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彥震
鄭成功收復台灣,對中華民國歷史具有關鍵性的影響,若當年鄭成功沒有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因此台灣人不能不了解鄭氏王朝對台灣的重要性。
而劉國軒則為鄭氏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善於利用間諜,掌握敵軍的詳細動向,因此經常戰勝,於是乎有「劉怪子」的稱號。劉國軒是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重要將領,但在澎湖海戰擔任統帥,卻被施琅擊敗。戰後不但反對出兵攻佔呂宋延續東寧國祚,甚至力主舉國投降滿清,幼主鄭克塽最終從之,鄭氏王朝從此滅亡。後來,日據時代連橫撰寫《台灣通史》,將其立於《列傳》之中。
而劉國軒則為鄭氏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善於利用間諜,掌握敵軍的詳細動向,因此經常戰勝,於是乎有「劉怪子」的稱號。劉國軒是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重要將領,但在澎湖海戰擔任統帥,卻被施琅擊敗。戰後不但反對出兵攻佔呂宋延續東寧國祚,甚至力主舉國投降滿清,幼主鄭克塽最終從之,鄭氏王朝從此滅亡。後來,日據時代連橫撰寫《台灣通史》,將其立於《列傳》之中。
劉國軒,字觀光,明崇禎二年(1629年)生於福建客家首府汀州的長汀縣四都鎮榮坑村,一個普通農民家中。他自幼受客家文化熏陶與山區艱苦環境的磨煉,養成了正直、果敢、堅定頑強的品格。以胸藏韜略,智略聞名鄉里。1644年,兵燹波及劉國軒的家鄉,鄉民結寨自保,劉國軒曾獻伏兵計,並親自指揮鄉民大破擾民之敵,略申其將兵之才,此時他年僅15歲。
1646年,18歲時,清軍進入福建,劉國軒因家庭變故,往投清軍,他隻身赴漳州,投軍清兵左營遊擊林世用門下,初為門卒,後為城門樓總,守漳州北門。在為清軍效力期間,劉國軒曾受到原明鄭將領,時為他的頂頭上司,清軍總兵施瑯的賞識,但畢竟職卑人微,儘管他在軍事上有所表現,也始終只是一個下級將領,聲名不顯。這一時期,他也與民間反清的明遺民、名士林晉庵等往來密切,似曾思投往鄭成功的軍隊效力。
1654年,鄭成功圍攻漳州,劉國軒積極策反清軍守將獻城納款。十二月初一日,劉國軒夜引鄭軍入城,兵不血刃,迫使清漳州守將張世耀等降鄭。事畢,初四日,劉國軒被授予都督僉事,管護衛後鎮事。
鄭成功謀略自任,馭兵用將以勇武為先,劉國軒依然未受重用。鄭軍號令嚴明,劉國軒曾嘗敗績,時陳永華知其有將略,免其死罪。1656年鄭成功北伐南京,永曆十三年(1659年)圍攻南京時,劉國軒僅為右虎衛隨徵營副領兵。後正兵鎮缺員,劉國軒被推為候選之一,然終以資歷不若而未能獲任。
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初,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劉國軒被授為收復台灣的前軍大將。4月21日他隨鄭成功所率的2.5萬大軍,200餘艘船艦,從金門出發,橫渡波濤洶湧的海峽,直逼台灣。4月30日,鄭軍在台灣鹿耳門勝利登陸。接著,很快就攻佔了荷軍重要據點赤嵌城。鄭軍所到之處,受到台灣原住民和漢民的熱烈歡迎,「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士民男女壺漿迎者塞道」。
攻佔赤嵌城後,荷蘭侵略軍總督揆一,仍龜縮在熱蘭遮城內負隅頑抗。劉國軒又率部參加了圍城戰鬥。他們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擊潰了從巴達維亞派出的荷蘭援軍,切斷了城內荷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絡。隨後,又改圍城為攻城,重創荷軍。陷入絕境的揆一,不得不於1662年2月1日繳械投降。在台灣持續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劉國軒身先士卒,與都督馬信等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的反撲,為收復台灣立下汗馬功勞。
鄭成功謀略自任,馭兵用將以勇武為先,劉國軒依然未受重用。鄭軍號令嚴明,劉國軒曾嘗敗績,時陳永華知其有將略,免其死罪。1656年鄭成功北伐南京,永曆十三年(1659年)圍攻南京時,劉國軒僅為右虎衛隨徵營副領兵。後正兵鎮缺員,劉國軒被推為候選之一,然終以資歷不若而未能獲任。
