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埤塘與水庫

埤塘與水庫
江彥震
桃園台地為古石門溪所沖積而成的沖積扇平原。但在古石門溪上游發生河川襲奪後,桃園台地的河流多荒溪型河流,缺乏穩定供應的水源。因此清代墾民在入墾桃園台地後,多以興築「埤塘來供應灌溉所需的水源,因此形成處處埤塘的景象,故鄉新屋地區,幾乎每一個聚落都有一口或多口大小不一的埤塘,依循地勢高低與地形來興築大小不一的埤塘,供應小區域的農田灌溉,「埤塘」乃成為桃園台地特殊的地理景觀,而埤塘除了灌溉之外,卻與農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成為我們這輩人童年生活重要回憶的一部分,就讀小學到中學時,暑假期間同伴多喜歡跳入埤塘或圳溝中嬉戲玩水;平時牽牛吃草是我們主要工作之一,每天放學後都要牽著水牛到田埂吃草,還要讓牠進入埤中汶水,那時邊放牛邊看書也是個自得其樂的讀書方式,有時也要幫忙趕著鴨群鵝群到埤裏戲水,大人們農閒經常會在水中覓蜆仔,或者相約數人在池中牽罟打魚,有些人喜歡蹲在坡崁垂釣,希望能為餐桌上的素菜添加鮮料美味。雖然各個聚落前後左右多是埤塘,但農民仍然無法完全掙脫「看天田」的困境,眾人遂有興建水庫之議。石門水庫落成之後,經過政府實施土地重劃政策,大多數埤塘被填平,埤塘文化與地理景觀也大為改觀了。
石門水庫台灣北部的主要水庫之一,位於桃園市龍潭區、大溪區、復興區,與新竹縣關西鎮之間的石門峽谷,由於溪口處有雙峰對峙狀若石門,因而得名。水庫採土石堤岸型壩體,攔截大漢溪溪水蓄水而成,是台灣第一座多功能水庫。清代桃園台地的水利事業多為墾民自己修築。如乾隆13年(1748年),霄里社通事知母六曾和漢人墾戶薛奇隆共同修築霄裡大圳來灌溉今日龍潭,其後又修築「靈潭埤」(今龍潭大池),蓄水灌溉龍潭地區。
曹謹任鳳山縣知縣時,曾修建曹公圳灌溉鳳山地區。到了道光21年(1841年),曹謹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後,即研議引大漢溪水修築水圳以灌溉桃園台地,此為官方主導水利興建之始。但因墾民之間的分類意識,而無法實踐。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為殖民政府的需求在大正5年(1916年),八田與一和狩野三郎引大漢溪溪水,以官民合資的方式,人工開鑿桃園大圳,並於大正13年(1924年)竣工。竣工後,八田與一繼續研究在石門峽谷建壩蓄水之可行性,並在昭和4年(1929年)發表「昭和水利事業計劃」,並開始著手對大漢溪進行水文調查和地質探勘。但因戰爭隨即爆發,而未付諸實施。
1945年,台灣光復,1948年,陳誠先生來臺休養,曾赴石門遊覽。據聞興建石門水庫,具有灌溉、發電、公共給水功能,且可控制洪水,防止淤砂,減輕災害,其為裨益民生者至大。1949年,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當地人士,請其主持,情辭懇摯。議既定,適以陳誠任行政院長,不時前往視察,當時政府既以謀公平合理之「耕者有其田」為其推行社會政策之基礎,同時即圖發展農工業,使分配與生產均衡並行,故於1954年組成石門水庫設計委員會,並由農復會補助初步經費。翌年七月,成立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陳誠以副總統兼主任委員。於是一面洽請美援,籌劃新臺幣部份經費,一面興建各項附屬工程。地方人士,以多年夙願獲償,欣喜相慶,於政府勘察之際,率先除道以迎,其急公好義者,相率以廉值,捐助其私有土地為辦公及施工房舍之用。
石門水庫主壩原規劃為混凝土拱壩,然基於壩基承載力考量設計時修正為土石壩。水庫排洪設施原僅規劃建置有溢洪道,19567月開始興建。1964614日,興建歷時8年,石門水庫正式竣工。參與建設人員七千餘人,建設經費約達新台幣32億元。水庫建設完畢之後,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主要工程可分為大壩、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後池及後池堰、石門大圳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結構物。1963年由於葛樂禮颱風引發超大洪水,經重新檢討後於1979年在大壩右岸山脊增設排洪隧道,排洪能力由原設計之每秒11,400立方公尺提升到每秒13,800立方公尺。
