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全力以赴,永不放棄的婦女典範

全力以赴,永不放棄的婦女典範
林廖玉女士傳奇的一生,其戲劇性人生的蛻變與幻化,可以說與新店的開發繁榮並駕同步。在林廖玉女士出生的當時,大坪林只是一個田野交錯,純樸的村落,如今的大坪林已是車水馬龍,街道兩旁的高樓大廈林立,櫛比鱗次高聳入雲,彷彿置身於台北市中心。
林廖玉女士在此地,也從一個懵懂樸實的農婦逐步衍化成為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女企業家、女強人,其魔幻的人生旅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其幻化的過程,並非憑空而來,每一步都經過踏實的努力,艱辛的打拼,以致每個階段所扮演的角色都留下深刻的烙印。
從被指腹為婚到結婚之前的初生之犢,處處顯現其聰明靈巧。從放牛哲學到晨間學習理論,在其所做的每一項家事中就凸顯其幹練而不平凡的一生。結婚之後,她與夫婿並肩分擔家計,由巧婦變身成為養豬天后。成為林家媳婦之後,被鄰里封為福星,養什麼,就旺什麼。事奉婆婆更講究孝道,曾經用自己的奶水連續餵食昏迷不醒的婆婆三天三夜,孝心感動天,婆婆竟然醒過來了。
林廖玉從養豬副業、賣菜小販、家庭手工到自地自建,進而成立了啟昇建設,她始終邊做邊學,穩紮穩打。回顧民國58年第一張建築執照開始,林氏夫婦就一磚一瓦,一步一腳印,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打拼出來,發展至今的「啟昇機構」,事業版圖跨足了建築、餐飲、教育等,尤其在建築領域,成就非凡。在大台北、上海、新加坡樹立了一棟又一棟的高樓。林廖玉刻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讓世人看見台灣人當年拎著一只皮箱毅然走向世界的果決身影。
林廖玉由農婦、里長婆、社團負責人到女企業家等多重角色,然而最令人懷念和追憶的,其實是她的種種善行義舉。她善良而熱心、虔誠的宗教信仰,不斷的驅使她從家庭走到社會,由地方到國際,服務範圍涵蓋耕耘基層、宗教慈善、國際公益、工商管理、社會教育、人權保障、婦女發展、道德弘揚等等,幾乎每天過著利他的生活。
林廖玉女士於民國80年創立了「台北縣工商婦女企業管理協會」,打造女性交流平台,鼓勵女性微型創業,及精準表達想法。
83年成立「新店新碧獅子會」,高票當選總監,親赴美國伊州獅子會發源地受訓,力邀外國友會參訪台灣,全心投入,並捐贈300萬買會館,出錢出力,讓獅友們有固定的聚會場所。
88年創立「台北縣宏揚孝道促進會」,並在新北市舉辦多種教化人心的活動,如「四、五代同堂孝親楷模表揚大會」,讓許多人學會親子關係對待、家庭管理訣竅。
93年接任「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總會長,鼓勵旅居澳洲的大女兒林淑敏成立澳洲分會,力邀布里斯班市長來訪,隔年市長果然率團來訪,並唯一拜訪「世華」社團。南亞海嘯時捐款百萬救濟;美國卡翠那風災亦捐四千七百美元由美南分會轉交當地政府協助災民。
她從公益中學習,提升了自我與他人的價值。她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理念,回饋鄉梓,服務基層成為鄉里信賴的媽祖婆;同時喚醒女性自我意識與能力,協助婦女走出家庭,踏進社會,幫助弱勢;更帶領社團走向國際,為國家贏得國民外交。林廖玉女士凡事「全力以赴,永不放棄」的風範堪稱現代婦女典範,讓世人永遠懷念。
 劉盛良  敬筆

