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啤酒之父─胡均發






台灣啤酒之父─胡均發

江彥震

胡均發1915年出生於新竹縣寶山鄉,祖籍福建省永定區下洋鎮朱公村。12歲就讀新竹第一公學(即新竹國民小學),18歲考入臺灣商工學校。23歲考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附屬高等精工學院。25歲進入東京原口精密航空機株式會社任課長。19458月日本戰敗,臺灣光復,次年偕夫人自東京返台,同年3月入專賣總局(即煙酒公賣局)任股長,後任科長,曾率6人小組赴德國學習啤酒釀造先進技術,並引進設備與技術。胡均發全力投入啤酒業的釀造與發展。

爾後50餘年,臺灣啤酒榮獲日內瓦世界評審會金牌獎,實至名歸,胡均發被尊稱為“臺灣啤酒之父”。1951年調任臺灣第二酒廠廠長。1970年再調任第一酒廠廠長。19764月退休。嗣後他自己組建“經一機械公司”及“開南實業公司”,擔任董事長,企業效益極佳。

在社會服務方面,胡均發曾擔任臺北市體育會排球委員會主委12年,籃球及桌球理事8年。同時兼任臺灣科學振興會常務理事10年、理事長6年,世界客屬婦女協會創會會長,世界客屬總會副理事長。此外還受聘擔任河南省開封大學名譽教授及校董。1984年,美國加州安達遜大學授予他榮譽工學博士學位。1985年他不顧70歲高齡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大學進修,歷時1年,1986年榮獲第二個學位——哲學博士。

1992年,胡均發以“臺北市永定同鄉會大陸訪問團”顧問身分,首次回大陸探省祖籍地,回到下洋鎮朱公村尋根謁祖。199510月又率臺灣謁祖團回下洋,參加胡氏宗祠修繕慶典剪綵。1997年不顧年事已高,在女兒陪伴下回到龍岩,參加閩台客家文化活動。曾先後為祖籍地學校購置電腦、課桌椅,為重建胡氏大宗祠、設立基金會、修橋鋪路等捐資50餘萬元人民幣。對於故鄉公益事業,他熱心贊助。他每每賦詩記遊感懷,抒發對祖國和故鄉的摯愛,期盼中華炎黃子孫,早日和睦團圓。200010月在臺灣逝世,享年85歲。[20200728]

 


戰神─薛岳










戰神─薛岳

江彥震

薛岳,原名仰岳,字伯陵,18961227日出生於廣東省樂昌縣的客家人,陸軍一級上將,八年抗戰名將之一,曾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多次對日作戰勝利,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因此日軍又稱其為「薛老虎」。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總統自由勳章」和國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亦曾任「世界客屬總會」創會總會長。

因出生時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剛戰敗,其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祖籍湖南郴州汝城縣,據《薛岳自傳》,薛岳的爺爺從湖南的客家聚居地─汝城縣遷移到樂昌坪石,而坪石是一個距離湖南只有10公里的小鎮。

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春考入黃埔陸軍小學,1917年初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19187月,在保定軍校尚未畢業,便南下廣東,參加孫中山新建立的援閩粵軍,任司令部上尉參謀。不久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師機關槍營營長;1920年(民國九年)9月,隨軍回粵,討伐岑春煊所率的桂軍。當時粵軍參謀長鄧鏗(仲元)兼第一師師長,任薛岳為機槍連少校連長,第二年,機槍連擴充為營,薛岳升任營長。1921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鄧鏗奉令成立大總統府警衛團,由第一師參謀長陳可鈺任團長,薛岳、葉挺及張發奎分任第一、二、三營營長。同年8月,孫中山溯西江至桂林,設置北伐軍大本營,薛岳任孫文總統府警衛任務。成為著名的粵軍“三劍客”之一。

