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沿革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沿革

六十餘年前臺灣光復後,全省來臺北市謀生的客家人逐漸增加,當時有位外科醫師徐傍興和幾位客家鄉賢,如翁瑞春、高阿智、蘭祥安、彭運海以及大陸來臺的客家人士,像丘念台、黃震球、徐白光、鍾壬樹、薛岳等鄉親時常相聚,彼此互相扶持,並成立了「月光會

,這就是客家人在臺北市成立的第一個客家組織。

民國四十一年,鄉親們公推徐傍興先生為創任會長,何禮謙為第二任會長,尚有周東郎、吳阿源、邱添壽等皆熱心參與會務,後來由擔任臺北市社會局長之青年才俊彭德接任第三任會長,任期一年就辭職,鄉親又公推當時擔任省民政廳長之翁鈐續任第三任會長,經他大力規劃廣招會員,並申請登成立「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此即現今崇正會之前身。

民國七十二年由陳盛林鄉親當選第四任會長,經其大力擴大組織增收會員,設立幹事十五人,並設立各行政區域委員會,因而,會員急遽增加達萬人以上,無法統一開會,就由各區輪流舉辦會員大會,成為頗具規模之社團。

民國七十六年改選,宋鎮源鄉親當選為第五任會長,上屆之十五位幹事也更易新人,有新人新氣象態勢,由於當時適逢政府解嚴,人團法修改,而現有的聯誼會不具社團法人資格,如購置會館不能登記為所有人,職是之故,宋會長及幹部同仁商洽決議,為了增進客家人之共同福祉,有必要重新申請組織,於是為了效法我客屬先賢崇正尚義,發揚客家忠義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安定之目的,特在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日由當時擔任臺中縣長,兼省黨部主委陳庚金鄉賢以及宋鎮源、李彭煙、彭永寬、李榮堂等三十二位人士共同任發起人,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組織「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並於七十六年十月十六日獲頒「北市社一字四八八五號」函核准籌組,於是積極籌備,展開各項工作,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國父 孫中山先生誕辰之日上午,假臺北市和平東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舉行成立大會,並蒙各界賢達先進之協助,順利成立合法之「社團法人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負起傳承「中原客家聯誼會」之會務與責任。

「崇正會」成立不久,宋理事長計劃購置會館,嗣經其本人大力贊助與當時中原建業股份有限公司部份股東,將股份捐出,以及當屆理監事熱心樂捐,終於在南昌路購置了會館,可供鄉親來『打嘴鼓』,成為鄉親的交誼與聯絡中心。

之後,由陳盛雄、劉繼元、范振宗、羅世昌及吳志剛等先後接任理事長,均各有建樹,尤其劉繼元在戴美玉老師的協助之下,積極推動客家民謠班的設立,為今日山歌班林立的規模打下基礎。范振宗擔任理事長時,有感於會館不符使用,遂積極發動募款,獲得鄉親們熱烈的響應,於是處理掉南昌路的舊會館,重新購置復興南路現今使用之會館,為「崇正會」殿下永久基業。羅世昌擔任理事長時,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拓展山歌班,又新成立許多山歌班,山歌班始有今日的盛況;羅理事長還曾號召鄉親在華中橋下獨立舉辦過一次「義民祭典」,為義民史留下來紀錄。

由於歷任理事長卓越的領導和犧牲奉獻之精神,始有今日之「崇正會」,對今後接棒者和鄉親們,更要牢記先賢們開創之初和往後經營所付的心血與智慧,更盼大家團結一致發揚我客屬崇正之精神使之生生不息,流傳千古。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文化部民國101415  謹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