室,以讓鳳林學風永遠流傳的「校長夢工廠」,其地點是日據時期興建的「鳳林支廳長官官舍」。這個地點的決定,具有歷史傳承的意義,因為它曾是鳳林國中第一屆校長張七郎的宿舍,而鳳林國中,就是培養出這些校長的搖籃。由於鳳林有一批熱心志工,樂於投入教育文化工作,「校長夢工廠」為學子提供良好的課外學習環境。

「校長夢工廠」主要是興辦「生活教室」,「生活教室」,顧名思義,即生活教育,是相對於學校教育的總稱。一來因應學生需要,補足學校教育的不足;二來希望能把孩子從學校帶出來,除了課本上的知識,更能習得自然和生活上的知識。「生活教室計畫」以退休或現任的校長和老師為志工,重視啟發學生,經驗分享與傳承。在志工資格方面以鎮民為主,除了核心課程固定由校長或老師擔任外,有興趣的鳳林鎮鎮民都可以成為夢工廠的志工,依鎮民專長或興趣予以安排職務:如接聽電話,導覽解說等等。後期校長夢工廠的志工養成則交付地方文史工作室負責培訓。真正做到了整合地方資源,結合社團力量,凝聚社區共識。

鳳林鎮隸屬於花蓮縣,在清嘉慶年間則屬台東直隸州,置鄉,轄今鳳林以南鄉鎮。日據時期設鳳林郡、歷鳳林街等名。1945年臺灣光復,廢街稱鎮,1947年將光復鄉劃出,行政區域因而確定。鳳林鎮位於花東縱谷,為花蓮縣境內最中間地帶。中心位置在東經1202630秒,北緯2345分。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分屏本鎮東西方,形成南北狹長平坦地帶,馬太鞍溪與壽豐溪分別橫貫南北兩端,東有花蓮溪以南北流向約有14公里

本鎮面積120.5181平方公里,平原面積佔百分之40,河川地形佔百分之30,餘為山(坡)岳地帶;北以壽豐溪(支亞干溪)與壽豐鄉為界,南以馬太鞍溪與光復鄉為鄰,西接萬榮鄉及中央山脈,東隔海岸山脈與豐濱鄉毗鄰。轄內河川縱橫,東西流向計有壽豐溪、北清水溪、鳳林溪、萬里溪、馬太鞍溪等,南北流向有沿海岸山脈的花蓮溪,歷年水患不斷。

鎮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 22~24之間,年雨量集中於夏季,冬季乾旱。耕地總面積約6,546.57公頃。極適農業生產,奠立早期農村社會發展型態。依照自然環境、水利系統、土地利用等規劃農業生產及發展類型,以期調整農產品生產,提高農地資源的有效利用。雖然工商業不發達,但農業發展環境良好,農民辛勤,農業經營技術進步,目前水稻、雜糧、瓜果 產銷狀況均佳。為因應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衝擊,期以促進農地流動化以培育核心農民,改善農村生活品質,藉農民本身共同理想建立長久性的發展,以促進農村經濟繁榮。

交通建設方面,像支亞干溪花東鐵路段的河底隧道,花蓮溪上的箭瑛大橋、中興大橋的相繼通車,帶動了本鎮的發展。人口約13千餘人,其中以客家人居多,是一個典型的客家鄉鎮;由於他們勤勞儉樸,重視教育,因而培育出許多士子,本縣的校長、教師,大半出自這裡,這是鳳林鎮最令人津津樂道之處。

本鎮各族群的分布以語系來區分可分為:阿美族語系,聚落於鳳信、山興、森榮、大榮四里以務農為主,各里有散居戶。泰雅族語系,僅佔極少數,分散各里。大陸來台各語系,主要集居於鳳信里榮民醫院西側及林榮里為最,也融入各里社區中。閩南語系,均勻分布各里。客家語系,約佔65%除居住於市鎮上外,於鳳義、長橋、南平、北林里為最大本營。

