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埤塘與水庫

埤塘與水庫
江彥震
桃園台地為古石門溪所沖積而成的沖積扇平原。但在古石門溪上游發生河川襲奪後,桃園台地的河流多荒溪型河流,缺乏穩定供應的水源。因此清代墾民在入墾桃園台地後,多以興築「埤塘來供應灌溉所需的水源,因此形成處處埤塘的景象,故鄉新屋地區,幾乎每一個聚落都有一口或多口大小不一的埤塘,依循地勢高低與地形來興築大小不一的埤塘,供應小區域的農田灌溉,「埤塘」乃成為桃園台地特殊的地理景觀,而埤塘除了灌溉之外,卻與農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成為我們這輩人童年生活重要回憶的一部分,就讀小學到中學時,暑假期間同伴多喜歡跳入埤塘或圳溝中嬉戲玩水;平時牽牛吃草是我們主要工作之一,每天放學後都要牽著水牛到田埂吃草,還要讓牠進入埤中汶水,那時邊放牛邊看書也是個自得其樂的讀書方式,有時也要幫忙趕著鴨群鵝群到埤裏戲水,大人們農閒經常會在水中覓蜆仔,或者相約數人在池中牽罟打魚,有些人喜歡蹲在坡崁垂釣,希望能為餐桌上的素菜添加鮮料美味。雖然各個聚落前後左右多是埤塘,但農民仍然無法完全掙脫「看天田」的困境,眾人遂有興建水庫之議。石門水庫落成之後,經過政府實施土地重劃政策,大多數埤塘被填平,埤塘文化與地理景觀也大為改觀了。
石門水庫台灣北部的主要水庫之一,位於桃園市龍潭區、大溪區、復興區,與新竹縣關西鎮之間的石門峽谷,由於溪口處有雙峰對峙狀若石門,因而得名。水庫採土石堤岸型壩體,攔截大漢溪溪水蓄水而成,是台灣第一座多功能水庫。清代桃園台地的水利事業多為墾民自己修築。如乾隆13年(1748年),霄里社通事知母六曾和漢人墾戶薛奇隆共同修築霄裡大圳來灌溉今日龍潭,其後又修築「靈潭埤」(今龍潭大池),蓄水灌溉龍潭地區。
曹謹任鳳山縣知縣時,曾修建曹公圳灌溉鳳山地區。到了道光21年(1841年),曹謹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後,即研議引大漢溪水修築水圳以灌溉桃園台地,此為官方主導水利興建之始。但因墾民之間的分類意識,而無法實踐。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為殖民政府的需求在大正5年(1916年),八田與一和狩野三郎引大漢溪溪水,以官民合資的方式,人工開鑿桃園大圳,並於大正13年(1924年)竣工。竣工後,八田與一繼續研究在石門峽谷建壩蓄水之可行性,並在昭和4年(1929年)發表「昭和水利事業計劃」,並開始著手對大漢溪進行水文調查和地質探勘。但因戰爭隨即爆發,而未付諸實施。
1945年,台灣光復,1948年,陳誠先生來臺休養,曾赴石門遊覽。據聞興建石門水庫,具有灌溉、發電、公共給水功能,且可控制洪水,防止淤砂,減輕災害,其為裨益民生者至大。1949年,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當地人士,請其主持,情辭懇摯。議既定,適以陳誠任行政院長,不時前往視察,當時政府既以謀公平合理之「耕者有其田」為其推行社會政策之基礎,同時即圖發展農工業,使分配與生產均衡並行,故於1954年組成石門水庫設計委員會,並由農復會補助初步經費。翌年七月,成立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陳誠以副總統兼主任委員。於是一面洽請美援,籌劃新臺幣部份經費,一面興建各項附屬工程。地方人士,以多年夙願獲償,欣喜相慶,於政府勘察之際,率先除道以迎,其急公好義者,相率以廉值,捐助其私有土地為辦公及施工房舍之用。