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初,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劉國軒被授為收復台灣的前軍大將。4月21日他隨鄭成功所率的2.5萬大軍,200餘艘船艦,從金門出發,橫渡波濤洶湧的海峽,直逼台灣。4月30日,鄭軍在台灣鹿耳門勝利登陸。接著,很快就攻佔了荷軍重要據點赤嵌城。鄭軍所到之處,受到台灣原住民和漢民的熱烈歡迎,「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士民男女壺漿迎者塞道」。
攻佔赤嵌城後,荷蘭侵略軍總督揆一,仍龜縮在熱蘭遮城內負隅頑抗。劉國軒又率部參加了圍城戰鬥。他們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擊潰了從巴達維亞派出的荷蘭援軍,切斷了城內荷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絡。隨後,又改圍城為攻城,重創荷軍。陷入絕境的揆一,不得不於1662年2月1日繳械投降。在台灣持續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劉國軒身先士卒,與都督馬信等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的反撲,為收復台灣立下汗馬功勞。
永曆十八年(1664年)鄭經退守台灣,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派劉國軒前往半線屯田,此一措施卻發生所謂屠村事件。該事件的導火線是鄭氏為了解決軍隊糧餉問題,實施「寓兵於農」的策略,也就是諸將士平日分散各耕地,按鎮分地、按地開墾,大批鄭軍在臺灣西南部平原屯田墾殖,拓墾的田地超過一萬八千四百五十四甲,此行動不但造成原住民失去其傳統生活領域,更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導致雙方發生數次衝突。1669年鄭經以劉國軒管鎮兵,後歷任左、右武衛,與陳永華、馮錫范鼎足而三,成為鄭氏政權的頂梁柱。
鄭氏王朝擴張領土的行動,威脅到統治台中一帶的大肚王國。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大肚社、沙轆社、斗尾龍岸社舉兵反抗,這次事件規模不小,就連鄭經自己也親征。劉國軒先後擊敗沙轆社、大肚社,將沙轆社的平埔族從數百人屠殺只剩6人,逼迫大肚社遷往埔里,水裡社(現改稱龍井鄉)逃往水裡。再和鄭經一起進攻斗尾龍岸社,雙方互有勝負,殘餘居民退守山區,鄭軍只燒毀其聚落就撤退。
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清,即所謂三藩事變。耿精忠遣人入臺請鄭軍入閩為援,鄭經命劉國軒等於四月督兵入思明(今福建省廈門市)。然而,耿精忠以鄭氏“兵不滿萬、船不滿百”,遂輕之而罔顧前約。耿鄭由是反目,十月,耿精忠派20,000人進攻泉州,鄭經派劉國軒迎戰。兩軍在塗嶺相遇,劉國軒派兵繞到耿軍後方將其擊敗。耿精忠旋復降清。劉國軒繼而率軍入廣東。
1675年五月,鄭經與耿精忠和解,改派劉國軒增援潮州總兵劉進忠,對抗尚之信。五月經過長久僵持,鄭軍糧食不足,劉國軒退往鱟母山,並把剩餘的糧食擺在車上,設法穩定軍心。尚之信繞小路來進攻,鄭軍因無法撤退而冒死突進,劉國軒再追擊敗退的尚軍,總共斬殺約20,000人、俘虜7,000人。這場戰鬥鄭軍只以數千人,就擊敗清軍數萬人,劉國軒的勇名因此威震粵東。1676年二月,他入鎮廣東惠州,與吳三桂的勢力劃界而守,週旋于劉進忠與尚之信之間。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可喜病情惡化,加上吳三桂攻陷肇慶、韶州等地,廣東清軍人心開始動搖,尚之信只得加入反清陣營,並割讓惠州給劉國軒。可是鄭軍於十月(11月)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餘領地相繼被攻陷,局勢開始對鄭氏王朝不利。永曆三十一年(1677年),劉進忠、尚之信都已投靠清朝,劉國軒以惠州難以防守,六月,劉國軒奉命棄守惠州,兵民夾道饋食以送。 退回廈門和鄭經會合。
