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論客家精神與客家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論客家精神與客家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日期:2012-05-16
內容提要:筆者在龐朴的“物質-制度-心理”文化層次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 “物質-制度心理-精神”的文化層次結構,對客家精神進行文化結構層面上的分析。筆者認為,精神才是文化的最深層,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超越時空與階級局限的,精神是永恆不滅的。只有高揚不滅的客家精神,才有助於實現客家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從而實現客家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騰飛。

關鍵字:客家精神;客家文化;文化結構;現代轉型
作者簡介:黃傑明(1971-),男,廣東梅州人,1994年中山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現為嘉應學院梅州師範分院歷史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客家文化。
學界對客家精神已經進行過很多有益的探討,如丘桓興認為客家精神有五大內涵: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包容寬恕、愛國愛鄉;江彥震認為客家精神就是硬頸精神;唐鑒榮認為客家精神本質上是以孝為基礎的慎終追遠的精神;黃瀚認為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外遷精神[1]。外國人對客家精神也有論述,如英國傳教士肯貝爾認為,客家人具備了世界上一切山居民系的自由和冒險精神;日本人山口縣造認為,客家的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2]
要深刻認識客家精神,就必須先瞭解客家傳統文化,尤其是分析客家傳統文化的層次結構及其定性。
一、客家傳統文化的層次結構及其定性

龐朴認為文化結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物質的、制度的和心理的。其中“文化的物質層面,是最表層的;而審美趣味、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宗教信念、思維方式等,屬於最深層;介乎兩者之間的是種種制度和理論體系”[3]
客家傳統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客家語言(客家話)、歷史(形成史與播遷史)、藝術(客家山歌、民居建築、漢劇等)、風俗習慣、生產方式、客家特產、客家民性以及客家傳統價值觀念和宗教意識等等。
根據龐朴的文化結構理論,我們可以將客家文化的結構進行如下的梳理。

1.1客家傳統文化的物質文化層
這個層次主要包括客家人的生產方式(如燒佘開荒)和生產工具(如水車、風車)、生活用品(如馬燈、蓑衣)、客家民居建築(如圍龍屋、走馬樓)、客家服飾裝飾(如四圍齊、涼帽)以及客家特產和飲食(如黃粄、娘酒)等等,總之是屬於為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鄒春生認為,客家先民從中原來到閩粵贛山區,在新環境下十分自覺地向土著居民學習,所以在客家文化的物質文化層集中保留了大量的佘瑤等土著民族文化[4]。物質文化層是文化的最表層,但又恰恰是客家文化的最明顯的物化標誌,它是最不穩定的,如果不加以保護,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最容易消失。

1.2 客家傳統文化的制度文化層
這個層次主要是指客家人的各種社會規範和社會組織,如聚族而居的宗族制度,這是客家社會的制度基礎,其他很多制度都與它密切相關,如修族譜(文化制度)、定族規(法律制度)、同居共財(經濟制度)、祭祀祖先(宗教制度)、興辦私塾(教育制度),還有客家的婚姻制度和習俗(如包辦婚姻、童養媳等)也與它密切相關。

1.3 客家傳統文化的心理文化層
這個層次主要是指客家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社會心理等。學界普遍概括的“客家精神”基本上可以歸入心理文化層,如崇祖先、固守農業、族群尋根意識、崇文重教、出官求仕、重本輕末、消泯功利、既純樸保守又開拓進取、以大局為重、審時濟世、儉樸與質直、勤勞與潔淨、堅忍刻苦、崇尚忠義、尊重婦德、喜鬥好訟、尚鬼信巫等等[5]

1.4 客家傳統文化的定性
筆者認為,客家傳統文化的物質層是中性的,雖然其中的很多事物是舊時代特有的(如馬燈),有些也是封建時代價值觀念的物化反映(如圍龍屋),但就其本身而言,它與文化的時代和階級定性無關。現代建築也完全可以參照圍龍屋和土樓等客家民居風格,如廣東梅縣新縣城的現代商住區——圍龍居、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梅縣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的大型土樓式或圍龍屋式建築,以及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梅州“客天下”旅遊產業園的客家小鎮,也是依照客家古民居古客棧而建的現代化賓館。
而客家傳統文化的制度層和心理層,“集中體現了中原漢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這對於確定客家族群的民族成分和客家文化的整體性質有著決定性的作用”[6]。因此,客家傳統文化的本質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封建文化,其基本核心是儒家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以及儒道互補的人生觀,還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民間宗教信仰和迷信思維方式。
客家民系是漢民族的一個分支,而且客家人一向以中原漢族正統自居,他們所承傳的文化意識的主要成分,就只能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耕讀傳家、崇文重教”,體現的正是中國傳統農業封建社會的“重農抑商、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念。其崇的“文”是封建社會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忠孝節義倫理價值觀,其重的“教”主要還是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體現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應試思想。還有,“敬祖睦宗”體現的也是客家人從中原封建時代繼承下來的祖先崇拜、宗法觀念、門第等級觀念等近乎宗教的意識觀念,它們與現代文明已經格格不入,往往與當今流行於客家地區的封建迷信風俗、等級特權觀念、裙帶關係、專權腐敗、權大於法等愚昧落後的觀念或現象緊密相關,是屬於必須完全拋棄的部分。

1.5 文化層次結構新解
筆者以為,龐朴的文化層次結構仍有不夠完善的地方,我想增加一個層次,叫精神。我國文化理論界所普遍接受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結構中,“精神層”其實就是龐樸所說的心理層。而我所說的精神是指文化中所蘊含的超越時代和階級局限的、具有永恆價值的觀念意識、心理特質和意志力量,它才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是最形而上的。精神是永恆不滅的,精神就是文化中最優秀和最有價值的部分。
因此,儘管客家傳統文化本質上屬於封建時代的漢族儒家文化,它造成了客家人性格中的兩大缺陷:一是缺乏自主性人格,即忠誠、服從、知足、本份的性格,是最好的雇員人格,缺乏自主精神;二是取義不取利的價值觀,羞於言利,缺少理直氣壯地追求財富的積極態度[7]。但客家文化中所蘊含的客家精神卻是超越任何時代和階級局限的,具有普世價值和意義。
基於以上理解,筆者提出“物質-制度心理-精神”這樣的新的文化層次結構。物質層屬於文化的表層結構,或者說最下層,是形而下的,與文化的定性沒有多大關係;制度心理層屬於文化的中層結構,決定一種文化的定性(時代性和階級性);而精神層則屬於文化的深層結構,或者說最上層,是形而上的,它超越特定文化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是積極向上的、永恆不滅的文化的核心與靈魂。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客家精神呢?如何高揚不滅的客家精神,實現客家傳統文化的揚棄與現代轉型呢?