19223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破壞革命,將鄧鏗刺死,叛象漸明。4月,薛岳護送孫中山回粵,設大本營於韶關,6月初,又護送孫中山及夫人宋慶齡由韶關回廣州。616日淩晨,陳炯明公然叛變,令所部葉舉、洪兆麟等部隊圍攻粵秀樓和總統府。警衛團葉挺營堅守總統府前門,薛岳所部固守後門,戰鬥持續了10多個小時,警衛團保護宋慶齡突圍。葉挺全營在前面開路,薛岳率領機槍營殿后,將孫夫人送到嶺南大學校長鐘榮光所住石屋。孫中山則在事變即將發生前登上了永豐艦。

警衛團被沖散後,薛岳帶著部分警衛團戰士到珠江永豐軍艦,繼續守衛在孫中山身邊。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同林直勉等人秘密潛往廣西梧州平叛,正值粵軍許崇智部回師受阻被迫開往福州,軍事行動暫停。薛岳秘密地乘搭“大明號”輪船赴香港,轉往上海,向孫中山彙報廣西情況。

1924年,蔣介石率部東征討伐陳炯明,薛岳任粵軍第一師少將副官兼師參謀長。19252月,任第一軍第十四師副師長兼第十四團團長,在第二次東征中,常常以少勝多。由於戰果顯著,受到蔣介石的通電表揚。

1926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薛岳所屬的第一、二兩師為總預備隊,隨西路軍行動,執行攻佔江西的作戰任務,為北伐軍的主力,隨總司令蔣介石行動。9月初,自長沙趨瀏陽,展開對江西境內孫傳芳部的攻擊。而南昌城的攻守戰,是北伐軍與孫軍搏鬥最慘烈的一役,城垣兩次失而復得,革命軍多有敗退,大受挫折,唯薛岳兼領的第一師第三團始終勇敢奮戰。103日,蔣介石召集全師官兵訓話,慰勉以第三團做模範。蔣介石檢討作戰挫敗原因,地圖不準確是主因。這對於薛岳是一大教訓。其後20餘年,薛岳行軍作戰以及公餘,更注意研究實際地理環境和地圖。江西全境肅清,革命軍做東下滬杭的準備,戰鬥序列重行部署,第一軍第一師劃歸東路軍總指揮何應欽,前敵總指揮是白崇禧。12月中,薛岳升代第一師師長,率部東進。由於浙江軍政人員的傾向國民政府,故而革命軍進展順利迅速。

1927218日,帶兵克復杭州,各軍隨即分途合擊,攻取上海、南京。薛岳率第一師由杭州進至嘉興,為使大軍在這一湖沼河漢錯縱地區運動容易,薛岳獲得青紅幫頭目的合作,通知徒眾同時分別架設便橋以利行軍,因之,在短時間內即直沖至閔行,與友軍合圍攻擊上海,320日克復上海。

“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賀龍、朱德、葉挺等率起義軍南下廣東,進駐潮梅一帶地區。薛岳奉李濟深命令率新編第二師迅速開往揭陽、普寧地區,協同陳濟棠、徐景唐部,在湯坑與起義軍展開激戰。所部四個團都被擊敗,師部也被包圍,全師覆滅在即。這時,葉挺部營長歐震叛變,陣前倒戈。他便抓住這個時機,在趕來增援的鄧龍光部協同下進行反攻。紅軍寡不敵眾,彈藥將盡,被迫撤退。湯坑會戰一結束,薛岳立即率領特務連輕裝前進,迅速地佔領汕頭市,不准其他部隊開進汕頭。

19271211日,張太雷,葉挺等共產黨人領導和發動廣州起義。薛岳奉張發奎電令,調所部兩個團於12日晨從江門到達河南。3時半,從士敏士廠渡河進攻東堤一帶,並沿永漢路搜索而上,進攻財政廳。這時,其師駐在廣州的第四團正進攻觀音山。上午8時,佔領該山后,第四團連續五次向廣州起義總指揮部(原市公安局),進攻均被擊退。但到晚上10時,在李福林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和右派廣州工人“敢死隊”增援下,才佔領了起義軍總指揮部。

