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萬巒豬腳厡產地─萬巒

萬巒豬腳厡產地─萬巒
江彥震
近年來以『萬巒豬腳』聞名全國的萬巒,位於屏東縣境的中部近山,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是六堆客家中先鋒堆。「萬巒」古稱「蠻蠻」,也作「萬蠻」,為一平埔族之社,萬巒此地名似乎是由此轉化而來。而萬巒當地居民讀此地名多作「蠻蠻」。居民多閩客混居,以客家略多,客家人主要分布西部的萬巒、萬和、萬全、鹿寮、頭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硫黃崎等聚落,閩南人則居東南的佳和、佳佐、老藤林、新厝、新置等地,亦有加匏朗、赤山、萬金平埔人村莊。
1698年屏東濫濫庄的張、溫、鍾、林等姓青年,沿東港溪來到今日的「萬巒」開墾,一日牛群失蹤,大家出動找尋,於今萬和村和李姓宗祠旁,發現牛群在一噴水大池塘中戲水。眾人乃遷居來此倚水而居,村民認為這噴井乃仙人所賜,於是就稱為仙人井。由於池塘附近溪中到處可捉鰻魚,居民就將這個地方稱為「萬鰻」,「萬鰻」的客語發音與「萬巒」極為相近,所以就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萬巒」。

本鄉鄉民宗教信仰自由多元,因此各教派之寺廟、宗祠、教堂、佛堂甚多,其中以“萬金聖母聖殿”於1861年建立,並被列為全縣三級古蹟較具規模。萬金開教亦始於1861年,由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剛神父從高雄前金步行往返傳教。1863年建立第一座土塊聖堂,當年共領洗83人,是為首批教友。但逐漸萌發茁壯的信仰,此時卻遭到仇教者及宵小諸多陷害並破壞,期中更屢次火燒聖堂,搶奪教會及教友財產、糾眾械鬥為甚。所幸,神父和教友們在團結中依賴天主、聖母的護佑,終能化解一次次的困厄。
1865年,南部大地震,聖堂牆壁倒塌大半,經銀方濟神父在教友支援下修建如初。那時,虔敬聖母的教友廣受神恩,歸化領省者日愈增多,聖堂顯得狹小,而有了興建大堂之構想。186910月,良神父購置一片林地即今堂址,並在12月依西班牙古堡式建築鳩工建造,費時一年,於1870128日舉行開堂大典,並以『無染原罪聖母』為教堂主保,為現今聖殿『慶堂』之由來。
新堂寬45尺、長116尺、壁高25尺、牆厚3尺,不用鋼筋而以碎石、石灰、黑糖、蜂蜜、木棉及火磚等混合代之,堅硬無比。曾令蒞此考察的中外人士嘆為觀止,稱讚不已!建築材料則由福州把福杉結成木筏,隨海漂流至東港,再以牛車運回。泥、木匠大多來自福州、廈門、澎湖。聖堂大鐘則遠自西班牙運來,遊行用的聖母轎則由福建名彫刻家鐫刻,美侖美奐,百餘年來均完整無缺。1872年,良神父再以『財團法人聖徒會』名義購地數十甲,並無限期低價租賃給教友,使120戶貧困家庭獲得照顧並改善生活。
1874年,清廷船政大臣沈葆禎奉命巡視南部開山工程,途經萬金莊,目睹莊嚴宏偉聖母大堂座落在安和靜諡的農村,神父中國化,教友和樂團結,認為教會可以敦風礪俗,又可做撫番工作。消弭種族歧見,於是奏請皇上支援傳教工作。同治皇帝乃特親賜『奉旨』照准及『天主堂』聖石,於1875年鑲在聖堂正面山方,自此官兵路過必下馬行禮。
1984720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敕封高雄教會,萬金莊聖母無染原罪大堂為『宗座聖殿』。同年,內政部亦核定為屏東縣文化遺產第三號三級古蹟。萬金聖母聖殿,位於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背依大武山,居民約有5,000餘人,勤儉惇檨,絕大多數信仰天主,虔敬聖母。萬金聖母聖殿是台灣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在東亞華人的教區中,羅馬天主教廷冊封兩座「聖母聖殿」,大陸上海余山有一座,另一座就是萬金教堂。
西方道堂位於萬巒鄉東隅大武山麓,登臨其境,可俯微全鄉美景。後山為廣闊的果樹林,右側一湖名青蛙潭,是一座遠近知名的道教院,平日燒香祈福攬勝觀光的人潮絡繹不絕。