二、客家精神與客家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根據上面筆者對文化結構中“精神”的理解,客家精神首先應體現客家人的特點,其次應是客家文化中最核心的靈魂,且超越時代和階級局限,具有普世價值和意義的一些觀念意識、心理特質和意志力量。因此,客家精神是不會與現代文明相衝突的,與現代文明是相契合的。
什麼是現代文明?現代文明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等價交換、自由流通、平等競爭、遵守契約),主導是民主政治(民主、平等、自由、人權),靈魂是人道主義、科學精神和傳播自由[8]
客家傳統文化雖然很多方面與現代文明的原則和觀念是有矛盾衝突的(特別是制度心理層),但客家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卻又是與現代文明可以相契合的。這種契合正是客家傳統文化能夠實現現代轉型的基礎,我們必須深入挖掘客家傳統文化中與現代文明相契合的部分——客家精神。我認為,有助於實現客家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客家精神主要有兩點:一是艱苦創業精神,二是積極入世的主體參與精神。

2.1 堅忍不拔的拓荒者精神——艱苦創業精神
我認為,客家人最顯著的精神特徵就是堅韌不拔的拓荒者精神,也就是艱苦創業的精神,這是由客家民系的形成歷史所決定的。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遷移史、血淚史和苦難史,客家人正是在戰亂和災荒中不斷遷徙,不斷開荒拓土,從而形成了這種客家第一精神。客家人所到之處,總能將一片蠻荒之地變成人煙稠密的繁華村鎮,“客人開埠”的說法在南洋各地流傳,羅芳伯、張理、謝樞泗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世界客都梅州市市政府將梅州人精神概括為“梅花香自苦寒來”,將梅花定為市花,就是對這種精神的肯定。
拓荒者精神在客家先輩中是十分突出的,走出大陸的客家華人華僑身上也具備很明顯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如早期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當代創立著名的金利來品牌的曾憲梓先生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在現今客家地區的客家人身上卻普遍缺乏這種精神。客家地區地處山區,交通不便,資源匱乏,是客家地區經濟落後的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就是這種堅韌不拔的拓荒者精神——艱苦創業精神的沒落。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樸素,但只知埋頭苦幹,只滿足於打工養家,不敢冒險創業。所以,艱苦創業精神是現代客家文化最值得重新提倡的精神,只有高揚客家先輩堅韌不拔的拓荒者精神,才能實現客家地區社會經濟的現代化。經濟的發展不僅僅要大力招商引資,更應培育本土客家人的創業精神,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堅忍不拔的艱苦創業精神在社會文化的轉型升級時期特別重要,必不可缺,必須大力提倡,高舉弘揚才行!

2.2 積極入世的主體參與精神
客家人雖久居閩粵贛深山,卻一直以中原漢族正統自居,繼承中原古風,敬祖睦宗,崇文重教,崇尚忠勇,愛國愛鄉,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總是勇於挺身而出,如宋元之際文天祥領導的客家地區抗元鬥爭,特別是在近代反侵略革命鬥爭中,湧現出一大批文人志士和英雄人物,如黃遵憲、丘逢甲、葉劍英等人。客家人能夠從深山老林走上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舞臺,由隱而顯,逐漸引起世人的關注和矚目,靠的正是這種積極入世的主體參與精神!
敬祖睦宗、崇尚科舉等在今天看來已經是一種落後的行為觀念,但它體現的正是客家人雖然窮困沒落、身居蠻荒,卻仍積極入世的主體參與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促使客家人堅持對文明教化的嚮往(即對文化知識、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的嚮往),積極參與並融入當時的社會主流。客家人過去唯讀四書五經聖賢之書,這是時代的局限。但它蘊含的對文化知識的嚮往和追求仍需提倡,重視教育的傳統仍需發揚,並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轉化為一種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理性的精神。積極入世的主體參與精神過去促使客家人刻苦讀書應舉,或積極從軍參與革命鬥爭;今天,這種精神也同樣可以促使客家人正視自身的缺陷,認識自身的長處,揚長避短,並積極參與到現代文明社會的建設中來。
客家人既不要背負沉重的歷史負擔,也沒必要妄自菲薄。客家人的許多性格還是與現代文明相契合的,如客家人正直誠信,遵守契約,這是一種能讓企業長期生存持續發展的企業家必須具備的品質。客家人以和為貴,包容性較強,與潮汕人相比較少排外性,只要客家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完善起來,招商引資環境完善起來,必能吸引更多的人來投資發展。
只要我們能夠高揚不滅的客家精神,客家人同樣能在現代文明的建設中成為弄潮兒,從而加快客家本土的現代化建設,實現客家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也為加快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注釋:
[1]
吳錫超整理.客家精神論文摘要[EB/OL].中國市縣網:http://www.21ccct.com/sh/2008/0731/article_65.html2008-07-31/2010-9-10.
[2]
肖平.客家人[M].成都:成都地圖出版社,200216-19.
[3]
龐樸.要研究“文化”的三個層次[N].光明日報,1986-1-17(2).
[4]
鄒春生.物質·制度·精神:客家文化的層次結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12)69.
[5]
陳振中,唐德海.從教育情結看客家精神[J].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4(1):78.
[6]
鄒春生.物質·制度·精神:客家文化的層次結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12):69-70.
[7]
曾祥委.客家的經濟、文化與民性[J].特區實踐與理論,2007,(3):53.
[8] 賀超.客家文化與現代文明[J].江西社會科學,2007(1):146.