 103328

核四不宜輕言廢除

核四不宜輕言廢除
劉盛良
民進黨的神主牌,前任主席林義雄從本(4)22日起禁食,表達終結核四的決心。中央研究院院士鄭天佐、林長壽等200多位學者,日前參與連署「廢核四,爭民主,學界不核行動」,聲明要求停建核四,核一、二、三廠盡速除役;還權於民,下修鳥籠公投法門檻。
但是,台灣是沒有能源的國家,石油、天然氣都必須仰賴進口,台灣能源百分之九十八仰賴進口,能源匱乏的情況,非他國所能比台灣是獨立電網,不能向臨近地區買電,惟有靠自己。台灣向很多國家買能源,但這些國家沒有一個是我們的邦交國,若遇狀況必將受制於人。所以,台灣根本沒有廢核的條件,核能是目前唯一能降低電力成本,提升台灣競爭力的辦法。因此,核四的存廢與能源安全將影響台灣未來四五十年的發展。
儘管日本福島核災事件後,各界都有「沒有核安,就沒有核四」的共識。但歐、美、日都還是持續仰賴核能發電,核電也是目前台灣產業發展最大的電力依靠。
核能牽動我國國家能源政策還有產業調整,目前核電占國內發電比例約18%,任何一座核電廠除役,替代能源的處理將成為大問題。核電一廢,電價瞬間飆漲四成,國人可以接受嗎?去年油電雙漲引發極大的民怨,即是明顯的例子。故廢核四不難,重點是核四廢了以後,如何取得替代能源。而產業轉型成低耗電也需要緩衝時間。若公投否決核四,將導致電價飆漲,限電危機頻頻,產業相繼出走,外資亦裹足不前,失業率勢必隨之攀升,民眾更難以負荷高昂的電價。則核一、二、三廠只得延役。而較老舊的核一、二、三廠的設備運轉會比新蓋的核四安全嗎?一旦核一、二、三廠除役,台灣的電力備載容量將剩7.4%,屆時必將陷入限電的困境,嚴重影響民生和工商業的正常運作。
在核電爭議聲中,聯合國IPCC卻把核電列為「較佳的減碳選擇」,福島核災之後,日本政府也決定重啟核電廠,我們必須做好評估,讓全民了解,如果廢核四,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少?台灣能否承受
日本的女川電廠在三一一大地震發生時,其地表加速度猶大於福島電廠,卻未釀成核災,是因為女川電廠廠房高於海嘯高度,所以未釀成災。可見核四廠只要通過嚴格的安全檢查,應可列為我們的能源選項之一。我們建議請國際公正單位提出核四是否安全的鑑定報告,並透過理性平台溝通各方意見,正反併陳後,再舉行公投才有意義
為因應各種能源挑戰,應設立一最高統籌單位,制定長期的能源安全策略及最適的能源結構;另一面在充滿風險與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制訂並統籌協調國際能源合作與能源外交策略之執行。
回顧歷經22年來的核四滄桑史,核四是1992年前總統李登輝批准的興建計畫,於1999317開始動工。2000年政黨輪替後,行政院宣布停建,隨即遭立法院院會決議移請監察院彈劾,於2001年釋憲後復建,完工日期延至2006年。2011年發生日本福島事故後,政府決定對核四進行檢視和補強,商轉日期延至2015年。