劉氏宗祠,位於萬巒鄉五溝村,於1870年間建立佔地約一引地,為劉氏宗親後裔祭祀列祖列宗祠堂,每年春秋二祭,祭告祖先,所有宗親後裔從各地趕來祭拜祖先,盛況熱鬧且莊嚴,是一所劉氏子孫,血脈相連,追念祖先的精神堡壘。劉氏宗祠是一座二進式三合院,是台灣南部地區各宗祠中保存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幢,正堂前兩側各書一句:『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係勉勵後代子孫做人處事銘言。

映泉禪寺位於大武山麓下萬巒鄉五溝村東興庄外與中興橋頭交界處,是1921年創建,日據時代開山,到現在寺中還有濃厚的日本風情。經過開專、開照法師從大陸召來建廟名師開創,近十年各方善士大力支持,映泉禪寺金碧輝煌,建築雄偉,庭院有日本宮燈、噴泉,廣場保留80年挖掘的古井。
村落裡的西盛路還有鍾家祠堂、偉芳公祖堂、觀海山房、天祿閣等客家古厝。社區公園有「水流東」溪流,溪水清澈,楊柳低垂,頗有英國康河味道。五溝國小紅瓦建築與客家紅磚瓦三合院相輝映,學校蒐藏許多古農具。五溝村元宵節有「攻砲城」民俗活動。 
自行車道由屏東縣政府、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及萬巒鄉公所等單位共同合作,以當前強調尊重自然的「生態工法」施作的東港溪萬巒鄉琉黃村段整治工程,於2004年完成,沿岸水影生姿、綠草如茵,萬巒鄉公所據此提出自行車道規劃後,經由關心人士協助向行政院體委會爭取經費補助建構施工,正式呈現在鄉親面前,該車道全長6公里,而沿溪車道部分則計有1.5公里,以採排水性良好的連鎖磚鋪設,沿途栽種草皮及風鈴木等植栽,景致怡人,除清澈溪水外,更可見牛群覓食其間,不論您是散步遠眺或騎車兜風,都是您知性、生態旅遊優質的新選擇。
在冬季東港溪及佳平溪上游均是枯水期,但東港溪琉黃村段卻是流水潺潺,且溪水清澈,這是因該河段是伏流河水湧出地所致。據調查統計該河段約有水鳥40餘種,是民眾賞鳥的好地方,遠眺南、北大武山,令人心曠神怡,位於東港溪及佳平溪合流處興建觀光吊橋(萬巒吊橋)20106月竣工,於626日舉辦通車典禮,增添鄉民休閒新去處,並促進休閒產業之發展。

萬巒主要以豬腳美食聞名於世,其中已有六十年歷史的「海鴻飯店」,萬巒豬腳已傳承至第三代由兩兄弟共同經營。其萬巒豬腳所以聞名,主要在它的特殊製作過程及獨特的配方與佐料。豬腳全部採用豬的前肢,放入特別中藥密方,不使用不良添加物。豬腳不油膩,而皮、肉、筋,韌中帶脆的感覺,加上肉質鮮嫩多汁,讓人享用過後讚不絕口。
「萬佳豬腳店」萬佳豬腳主要是豬腳經過仔細挑選,並以最佳的材料進行調理,再以精心調配的調味料,以養生中藥材與三種酒精燉,讓調味料的美味,充份滲入豬腳裡,吃起來自然每一口都是人間美味了。調理完成後,豬腳並不時興趁熱吃,反而放冷再吃,這是豬腳在味蕾上最大的享受。

「林家豬腳」秉著最初的堅持與信念,為每位喜愛萬巒豬腳香的顧客,端出滿桌精緻好菜。每隻精挑細選的豬腳,與精心調製的醬料,數十年如一日的執著,只為滿足人們記憶中難以取代的好滋味。一塊肉、沾點醬,在入口的剎那,洋溢在人們臉上的幸福。
「大人物豬腳店」堅持養生概念,故講究原料新鮮度,有機而無農藥殘留。該店突破傳統豬腳滷製方法,以紅麴入料浸泡滷製,讓豬腳多點健康養生元素。老板深覺每間餐廳業者對待客人的態度應該是讓每位客人都能有大人物般感受,故店名取為「大人物」。
「熊家豬腳」熊家豬腳,原以粿條聞名萬巒鄉,在一位廣東籍廚師建議下,將滷豬腳放進店裡的菜單,其特殊的好味道經一傳十、十傳百的口耳相傳,演變至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萬巒豬腳」。其豬腳油而不膩,特殊咬感獨步全國,吃過的客人總是一吃就愛上。
「萬泰豬腳」 店家認為萬巒滷豬腳之技術大同小異,關鍵在於滷汁內所含之中藥材品質良劣,以及沾醬汁所使用的醬油品質好壞而定。堅持每日所販售之豬腳均屬限量滷製,堅持新鮮原味、小火慢燉,務必讓每隻豬腳裡外均滷透入味。