以前這一帶森林叢密,有一種叫木蘭的植物會繞樹滋長,形狀有如鳳凰展翅一般,漢人來到這裡墾荒,見此情況便叫這裡為『鳳林』。據傳鳳林地區漢人,在開發初期的先民信仰是開基土地公。初期都以拜伯公石和伯公樹來祈求人畜能平安,種的作物能豐收。鳳林地區的阿美族先人的信仰是馬拉搭烏指天神,祭拜是以石頭和盧葦做象徵,用酒、檳榔向天口唸禱告詞。日據時期約1930年代,日人推行皇民化要敬奉日本天皇把鳳林城隍廟拆毀。台灣光復後,鳳林人的信仰才非常自主,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真光教堂等廟宇、教堂如雨後春筍,處處均可見到。

鳳林舊名「馬力勿」,為泰雅族語上坡的意思。這裡最早是泰雅族和阿美族勢力的緩衝地帶,清代未葉開始有漢人入墾,客家人也在清末曰據初期來到此地,到了日據時代便墾拓成獨立聚落,其中尤以長橋里為最,直到今天仍是花東縱谷中最「純」的客家庄。鳳林鎮的客家人,大多來自於新竹以及苗栗地區,四縣話是最常用的語言,根據日據時代戶籍資料,1887年,就有葉步專入墾六階鼻庄(今山興),1899年有張細萬遷入,1900年有許碧珠,1906年有張阿溪入墾,1907年有張阿匏落戶,他們都不約而同先搬到六階鼻,然後才找機會渡河來到鳳林庄,1908年入墾的饒永昌和吳坤,則是直接遷到鳳林庄開墾,至於日本官營或者私營而招徠的客家人,數量更是相當的多。這些早年為了生計,翻山越嶺來到後山的客家人,今天不僅在後山闢出了一片開闊的天空,更難能可貴的是留存了許多珍貴的客家文化。

明治36年(1903年),台灣西部平原大部分已被開墾,而東部的花東縱谷內荒野遼闊,日本政府為了安頓本國的移民,將東部劃為預約墾地,規劃日本農民移居到花蓮,1915年前,至少建立了吉野村子(吉安鄉)等三個日式移民村。惟吳全城附近、鯉魚尾、鳳林村等地,由賀田金三郎經營的賀田農場獲得成功。日本人希望在東部建立典型的日式農村,由於農場面積廣闊,485位日本農人的人力足,而日本人認為客家人較勸勞,即自新竹、中壢客家庄招來漢人,給予五年免租金,五年後種甘蔗始收租金的獎勵措施。故許多客家鄉親即到東部發展,並在這兒落地生根。

花東地區本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清代漢人開始遷入;日據時期,配合日本移民村開墾,客家人大量自西部移入,不同族群間的包容與融合,塑造出迥異於西部的客家文化,惟注重教育,用心栽培後代子孫的想法則頗為一致,寧可犧牲自已,一定要成就下一代,甚至樂於照顧較後遷入或生活困難無著的鄉親。東部客家人不畏難辛,開墾荒郊,將他鄉變故鄉的韌性精神,絲毫不輸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但他們的文化與特色,甚少受到應有的注意,既使學術研究,這些客家子民也常有被遺忘的感覺。
  台灣北部客家人善於改良惡質的土地,入墾桃園、新竹、苗栗地區時,歷經無數次失敗後,獲得向環境學習的寶貴經驗;北部客家鄉親,大部分居住在丘陵地區,僅能種植果樹,要種稻子需開闢田園,必須引水灌溉,才能種出豐碩的作物。
  到花蓮的客家人,找不到肥沃的平野,更沒有日本人配給的田舍,面對的是「境沿山入海的溪河,夏秋雨多,水阻隔而不能通往來者,歲必有一、二月之久。地勢如此,水勢如此,是以經營已二十多年而土不加辟、民加多也」(胡傳《台灣日記與稟啟》)的環境,也只得重新學習先人,向河床爭地,一畝一畝的石頭田就這樣築起來,特別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具備這方面能耐,不至於像其他地方的移民一樣,找不到賴以維生之處,移民的人數自然會比其他區的人多出許多倍。鳳林鎮現有人口中至少有九千人是客家人,分散居住在鳳林鎮各里,大多數從是農業工作。從田野調查,也發現今日住在鳳林鎮的客家鄉親,大部份從新竹、苗栗、桃園等縣移民過來的,亦有來自中國大陸。另從田野調查與各種文獻史料及耆老口述歷史得知,來自不同地區的客家鄉親,卻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因素下遷移鳳林。