1928124日,薛岳和繆培南率部取道贛東北,北上投靠蔣介石。192846日,到達運河車站。第二天受到蔣介石的接見,並被編入第一集團軍戰鬥序列,於31日進駐山東德州。7月,他和繆培南率先響應蔣介石發表的裁軍通電,鼓動上校以上官佐聯名上書,要求裁撤第四軍。9月中旬,第四軍縮編為第四師,繆培南任師長,朱暉日為副師長。薛岳不能見容於蔣介石,被迫離隊南下,到九龍閒居。不久,便參加汪精衛、陳公博等人的反蔣活動。

1929年初,俞作柏因策劃倒桂有功,被蔣介石任命為廣西省政府主席。薛岳與俞是武昌陸軍第二期預備學校和保定軍校的同期同學。5月,他和李朗如等,奉汪精衛陳公博之命,乘俞作柏率部從上海南下就職,經廣州之時,勸俞趕走陳濟棠,統一兩廣,作為反蔣基地。俞感突然,未同意。7月,他又以遞送委任狀為名,前往南寧,勸俞早日出兵。待俞同意後,才回香港覆命。101日,俞在廣西南寧通電反蔣,因部下呂煥炎叛變倒戈,反蔣失敗。12月,張發奎南下廣西,聯合李宗仁反蔣。在此之前與朱暉日等也在香港設立機關,分頭聯絡各地武裝團體,並於1928123日,策應第四軍,舉兵反蔣。次年2月,第四軍在花縣討蔣失敗不久,薛岳和吳奇偉等在廣東廉江歸隊。6月中旬,參加北流戰鬥。第四軍與粵軍蔣光鼐、蔡廷鍇部激戰兩晝夜,損失慘重,縮編為三個團,他擔任第三十五團團長。

19304月,中原大戰爆發。張桂聯軍從廣西分途北上配合馮、閻對蔣作戰。6月,其後續部隊在衡陽受到蔣光鼐、蔡廷鍇部阻截,後路被斷。在這緊急關頭,薛岳主張移兵東南,直搗南京,吸引蔣介石的主力,以達到“圍魏救趙”之目的。但未被張發奎等採納。後張、桂聯軍在衡陽遭到蔣、蔡部的圍攻,傷亡慘重。突圍至廣西時,第四軍僅剩千餘人。他因自己主張被否定,造成大敗,便灰心喪氣,牢騷滿腹,向部下公開宣佈他和張發奎決不再幹下去,同意官兵自行處置所帶武器,致使軍心更加渙散。74日,第四軍退至桂林時,只剩下五六百支槍。可是,部分官兵要求堅持再幹。後來,李宗仁將桂軍一部分部隊充實第四軍的編制,任命薛岳為該軍第十師師長。10月,薛岳受白崇禧指揮,率部參與解南寧之圍,在對滇軍作戰中,腳部負傷。戰後,他向總司令部請求調動工作,呈稱:“平馬之役負傷後,複染瘧疾”,“尚未復原,懇准暫調工作,俾資調養”。12月,第四軍進行縮編,總司令李宗仁批准薛岳的請求,第十師併入十二師,他被調任柳州軍校校長。

19321月,他看到國民黨內部政局複雜,便辭職回九龍閒居。19335月,薛岳被蔣介石起用為第五軍軍長,參加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10月,到達南昌。先任北路軍之第三路軍副總指揮兼第七縱隊司令,後任第一路軍代總指揮兼第七縱隊司令。次年1月,任北路軍之第六路軍總指揮,負責贛南“剿共”任務。從這年4月開始,薛岳指揮第六路軍先後佔領了韶源、上岡、壽華山、興國和贛南重鎮古龍岡。10月,又佔領石城,威脅紅都瑞金。