石門水庫主壩原規劃為混凝土拱壩,然基於壩基承載力考量設計時修正為土石壩。水庫排洪設施原僅規劃建置有溢洪道,19567月開始興建。1964614日,興建歷時8年,石門水庫正式竣工。參與建設人員七千餘人,建設經費約達新台幣32億元。水庫建設完畢之後,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主要工程可分為大壩、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後池及後池堰、石門大圳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結構物。1963年由於葛樂禮颱風引發超大洪水,經重新檢討後於1979年在大壩右岸山脊增設排洪隧道,排洪能力由原設計之每秒11,400立方公尺提升到每秒13,800立方公尺。
原建庫主要標的為灌溉與防洪,目前其調節供應公共給水之功能愈形重要;其公共給水除下游鳶山堰攔引送「板新淨水場」外,另於大壩上游取水經石門大圳送「平鎮、龍潭、石門淨水廠」,及於後池堰取水經桃園大圳送「大湳淨水廠」,每日平均由水庫調蓄之供水量約250萬立方公尺,合計下游未控流量及三峽河抽水站者,總供水量最大可達300萬立方公尺,主要供應新北市、桃園市及新竹縣湖口鄉之公共用水。石門水庫自完工營運以來,對台灣北部地區農業生產之改良,工業之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以及防止水旱災害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
石門水庫的水壩位於大漢溪中游,水壩高度約有133公尺,溢洪道共有6座閘門並有後池堰、發電廠、石門大圳和環湖道路等設施,從壩底公路即可到達石門水庫大壩區,石門水庫水壩是大雨後遊客欣賞洩洪壯麗景觀的最佳去處;石門水庫大壩岸邊的旅遊景觀亦十分豐富,石門勝景碑、依山閣、梅園和楓林步道等等都是石門水庫的特色,其中以楓林步道最具風情,楓林步道兩旁共有3000多棵樹齡皆超過30年的青楓純林,且下方的槭林公園在秋東之際景色也不容錯過,紅、橙、黃的迷人景色,是相當著名的低海拔賞楓,之地,是民眾來到石門水庫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筆者退休後遷居龍潭與水庫為鄰,經常徜徉於水庫景區。石門水庫也是賞花的好去處。冬季時節,放眼望去,楓葉一片金黃;梅花雪白花海,令人目不暇給。春天來臨之時,更有桃花、櫻花、杜鵑爭妍鬥豔。每逢雨季,大壩洩洪時,場面壯觀,總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遊賞。為了讓民眾更能加深對於石門水庫的楓紅印象,約在每年年底和翌年年初會舉辦「石門水庫賞楓月」活動,讓民眾在賞楓之餘也能了解水資源的知識,寓教於樂讓民眾在假日在石門水庫度過美好的時光,民眾也可到石門水庫周圍餐廳品嘗活魚多吃的美味,像是砂鍋魚頭、豆瓣魚、魚湯、炸魚塊、紅燒魚、鹽酥魚、清蒸魚、泰式檸檬魚等等料理手法,讓民眾來到石門水庫旅遊好玩又有好吃喔!
水庫岸邊之“石門山”登山口道路兩側攤販雲集,幾已成為定型之街道。其登山路程有多樣選擇、也有多個景點,山上有多處平台供人休憩或運動,是一座老少咸宜運動健身的好去處。石門山又稱小竹坑山,海拔551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第24,位於桃園市小百岳的僅四座山,其餘為東眼山溪洲山、金面山。石門山除了坐擁石門水庫壯麗美景、及龍潭、大溪街景,天氣晴朗時還有機會見到台北101大樓。
登山如由民治路的入口牌樓進入石門山步道北端,前段屬原始泥土路,假日不少攤商聚集販售登山杖、小吃、山產。沿途坡度平緩,以悠閒自適的步調慢賞相思林、油桐樹、蕨類植物交織的自然饗宴,同時儲備征服好漢坡的體力。僅短短400公尺的好漢坡,因坡度落差將近200公尺爬起來並不輕鬆,得靠拉繩前行。另一路線景春步道,相較之下則是輕鬆許多。登上坡頂,一望無際的大壩風光,讓來時疲累感頓時被興奮感取代。
石門山勞工育樂中心旁的觀音像步道是另一登山選擇,平坦的柏油路面兩旁,藝術雕像與恐龍模型構成的反差美感,減輕登山者疲累。石階緩緩爬升約400公尺至觀景小平台,立牌分別指引東、西、北向所見地標,8公尺的觀音像屹立於觀景小平台旁,潔白素雅,靜觀往來旅人。持續往世外桃源平台前行,即是好漢坡步道與觀音像步道交會處,不僅許多登山客以此為登頂目標,也是最能享受遼闊視野的地方,循指標可往位於台3乙的石門山南端入口。

