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胡吴会后 两岸的天空一片祥和

                                        江彦震:胡吴会后 两岸的天空一片祥和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8-25

:江彦震:胡吴会后 两岸的天空一片祥和 胡锦涛上周会晤吴伯雄,是两岸六十多年来执政党主席首次会面,中共送走连战后又邀吴伯雄到访,明显在为两岸关系重新布局。   中评社香港6月4日电(作者 江彦震)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日前自大陆返台对马英九“总统”指出,台湾对四川震灾的热情付出,让大陆人民非常感动,两岸目前氛围很好,以我的感觉,大陆是不可能对我们射飞弹的”;马点头表示:“这就是我们的软实力”。  此次胡锦涛邀请吴伯雄访问中国大陆,即使是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身分邀请,仍具有特殊意义。胡锦涛上周会晤吴伯雄,是两岸六十多年来执政党主席首次会面,中共在胡连会后又邀吴伯雄到访,明显在为两岸关系重新布局。  马英九将国共平台、党对党协商等设定为第二轨道。吴伯雄指出第二轨道会继续扮演两岸的润滑剂,但具体涉及公权力事务,还是要由政府授权海基会和海协会谈判协商。  在野与执政自是有很大的不同,“胡连会”在当年达成了“五项愿景”,但陈水扁当局基本上置诸不理,根本不当一回事,连大陆惠台政策中的入口台湾水果,也要透过民间组织的努力才能实现。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不但五项愿景已成为党的政策,也将成为马政府的政策。  此次“胡吴会”不论和十年前的辜汪会晤相比、甚至是和十五年前的辜汪会谈比起来,两会复谈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内容也合乎马政府预期,不能不说是国共平台的功劳。对于两会复谈后的国共平台角色,吴伯雄表示,过去几年两岸关系紧张时,国共平台发挥润滑、稳定效果,国民党执政后,官方授权业务由两会签署,但国共平台仍具润滑功能,未来仍需借重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表示,他向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台湾需要安全、尊严、国际空间,“这一点,胡总书记有初步的正面回应”;他指出,假如对岸能把对台湾的飞弹大幅降低,就是最具体的善意。台湾在四川震灾的爱心表现,让大陆人民感动,对台湾充满了善意,“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岸之间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应该大幅降低。”  吴伯雄说,胡锦涛初步有善意的回应,但以后还是要由海基、海协两会或其他管道去谈。他认为,中国大陆的国防不只是对台湾,但双方可以透过努力,让两岸永远不会有战争,战争本来就是人类最愚蠢的行为。而大陆的副外长王毅将接替陈云林出任国台办主任,似乎对台湾的国际空间要求有了具体回应。  国民党也有意充实国共平台,未来将扩大地方层次的“党际交流”,台湾与大陆城市可能以“一对多”方式交流。此外,吴伯雄表示,海基、海协两会将于6月13日签署“两岸直航协议”,7月4日开放两岸直航与大陆客游台可望不会跳票。马萧大选期间提出的直航政见,除了之前北京、上海、厦门、广州四个航点之外,吴伯雄也向大陆转达了增加南京的要求。  其实,三年前国共两党的地方党部便已展开交流,台湾十多个县市党部与对案县市委员会对口交流,例如台北市对上海市、台北县对南京市、桃园县对东莞市、南投县对杭州市等,但后来因为选举忙碌,相关交流暂时停顿。  就功能说,“党际交流”是由国共两党搭桥,促成县市对县市的民间交流,重要团体的领袖都可共襄盛举,对两岸地方间的了解与合作有相当大的助益。台商尤其乐见,“党际交流”也曾协助推销农产品,成效颇佳。就两党体制而言,两岸决策的体质不同,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开辟了国共平台,让两岸的领导阶层得以接触,双方都很珍惜这个机制;吴伯雄也认为,“国共平台将对两岸起润滑作用,对台湾来说绝对是资产。”目前两岸的天空一片祥和,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作者 江彦震 台湾时事评论员) 相关专题: 吴伯雄登陆 胡吴会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搭橋兩岸‧放眼全球

搭橋兩岸‧放眼全球
江彥震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於201756(星期六)上午,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隆重舉行。當天與會來賓和會員們一大早即陸續湧入會議大廳,大家難得一年重聚一次,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每位會員報到之後,都提著一只不織布的手提袋,感覺沈甸甸的,有些會員不免好奇,趕緊到座位上,打開包包瞧個究竟,原來手提袋裡面,有一本《大會手冊》,這是必備的,還有一本《硬頸精神》(江彥震的著作),及一本《百年大黨‧十年風雲》(李建榮的大作),這兩本書是劉理事長盛良先生個人特別訂購,贈送給每位會員的紀念品,這份別開生面的紀念品,主要是勉勵大家要效法書中人物「發揚客家精神」,讓每一位會員留下深刻的印象。袋子裡還不只如此,還有一包「馥御牛肉乾」,這是客家企業家劉金霖董事長贈送給大會的禮物,讓大家感覺特別溫馨。有人說客家人多很吝嗇,捨不得花錢,其實也不盡然喔。