定光古佛在臺灣

定光古佛在臺灣
江彥震
佛教在漢朝就已經傳入中國,但一直到唐末五代才傳入福建,宋代達到鼎盛時期,也是快速世俗化時期,與其它地區相比,福建佛教的世俗化色彩比較濃厚。福建至今仍有不少影響民間的俗神,諸如:清水祖師、三平祖師、顯應祖師、扣冰古佛、慚愧祖師、滿和尚、月光禪師、定光古佛、伏虎禪師等等。其中以「定光古佛」在閩西客家地區具有較大的影響,而有關定光古佛的由來,說法有三:一、屬佛教,梵名提洹羯佛,我國譯為定光佛、燃燈佛。二、道教則說他是燃燈道人,與姜子牙相交甚篤,助周討紂,破十陣,法力非凡。三、有名有姓的地方神明。
根據南宋文人周必大(公元11261204年)所著《新創定光庵記》的記載:「定光,泉州人,姓鄭名自嚴。乾德二年(964年),駐錫武平南安岩,淳化二年(991年)別立草庵居之,景德初(1004年)遷南康郡盤古山,祥符四年(1011年)汀守趙遂良即州宅剏創後庵延師,至八年(即祥符八年,1015年)終於舊岩。」由於古代同安縣屬泉州府管轄,故文中說定光古佛為泉州人
一般傳說,定光出生於五代的後唐,俗姓鄭,名自嚴,泉州同安人。十一歲出家,後雲遊天下,遍訪名僧,修得佛法與神通。十七歲到汀州傳法時,為當地除蛟患,收猛虎、巨蟒。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隱居汀州府武平縣南岩,前後駐錫五十年,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八十二歲時坐逝圓寂。在他逝世多年後,汀州城遭賊寇圍攻,相傳他顯靈退敵,於是朝廷賜匾,將庵寺命名為「定光院」,而他被尊為「定光佛」,成為閩西汀州人的守護神。目前寺內殿前廊下的牆上,除了一般常見的龍虎祥獸的彩繪之外,還有以定光和尚除蛟,伏虎故事為主題的泥塑,如文獻所記載定光古佛生平事蹟。
定光古佛的信徒大多以閩西汀洲府所轄八邑,即永定、長汀、武平、連城、寧化、清流、歸化、及上杭的客家地區為主,其他地方就很少見。在渡海來臺移民過程中,依然扮演鄉土守護神的角色,同時更利用其同鄉性質及地緣性特質,於寺廟建立會館,做為清代汀州籍移民來臺暫住與聯繫之用。也由於定光佛廟的建立,定光佛的信仰也隨之傳來臺灣。
在臺灣現今仍保存的定光佛廟僅有兩座,一是彰化定光佛廟,另一則是淡水鄞山寺。彰化定光佛廟創於清乾隆廿六年(1761年),是由永定縣籍的士民及北路總兵張世英等鳩金公建,初名「定光庵」,又稱為「汀州會館」,供奉汀州守護神定光,為一「人群廟」。其建築規模與格局已不清楚。以後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諸次修建,廟貌壯麗,擁有大筆地產,建築規模成為「兩進兩廊左右廂房」的格局,並正名為「定光佛廟」。
日據時期,因「市區改正」計畫,闢建道路,該廟之三川殿,左右過廊及廟房等被拆除,原三川殿部份改建為二至三樓的街屋,成為現在定光佛廟的格局。也因為日本佔據臺灣之後,閩臺居民不能自由往來,且該廟兩邊廂房已拆,喪失了會館功能,成為純粹的寺廟。廟的主神位為定光古佛,從祀佛童,陪祀李老君、城隍爺、福德爺及媽祖,右側另設報功祠,祭祀捐建該廟歷來有功信士,設有「汀州八邑倡議捐紳士緣首董事祿位」之長生牌位。
臺灣光復以後,歷經多次小規模的整修,僅存三開間單進之主殿,右側堂及天井。主殿及天井收納在一組平行的山牆中,在主殿前步口兩側開有左右圓拱門以接過水廊及右側堂,金爐則設置在左過水廊旁。右廂房緊鄰右側堂,目前是供廟祝住宿之用。
彰化定光佛廟在臺灣寺廟史上是臺灣地區第一座定光佛廟,創建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而且也代表了汀州移民來臺開墾的特殊意義,加上其建築本體仍然保存道光年間木構架原貌,於是內政部乃於民國74年(1985年)1127公告列為第三級古蹟。
位在臺北縣淡水鎮的鄞山寺,興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張鳴岡等捐建,並由羅可斌施田以充經費。鄞山寺本來是要作為會館之用,但其入門大殿卻供奉一尊「定光古佛」。鄞山寺曾於咸豐八年(1858年)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度重修。
鄞山寺是臺灣清代中期寺廟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一種傳統客家古建築最完善的代表作。鄞山寺目前仍然保持一百七十多年前的原貌,燕尾式屋脊曲線向上飛揚,構成一組豐富的天際線景觀,脊上泥塑及剪黏精美可見。泥塑多為人物,剪黏則多為花草主題,豐富了屋脊之裝飾。
鄞山寺格局平整,兩殿兩廊兩護龍,構成四合院式平面,圍出天井的空間,氣氛幽雅。柱子主要分佈在中央建築中,並分為三款,反映不同的尊卑等級。寺中的棟樑,屋架採用「二通三瓜」、「二通五瓜」、「疊斗」等手法,是臺灣傳統建築常見的基本形式,結構簡明而不複雜,並且高度適中,便於觀察。較特殊一點是將主神定光古佛的事蹟融入雕塑中,處處顯示了工匠之巧手慧心。
泥塑的定光佛軟身神像,神態安祥莊嚴,栩栩如生。軟身神像的作法是以木料做出有關節的骨架,再敷上灰泥做成。這尊神像據說是自福建武平縣巖前祖師廟中迎回的,十分珍貴。
鄞山寺外觀雖然像廟,但事實上不是廟,它主要功能是地方會館。因為汀州人來臺的時間較晚,怕漳州、泉州人欺負,所以汀州人先集合在這裏,演變成一個聚落,由於客家人生性團結,就一起出資蓋了這地方會館,也就是臨時的旅館。若後來有汀州人來,他們身無分文,通常會移居外地的人,以在家鄉活不下去或跑路的人居多,連個住處都沒有,可以臨時居住在地方會館,過二、三個月以後,他們可以到外面去找工作,或在地主家當佃農。有了基業,他們就陸續遷出,所以會館是循環使用的地方。
也因為這不是廟宇,所以沒有香火,香火不盛便無錢改建。幾年前木頭的主結構已經被蟲蛀腐蝕,實在是撐不住了,內政部古蹟小組就委託臺大考古學系,把會館包起來重新改建,因此外觀看起來還很素樸,內部卻很新。鄞山寺的建材大部都是從唐山運過來的,不過後來有些增做或改建的東西,則是臺灣就地取材的,所以,現在的鄞山寺已經是唐山加本土,芋頭和番薯的綜合體了。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