石門水庫還設有石門大壩碼頭及阿姆坪碼頭,旅客可搭乘遊艇環湖, 在湖面上飽覽壯麗的水庫風光。 石門活魚是這裡最著名美食,每家餐廳各有不同的招牌,吃法高達近200種,令人嘖嘖稱奇。 [20170501]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記者之路

記者之路

*2005/06/12
作者:李福井。 點閱率:84
──新聞工作與新聞教育的探討

      因此,大傳系的學生只要中英文俱佳,即使新聞理論不精又何妨;如果只是一個乖寶寶,上課只會猛抄筆記,苦讀新聞理論,就會像我一名學長,常有不平之氣。

    解嚴之前,我一位學長在自立晚報工作,他常嫉妒他們班上一位同學,平日都不上課,每到考試才借抄筆記,可是他的同學畢業之後,縱橫新聞界,號稱將軍,後來應聘到香港媒體,月薪一百萬新台幣;可是他呢?那麼守規矩,勤抄筆記,屈居在編政組,成就遠遠不及。

    職是之故,新聞記者要宏觀、要敏睿、要有知識及源源不絕的創意,如再把中英文學好,就可振翅高飛,否則鳥會折翼,牛羚會被惡質的傳播媒體洪流沖落,無怪乎要撫卷太息了。

    第十五章 如何建立記者的專業制度

    新聞工作是一種專業,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各校廣設大傳系,培養新聞從業人員,煞有介事,似乎沒有錯。可是實務界又充斥著許多非新聞科系的人才,好像俊男美女,稍具姿色與知識、常識的人,都可從事新聞工作,無形中抵銷新聞教育的功能性與正當性。那麼,新聞工作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專業工作,不免令人困惑。

    沈春華說,越來越多未經專業訓練的主播充斥,是否會淡化資深主播的質感呢?資深主播能否越陳越香呢?這種媒體潮流的演變,使她除了作為一位專業主播之外,也考慮朝專業經理人發展。沈春華有感而發。

    另一知名主播曾說,有一次她搭飛機,碰到政大新聞教授彭家發,彭教授告訴她說,作為一個記者,要隨時好學、好奇、好鬥。對非新聞傳播科系出身的她,感覺非常受用。

    這是台灣媒體的主播現象,也就是沈春華小姐說的未經專業訓練的主播,而這位主播只道聽塗說好學、好奇、好鬥的功夫,就已受用不盡,就已成為知名的主播,就能寫專欄了,台灣的主播也真廉價,新聞教育的意義到底在那裡呢?

    因此,「大家都知道醫生除了要醫學院畢業外,還得通過醫師考試才行,律師、會計師、老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員也都要通過一定的考試才能執業,而事關國家大計、社會興衰的監督者『記者』卻反而毫無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做,真是奇怪!」

    張彥勳先生曾擔任過報社記者十餘年,他認為這種現象很奇怪,我也心有戚戚焉。

    為什麼台灣的記者,沒有條件的限制?是新聞教育的失敗,沒有培養出專業的職能嗎?還是新聞工作根本不是一種專業,只需實務界短期訓練,每一個人都可以勝任?新聞教育與實務的脫節,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是我幾十年不能理解的地方。

    三年前,文化新研所研究生江彥震,從事「新聞記者證照制度建立之研究」,發放問卷調查。「新聞記者究竟是不是一種專業,常常是學術界和實務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新聞記者可不可能像律師、醫師等一樣實施證照制度,或者有沒有必要實施證照制度,業界與專家學者的見解亦相當分歧,莫衷一是,因而,在研究上也相當困難。除了作文獻探討之外,必須要借重實務界的協助,所以不惴(揣)冒昧寄上本研究所設計之問卷,請您就過去豐富的實務經驗和研究心得,協助填答。:::」

    這是信函的一部份,對於新聞記者究竟是不是一種專業,都無法肯定,還廣設大傳系所,幾十年的新聞教育,就是在這種矛盾中發展。

    建立新聞記者的證照制度,是可以思考的方向,然而標準何在?學界與業界如何取得共識呢?學界如何讓業界信服?研究記者的證照制度,還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新聞教育如不能建立專業教育的品牌,證照制度的意義何在?又怎能建立?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海峽客家(長汀)風情節理事長劉盛良致詞稿


海峽客家(長汀)風情節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劉盛良致詞稿

尊敬的各級領導,各位客家鄉親 大家好:


炎炎仲夏,我們抱著朝聖和興奮的心情來到「客家文化古城」長汀,長汀也就是過去的「客家首府」—「汀州府」。長汀縣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很多文物古蹟和體現客家文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從晉代開始,成千上萬中原漢人—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災荒,紛紛南遷,定居於汀江流域,在與當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中,形成中國漢民族中一支獨特的民系—客家,史稱「衣冠南渡」。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為安置這群人,設立汀州建制。今日的客家人,正是歷代南遷中原漢人的後裔。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落腳點」和「聚居地」之一,昔日汀州府下轄的八個縣主要居民皆為客家人。長汀縣作為汀州府的府治,便有了「客家首府」之稱。

汀州是客家人的發祥地,孕育客家文化的搖籃,是歷史上客家人聚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繞城而過的汀江被喻為客家人的母親河。今天在這著名的唐宋古城、全國著名客家菜之鄉,福建省美食名城,舉行海峽客家風情節,的確令海內外的客家鄉親非常嚮往。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過去十多年來,秉持著馬英九前總統所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以及總會長吳伯雄「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理念,在前理事長饒穎奇的努力經營下,一步一腳印的為兩岸鄉親服務,為大陸台商解決問題,促進彼此深度的認識與了解,降低相互間的隔閡與疏離,更為客家文化的傳承付出極大的心力,因而本會在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已為各方所肯定,在兩岸的民眾建立口碑,自然而然形成具有公信力之『民間溝通管道與橋樑』,我們並以此為本會神聖的使命自許,將為兩岸交流互動和客家文化傳承繼續奉獻。