我們望向舞台上,兩側豎立著並排的國旗與會旗正在飄揚著,會場顯得莊嚴而肅穆。大會由主席劉盛良理事長主持,劉理事長除了感謝鄉親準時出席之外,強調我們一定會秉持創會的宗旨,繼續舉辦『兩岸客家高峰論壇』,第八屆兩岸客家高峰論壇預備在河南鄭州舉行,籌備小組即將前往鄭洲與「河南省客家商會」洽談合作辦理事宜,敬請大家拭目以待。
另一方面,今年元月份,本會與「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應有「客家搖籃」之稱的江西贛州市政府邀請,組團前往贛州參加「台胞台屬聯誼會」換屆大會,為新任理監事加油打氣,鼓勵他們為兩岸同胞多作貢獻。並與當地的客家鄉親團體熱烈的交流互動,希望能以民間的角色彌補官方零互動的空間。
由於本會過去十多年來,在饒創會長穎奇的帶領下,一步一腳印地為兩岸鄉親服務,為大陸台商解決問題,促進彼此深度的認識與了解,降低相互間的隔閡與疏離,更為客家文化的傳承付出極大的心力,因而本會在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早已為官方和民間所肯定,在兩岸的民眾建立口碑,自然而然形成具有公信力之『民間溝通管道與橋樑』,我們並以此為本會神聖的使命自許,將繼續為兩岸交流互動和客家文化傳承努力奉獻。
客家精神領袖,總會長吳伯雄亦語重心長的勉勵我們,越是官方不來往,政府機構越無法運作的時候,正是我們民間社團大顯身手的機會。我們應該更積極主動的聯繫兩岸的鄉親團體,為大陸的台商、台胞、台屬服務,運用兩岸廣大客家鄉親的親情和影響力,將『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打造成為台灣海峽兩岸的經貿、文化及宗教等的交流平台,為全球華人服務。
創會長饒穎奇致詞表示,協會成立十年多來,已成為客屬鄉親聯誼、尋根不可或缺的團體,「搭橋兩岸、放眼全球」是協會成立的宗旨、也是協會努力的目標,經由協會全體同仁的努力,在傳承客家文化與精神方面及促進兩岸文經交流,已有具體成果。
客家子民勤勞儉樸、愛鄉愛國、勇於開拓、銳意進取的硬頸精神,在兩岸客屬鄉親的聚會中,展露無遺,穎奇身為協會的一份子,對於協會繼續推展客家精神及文化、增進兩岸客家鄉親情誼所做的努力,至感興奮與安慰。前副總統吳敦義亦蒞會,盛讚客家鄉親團結合作的愛鄉愛國精神。
劉理事長並當眾宣布,敦聘台灣戲曲學院前校長鄭榮興、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古國順、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教授羅肇錦為本會顧問,並且當場頒發聘書。另外,本會副理事長劉元順當選首屆全國製麵公會聯合會理事長,劉理事長亦特別頒贈『德望崇隆』金碧輝煌巨型匾額一幀,藉以表彰他的人孚眾望。
會議結束之後,隨即進行聯合歡宴與客家藝文表演,節目由客家名主持人許千蕙主持,首先由鍾光榮教授指揮的天母愛樂合唱團獻唱兩首世界名曲。音色雄渾的聲部主唱吳照英先生朗誦「回憶」這首曲目的前兩句:「春朝一去花亂飛,又是佳節人不歸」博得滿堂彩。接著男女團員以客語合唱「客家本色」引起台下熱情共鳴。歌星康雷演連唱三首客家歌謠,聲音宏亮高亢,極具震撼力。舞蹈節目相繼有「中原舞蹈團」的民族舞蹈、徐蕙美監事扮演「王昭君」,揚鞭趕馬,由馬夫牽著韁繩,載歌載舞,戲劇效果十足。接著由徐秀美、陳石貴兩位老師所演唱的客家山歌小調十足的客家味,讓鄉親格外享受。崇正合唱團帶來三首歌曲,特別美妙動聽,餘音繚繞。壓軸是黃銀珍老師的舞蹈「炮燭迎春」,黃老師能歌善舞,聲色到位,不愧老師級的表演水平。最後,著名的客家歌后李秋霞臨時上台客串兩首客家歌謠,為此活動帶向最高潮,將節目畫下完美的句點,表演終於落幕了,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到此也告一段落,留給大家滿滿的美好回憶,期待明年再相會。[20170517]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風水學祖師─楊筠松


風水學祖師─楊筠松
江彥震
全世界沒有像客家這麼重視住宅文化、住宅和風水保持如此密切關係的,如屋場選擇、房屋方式、屋頂高低、門扇方向、水溝位置、出水方向、以及奠基破土時辰,無不根據風水理念、風水思想進行。所謂風水,就是人類勘測天地間所存在之氣導向於住宅建築,配合生活環境所需之一種方法。如日本文化人類學者渡邊政雄所言:「風水即氣景觀地理學」,尚有高度神學性。
風水之內涵,即廣存在天地間之氣體、風與水。氣體則具體形成出現之實際形態,亦係天風之氣與地面之水運行出現之現象。如晉朝學者郭璞所言:「氣乘風即飛散,水受遮即停止,古人則將其集合,以免飛散,並將其疏通太受理」。即為一種方法,亦所謂以「藏風得水」。
風水乃為一門神通廣大學問,以認識天與地為根基,辨證陰陽對立與統一為天網,並以四季與五行(木火土金水)基本理論,配合「周易」八卦,觀測天體與火地,取吉避凶,祈求自然環境之吉利。如漢朝經典「青鳥經」記載,「陰陽符合、天地交通,內現氣兆,外形現氣,內外朔乘,自成風水。」客家風水學,始自秦、漢、三國,至西晉時發展水準已經很高。屆時在中原(黃河流域)之漢民,客承祖先,為逃避西晉所發生「永嘉之亂」開始南遷,並將中原之漢文化帶往南方之華南地區。