核四問題延宕至今,已成朝野政治角力,甚至演變為民眾對執政團隊的不信任投票,而非單純的國家能源政策或核能安全問題。更需深思的另一層面,則是「公投」背後的政治意涵,絕不是學理上「以公民投票落實國民主權」這麼簡單。若公投程序一旦藉核四議題全面啟動,其政治效應所引發的後座力,恐非執政當局可輕易承受。
社會大眾對於核能政策的認識仍顯不足,對於政府的說明也多有疑慮,核四案難免陷入民粹漩渦,無法自拔。國民黨的公投版本尚未定案,反核團體已質疑政府是逃避責任,踐踏公投精神。在野黨亦指稱,即使國民黨贏了公投,也只是集結更多反核民意而已。公投的立意雖良善,但其結果已可預見,除了耗費鉅額社會成本,也只是凝聚並壯大反核勢力,公投案無需出鞘,勝負已決。
核四爭議近三十年,期間亦歷經政黨輪替,但不論哪個政黨上台,執政團隊都不敢輕言廢核,自然有其道理。核四前次停工110天損失近4000億,此次若再停建估計損失將達4,912,停建與否,個人認為何需再延燒至大規模社會動員的公投,而應回歸立法院,以務實辯論求其結果,才是責任政治的基本原則,亦不違背馬總統「民主社會的爭端解決機制」立場。
核電廠雖昂貴,但一旦運轉成本皆可逐年回收,且核電價值在於其原料便宜穩定,除了全民受惠外,核電便宜穩定的優勢也可助長經濟發展。設備老舊的核一及核二,尚且可以延役,假設核四確實安全無虞,那麼為什麼不予以商業運轉。
事實上「沒有誰有資格可以說停建核四」,大法官13年前作出的第520號解釋已說明,扁政府停建核四是違憲的,「現在冒然停建核四,恐怕會違憲」。
立法部門已經通過預算,如果行政部門片面宣布停建,「是完全違背行政跟立法之間的分際,讓人家覺得行政部門獨裁專斷」,是違憲、違法的行為。
台電表示,如果停建核四,在核一核二核三可能除役,而替代能源又沒著落的情況下,最快2015年就會缺電、限電,而且大量增加天然氣發電,每度電可能飆漲0.38元,投資額大砍700多億,產業將外移,失業人口甚至增加2.8萬人。
「核四是台灣在過渡期適用的能源,在核一、核二與核三廠先後除役後,沒有其他更適合的基載能源,就必須善用核四」,核四早做比晚做來得好,核四的未來若不及早定位,錢還是不斷燒下去,成為國家最大的痛,當年支持續建核四的蘇貞昌,今日竟成為反對續建的急先鋒,前後搖擺反覆不一,徒然製造無謂的內耗。
「非核家園」是政府既定的政策,「核四」公投的主要目的在於從「立即達成」與「逐漸達成」兩案中作選擇。政府不能一味地屈服於民粹,要進行有效的領導,公投乃屬於最終的手段,不到最後關頭,實不應輕言一試。正因歷年來政府舉棋不定,才會予有心人士操弄的空間;雖然核四議題的討論眾聲喧嘩,但是在核四安全議題方面,卻聽不到真正的專業聲音。既然在野陣營全力阻撓國民黨版公投案,我們何不順勢將戰線再拉回占優勢的立院,即可輕鬆解套。