今後我們將更積極聯繫兩岸的鄉親團體,為大陸的台商、台胞、台屬服務,運用兩岸廣大客家鄉親的親情和影響力,將『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打造成為海峽兩岸的經貿、文化及宗教等的交流平台,為兩岸及全球華人服務。


千年客家萬條根,世界客家一條心!


盛良在此祝願大家  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美滿!

壯哉!美哉!《客家謠》

                             壯哉!美哉!《客家謠》 

《客家謠》係河南省客家商會名譽會長、天下客家實業 有限公司董事長范國甫先生,在 2011 年創辦《天下客家》 雜誌時,於當年 11 月 9 日開始陸續分期在該雜誌發表的客 家史詩,雖然以詩歌呈現,文字精煉,內容卻是包羅萬象, 從全方位描述客家、吟詠客家、讚頌客家、更為客家悲鳴, 為客家謳歌,時而氣勢磅薄,有如長江黃河之水波濤洶湧; 時而低沉呢喃,有如涓涓細流,纏綿悱惻。真是,壯哉!美 哉!《客家謠》。 壯麗的《客家謠》史詩,敘述客家先民在中原為了趨避 戰禍兇災,五次大遷徙,從北向南,一路顛沛流離,備極艱 辛、只為了要尋求一塊安家立命的樂土。發源自中原的河洛 文化,經由南遷的過程,在贛閩粵孕育了底蘊深厚,源遠流 長的客家文化、多采多姿的客家藝韻、保存中原古音的客家 方言、特殊的客家民俗,客家人從客人成為主人,在贛南形 成了客家搖籃贛州、在閩西匯聚成為客家首府汀州、在粵東 聚轉成為世界客都梅州。 舉凡客家詩文、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客家名人、客家郡 望、客家堂號、撐起半邊天的客家婦女、客家山歌、客家分 布、客家社團、客家獨有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以及客家土 樓和圍壟屋等等。巨細靡遺,幾無疏漏。《客家謠》可謂一 部壯烈的客家史詩,備載了億萬辛酸客家人。「萬里播遷路, 千年顛沛身。異鄉作故鄉,他境安我魂。」 崇文重教客家人,著名文人何其多,愛鄉愛土更愛國, 每當國家遭遇變局,大時代來臨之時,總會躍出一批又一批 允文允武的客家菁英,奮勇而起,振臂高呼,執干戈以衛社 稷,安邦定國,穩住大局,展現浩然正氣。 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孤城殉國蔡蒙吉、一夫當 關,驍將袁崇煥、戊戌變法劉光第、外交才子黃遵憲、孤臣 救國丘逢甲、堅守四行倉庫謝晉元、異域建國羅芳伯、天京 建天國洪秀全、首倡革命建立民國孫中山、北伐楷模鄧演達、 本自初心胡耀邦、改革開放鄧小平、客家精神領袖吳伯雄、 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泰國總理丘達新、丘英樂兄妹、抗 法英雄,黑旗軍劉永福、總司令朱德、元帥葉劍英、醉翁之 意不在酒的歐陽修、文學泰斗宋湘、唯物史觀郭沫若、最有 學問之人陳寅恪、客家學鼻祖羅香林、葡萄酒王張弼士、虎 標萬金油胡文虎、慈善家田家炳、領帶大王曾憲梓、天工開 物宋應星等…。 古月照今塵,蒼海又桑田。客家精英何其多,數不盡, 寫不完。今朝且看儒商范國甫,雄心開創客家天下業,鴻圖 大展凌雲志,中華民族復興此其時矣!

                                                                                       江彥震 敬筆 2016.11.16

 (江彥震: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秘書長、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副 秘書長、閩台客家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環球客家》簽約作家。)