台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
江彥震
林少貓是台灣早期的抗日領袖,與簡大獅柯鐵虎被並稱為「獅虎貓抗日三猛」。但政治立場不同對林少貓的評價不一:台灣總督府認為他劫掠平民,稱其為「盜匪」;而中華民國政府則認為他是「抗日烈士」。在日據初期,受台灣總督府招降,1902年卻遭偷襲殺害。
林少貓本名苗生義成,小名少貓,1865年出生於鳳山縣港西下里萬丹街竹篙籠(今屏東縣萬丹鄉萬全村)的客家人,以小名稱世。其父曾在阿猴廳北勢頭(今屏東縣崁頂鄉)做殺豬生意,林少貓則協助其父的生意,並經營《金長美碾米廠》,也在阿猴市場中販豬肉,逐漸致富,市場客販多暱稱其小名「少貓」,人稱「小貓」,不喜稱「苗生」、「義成」。結交許多社會人士,在阿猴一帶的商場很有勢力,支配了魚市與豬肉市場。
清光緒中葉,地方官吏素行不良,治安失序,一群亂民發起要搶劫阿猴廳的鹽館,亂民猖狂的聲勢,幾乎要把鹽館拆了,林少貓大喊一聲說:「你們很傻,鹽海水晒乾就有,為什麼要去搶?」那群亂民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散掉了,因此阿猴廳分縣長就把林少貓的義行,保護鹽館有功,秉報台南府城,知府大人就把林少貓請到台南做一名營官。
此時地方治安更加惡化,一些宵小之徒,做了壞事就假冒林少貓之徒幹的,以為林少貓在台南當個營官,報他的名字給官差,應該可以罩得住,結果累案過多,林少貓被迫辭官,回到阿猴地區,地方上的羅漢腳及游民之徒,就擁立他當領導人。林少貓率領了一群黨徒,盤踞在下淡水溪「大崙」的地區,剛好位在磚寮與社皮村西邊溪埔「粿葉樹崙」的地方,大崙地勢高,土地肥沃,長滿粿葉樹,面積大約三十八甲,林少貓之夥除了農耕,還養牛養豬。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清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將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割讓給日本。同年,林少貓接獲此消息後,即散家資,以銀元召募閩南人客家人千餘人,與七百名原住民排灣族勇士合成抗日部隊,共達兩千餘人,並獲得劉永福軍火援助。
「乙未戰爭」期間林少貓跟隨劉永福的黑旗軍一同抗日,擔任「福字中軍左營管帶」,劉永福失敗離台後,林少貓成為南台灣抗日義軍的領袖,在糧彈奇缺的狀況下,林少貓西渡大陸尋求援助,得到支援後繼續回台抗日,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造成了莫大的困擾。
日軍用高壓手段,欺凌台胞,南下的日軍奪鳳山取阿猴再攻火燒庄,所到之處,強索民宅,百般刁難,施暴婦女,殺人放火,台灣百姓稱呼日本人「四肢」,禽獸才有四隻腳,可見日本人的不講理。林少貓看到日軍的惡行,深感痛心,參與了水底寮庄鄭吉生在光緒廿三年(1897)一月十日,自東港轉攻鳳山的抗日活動。不幸計劃洩露而敗戰,鄭吉生向萬丹的下蚶庄撤退,更不幸的是因槍械走火自傷腳部,鄭吉生失血過多而亡;林少貓收拾鄭吉生舊部而繼續抗日,因他堅強與敵作戰,使日軍一聞林少貓率隊來攻,莫不心驚膽顫。台灣憲兵隊史就形容林少貓「膽大無比,富機略,有神出鬼沒之妙術的雄才大略」。
根據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及《台灣通志稿》,林少貓與日軍發生戰役的事件有下列幾次:其一,1897年日據三年四月廿五日早晨,林少貓率義民四百餘人圍攻東港日軍營房,當天黃昏再率三百餘人攻擊潮州憲兵屯所,九月十三日再率義民四百餘人攻阿猴城憲兵駐屯所,十二月襲擊內埔辦務署,有多名警察被擊斃而亡。這正如東方兵事紀略所言的:林少貓雖用土槍,能臥擊無虛發,且稔於地勢,攀山越澗,尤其長技,聚散前後,飆忽猱騰,每繞倭兵後路,倭人畏之,怪不得林少貓能屢次痛創日軍。而《瀛海偕亡記》形容林少貓與台北簡大獅、雲林柯鐵虎為抗日「三猛」。林少貓為南台抗日軍的盟主。
其二,1898年(明治卅一年),四月廿三日,林少貓率二百餘抗日義民偷擊東港辦務署。到了十二月廿七日,又率二百餘義勇軍,再度攻阿猴城,從天剛拂曉露出曙光,爭戰到天暮已黑,因未能成功而轉退,到竹田鄉六份庄與東港溪畔的基地。據新庄李一甲先生說:這個林少貓抗日義勇軍的基地,後來被日軍征服,改為種植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酸的「葯仔寮」,就是現今鳳山厝大同農場的現址。
到了廿八日,林少貓攻打潮州辦務署,因台灣總督府開徵地方稅,引起百姓更為不滿,林少貓得到抗日基地鳳山厝庄,溝仔墘庄的響應,加上萬巒庄、五溝水庄、新北勢庄、九塊厝庄、打鐵庄、竹圍庄、小勢尾庄等村民都加入攻打潮州的義勇軍,當時客家義勇軍是由林天福任總指揮,與林少貓同心協力作戰,聲勢浩大的抗日義勇軍有一千多人,參與攻打潮州辦務署,署長瀨戶晉被抗日軍砍下頭顱,肋骨也被拔去,可見人民對日軍有多怨恨。來自萬丹大營的憲兵部隊,也在中途被抗日軍截殺,到了卅日夜裡,從鳳山來的救援日軍火力強大,抗日軍才撤走。當時廿九日,林少貓也另率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日軍攻打恒春,使日軍疲於奔命,直至台南日軍從車城登陸才解圍,抗日軍就撤離到山區。
日軍用盡各種辦法企圖捕殺林少貓,但因林少貓平日對地方百姓賑輔有加,因此民眾均樂於掩飾他的行蹤,林少貓幾乎可說是台灣版的羅賓漢了。根據《警察沿革志》紀載:「林少貓絲毫不害良民,概以屠戮日本文武官員為旨。」林少貓劫掠日本人或親日者的財物後,「且常賑恤附近諸莊,巧售私恩」,以致「人民暗自以少貓為德者甚多,競相掩護其蹤跡。」日本總督府甚至稱:「林少貓為南台灣最慓悍、最令官憲棘手人物。」但林少貓有私兵護衛,不易拘捕,於是日本總督府決議招撫之,保証林少貓可率領原部兵馬屯田居於屏東麟洛,但林少貓不從。
據萬丹社口村民國五年次的簡清良回憶兒時在店仔頭聽長輩講林少貓時說:「其在粿葉樹崙的基地還存在,很多人為了攀援林少貓都跟林少貓打交道,有些商人要把東西搬運到鳳山也要插上林少貓的旗幟,以便通暢無阻,有一年林少貓為母親舉行祝壽會時,萬丹加禮濫莊協內林家有三戶富商,也送禮到大崙作為賀禮,並在禮簿上簽了名,後來日軍誘殺林少貓後,這林家三戶也遭受禍延」。
在追捕無效之下,1899年,總督府改變政策以招降方式勸降,命打狗城的富商陳仲和、鳳山街長陳少山、富商林璣璋、台南參事許廷光、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等紳士,進入加禮山勸林少貓降服,以利誘和前無援兵後無糧餉的困境,林少貓提出十條要求,後被日本當局接受而發給十大要求准許書,林少貓所得十大要求,除了徵收民稅外,其餘皆被日本接納。
據台灣憲兵隊史及《警察沿革誌》記載,其主要條件內容如下:1.割鳳山近郊一地給林少貓定居。2.林少貓等所開墾荒地,日本不得徵稅。3.林少貓等所開闢道路,日本方面不得使用。4.林的部屬犯罪,由林處斷,日本不得干涉。5.該地方如有犯罪者,由林少貓逮捕交官。6.同意林少貓等攜帶武器,如有誤被日方逮捕者,由林少貓交保釋放。7.保護林少貓以前所有的債權,並補償被剝奪的財產。8.不追究林少貓等前罪,先前被捕者也應即時釋放。9.林等願改前非,日本應以誠待之。10. 日本應支給林少貓補助授產金二千圓。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二十日,日方正式舉辦林少貓的「歸順式」,林少貓除率領部下三十餘人外,另有粵庄、平埔熟番以及溪州、社皮、九塊厝等庄民七十餘人全副武裝一同赴會,整個會場彷彿是日人被招降了一般。
如此羞辱的「歸順式」使日本殖民政府飽受批評,許多日人認為這等於承認了林少貓的駐地是自治區,而歸順條件中允許林少貓將既決囚徒領回,更等同承認林少貓及其部屬擁有治外法權。日人當然知道留著林少貓將禍患無窮,因此也處心積慮的準備消滅林少貓,等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日人將台灣各地的小股義民剿滅殆盡後,便將矛頭指向了林少貓,準備將其一舉殲滅。
明治三十五年(1902),日據八年五月,台灣總督府為了達到全台抗日歸順後,「一旦獲得歸順之果,歸順條件自成空文」,自然無法容忍林少貓的壯大,五月廿六日,總督府命令南部日軍,展開圍剿行動,日軍藉口後壁村發生傳染病而入侵包圍,五月三十日,雙方展開激戰,後壁村頓成火海,抗日軍奮戰終日,不幸於下午五時失陷,林少貓為掩護婦孺撤退中五彈也死於後壁林城廓門外的水田中,一代抗日豪傑享年三十七歲而已,抗日中,義軍共有男41人、女25人、兒童10人都死於戰火中,緊接著日本採取行動,一網要打盡殘餘抗日份子,被斬殺者就有400多人,林少貓的弟弟林必兒子林雄也傷重而亡。自五月三十日六月四日,假藉抗日義民的嫌疑犯和搜索跟林少貓親近的人士,網羅罪名,被殺者就有320人。
林少貓的犧牲象徵了台灣大規模武裝抗日的結束,台灣人後續改以其他形式繼續抗日,日人雖與林少貓敵對,但仍在其《台灣憲兵隊史》中,稱讚這位能統領閩客原三族群一同抗日的義軍領袖「神出鬼沒、號令嚴明、膽大無比、長於計略」。
過去大陸抗戰8年,而林少貓一人在台抗日7年,堪稱台灣抗日第一猛,但這樣的偉大勇者,在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大多僅強調其降日而後復叛的部分,對於其與日人英勇周旋的事蹟,多交代的語焉不清或僅寥寥數語帶過,這讓青年學子根本無法理解,林少貓在台灣的抗日史中占有多麼重要的地位。[20150608]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臺灣客家人與抗日戰爭