萬巒重要的景點之一,穎達生態農場,位於沿山公路的牛角灣溪邊,即瑪家鄉佳義村和萬巒鄉成德村交界,佔地五十多公頃,早年本要興建高爾夫球場,因故停建後,地主儘量不去干擾它,僅依地型規劃為生態保育區、觀賞植物區,露營活動區、荔枝園、鳳梨園、造林區,保存原始的風貌。園內曾發現頻臨絕種的朱鸝,而稀有保育的黃鸝數量頗多,其他各種留鳥及候鳥數量有五十多種,罕見的台北赤蛙以此為家,其他發現一百六十三種植物、十二種兩棲類動物,因此是屏東主要賞鳥據點之一。羊群及駿馬常在青草中悠遊吃草,台灣獼猴在樹頭出沒,蟲鳴蛙叫及彩蝶飛舞弄姿。[20140719]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鄭成功復台名將─劉國軒

  鄭成功復台名將─劉國軒
                  江彥震
        鄭成功收復台灣,對中華民國歷史具有關鍵性的影響,若當年鄭成功沒有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因此台灣人不能不了解鄭氏王朝對台灣的重要性。
        而劉國軒則為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善於利用間諜,掌握敵軍的詳細動向,因此經常戰勝,於是乎有「劉怪子」的稱號。劉國軒是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重要將領,但在澎湖海戰擔任統帥,卻被施琅擊敗。戰後不但反對出兵攻佔呂宋延續東寧國祚,甚至力主舉國投降滿清,幼主鄭克塽最終從之,鄭氏王朝從此滅亡。後來,日據時連橫撰寫《台灣通史》,將其立於《列傳》之中。
        劉國軒,字觀光,崇禎二年(1629年)生於福建客家首府汀州長汀縣四都鎮榮坑村一個普通農民家中。他自幼受客家文化熏陶與山區艱苦環境的磨煉,養成了正直、果敢、堅定頑強的品格。以胸藏韜略,智略聞名鄉里。1644年,兵燹波及劉國軒的家鄉,鄉民結寨自保,劉國軒曾獻伏兵計,並親自指揮鄉民大破擾民之敵,略申其將兵之才,此時他年僅15歲。
        1646年,18歲時,清軍進入福建,劉國軒因家庭變故,往投清軍,他隻身赴漳州,投軍清兵左營遊擊林世用門下,初為門卒,後為城門樓總,守漳州北門。在為清軍效力期間,劉國軒曾受到原明鄭將領,時為他的頂頭上司,清軍總兵施瑯的賞識,但畢竟職卑人微,儘管他在軍事上有所表現,也始終只是一個下級將領,聲名不顯。這一時期,他也與民間反清的明遺民、名士林晉庵等往來密切,似曾思投往鄭成功的軍隊效力。
1654年,鄭成功圍攻漳州,劉國軒積極策反清軍守將獻城納款。十二月初一日,劉國軒夜引鄭軍入城,兵不血刃,迫使清漳州守將張世耀等降鄭。事畢,初四日,劉國軒被授予都督僉事,管護衛後鎮事。

  鄭成功謀略自任,馭兵用將以勇武為先,劉國軒依然未受重用。鄭軍號令嚴明,劉國軒曾嘗敗績,時
陳永華知其有將略,免其死罪。1656年鄭成功北伐南京永曆十三年(1659年)圍攻南京時,劉國軒僅為右虎衛隨徵營副領兵。後正兵鎮缺員,劉國軒被推為候選之一,然終以資歷不若而未能獲任。
  