客家人的「伯公」

客家人的「伯公」
江彥震
土地公是民間信眾最多、最基層的神祇,其職位相當於人間的「村里長」,舉凡生活大小事都能向土地公祈求庇蔭,和百姓的關係極為親近,是地方的守護神。客家人通常稱土地尊神為伯公或大伯公,一般人則有各種稱謂,諸如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地主爺、土地爺、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社神、社公、社官等。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凡有漢人群居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是公司行號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流傳至今,定正月初五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為開工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尾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民間流傳的土地神的說法很多,眾說紛紜,多至不勝枚舉。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34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運來臨,在周成王24年(公元前1098年)榮任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公元前1032年)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因在古時,人類喜留美髯,壽終3天容貌不變,宛如活人之相,眾人前往瞻仰,無不稱奇。
福德逝世之後,改由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有權勢在身,橫行霸道,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百姓感其恩德,念念不忘。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興隆。
另一說:周朝時,一位上大夫的家僕張福德(或張明德),主人赴遠地做官,留下家中幼女,後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民間信仰中,土地神是各地不同的,也是有任期限制的。甚至有德之人死後,可被上帝封為土地神。如蒲松齡《聊齋誌異》書中,就有一位溺死於河中的「王六郎」鬼魂,頗有慈愛之心,不忍以一位抱著嬰兒的婦女為替身,被上帝任命為山東招遠鄔鎮的土地神。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孝經》:「社者土地之王,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春秋公羊解詁》云:「社神者,土地之主也」;《通俗篇》則載:「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社稷之神為上公。」杜預解釋之曰:「用幣於社,謂請教於上公。」《後漢書.方術傳》亦有社公之名。後世遂稱之為土地公。《春秋左氏傳》載,炎帝十一世孫句龍,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官居后土之職,並封為上公,他死後祀之為「社」,而成為土地公。如今桃園市龍潭區即有「上伯公」之地名。
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即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說文解字:「社,地主爺」,顧名思義,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稷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說;《禮記》:「后土,社神也」;《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後漸由自然崇拜轉化為人格神;《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似為社神人格化之始。祭拜土地神的日子稱為社日,分春社和秋社。
一般來說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學者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若縣長為土地公加冠晉爵,代表加冕授階,戴上官帽後的福德正神,晉升到相當於()城隍爺的位階。故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有的土地神旁伴有土地神的夫人,稱為土地婆、伯婆、伯姆等。台灣六堆土地神的造像有塚型,有些地區有石,樹,祠,偶等類型。一般都是以長者形象出現,但服飾則有所不同,市區、鬧區的土地神像多為人樣貌,甚至手持玉如意、金元寶、銀錠。田野地區的土地神像一般多持柺杖。山區的土地神像,則有騎馬、騎虎甚至騎麒麟的。有些地區會將土地神像以文官樣貌呈現,以崇高其神格。
土地神也兼具財神的神格,持有物品主要是,左手拿金元寶或銀錠、右手拿拐杖如意為主。官帽則是丞相帽或員外帽為主,有少數地區則是狀元帽。台灣傳說「土地神轄山中虎」,而土地神坐騎也常被認為是虎,也有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故許多廟宇會在土地神的供桌下供奉一座虎的雕像,謂之「虎爺」、「虎將軍」。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布。土地廟的造型則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磚塊砌成小廟,甚至有工廠開模具,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土地公生日(土地誕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或得道日:農曆二月初二)可在前一晚上行還願祭典,當日則準備牲禮、水果、祭品到土地廟壇祭拜。在北臺灣,一定要燒一種紙錢「福金」,據說是土地公行事專用的紙錢,相對於天庭用的壽金,福金是零錢性質,但因是土地公所用,故反而比面積更大的「刈金」地位稍高(「刈金」為神靈的兵卒;或者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所用),福金如今已成為眾神所用的零錢。農家會把一疊福金綁在竹竿上,設於田間,當作土地公的神位祭拜,俗稱「土地公拐」。
習俗上所謂「作牙」,是農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本地財神」(通常當地財神即為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每個月初二、十六,都是我們拜土地公的日子,尤其在每年農曆二初二日一般說為土地公的生日,其實正確為土地公任職日,又稱為「頭牙」。有些地方是朔望(初一、十五)祭拜土地公。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民間傳說土地公喜歡吃甜食,因為年紀大所以喜歡吃軟一點的食物,粢粑(麻糬)是土地公的最愛。相傳土地公愛吃的有:土豆、粢粑(麻糬)、酒三大系列為主。拜「土豆」吃到老、「粢粑」黏錢、「酒」活的長長久久。

根據廟方人員說,土地公不像天神,官威大禁忌多,比較像是基層的鄰里長般親民,所以與一般廟宇禁忌相同,家裡有喪事或女人生理期,不拿香以手拜,算是唯一的禁忌。祭拜地土地公不只求財,還有人求子得子,拜完的民眾,可以摸摸廟前的土地公,鬍鬚代表長壽、元寶求發財、柺杖加官進祿。能常常懷著感恩的心,答謝培育我們的大地之神,這樣的人,當然會有福報。[20170304]