客家先祖從一望無邊際之中原平原,進入華南垂山曲水丘陵地帶。發現許多蜿蜒起伏之山脈與迂迴彎曲之河川。嶄新之風水理想自然環境,簡直如魚得水。客家先祖在中原,多為名門出身,不論在傳說詩書、理學以及儒教文化均有深厚根基。自南遷到達風水理想環境華南後,風水學即在客家居住地區社會迅速弘揚蓬勃發展,並培養江西省南部贛派「形法篇」與福建省西部閩派「理氣法」風水論。
楊筠松,834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竇州人,名益,字叔茂,號筠松。父名淑賢,生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筠松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唐朝僖宗(李儼)年間,統治階級奢侈日甚,朝政腐敗、賦稅苛重、民不聊生。農民領袖黃巢揭竿而起,異旗指處,所向披靡。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大軍佔領潼關、攻克長安。唐僖宗在緊急情況下,攜帶三個妃嬪、四個親王,僅有五百名神策“軍”護駕,倉皇逃出長安,奔往四川。
 此時,為官廉潔的楊筠松,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瓊林禦庫,管靈臺地理。目睹李唐王朝的腐敗,早已淡泊名利、不戀權位,將庫中珍藏有關風水地理的經典秘笈帶出,使得中國勘輿學青烏子的《葬經》、郭璞的《錦囊經》、陶侃的《捉脈賦》、一行和尚的《界水說》、司馬頭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機》等一大批珍貴古籍,得以流傳民間。楊筠松趁機棄官為民,遠離長安,回歸民間,鑽研勘輿,浪跡各地,為世人勘察,擇定吉穴佳壤,營造祖先墳墓。
 楊筠松四十五歲時,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斷髮入昆侖山,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遂攜禦庫秘笈棄職,雲遊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證所學。經過虔州(今贛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後師徒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勝水,盡興而賞。如遇吉壤或圖或記,留待後賢而發。逢困而扶,遇危則濟,故又得「楊救貧」之美名。倦則歸棲僚溪,師徒常以僚溪八景而樂遊。常謂:「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嶺,健步盤遨獨石巉岩,賞南林之晚翠,觀東穀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臥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撼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曾文辿得楊筠松之青囊秘旨,作為家傳,世世相承。後朝廷追索秘笈歸庫,二公得虔州府憲暗助,置以應籍以歸禦庫,故二公免於查究。
贛州府城,最早是東晉永和五年築的土城,故址相傳在章貢二水之間,至義熙二年水毀,存在不過46年。後府治遷水東。南北朝,贛南為南康國,城治在雩都。贛州城廢。五代十六國時,盧光稠被封為虔王,請楊救貧為其擇址建城。楊救貧選贛州城址,為上水龜形,龜頭築南門,龜尾在章貢兩江合流處,至今仍名龜尾角。東門、西門為龜的兩足,均臨水。從地形上看,贛州城有兩條來龍,一是南方九連山(離方,屬火)發脈,從崆峒山起脈,蜿蜒至城內的賀蘭山落穴聚氣,結成一處立州設府的大穴位,這條龍還有一個小支落在歐潭。此外,贛州的北龍脈來自武夷山,經甯都、萬安、贛縣,分成數小支,落穴于儲潭、汶潭。這三潭是贛州的水口,和贛州城外的峰山、馬祖岩、楊仙嶺、搖籃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贛州城山環水抱的局勢。贛州城遂成為一座三面臨水、易守難攻的鐵城。盧光稠得以擁兵一隅,面南稱王30餘年。
陽公後因不與貪官卜墓,唐天祐三年(906年)而遭毒害身亡於藥口壩,享年七十二歲。其徒將其卜葬。當地居民為感念楊公之德行,故將該墓址之地名改為楊公壩,今名楊公村。楊公墓址因河床升高早己深陷江底,現僅於河床邊之坡地上,有明代萬曆年間所立紀念碑乙座,以供後人憑吊。楊公墓位於江西省雩都縣寬田鄉楊公村,李魁斗曾數次前往訪查與吊念。
出生清貧、為官清廉的楊筠松,視富貴榮華如過眼雲煙,一腔心事繫於堪輿事業,憐貧濟苦,為人排憂解難,深得民間敬仰。楊筠松在地理堪輿學上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學上的地位相當,其所有的著作,均為地理風水上的經典著作,所以楊筠松也被後人尊稱為「楊公」。楊救貧在堪輿學上力主巒頭形勢,擇龍穴,著有《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二十四砂葬法》、《疑龍十問》、《葬法倒杖》、《天玉經》、《玉尺經》等著作傳世,並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客家社會則信其為風水聖經,因此客家風水思想更加發達。今日在客家社會,所稱呼為『先生』者,唯有老師、醫師和風水師,可見風水師在客家社會地位之崇高,同時亦顯示客家社會重視風水之一般。