臺灣客家人與抗日戰爭
江彥震
客家人,是漢族的八大民係之一,世居中原,因戰亂或災荒,幾經遷徒,輾轉至閩粵贛邊區,散居世界各地,全球估計約有12千萬。大約在康熙年間到民國時期,客家人分五次大規模從大陸遷往台灣。在台灣2300萬人口中,客家人有460萬,約佔l5。在異常艱苦的遷徙歲月中,客家人養成了一種開拓進取、不畏強暴的獨特精神,保存著一種愛國愛鄉、深明大義的文化意識。台灣客家人的這種優良傳統和作風世代相傳。
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台灣的客家人為抗擊日軍侵臺,更是發揮了無以倫比的特殊貢獻。他們有的振臂高呼,揭竿而起;有的毀家舒難,招兵買馬;更有數不勝數的客家人群起響應,遙相吶喊,手握刀槍,馳騁於槍林彈雨之中。
回顧歷史,台灣曾經多次遭到西方列強的騷擾和侵佔,台灣人民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在護臺禦敵、保鄉衛土的偉大鬥爭中,客家人始終是主力。由於近200年多來,英、法、美、日等各國殖民者多次試圖窺探侵略台灣,台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1868年,廣東豐順客家人丁日昌向曾國藩建議,建南洋海防重心於台灣;1874年,建議在台灣駐泊鐵甲船,以作東南海防之屏障。187611月,丁日昌以福建巡撫身份巡視台灣。他在台灣視事期間8個月,足跡遍全島,並多次上疏清廷指出:「台灣孤懸海上,礦產豐盈,各國群思染指。不籌海防則已,欲籌海防,宜全力專顧台灣,庶臺防無事而沿海可期安枕」。他在台灣採取了一些措施,架設電線,籌築鐵路,積極設防開發,為台灣的防務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廣西灌陽客人唐景崧被任命為台灣巡撫。他看到了台灣民眾 “願報效殺賊者,日有千數百人”的強烈抗日情緒,曾經積極策劃防務。《馬關條約》簽訂後, 他反對割讓台灣,並籌措抗敵。日軍曾懸金60萬購其頭。
廣東欽州(今屬廣西)客家人劉永福,受命率領黑旗軍駐守台南。台北淪陷後,劉永福向台灣同胞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自問年將六十,萬死不辭。……願合眾志成城。執挺勝敵,在我堅心似石,棄職以為,……惟軍民共守,氣味最貴相投;淮楚同仇,援助豈能稍異?本幫辦亦猶人也,無尺寸長,有忠義氣;任勞任怨,無詐無虞」。劉永福將自己率領的黑旗軍放到最危急的戰場上,來團結不同派系不同地區的各軍。他在台南被推為軍民抗日首領,所部黑旗軍曾在苗栗、彰化和嘉義等地聯合義軍英勇抗擊日軍。直到1019日,日軍大舉進攻台南,他才內渡大陸。
 愛國志士台灣苗栗客家人丘逢甲,原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當台灣割讓日本的消息傳來,他挺身而出,奔走呼號,三次上書,字字血淚,反對割讓台灣,指出:「和議割臺,全民震駭。……如日酋來攻台灣,臺民惟有開仗。萬民誓不從日!割亦死,拒亦死,寧願死於亂民手,不願死於日人手。」他統領抗日義軍和客家鄉親,「拒倭守士」,駐防台中。他身先士卒,跟入侵日軍浴血奮戰。在新竹、台中一帶轉戰月餘,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揮淚內渡廣東鎮平縣。
丘逢甲內渡後,仍然唸唸不忘收復台灣,賦詩曰:「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不知成異域,夜夜夢台灣」。「重完破碎山河影,與結光明世界緣」。這些詩篇表達了他懷念家鄉父老的深情厚意,發奮驅仇復土的悲壯情懷,以及渴望台灣回歸祖國的強烈願望。他給兒子起名“念臺”,臨終前還囑咐:「葬須南向吾不忘台灣也」。
由於清廷妥協投降,局勢難以挽回,唐景崧、劉永福、丘逢甲三人於18955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唐景崧被推為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被推為義軍勇軍統領。『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完全出於反對日本統治,盡可能把台灣保存在中國版圖之內。他們改的年號為“永清”,意思極為明白,就是“永戴聖清(永遠擁戴清王朝)。他們在《總統文告》中宣稱:「惟是台灣疆土,荷大清經營締造二百餘年,今雖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在《自主宣言》中也表明:「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朝,作何辦理」。『台灣民主國』絕無“台獨”的意向,相反在號召民眾反日鬥爭中起到積極作用,絕不可跟今天的“台獨”同日而語,相提並論。丘逢甲傾家財以為兵餉,號召民眾“人自為戰,家自為守”,以實際行動影響著台灣民眾的護臺禦敵鬥爭。
在拒日入臺的『乙未戰爭』中,屏東客家人林少貓、宜蘭客家人(祖籍漳州南靖縣梅林坎下)簡大獅、雲林客家人柯鐵虎被歷史學家稱為「抗日三猛」,與「客家三傑」姜紹祖、吳湯興、徐驤一樣,都是台灣抗日義士的姣姣者。苗栗客家人吳湯興、徐驤、賴永興,新竹客家人姜紹祖(巨商姜秀巒之孫,他還散盡家財),組織客家鄉親,編成義軍,成為保衛台灣最堅強的子弟兵。他們跟日軍殊死戰鬥,在新竹爭奪戰、尖筆山之戰、苗栗之戰、大甲溪之戰、八封山之戰、嘉義地雷戰、台南保衛戰、曾文溪之戰,每一次戰鬥都打得日軍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使日軍聞風喪膽,每邁出一步都付出沉重代價。當日寇侵佔台北、新竹時,客家民眾繼續抵抗,連青年婦女都拿起了武器。最終由於寡不敵眾,守臺義軍首領先後壯烈犧牲,以身殉國。徐驤臨死前還大聲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他們用鮮血染紅了抗日的旗幟,用生命譜寫了護臺的樂章。他們的事跡可驚天地,泣鬼神,光青史,傳四海。
在抗擊日軍入侵台灣的行列中,還有一支由客家人組成的“六堆”義軍,屏東客家人李向榮、蕭光明分別任大總理和副總理。他們神出鬼沒,作戰頑強,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以至日本的報紙也發出了「六堆義軍英勇無比,難以戰勝」的哀嘆。後來,蕭光明戰死於枋寮之役,李向榮潛渡祖籍廣東蕉嶺,但“六堆”義軍仍戰鬥到最後一刻。據丘福先生《六堆同胞孤軍抗日血淚史》記載:「我義勇軍由丘鳳揚() 任大總理,林光福為副總理,鍾發春為總參謀,……義勇兄弟也越戰越勇,時及正午,全莊無一不中彈,火海沸騰血肉如風雨,硝煙朦朧天日俱昏。這個神聖的牙城也被燒成光禿禿的焦土,堪稱寸草不留。於今長興莊被稱為‘火燒莊’,其來由也在此」。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消息傳到台灣後,客家民眾無不興高采烈、異常激動。台灣苗栗客家人羅福星,祖籍廣東嘉應鎮平縣。他受中國同盟會派遣,於19133月在苗栗召開「台灣革命同志代表大會」,發表《大革命宣言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號召民眾起來光復台灣。他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繁忙奔走於台中、台北、台南、苗栗等地,召集同志,發動民眾,宣傳革命,佈置起義計劃。他曾兩次被捕,但鬥志不滅,最後於191433被日本侵略者處死。遇害前曾素紙筆作絕筆書曰:「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台灣,永為台灣同胞紀念耳」!羅福星為國犧牲、慷慨就義的事跡感動著千千萬萬的台灣同胞。