究竟是誰沒有教好誰?

究竟是誰沒有教好誰?
劉盛良
318學運」過後,交大校長吳妍華日前向警方道歉,「沒有把學生教好!」。不料卻引發學生抗議,冷嘲熱諷「對不起,我們沒把校長教好」。吳校長被迫向學生發出道歉聲明,還對學生的「能自治」表達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另一方面,台大法律學院院長謝銘洋則表示,交大校長沒資格講那句話,最有資格講這句話的是台大法律學院,「我們真的沒有把學生教好,沒把馬英九教好!」
台大法律學院、台灣本土法學雜誌日前舉辦「公民不服從」的啟動及界限座談會,解析318學生進駐國會的程序正當性,以及相關民事及刑事的法律效應。
謝銘洋致詞時說,「我們真的沒有把學生教好,沒把馬英九教好!」他認為,服貿協議是國家大事,執政者卻迴避監督;政府失能後,學生才站出來,展開公民不服從運動,事後竟被秋後算帳、司法追殺。
但是,放眼政壇不分朝野,曾經掌權、現在掌權,多的是台大法律系畢業,扁、馬兩任總統不說,還有副總統呂秀蓮、歷任行政院長蘇貞昌、謝長廷,選過總統準備再選的蔡英文,再算上歷任公職則數不勝數。
法律人熱心國是,投入政治,理應是好事一樁,奇特的是,這些法律人對貪汙、司法關說、乃至憲政為何物,界定各有一把尺,台灣民主沒因為他們而步上「法治」的文明階段,相反的,對「法治」與「憲政」的歧見還愈拉愈大,一方痛斥「暴政」,另一方痛罵「暴民」。「海角七億」的最佳男主角,前總統陳水扁也是台大法律系的高材生,怎不見台大法律學院教師出面向社會道歉?台大法學院長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對學生的表現應多予鼓勵,何忍苛責?
馬英九是中華民國選民直接選舉,獲得689萬多票選出來的總統,每一張選票都代表了神聖的付託,任期有四年,目的是捍衛中華民主憲政,實行法治,民主和法治是一體的。國會不是憲政架構內的獨立王國,學生或者是社會團體並不是人民選出來的代議士,他們闖入立法院,跟小偷盜賊破門而入沒什麼兩樣。
帶頭的學生已經26歲,一般人早就是社會人士了,他們卻不需要讀書,成天街頭運動,揮舞拳頭,要推翻這個推翻那個,為何不真正從政呢?何必假裝成純真的學生?既然有信心獲得民眾的支持,那就在民選的制度中證明自己的代表性。組織你們的同伴參加選舉,取得政權和國會多數,照你們的辦法制定法律,推動政策,既然有信心代表民意,那為什麼不走一條康莊的民主大道?
我們不免合理懷疑,是不是有些特定的所謂群眾領導打著一些表面上無害、正當的要求,以分進合擊的方式,有意配合特定的政黨與政治人物在進行政治鬥爭,他們反對的不只是黑箱作業,在意的不全是溝通不足,要求的不單純的分享權力,而實際上是一場經過包裝後的政治及統獨鬥爭。這是不是一場打著民主訴求反對民主體制的民主內戰,值得大家深思與警惕。
馬總統充分體認到全球化及市場化是一個無法抗拒、不能逆轉的趨勢,時間已經不在台灣這邊,而機會與市場一經失去就難贏回,台灣無論如何都必須搭上區域經濟整合列車,對外開放才是硬道理,而這也是台灣唯一的出路和活路。因此,一向遵守法制的馬總統,堅持服貿可以嚴審,但不能退回,更不應該把議題導向統獨爭議及政治鬥之中。否則非但不是愛台,而是害台的政策。
馬總統一再強調他的施政原則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展望未來,為了台灣將來著想,嚴審過後早日簽署兩岸服貿協議,既對外展現台灣開放的決心,也有利於說服大陸不再對台灣掣肘,這才是對台灣最佳的選擇。