據史書記載,廖、曾兩姓都從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貽之讖雲」。(明·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誌》)。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非常願意跟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的傳說。據說曾文辿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自從在黃禪寺偶遇楊救貧之後,便與楊救貧雲遊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在寧都的賴村,曾文辿希望在那裡安家,在他看來,那裡的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的山是禿頭山,只會出大盜。後來在雩都的平頭寨,曾文辿說這裡是「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將來子孫肯定興旺發達,誰料楊救貧又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曾文辿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於是告訴楊救貧,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的好地方。
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臥著一塊圓形的巨石。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他說,住在這裡,子孫後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
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的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現在為「三僚」)。曾文辿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 如今,三僚村4,600多人,有一百多名風水師,在外面走地理。
楊救貧在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為當地民眾堪定陰陽宅址,遍覽贛州名山大川,授徒傳藝,使原來藏於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帶入民間。曾文辿、劉江東(劉七碗)、黃妙應、厲伯紹、葉七、劉淼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其後,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世代相傳至今,贛南堪輿學派繼承了楊救貧重形勢、重龍脈的理論精髓,被稱為“山形派”或“贛南派”。楊筠松被尊稱為「開山祖師」。
  楊救貧在贛州的堪輿活動,使堪輿文化在贛南成為民眾的生活常識,隨著客家人在贛南聚居和搬遷,得到建築實踐,贛派堪輿得以興起。進而影響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甚至影響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曾、廖二家均為楊公建廟奉祀,各供楊筠松、曾文辿、廖蝺塑像。楊公板凳定向的雩都管氏宗祠為了紀念楊公,在宗祠東側設楊公塑像,世代奉祀之。今日贛州「客家文化城」內即建立一座“楊筠松紀念館”來紀念他。[20170326]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世界傑出客家企業家–李金松


世界傑出客家企業家–李金松
江彥震
香港鈞帝國際集團、香港金心集團、七星國際集團董事長,河南省政協委員、重慶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瀋陽市、開封市、許昌市政府經濟顧問李金松。在中國大陸10多個省市投下巨資建立了30多家經營性或生産性公司,並擬投資20多億參加西部大開發。
 李金松博士,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1948年在印尼出生,係土生土長的華僑青年。五十年代,印尼捲起排華浪潮,李金松有感於華人在海外只能是二等公民,決心報效祖國。為了達成實業報國的理想,1982年前往香港創業,從裝飾材料及化工產品做起,以雙手和智慧挖掘他的第一桶金。然後進入石油化工行業,憑藉睿智的投資被業界譽為商界天才。慢慢積累起雄厚資本後,逐步履行他實業報國的使命。80年代,他為祖國引進歐洲先進彩色電視技術,成為內地彩電市場的開拓者之一。其後,又與美國合作創建了優質手提電話,推動了電視技術產品的普及;90年代,轉而發展光纖電纜領域,大大促進內地通訊脈絡的暢通。