受羅福星之感召,台中客家人陳阿榮,組黨抗日,被捕遇害,被稱為“南投事件”;台中客家人張火爐,起義抗日,被捕遇害,被稱為“大湖事件”;台南客家人李阿齊,集同志圖起義,被捕遇害,被稱為“關帝廟事件”;台灣苗栗客家人賴來,夜襲日人東勢支廳,於戰役中中彈身亡,被稱為“東勢事件”。
抗戰爆發後,台灣人民把台灣的光復寄託於大陸抗戰的最後勝利,把台灣的反日民族抗爭與大陸的抗日民族鬥爭緊密結合起來。闖蕩台灣的客家人,跟大陸人民一道,團結禦侮,同仇敵愾,站在民族抗戰的同一線,溶入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洪流中。 
在日本佔據台灣的五十年間,台灣人民的抗日烽火始終沒有停息過。台灣客家人,亦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武器。他們一有機會,就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弄得日軍惶恐不安。抗日戰爭爆發後,無數台灣客家人,為驅逐日本侵略者,出生入死,赴湯蹈火。在苗栗、新竹、桃園、屏東、彰化、鳳山、嘉義等客家人較為集中的地方,到處都有客家人保家衛國、馳騁疆場的身影,到處都有客家人為國捐軀、血染風採的感人事跡。這些無名英雄、客家鄉親,為臺灣的抗日歷史譜寫了燦爛輝煌的篇章,表現出他們維護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驅逐日本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
 日本佔據台灣時期,不僅對台灣人民實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而且在文化上進行野蠻的精神摧殘,激起了廣大臺灣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客家人置個人安危以度外,滿懷報國之志,以各種方式宣傳救亡圖存、維護統一的道理。針對日本殖民者實行奴化教育,開辦各種類型的學校,很多客家人開辦了“書房”、私塾和私立學校,廣大師生不顧禁令,偷偷上課,教師用客家話講授漢文。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台灣青年紛紛成立進步團體,進行民族主義思想的啟蒙宣傳。廣東中山大學等校的臺籍學生在四川樂山客家人郭沫若等人的影響下,建立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該團發表了《告中國同胞書》,呼號「勿忘台灣,台灣乃中國之台灣,民族乃中國之民族,土地乃中國之土地。與此同時,台灣各族農會和各種工會組織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起來。」
二十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台灣文藝進入了新的蓬勃發展的時期,湧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新文學知名作家,創辦了不少進步的文藝刊物。新竹客家人吳濁流,原籍廣東蕉嶺。他是台灣現代、當代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反對奴役、爭取獨立和自由的立場和政治傾向,充滿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時代精神和熱烈的愛國情感,代表作有抗戰前夕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等。他的作品對其他客家人,如台灣屏東(原籍廣東梅縣)人鍾理和、桃園人鍾肇政、屏東人鍾孝上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日本殖民者為配合“皇民化運動”,對台灣文藝界殘酷圍剿,所有進步文藝刊物被迫停刊,台灣新文學運動遭到空前摧殘。但是愛國進步的知識分子仍不甘屈服,有的潛回祖國大陸,有的轉入“地下”,有的採用隱晦、曲折的手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與日本殖民者的文化鉗制政策和所謂“皇民文學”巧妙週旋和鬥爭。小提琴家蘇萬松,著名山歌手兼採茶戲演員阿玉妲、梁阿才等,還有演民族傳統的正音京戲班子的“宜人園”等,以客家話、京腔演唱“三國演義”、“封神榜”、“包公案”等,在啟發和鼓舞台灣同胞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愛國客家人冒著生命危險,逃回大陸,同祖國人民一道抗戰。留在島內的廣大鄉親,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用實際行動支援祖國的全面抗戰。廣東饒平客家人鄭進安、廣東南澳客家人蔡買生、福建龍岩客家人鄭資深、廣東高要客家人龍才、福建上杭客家人(一作黃)景岳等等,他們在台灣組織了中華會館、抗日救國會等社團,或者積極進行宣傳收復台灣,瓦解敵軍,協助抗戰等方面的工作;或者身先士卒,熱血疆場,跟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他們有的在日寇牢籠裏大義凜然,忠貞不渝,寧死不屈;有的在日軍屠刀下慘遭殺戮,不幸遇難,以身殉國。他們為祖國的抗戰事業,為台灣的回歸祖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歷史上,客家入是護臺禦敵、保家衛國、維護民族尊嚴的一支中堅力量,他們的豐功偉績,將百世流芳,萬古長青。海峽兩岸的客家人應延續前輩忠義愛國傳統,發揮堅毅不撓的客家硬頸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互支援,團結合作,繼續努力奮鬥。[20150603]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就職7週年前夕 國策顧問籲馬特赦扁