永曆三十二年(1678年)二月,鄭經以劉國軒為中提督,總督諸軍,且獲行事便宜之權。其受命之日,正值鄭軍盡喪八閩七府地之時。劉國軒率軍出擊,連戰連捷,取得江東橋、祖頭山等役勝利,克平和、漳平諸縣,進圍海澄。清軍聞訊,各路援兵蜂擁而至,劉國軒恃其所長,忽水忽陸,清軍無論滿漢,皆疲於奔命。鄭經企圖恢復之前的聲勢,以劉國軒為統帥進攻海澄。劉國軒先於二月十日(3月10日)燒毀江東橋,切斷漳州、泉州之間的聯繫。不過清軍陸續趕來增援,劉國軒便在漳州、海澄一帶進行游擊,使得清軍無法判斷他的意圖,只能在各地來回奔波。劉國軒先後擊敗水頭、祖山兩地的清軍,並於閏三月十八日(5月8日)開始包圍海澄。
劉國軒為了孤立海澄,在城外挖水道,引河水來包圍城池,水道外再挖壕溝,並在壕邊安置大炮。五月清軍奇襲在祖山的劉國軒,並試圖填平城外的壕溝,卻遭到劉國軒炮擊,清軍死傷慘重,再也沒有能力解救海澄。經過長久的包圍,海澄嚴重缺糧,清軍甚至吃馬骨頭充飢,劉國軒終於在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在海澄之役中,劉國軒預置伏兵於海澄城外,再以數百人,手摯火把旗幟,在遠處活動,城中清軍遠望火光以為援軍來到,於是開門出戰。一開門就中了劉國軒之計,在城外的伏兵加以攻擊,就在爭戰中,海澄清軍看到遠處的火光快速的消熄,以為援軍全被消滅,一時清軍大驚,相互踐踏奔回城內。劉國軒早已派了勇士,著清軍服順便混入城中,再城中放火燒糧,火光沖天,海澄遂破,清將段應舉等自縊,三萬清軍投降。
如此劉國軒僅以少數兵力與清軍相持二、三年之久。此後,鄭軍乘勝又圍漳州,取長泰、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縣、再圍泉州並陷泉州屬邑。調泉州鄉勇充伍,並移鄉勇之眷口到台灣,如此可防止脫逃,又可增加生產。並以此項功績受封征北將軍、武平伯。
接著劉國軒佔領泉州全部的屬縣,只剩泉州府繼續堅守,經過二個月的包圍仍無法攻陷。這時防守定海的蕭琛被清軍擊潰,謊報清軍大舉出動,鄭經因此召回劉國軒,清軍趁勢奪回失去的領地。後來鄭經發現真相,將蕭琛處死,再派劉國軒進攻漳州。九月十九日(11月3日)劉國軒率領20,000人,和清軍在龍虎山(或叫蜈蚣山)交戰,劉國軒連續擊退胡圖、姚啟聖兩隊,卻遭耿精忠擊敗 。
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劉國軒佔領果堂寨,和固守江東橋的姚啟聖對峙。劉國軒打算強化果堂寨的防禦,率領2,000人在果堂寨後方的坂尾築寨,工程還沒完成,就遭數萬清軍的攻擊。劉國軒靠大炮壓制清軍攻勢,再以火銃追擊敗退的清軍,坂尾寨得以順利完成。
同年,清朝厲行禁海遷界,鄭軍糧餉不繼,金廈兩島居民賦役日重,怨聲四起。三月,劉國軒為減輕百姓負擔,自請停俸,併為其轄下士兵助餉三個月,吳淑、何佑、江勝、林升等將領亦循其例。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鄭軍因長久缺糧,軍心開始動搖,海澄向清軍投降。劉國軒只得返回廈門,卻發生軍隊暴動,劉國軒認為廈門已無法固守,便和鄭經一起退回台灣。鄭經約8個月後去世,由鄭克塽繼位延平王,劉國軒受封武平侯,前往澎湖修築砲台防範清軍。
永曆三十七年六月十六日(1683年7月10日)施琅進攻澎湖,劉國軒靠著炮船擊退清軍。到了二十二日(16日),風向突然從西北風轉成南風,施琅順著風勢擊敗劉國軒。劉國軒於澎湖海戰中敗於施琅,潛回承天。戰後,宰輔馮錫範召開文武會議,與黃良驥、洪邦柱以及中書舍人鄭德瀟共同奏請幼王鄭克塽攻佔呂宋島,以延續鄭氏王朝的國祚。施琅此時派遣曾蜚前來東寧招撫,並以總兵之職招降劉國軒,劉國軒因而主張舉國投降滿清,並且拉攏馮錫範以及眾多將領,七月十五日(9月5日)和鄭克塽一起向施琅投降。東寧遂亡。
同年底,劉國軒奉令晉京,受到清朝政府的隆重接待。1684年三月初六日康熙帝褒獎他順應大勢,歸順有功,授他為天津衛總兵,委以扼守京畿門戶重任。十二月十三日,劉國軒授順清侯。1685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賜劉國軒京城宅第。劉國軒在天津任上,為官清正,不愛錢,大力興修水利,推廣水稻種植方法,提倡文教,深受百姓愛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劉國軒在天津病逝,終年65歲。康熙皇帝追贈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封號,賜葬順天府蘇家口。[20150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