學生講民主就應儘速將國會還給全民

學生講民主就應儘速將國會還給全民
劉盛良/國策顧問

學生反服貿運動延續至今已經超過半個月以上,不但沒有退場的跡象,「學生」反而成為全台灣最具權力的身分與表徵,從霸占議場、攻占行政院,竟然反客為主,連立委進入立院也遭到學生的盤查與阻擋。似乎學生已取代立委成為指揮警察、指揮總統的最高人民代表。
從學生占領立院開始,政客與許多媒體,因為投鼠忌器或各自立場,一味討好學生。對學生違法偏差行為,刻意加以美化,甚至變本加厲,衍成神化,讓學生迷失自己。以為目的正當即可不擇手段,不知法治為何物。
在占領行政院時,偷竊、侵占、吃了行政院副秘書長蕭家淇的太陽餅,不但未受到譴責,受害者反而被揶揄戲弄一番。警方依法驅離,政客與媒體只有立場不管是非,焦點全集中在警察暴力,而學生違法卻不聞不問。如此將學生一路驕寵縱容,養成不知天高地厚的權力巨獸。
民主國家的任何議會議場,都非人民實施集會自由權利場所;凡以暴力侵入霸占國會並脅迫或妨害立委行使職務者,都將構成刑法第135條第2項、第136條及第150條之聚眾妨害公務罪。首謀及下手實施者應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徒刑;在場助勢者處一年以下有歧徒刑。學生不能逕執「公民(學生)運動」而冀求脫免法律責任。
著名的台海議題專家卜道維說,民進黨從去年六月起即反對簽署服貿協議,並阻撓立法院審議此一協議,秋天開始的立院特別會期,民進黨持續干擾有關此一協議之討論,到317的前一星期,民進黨一再阻止服貿協議進入立法院院會的審議,這應該就是何以國民黨強力在318把協議由委員會進入院會討論。當晚學生就占據立法院,令人稱奇。「國民黨指控民進黨策動此事,很多人相信此一指控。一些民進黨政治人物當晚出現在現場;民進黨也再次日對學生的行動背書,並鼓勵全體黨員支持學生的非法占據」。
卜道維表示,民進黨的問題在於自己是立法院的少數黨,所以只要涉及關鍵利益,或符合選舉動員的目標,民進黨會用盡一切方法阻止國民黨,「利用這些議題以獲取政治利益」。他說台灣民主正在轉型,面臨一些挑戰,「有些挑戰是來自民進黨」。
前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容安瀾表示,學生對服貿協議的種種關切,值得各界深入思考;但學生不應以占據方式干擾政府運作,政治人物鼓動學生這樣做令人遺憾。「身為美國人,我非常尊重言論自由,但是我不贊成那些干擾政府之行動,不論是對立法院或行政院」。
民進黨自己的民調都說民眾最不滿的是其「逢中必反」。在經濟上,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牽動2300萬人的生計;在政治上,它是安全的威脅,卻也是必須交往的對手。對於這樣的夥伴兼對手,往來時當然要攻守兼備,設法智取。民進黨若永遠必反,只有自暴其短,對中共束手無策,必將被中共玩弄於股掌之上。民進黨必反的格局,何止「逢中必反」,它還「逢馬必反」、「逢藍必反」,其實是藉「反中」來「打馬」。民進黨只能用必反的策略在國內對付國民黨,牽制馬政府,對中國大陸卻無可奈何。如此徒然造成台灣的內耗,讓大陸坐收漁利,這不僅不是愛台,反而害台。民進黨在《服貿協議》審查過程中,隱藏著其許多政治利益算計,如此為了政黨的利益卻犧牲全體國人的利益,是非常不道德齷齪手段。
歐美各國沒有一個國家在承平時期,學生可以占領國會,台灣的民主聖殿竟遭學生長期占據,真是國恥。如果因為議場被占據,就將努力將近一年《服貿協議》撤回,才是真正無能政府的表現。政府絕不能屈從非法學生無理的予取予求。民主的真諦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立法本來就是要協商,如果少數黨抵制不成就霸占主席台,甚至放任學生霸占整個國會議場,還宣稱這叫做「公民參與」,與他們對話只准接受他門的答案,別的選項一概免談。這能叫民主嗎?
另一方面,當今學生的集結靠網路社群的動員,多數學生對服貿的了解也是來自網路的「懶人包」。政府的執政團隊也應該多從這方面下工夫,才能因應網路滑世代的來臨。行政院係全國最高行政中心,不容片刻停擺,驅離學生占領,乃不得已的作法,絕對有正當性,不容別有用心的人污衊。但行政、立法兩院平時即有警備布署,竟然如此不堪一擊,那麼容易得手,可見承平日久,警備心態鬆懈,反應不夠迅速,是有很大的檢討空間。
政府決策通常太依賴菁英,所謂菁英,通常包含權位高的人、財產多的人和專業強的人,容易過度自信,很難開放心胸傾聽,若加上公聽會流於形式,就會使公民對政策產生信賴危機。政府決策若不能跳脫菁英的圍繞,形成多數民眾參與的隔閡,將來公民社會運動仍會層出不窮。
同時政府必須要有扭轉民意的完整論述,在處理兩岸事務時力求程序之正當,並及早向民眾進行充分的溝通,把反中鎖國的支持度大幅降低,政府的兩岸政策才能順利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