他創建的七星國際控股集團在石油化工、電子軟體、地產、通訊器材、環保科技和食品等行業均處於領先地位。從華裔青年一躍成為工商界鉅子,李金松成為了享譽國際社會的實業家。如今,他擔任著包括美國七星國際控股集團在內9個跨國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從華裔青年到工商界鉅子,李金松不僅創造了事業的輝煌,更是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不遺餘力,一腔赤誠回報社會,無愧為享譽國際的實業家。且受到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等的表彰。
  出生於印尼華商世家的李金松,少年時期回到祖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他意識到祖國要變得更強大,就要促進經濟發展,於是決心在商業領域有所作為,以此報效祖國。196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在工廠、國務院僑辦及農業學大寨工作隊等單位任職。
 他積極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經常招商引資,帶領外商考察團來華訪問;及到美、日、東南亞等地演講,介紹中國改革開放、城市經濟建設等,擔當經濟交流的橋樑。他還擔任瀋陽、巢湖等十個城市的經濟顧問,為當地提供優秀創意及快捷資訊。主營通信、食品和調味品貿易;環保設備的生產、貿易、諮詢;投資金融和房地產。作為享譽國際的實業家,李金松還身兼「世界客屬總商會」主席、中國僑聯常委等職,為增強民族凝聚力,他帶領世界客屬總商會出資3億元,在河南鄭州捐建了一個『世界客屬文化中心』,令全球數千萬的客家人擁有永久紀念性建築。 
        身兼世界客屬總商會主席、全國僑聯常委、河南省政協常委、河南省僑聯副主席、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河南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河南分會名譽會長等多個職務的李金松,不僅是開封市政府經濟顧問、鄭州市政府經濟顧問、威海市政府經濟顧問,還擔任廣東省、雲南省、四川省、山東省、安徽省、江西省、陝西省僑聯顧問。如此多的身分後面,是李金松一顆對祖國和同胞的深切關愛之心。
        1994年至今,李金松每年都要在香港與開封之間往返,只因位於八朝古都開封的一所地方大學——「開封大學」,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20多年來,李金松始終關注著開封大學的發展,關注著開封大學學子的成長成才,在大力支持內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熱忱投資教育、培育英才。
      李金松第一次來河南時,開封大學正處於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關鍵期。1994年,開封大學成立了以李金松為董事長的董事會,這是中國內地大學成立最早的董事會之一。開封大學校董事會廣采各界精英智慧,豐富了開封大學的辦學理念,通過不斷的完善,已經成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參謀部,加強了學校與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界的聯繫與合作。在李金松及校董事會的指導下,學校與各董事單位建立了多層次的校企合作,通過訂單培養工學交替專班教學等模式,為相關單位培養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實現了妥善安排就業和促進企業發展的雙贏局面。而且董事會成立後,已成功召開了多次董事會議,舉辦校企合作高峰論壇,為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20年來,在李金松的悉心帶領下,學校全體董事積極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提出合理化建議500餘條。在他的幫助協調下,學校與香港職業訓練局、香港職專訓練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兢分校、臺灣亞洲大學等建立了合作關係,拓展了學校的發展空間。他還親自赴國外高校考察,並牽線搭橋給開封大學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目前,開封大學國際教育已成為開封大學的辦學特色,也是國際教育辦學的亮點。對於資助開封大學,他從未考慮過回報。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傾力為開封大學謀發展時,他說,河南省開封市是我國的古都,聞名世界。教育工作是弘揚中國文化,提高人民素質的百年大計。資助開大,就是為了回報社會,為學生成長成才。