就職7週年前夕 國策顧問籲馬特赦扁
2015/5/19 下午 05:29:54
/記者/陶家駒/編輯/許智婷/攝影/邱水文
馬英九總統就職屆滿7周年前夕,多位國策顧問19日舉行記者會,給予馬英九建言。其中國策顧問許文彬建議馬英九,考量前總統陳水扁已保外醫治,已有審理中的案件因病情嚴重而停止審判,可考慮依赦免法規定,由行政主管部門研議,頒行「免除其刑之執行」的特赦令。
國策顧問劉盛良、蕭天讚、江義雄、鄭錦洲、李總集、范良銹、黃肇松、許文彬、黃正勝等人,19日舉行記者會,在馬英九任期進入倒數一年之際提出建言。
許文彬在發言中肯定馬英九推動司法人權的成績,並進一步提出「赦扁」建議。許文彬說,陳水扁因病情嚴重,不僅已保外醫治,近來他所涉及的刑事案件,也以病情嚴重為由,經台北地院裁定「停止審判」。
許文彬建議馬英九參考《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的立法精神,依赦免法規定,責成行政主管部門研議,是否可以頒行「免除其刑之執行」的特赦令。
對於馬英九聲望低迷不振,許文彬則說,「不能以民調論英雄」,馬英九的政績並非全無可取之處;政府政策往往要在「兩害權其輕」或「兩利權其重」間作出抉擇,馬英九7年來的施政也不可能讓各方都滿意,仍希望馬英九在僅餘的1年任期中不計毀譽為百姓謀福祉。
黃肇松則舉美國總統歐巴馬為例說,在去年美國期中選舉中,歐巴馬的民主黨失去參眾兩院席次,外界都認為歐巴馬跛腳,「但歐巴馬好得很」,恢復與古巴外交關係,利用行政權簽署移民法通過,最近更授權突擊隊擊斃IS領袖,哪裡跛腳?
黃肇松認為,馬英九走得很好、腳步穩健,運用內政、外交、文化、兩岸、軍事還可以做很多事,應該支持繼續讓馬英九做滿到任期最後一天,以好的施政來回饋全民。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紅潮圍城與婦女革命