『中華和平鼎』開創和平

『中華和平鼎』開創和平
2013世界和平大會”於2013108日在台北國賓大飯店舉行,當天進入會場時,眼睛為之一亮,發現一位未曾見過的貴賓,經介紹始知是一位來自鄭州的著名詩人,即中華詩詞創新研究會會長、河南省客家商會名譽會長范國甫先生。當場與其代表團全體團員留下美好的影像和紀念品,也從此在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
2015世界和平大會”也是本會舉辦第八屆世界和平大會,在台北王朝大酒店舉行,馬英九總統親臨訓勉,所以特別邀請鄭州儒商,河南萬科農業發展集團股份有公司名譽董事長、鄭州仙客來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河南省華夏文化藝術院院長范國甫先生,前來作專題演講。希望能藉此更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
專題演講的題目是:「讓中華詩詞為世界和平做貢獻」,其演講的要點為:一、中華詩詞發展史。二、中華詩詞在歷史上為和平事業助力呼號。三、我為和平鼓與呼。從其演講內容中,我發現范國甫先生滿腔推展和平的熱忱,一再的大聲疾呼提醒世人,世界公民是多麼渴望兩岸與世界和平。
這位熱愛和平的著名詩人,還特地為“2015世界和平大會”重金聘請大宋官窯公司精心設計,製作一頂造型別具意義的『中華和平鼎』,不僅造型舉世唯一,還在和平鼎正面題字:「共存共榮,五洲和平。民族融合,世界大同」,並在包裝盒上題詩一首:「禹治國家鑄九鼎,國泰民安五谷豐。而今飛鴿環球繞,天下無處不和平。」為本會獻上美好的祝願和殷殷期許。
《客家謠》乃范國甫先生嘔心瀝血之作,被譽為曠世客家史詩,其內容精采可期,鄉親拜讀之後必有所斬獲。
    劉盛良  敬筆
2016.11.21

(劉盛良:總統府第十二、十三任國策顧問聯誼會會長、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會長、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前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歷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舉辦之時間地點


歷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舉辦之時間地點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是海內外客屬鄉親聯絡鄉誼和進行跨國、跨地區交流最重要的活動、交誼平台。開辦至今,得到各地世界客屬社團的積極響應與其它炎黃民系的關注和效倣,參加的組織和代表一屆比一屆地增加數量、擴大規模。

特別是近幾屆,隨著華人在全球經濟、政治的影響力日益增加,參與人數也由最初的幾百人迅速擴增到數千人,內容也由原來側重於聯誼懇親而拓展為包含文化、經貿和學術等全方位的交流,而且每屆召開之際,都受到承辦組織所在國家或地區的高度重視。 隨

著客家文化於全球持續地被傳承推廣,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已不單純是海內外客屬鄉親的聚會,而是堪稱為全球華人無論在族群、文化、經濟、學術乃至政治等議題上所普遍被關注之最具代表性且富傳統歷史意義的活動之一。

第一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71928日,香港崇正總會為慶祝其成立 五十周年暨崇正大廈落成,特邀世界各地47個客屬團體250位代表,於香港九龍彌敦道國際大酒樓及設在跑馬地的香港崇正總會大禮堂舉行慶祝活動。與會代表 決議,將這次活動定為“世界客屬第一屆懇親大會”,並將每隔兩年輪流在世界各地有關城市召開一屆。此次會議決議通過第二屆懇親大會由台北中原客家聯誼會負責籌辦。

第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73105日至8日,在台北市延平南路中山堂舉行。大會由台北中原客家聯誼會主持,有來自世界各地67個客屬團體共2400位代表參加。大會決議第三屆懇親大會由泰國客屬總會籌辦。

第三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由於泰國當時國内情況有所變化,第三屆懇親大會改由台北世界客屬總會主辦,並推延至1976107日至9日在台北延平南路中山堂舉行,有世界各地61個客屬團體共1352位代表參加。

第四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78929日至102日在美國舊金山皇后大酒店舉行,由美國舊金山崇正總會主辦,有來自世界各地25個客屬團體共820位代表參加。此次大會決議:為保持客屬傳統固有語言口音,凡客屬人士集合,均採用客家話發言。

第五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80103日至7日在日本東京太平洋飯店和寶家大飯店舉行,由日本崇正總會主持,有來自世界各地33個客屬團體共1100位代表參加。

第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8292526日在曼谷市那萊大飯店舉行,由泰國客屬總會主辦,有來自世界各地70個客屬團體共1352位代表參加。

第七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84107日至9日在台北市敦化路環亞大 飯店舉行,由台北客屬總會主辦,來自世界各地48個客屬團體共974位代表參加。此次大會通過幾項重要決議:


1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應以客家勤勞儉樸美德為準則,不必過於鋪張,競求奢華。

2
各地客屬社團暨各界殷富,對主辦單位所需人力財力應予大力支持,以發揚客家人團結合作精神。

3
規定今後不論團體或個 人出席大會,均應繳納出席費,凡熱誠贊助者亦應訂出辦法加以表彰。

4
大會“會刊”須由主辦單位負責編印並分發各客屬團體以資紀念。

第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86519日在毛裏求撕首都波累市(路易港)甘地學院大會堂舉行,有15個客屬團體,210名代表參加,由模里西斯與法國留尼旺的客屬團體聯合主辦。