 為了促進學生成長,李金松還捐資300萬元設立獎勵基金,每年拿出10萬元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目前,金松獎學金已頒發了20屆,受獎學生近4000人。李金松董事長及其夫人趙奎榮副董事長每年都親自給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學生頒獎,勉勵學生立志成才,為民族振興、祖國強盛而努力學習,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驕子。
一腔熱血回報社會,李金松在乎的並不是頭上世界傑出華人獎世界客家傑出企業家獎、 美國摩利臣大學榮譽哲學博士、美國新澤西州榮譽總警司等光環,而是一直在踐行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人的一生不僅是為了自己活著,更要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客家,是一個不杇的民系。經過千百年的輾轉遷徙,在與自然和命運的抗爭中,形成了中華民族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群體—客家人。一億二千萬的客家人遍佈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各國政治、經營、文化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客屬企業家更有「海外第一商幫之稱」。
「世界客屬總商會」是由全球客屬企業家自願參加、以非牟利為宗旨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群眾團體。是全世界客家精英共同創立的戰略俱樂部,是客屬企業家聯繫交流、宣傳優勢、彰顯實力、展示才華、發展事業、奉獻愛心、回報社會、成就人生的平臺。總部設在香港。
世界客屬總商會堅持以為企業會員服務為宗旨,務實創新。世界各國客屬企業家可以通過世界客屬總商會進行交流,加強聯系,產生互動,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雙贏和多贏。促進全球客屬企業界在商貿投資各個經濟領域的合作,使僑居在國外的客屬企業家在經濟上不斷發展壯大,並為居住國在經濟發展上做貢獻,從而提高客家人在當地的政治經濟地位。世界客屬總商會引導全球客屬企業家關心祖國的發展,協助會員回國投資創業,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為家鄉發展謀利益。并熱心為客屬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進行咨詢評估服務,提供法律援助協助及協調解決投資中遇到的問題。世界客屬總商會集會員之力共同為社會服務,積極組織和參加社會公益事業。
世界客屬總商會將不斷吸收全世界廣大客屬精英、企業家,廣納客家英才,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為弘揚客家文化,光大客家精神,為祖國的建設事業,為海峽兩岸的交流,為祖國的統一大業,為世界和平不懈努力而貢獻力量。世界客屬總商會地址:香港灣仔皇後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3501&3520室。世界客屬文化中心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客文一街。世界客屬文化中心坐落於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占地面積183畝,總建築面積為70208平方米。由紀念館、博物館、商務館組成,主題設計體現了客家傳統圍屋的風格,將現代建築和古典建築和諧完美地融合起來。三座建築大小有序,隱含了博大的客家文化精神,反應了客家人團結互助。任勞任怨、不怕挫折、勇於進取和不圖個人榮譽地位的傳統美德。三個館的設計分別代表天、地、人,符合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同時三個館緊密相連也體現了客家傳統團結關聯,同時也包含了緬懷過去,奮發今日,共創未來的寓意。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而客家文化是這個群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一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成了該群體的識別標誌及維繫該群體生存與發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換句話說,沒有客家群體,就不會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沒有客家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客家群體也是不可能具有那麼強的生命力,以至於經過數百上千年之久,還能維繫到現在。客家民系分布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國外以東南亞為主。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201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