原建庫主要標的為灌溉與防洪,目前其調節供應公共給水之功能愈形重要;其公共給水除下游鳶山堰攔引送「板新淨水場」外,另於大壩上游取水經石門大圳送「平鎮、龍潭、石門淨水廠」,及於後池堰取水經桃園大圳送「大湳淨水廠」,每日平均由水庫調蓄之供水量約250萬立方公尺,合計下游未控流量及三峽河抽水站者,總供水量最大可達300萬立方公尺,主要供應新北市、桃園市及新竹縣湖口鄉之公共用水。石門水庫自完工營運以來,對台灣北部地區農業生產之改良,工業之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以及防止水旱災害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
石門水庫的水壩位於大漢溪中游,水壩高度約有133公尺,溢洪道共有6座閘門並有後池堰、發電廠、石門大圳和環湖道路等設施,從壩底公路即可到達石門水庫大壩區,石門水庫水壩是大雨後遊客欣賞洩洪壯麗景觀的最佳去處;石門水庫大壩岸邊的旅遊景觀亦十分豐富,石門勝景碑、依山閣、梅園和楓林步道等等都是石門水庫的特色,其中以楓林步道最具風情,楓林步道兩旁共有3000多棵樹齡皆超過30年的青楓純林,且下方的槭林公園在秋東之際景色也不容錯過,紅、橙、黃的迷人景色,是相當著名的低海拔賞楓,之地,是民眾來到石門水庫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筆者退休後遷居龍潭與水庫為鄰,經常徜徉於水庫景區。石門水庫也是賞花的好去處。冬季時節,放眼望去,楓葉一片金黃;梅花雪白花海,令人目不暇給。春天來臨之時,更有桃花、櫻花、杜鵑爭妍鬥豔。每逢雨季,大壩洩洪時,場面壯觀,總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遊賞。為了讓民眾更能加深對於石門水庫的楓紅印象,約在每年年底和翌年年初會舉辦「石門水庫賞楓月」活動,讓民眾在賞楓之餘也能了解水資源的知識,寓教於樂讓民眾在假日在石門水庫度過美好的時光,民眾也可到石門水庫周圍餐廳品嘗活魚多吃的美味,像是砂鍋魚頭、豆瓣魚、魚湯、炸魚塊、紅燒魚、鹽酥魚、清蒸魚、泰式檸檬魚等等料理手法,讓民眾來到石門水庫旅遊好玩又有好吃喔!
水庫岸邊之“石門山”登山口道路兩側攤販雲集,幾已成為定型之街道。其登山路程有多樣選擇、也有多個景點,山上有多處平台供人休憩或運動,是一座老少咸宜運動健身的好去處。石門山又稱小竹坑山,海拔551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第24,位於桃園市小百岳的僅四座山,其餘為東眼山溪洲山、金面山。石門山除了坐擁石門水庫壯麗美景、及龍潭、大溪街景,天氣晴朗時還有機會見到台北101大樓。
登山如由民治路的入口牌樓進入石門山步道北端,前段屬原始泥土路,假日不少攤商聚集販售登山杖、小吃、山產。沿途坡度平緩,以悠閒自適的步調慢賞相思林、油桐樹、蕨類植物交織的自然饗宴,同時儲備征服好漢坡的體力。僅短短400公尺的好漢坡,因坡度落差將近200公尺爬起來並不輕鬆,得靠拉繩前行。另一路線景春步道,相較之下則是輕鬆許多。登上坡頂,一望無際的大壩風光,讓來時疲累感頓時被興奮感取代。
石門山勞工育樂中心旁的觀音像步道是另一登山選擇,平坦的柏油路面兩旁,藝術雕像與恐龍模型構成的反差美感,減輕登山者疲累。石階緩緩爬升約400公尺至觀景小平台,立牌分別指引東、西、北向所見地標,8公尺的觀音像屹立於觀景小平台旁,潔白素雅,靜觀往來旅人。持續往世外桃源平台前行,即是好漢坡步道與觀音像步道交會處,不僅許多登山客以此為登頂目標,也是最能享受遼闊視野的地方,循指標可往位於台3乙的石門山南端入口。

石門水庫還設有石門大壩碼頭及阿姆坪碼頭,旅客可搭乘遊艇環湖, 在湖面上飽覽壯麗的水庫風光。 石門活魚是這裡最著名美食,每家餐廳各有不同的招牌,吃法高達近200種,令人嘖嘖稱奇。 [201705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