第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88102122日在舊金山教堂峰山大飯店舉行,由美國舊金山市五大客屬團體社團主辦,有來自世界各地31個客屬團體共458位代表參加。廣東梅州也組團出席,這是中國大陸客屬團體首次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團”七名代表在文藝晚會上的表演獨領風騷。大會決議:各地鄉親無論人數多少,都應盡量成立有關社團,並決定下屆大會在馬來西亞沙巴州舉行。

第十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9068日在馬來西亞沙巴州首府亞庇市舉由沙巴客屬公會聯合會主辦,有來自世界各地70多個客屬社團共1500位代表參加。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先生題贈「同心同德、親愛精誠」祝詞,新加坡共和國李總理光耀先生發表「鄉團要能滿足需要」獻詞,各地客屬代表發表鄉情,大會通過議案有:


1
加強推行客家文化及文化交流,各客屬團體應多舉辦冬令營或夏令營。

2
加強客家文化專題研究,以了解族群歷史文化及人口分佈等。

3
發行世客通訊。

在國際枝葉中,各單位提供精采節目助興,客家傳統文化之山歌,一枝獨秀,世界客總山歌團、馬來西亞山歌團、梅州山歌團熱烈演出,盛況空前。此外還有研討會,旅遊參觀等活動,辦得非常成功。

第十一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大會原訂於香港舉行,後因故改在高雄市舉行,由世界客屬總會高雄分會承辦,日期訂為1992106日至8日,地點在國賓飯店及高雄文化中心舉行,籌備會辦公地點在高雄市五福四路十六號,計二千五百人向籌備 會報到組團前來參加。李總統登輝祝詞「敦本思源」,新加坡共和國吳總理作棟賀函「大會成功」。

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94126日首次在中國大陸廣東省梅州市隆重舉行。有來自五大洲三十多的國家和地區的客屬鄉親代表團及國際文化、政治、工商界知名人士、中外記者、省市客連組織代表,共計二千三百多人參加盛會。大會規模之大,水準之高,為歷次懇親大會所未有。主會場設在百花洲影劇院,分會場及盛大宴會和開幕式分別在市府迎賓館,望江樓大酒店及體育場舉行,貴賓雲集,鄉情洋溢,自始至終,安排周全,秩序井然,深受海內外來賓之讚許。

第十三屆客屬懇親大會

1996119日在新加坡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有來自五大洲世界客屬鄉親近二千人參加,由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主辦。中華民國客屬組織415人最大的代表團參與大會。活動計有客家文化源流展、客家學研討會、開幕典禮、客家之夜、客家美食品嚐、聯歡晚 會等。大會決定下次(十四)懇親大會一九九八年在台北舉行。

第十四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98106日在台北市國賓大飯店、陽明山中山樓舉行,有來自全球海外三十二的團體五七二人,國內三十個團體九四五人,志工三八○人,列席指導貴賓一八○人,總計二○七七人與會,盛況空前。活動內容:歡迎酒會、藝文展覽、開幕典禮、專題研討(客家文化、農林科技、褒忠義民)、客家之夜、聯歡晚宴、新竹義民廟及苗栗西湖渡假村旅遊。名譽會長李登輝除參加歡迎酒會外,並接見各代表團長合影留念,為歷次大會主辦地區元首參與大會之特例。大會通過敬致世界客屬同胞書外,並決定下次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 另建議孫中山先生誕辰日為客家文化節。

第十五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99114日至7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 坡雙威酒店舉行,由馬來西亞客家工會連全會主辦,來自世界各地42個客屬團體2000餘人參加。馬來西亞首相拿督馬哈蒂爾出席開幕式並致詞。主要活動有: “馬來西亞客家書畫藝術展”、“客家山歌演唱會”、“第五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客家鄉情報告會”、“如何加強客屬鄉賢及鄉情的聯繫與交流”和“如何加強世界客屬鄉賢在商業經濟方面的聯繫和合作”專題討論、“馬來西亞之夜”晚會等。

第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01119日至21日福建龍岩藝文活 動中心舉行,開幕典禮至為盛大,大陸中央及省市領導親臨、當地客家子弟二萬人於會中演出藝文體能民俗歌舞,盛況熱烈空前,後恐難為繼。總會由吳伯雄會長親率代表團三百人參加大會,並邀致詞。主要活動有“大型客家文藝表演”、“鄉情報告”、“廣場聯歡晚會”、“第六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閩西風味小食品嚐”、 “客家文藝晚會”、客家公祠公祭“、”福建省第二屆客家文化旅游節“等。