鳳林雖稱之為鎮,居民大多務農為生,故至今保持農村的生活形態。所種植的稻米、玉米、花生、蔬菜等,山坡地作物以檳榔、文旦柚為主,又每年夏季盛產西瓜及哈密瓜,均種植於河川地,二、三級產業也不發達。因看天吃飯,收益不多,故居民紛紛外出謀生,近二十年來人口外流嚴重,呈負成長。亦有轉而經營畜牧農場作為新嘗試的方向。因此新光保險企業的兆豐公司所經營的平林農牧場,就成為這個新方向的試金石,正帶動著本地畜牧業的發展。雖然如此,但本鎮蘊藏相當豐富的石礦種類,例如大理石、白雲石、雲母、金瓜石、玫瑰石、風景石等等。


鳳林的客家美食不亞於西部的客家人,有假喜(假柿、紅麴假柿仔)、米苔目、發粄、菜包、九層粄、粄粽、鹼粽、米粽、甜粄、紅豆粄、粄圓、粢粑、燜糯飯、粄圓、菜頭粄、南瓜糕、油槌、水粄、南瓜饅頭、紫色地瓜粄、芋粄、鹹甜粄配料中除了香菇、油蔥、肉丁、蝦米以外,許多家庭蒸製的鹹甜粄還加入了豬油渣,這種炸豬油剩存的食品,原是窮困年代客家人節儉的產物,卻因料理得宜,漸成為客家式的一道美食。有些人蒸製鹹甜粄時放入這項配料,主要是為了增加香味。

1977106颱風過境,鳳林大榮里到山興的花蓮溪上,惟一用竹子搭建的便橋,被滾滾洪水沖毀,交通斷絕。當年服務山興國小教導主任陳國義和教師張箭、鄧玉瑛、林寶炫等,因上課心切,不顧安危,手牽著手,強行過河。由於波浪濤濤,流水湍急,加上「流沙」嚴重,腳無法站穩,一群老師都失足落水,被洪水沖走,其中張箭、鄧玉瑛二人不幸被溪水吞噬,不幸殉職。此消息轟動全台,蒙當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予以表彰張、鄧二位老師的因公犧牲,另一方面為徹底解決山興里的對外交通,而興建「水泥大橋」,以取張箭的「箭」,鄧玉瑛的「瑛」,來命名為「箭瑛大橋」。鳳林鎮公所配合意義非凡的箭瑛大橋,在箭瑛大橋靠山興里的東端引道南邊的小山丘上,建張箭和鄧玉瑛的紀念銅像,把小山丘和花蓮溪東側砂丘地,串連興建箭瑛公園,使鳳林多了一處名勝和遊憩的好去處。

鳳林民生街「橋孔下」,鳳義里鳳鳴路口有一座富有傳奇性的石爺廟,於1991628第二度改建落成後,其設施有涼亭、風調雨順、飲水思源等富有教育含意的紀念場所。而石爺廟是有來歷的,最先去膜拜的人是鳳林百歲人瑞劉帶妹回憶悅:1924913,長子富昌出世後,客語說的經常是「三日風、五日雨」,每天都在恐懼中渡過,在沒有辦法下,只好求助算命先生,說富昌欠水,要拜石爺為義父,才能平安長大

聽了算命先生的話後,富昌取了「阿泉」的偏名,當時鳳林沒有石爺廟,愛子心切下,到處去找石爺,終於在「鳳林車路背(客語)」農路旁的一棵榕樹下有一個大石頭,看起來非常有靈性,林媽決定用金炮燭去敬拜認這個石頭做石爺。自從「阿泉」拜了石爺以後,從瘦弱的身體,一天天長高強壯,病造也好了。此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只要小孩不平安的來拜就痊癒。阿泉成家立業經營製材廠,一帆風順,做任何投資,都賺大錢。為了報恩,發起改建鳳林的石爺廟。因而鳳林大街小巷都知道「阿泉頭」(客家話稱呼男的都有加頭的習慣語)這位名人,但問林富昌是誰時,可能知道的人不多。[201401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