紅潮圍城與婦女革命
江彥震
倒扁總部號稱,915螢光圍城參加總人數,突破100萬人,但市警局評估為15萬人;確切數字難以估算。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估計有32萬人,而整個遊行過程平和,民眾和平理性表達意見,以及主辦單位糾察員冒雨協助員警執勤,這些都值得欣慰與肯定,足堪為今後舉辦超大型集會遊行活動的典範。
國際上早有圍城成功先例

「圍城之戰」的發想是來自於聖經故事,仿效舊約聖經約書亞率士兵繞行迦南名城耶律哥,七日傾城的故事。反貪腐倒扁總部發動的圍城之戰,也將仿效聖經故事,將「總統府」與玉山官邸當成耶利哥城,希望以30萬「圍城」的民意讓陳水扁「總統」能「自動」下台。不過,這場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群眾運動,是否能演出奇蹟,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在國際間,人民為了對政府表達怒吼,所發起的群眾運動,也常常使用到包圍總統府的「圍城戰略」,讓人民的力量大幅彰顯,從烏克蘭到菲律賓,到南美洲的玻利維亞,這招「圍城計」都把總統拉了下來。2004年發生在烏克蘭的「橘色革命」就用到這一招!當時為了抗議總統庫奇馬在大選中作票舞弊。反對黨領袖尤先科,率領20萬支持群眾包圍總統府,一堆人把總統府團團包圍,展現出人民的憤怒。這招「圍城戰略」,氣勢驚人。總統庫奇馬迫於民意反彈壓力,同意進行第3輪投票,最後敗給反對黨領袖尤先科。
在亞洲的菲律賓,2001年也上演包圍總統府的圍城事件。當時的菲律賓總統艾斯特拉達,因為貪污醜聞不斷,讓民眾忍無可忍,多達5萬人,大舉包圍馬拉坎南宮。經過者全都倒比拇指,要求總統下台,不過這次的圍城,抗議民眾和鎮暴警察,擦槍走火,爆發激烈衝突。最後艾斯特拉達也下台了,並在3個月後,因為侵佔罪名遭到逮捕入獄。另外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民眾反對政府的決策,也使出這招「圍城策略」。總計8萬人,集體包圍總統府,結果玻利維亞總統,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競選承諾,在圍城事件之後,自己宣布辭職下台,結束了這場政治僵局。
女性熱情參與倒扁的啟示

這次915螢光圍城,紅衫軍到處充斥的遊行活動,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即參加遊行的人,年輕學生遠比成年、老年人為多;女性比男性為多;特別是年輕的女性,比壯年的男性還多。紅衫軍的女、男比例約為64。女性之中,大略可看出,成年女性約佔1/3,多為夫婦結伴或攜家帶眷走上街頭;年輕女性約佔2/3,其中又約為1/3,可能是高中女生。
這些年輕女性身旁,多半是媽媽作伴,或有男性擔任護花使者;高中女生,則多為同學結伴成行。而比例約為4成的男性,成年男性約佔一半,高中學生與老年人約各佔1/4;另一個有趣的觀察,則是女性高喊「阿扁下台!」的賣力情形,完全不會輸給男性。這種男女參加螢光圍城的比例,似乎打破過往男性對政治活動較熱衷、較願表達政治立場的刻板印象。究竟是什麼原因?也許是女性,尤其是母親對於未來或下一代的成長環境特別關切。但如果倒扁的群眾裡,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的話,對執政者而言,恐非好事,因為連女性都倒扁了,身旁的男性還能不倒扁嗎?[200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