第十七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2112日至6日來自世界各地60多個客屬社團的800餘名代表參加了大會。印尼副總統漢紮哈茲到會表示熱烈祝賀。大會主席兼工委主席、印尼客屬總工會創會會長吳能彬博士作了《跨入21世紀 全球客屬的時代使命》的大會主題演講,提出了全球客屬工作的戰略構想和時代使命,闡釋此次大會主題”和平開拓,邁向世界“的重大意義。

第十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31026日至28日在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聯誼、尋根、合作、發展」。參加本次會議的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人士參加。

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41118日至20日以”客家親•搖籃情“為主題的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在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舉行,海内外3000多名客屬代表參加大會。贛縣為主要參觀點。

第二十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51012日至14日在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隆重舉行。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海峽兩岸、港澳的155個客屬社團的3500多名客家鄉親參加了本次大會。 這是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第一次在中國西部地區舉行,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承辦,以「全球客家、天府情緣」為主題,「懇親聯誼、合作發展」為宗旨。

第二十一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61018日至21日在台灣台北市舉行。由台灣世界客屬總會舉辦,來自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屬社團代表相聚台北,共話客家心,寶島情。國民黨的正、副主席馬英九、吳伯雄出席大會並用客家話演講。

第二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81016日至18日在中國陜西省西安市舉行。此次懇親大會主題為”炎黄根、客家情、促和諧、謀發展“。大會決定第23屆在廣東省河源市舉行。

第二十三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101129日至121日在中國廣東省河源市舉辦,由河源市政府主辦,共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名鄉親與會。大會主題為“古邑情,客家親”,吉祥物以”客家女孩“為元素,體現了第23 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主題。通過卡通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吉祥物的造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穿着客屬的服裝,彰顯了客家人熱情奔放、開朗好客的性格,張開雙臂迎接五湖四海的客屬、嘉賓、朋友來到河源,相聚河源。 吉祥物取名為”可可“,與”客“諧音,寓意”客家“,象征客家人團結心和凝聚力。

第二十四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11121日至3日在中國廣西省北海市舉 行,121日晚在北海市舉行的第24屆世客會開幕式,是以”家“為主題、以”情“為主線、客家文化氣息濃厚的”南珠故郡客家情緣“主題文藝晚會。晚會結束後,一場時長24分鍾的焰火晚會在舞台、海灘和海面上同時進行,寓意着第24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該市拉開帷幕。來自歐美、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以及港澳台地區約6500名客屬鄉賢參加本屆大會。本屆世客會推出的”五個一“文化項目,指的是以客家元素為題材,編印一本書、制作一本郵摺、組織一台晚會、 制作一張歌曲光碟、拍攝一部形象宣傳片。吉祥物為阿鳳。

第二十五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121121日至1123日在中國福建省三明市開幕,來自世界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215個客屬社團的5000多名海內外客屬鄉親代表齊聚三明,共敘鄉情、共襄盛舉。世客會期間的主要活動包括焰火晚會、開閉幕式晚會、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花車巡遊、經貿活動、客家祖地紀念活動等,其亮點有:


1
客屬代表覆蓋面廣,為歷屆世客會參會國家和地區數量最多的一屆。

2
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紀念活動獨一無二,大會期間全球客屬代表將回到祖地,祭祀先祖,開展聯誼交流。

3
清流靈臺山客家朝聖首次舉行。

4
文藝活動彰顯本土特色,開閉幕式文藝晚會創新本地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突出鄉土味、客家味,融藝術、歷史與民俗於一體,世客會獻禮電影《葛藤凹》將 舉行首映式等。

第二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13910日在印尼雅加達瑪腰蘭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隆重舉行,來自世界五大洲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家鄉親等嘉賓逾6000人出席,主題為“華夏子孫同血脈、全球客屬一家親”。大會期間的主要活動包括亞齊傳統舞蹈蘭拜薩滿舞、印尼民歌《星星索》、巴厘島傳統舞蹈格扎巴龍舞等。大會決定第27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中國河南省開封市舉辦。

第二十七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141018日在中國河南省開封市舉辦,於開封市古色古香的守望閣舉行「根在中原‧開封」祭拜儀式,來自台灣及世界各地近兩千名客家鄉親參加活動。 
開封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與客家人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和深厚感情,有「客家祖居地」和「河洛文化沃土」之稱,被譽為「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懇親文化聖地」之一。客家人歷史上有五次大遷徙,其中第三次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這一次就發生在北宋時期的開封。世客會通過「根在中原‧開封」祭拜儀式,增強客家人對開封祖根地的歸屬感。 

第二十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預定於2015101618日三天,於台灣新竹縣舉行,將配合全國客家義民祭盛大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