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初,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劉國軒被授為收復台灣的前軍大將。421日他隨鄭成功所率的2.5萬大軍,200餘艘船艦,從金門出發,橫渡波濤洶湧的海峽,直逼台灣。430日,鄭軍在台灣鹿耳門勝利登陸。接著,很快就攻佔了荷軍重要據點赤嵌城。鄭軍所到之處,受到台灣原住民和漢民的熱烈歡迎,「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士民男女壺漿迎者塞道」。
  攻佔赤嵌城後,荷蘭侵略軍總督揆一,仍龜縮在熱蘭遮城內負隅頑抗。劉國軒又率部參加了圍城戰鬥。他們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擊潰了從
巴達維亞派出的荷蘭援軍,切斷了城內荷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絡。隨後,又改圍城為攻城,重創荷軍。陷入絕境的揆一,不得不於166221日繳械投降。在台灣持續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劉國軒身先士卒,與都督馬信等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的反撲,為收復台灣立下汗馬功勞。
1662年,鄭成功去世,鄭氏內亂,鄭襲策劃自立,劉國軒曾與其事,被授管鎮兵。後鄭襲失敗,劉國軒因非鄭襲心腹,鄭經未深究其責。鄭經嗣位後,命劉國軒駐守雞籠山。劉國軒逐漸掌握了鄭氏的軍事大權。 
        永曆十八年(1664年)鄭經退守台灣,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派劉國軒前往半線屯田,此一措施卻發生所謂屠村事件該事件的導火線是鄭氏為了解決軍隊糧餉問題,實施「寓兵於農」的策略,也就是諸將士平日分散各耕地,按鎮分地、按地開墾,大批鄭軍在臺灣西南部平原屯田墾殖,拓墾的田地超過一萬八千四百五十四,此行動不但造成原住民失去其傳統生活領域,更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導致雙方發生數次衝突。1669年鄭經以劉國軒管鎮兵,後歷任左、右武衛,與陳永華、馮錫范鼎足而三,成為鄭氏政權的頂梁柱。
鄭氏王朝擴張領土的行動,威脅到統治台中一帶的大肚王國。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大肚社沙轆社、斗尾龍岸社舉兵反抗,這次事件規模不小,就連鄭經自己也親征。劉國軒先後擊敗沙轆社、大肚社,將沙轆社的平埔族從數百人屠殺只剩6人,逼迫大肚社遷往埔里,水裡社(現改稱龍井鄉)逃往水裡。再和鄭經一起進攻斗尾龍岸社,雙方互有勝負,殘餘居民退守山區,鄭軍只燒毀其聚落就撤退。

        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吳三桂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清,即所謂三藩事變。耿精忠遣人入臺請鄭軍入閩為援,鄭經命劉國軒等於四月督兵入思明(今福建省廈門市)。然而,耿精忠以鄭氏兵不滿萬、船不滿百,遂輕之而罔顧前約。耿鄭由是反目,十月,耿精忠20,000人進攻泉州,鄭經派劉國軒迎戰。兩軍在塗嶺相遇,劉國軒派兵繞到耿軍後方將其擊敗。耿精忠旋復降清。劉國軒繼而率軍入廣東
         1675年五月,鄭經與耿精忠和解,改派劉國軒增援潮州總兵劉進忠,對抗尚之信五月經過長久僵持,鄭軍糧食不足,劉國軒退往鱟母山,並把剩餘的糧食擺在車上,設法穩定軍心。尚之信繞小路來進攻,鄭軍因無法撤退而冒死突進,劉國軒再追擊敗退的尚軍,總共斬殺20,000人、俘虜7,000人。這場戰鬥鄭軍只以數千人,就擊敗清軍數萬人,劉國軒的勇名因此威震粵東1676年二月,他入鎮廣東惠州,與吳三桂的勢力劃界而守,週旋劉進忠尚之信之間。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可喜病情惡化,加上吳三桂攻陷肇慶韶州等地,廣東清軍人心開始動搖,尚之信只得加入反清陣營,並割讓惠州給劉國軒。可是鄭軍於十月11月)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餘領地相繼被攻陷,局勢開始對鄭氏王朝不利。永曆三十一年(1677年),劉進忠、尚之信都已投靠清朝,劉國軒以惠州難以防守,六月,劉國軒奉命棄守惠州,兵民夾道饋食以送。 退回廈門和鄭經會合。
        永曆三十二年(1678年)二月,鄭經以劉國軒為中提督,總督諸軍,且獲行事便宜之權。其受命之日,正值鄭軍盡喪八閩七府地之時。劉國軒率軍出擊,連戰連捷,取得江東橋、祖頭山等役勝利,克平和、漳平諸縣,進圍海澄。清軍聞訊,各路援兵蜂擁而至,劉國軒恃其所長,忽水忽陸,清軍無論滿漢,皆疲於奔命。鄭經企圖恢復之前的聲勢,以劉國軒為統帥進攻海澄。劉國軒先於二月十日310日)燒毀江東橋,切斷漳州、泉州之間的聯繫。不過清軍陸續趕來增援,劉國軒便在漳州、海澄一帶進行游擊,使得清軍無法判斷他的意圖,只能在各地來回奔波。劉國軒先後擊敗水頭、祖山兩地的清軍,並於三月十八日(58日)開始包圍海澄。
        劉國軒為了孤立海澄,在城外挖水道,引河水來包圍城池,水道外再挖壕溝,並在壕邊安置大炮。五月清軍奇襲在祖山的劉國軒,並試圖填平城外的壕溝,卻遭到劉國軒炮擊,清軍死傷慘重,再也沒有能力解救海澄。經過長久的包圍,海澄嚴重缺糧,清軍甚至吃馬骨頭充飢,劉國軒終於在六月初十(728日)攻陷海澄。在海澄之役中,劉國軒預置伏兵於海澄城外,再以數百人,手摯火把旗幟,在遠處活動,城中清軍遠望火光以為援軍來到,於是開門出戰。一開門就中了劉國軒之計,在城外的伏兵加以攻擊,就在爭戰中,海澄清軍看到遠處的火光快速的消熄,以為援軍全被消滅,一時清軍大驚,相互踐踏奔回城內。劉國軒早已派了勇士,著清軍服順便混入城中,再城中放火燒糧,火光沖天,海澄遂破,清將段應舉等自縊,三萬清軍投降。
        如此劉國軒僅以少數兵力與清軍相持二、三年之久。此後,鄭軍乘勝又圍漳州,取長泰、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縣、再圍泉州並陷泉州屬邑。調泉州鄉勇充伍,並移鄉勇之眷口到台灣,如此可防止脫逃,又可增加生產。並以此項功績受封征北將軍、武平伯。
        接著劉國軒佔領泉州全部的屬縣,只剩泉州府繼續堅守,經過二個月的包圍仍無法攻陷。這時防守定海的蕭琛被清軍擊潰,謊報清軍大舉出動,鄭經因此召回劉國軒,清軍趁勢奪回失去的領地。後來鄭經發現真相,將蕭琛處死,再派劉國軒進攻漳州。九月十九日(113日)劉國軒率領20,000人,和清軍在龍虎山(或叫蜈蚣山)交戰,劉國軒連續擊退胡圖姚啟聖兩隊,卻遭耿精忠擊敗 
        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劉國軒佔領果堂寨,和固守江東橋的姚啟聖對峙。劉國軒打算強化果堂寨的防禦,率領2,000人在果堂寨後方的坂尾築寨,工程還沒完成,就遭數萬清軍的攻擊。劉國軒靠大炮壓制清軍攻勢,再以火銃追擊敗退的清軍,坂尾寨得以順利完成。
同年,清朝厲行禁海遷界,鄭軍糧餉不繼,金廈兩島居民賦役日重,怨聲四起。三月,劉國軒為減輕百姓負擔,自請停俸,併為其轄下士兵助餉三個月,吳淑、何佑、江勝、林升等將領亦循其例。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鄭軍因長久缺糧,軍心開始動搖,海澄向清軍投降。劉國軒只得返回廈門,卻發生軍隊暴動,劉國軒認為廈門已無法固守,便和鄭經一起退回台灣。鄭經約8個月後去世,由鄭克塽繼位延平王,劉國軒受封武平侯,前往澎湖修築砲台防範清軍。
        永曆三十七年六月十六日(1683710日)施琅進攻澎湖,劉國軒靠著炮船擊退清軍。到了二十二日(16日),風向突然從西北風轉成南風,施琅順著風勢擊敗劉國軒。劉國軒於澎湖海戰中敗於施琅,潛回承天。戰後,宰輔馮錫範召開文武會議,與黃良驥洪邦柱以及中書舍人鄭德瀟共同奏請幼王鄭克塽攻佔呂宋島,以延續鄭氏王朝的國祚。施琅此時派遣曾蜚前來東寧招撫,並以總兵之職招降劉國軒,劉國軒因而主張舉國投降滿清,並且拉攏馮錫範以及眾多將領,七月十五日(95日)和鄭克塽一起向施琅投降。東寧遂亡。
        同年底,劉國軒奉令晉京,受到清朝政府的隆重接待。1684年三月初六日康熙帝褒獎他順應大勢,歸順有功,授他為天津衛總兵,委以扼守京畿門戶重任。十二月十三日,劉國軒授順清侯。1685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賜劉國軒京城宅第。劉國軒在天津任上,為官清正,不愛錢,大力興修水利,推廣水稻種植方法,提倡文教,深受百姓愛戴。康熙三十二年(1693),劉國軒在天津病逝,終年65歲。康熙皇帝追贈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封號,賜葬順天府蘇家口。[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