中央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後,薛岳奉蔣介石命令,指揮第六路軍和第八縱隊跟蹤追擊。紅軍入湘後,何鍵任追剿軍總司令,他為前敵總指揮。11月,蔣介石調集中央和湘桂軍四十萬,企圖將紅軍包圍和消滅于湘桂之邊。薛岳即奉命率部沿湘桂公路實施側擊,與紅軍戰鬥七天七夜。19351月,當中央紅軍進佔遵義時,他指揮所部急行軍開進貴州省會貴陽市及其周圍,不久被蔣介石任命為龍雲總司令的第二路軍前敵總指揮兼貴陽“綏署”主任。

19351月中旬,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河,準備從川南北渡長江。蔣介石急調三十六個團進行包圍。薛岳奉命急調周渾元部渡過烏江,進入黔西,實施側擊,企圖將紅軍壓至長江以南,橫江以東,烏江以北、以西地區消滅之。3月上旬,紅軍三渡赤水河,進入川南。薛岳立即指揮各縱隊進行尾追,並大築碉堡進行包圍。4月,蔣介石也趕到貴陽督戰。就在這時,毛澤東揮師東向,四渡赤水,再過烏江,指向貴陽。這使蔣介石感到意外的威脅,便親自佈置貴陽防衛。同時,急令雲南孫渡率部日夜兼程前往“救駕”。這時,紅軍便乘虛轉入滇境,從昆明西北方向渡過金沙江,圍攻會理。薛岳又率部渡江向會理尾追。當他到達目的地時,紅軍已向大渡河挺進(18635月,石達開就是在大渡河遭到覆滅的)。這時,蔣介石立即調集薛岳的中央軍及其他地方軍隊,二十餘萬人,組織大渡河會戰,企圖殲滅紅軍。可是,薛岳等正忙於調兵遣將之時,紅軍即分兵兩路,迅速地打破劉文輝部的防線,分別從安順場和瀘定橋搶渡了大渡河。薛岳率部從江西至大西南,行程兩萬餘里,轉戰西南數省,與紅軍作戰,雖未取得勝利,但為蔣介石統治西南各省擴充了勢力。西南戰事結束後,薛岳受到蔣介石的嘉獎。45日,薛岳晉升為陸軍中將。

1937813日,“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薛岳離開西南到達南京,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加入左翼軍戰鬥序列,駐節安亭。9月下旬,日軍進攻劉行、羅店,失守後,日軍分路進犯蘊藻浜、楊涇等地。108日,薛岳擔任左翼軍中央作戰區總指揮,在蘊藻浜南岸一帶堅守半個多月。1028日,戰鬥移至江橋鎮、小南翔、陳家行、廣福鎮地區。他指揮第十九集團軍在竹園村與日軍展開爭奪戰,猛攻五次,失而復得,給敵重創。其部也損失嚴重,生存者不足十分之二三。111日,日軍繞到杭州灣在金山衛登陸。1113日,薛岳上任左翼軍總司令,奉蔣介石的命令進行吳福線軍事部署。1212日,南京陷落。薛岳從錫澄線撤退後,升任抗日戰爭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駐節屯溪,收容整頓隊伍,深入杭、嘉、京、蕪一帶敵後,切斷水陸交通,以策應抗日戰爭第五戰區對敵作戰。

19385月,薛岳被調任抗日戰爭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駐節河南開封,指揮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七十一軍、第六十四軍、第八軍諸軍,以及第三集團軍、新編第三十五、八十八師的和二六四旅進行蘭封會戰。他確定首先在蘭封及其附近,消滅從菏澤南犯之日軍第14師團;然後移兵殲滅魯西、豫東之其他敵軍,以達到保衛京漢鐵路,阻止日軍西進之目的。514日,土肥原的第十四師團,分乘數百輛戰車、汽車和大炮牽引車從菏澤南竄。幾天之內,連陷內黃、儀封、野雞崗、楚莊砦等地,企圖消滅蘭封地區守軍主力,進而佔領京漢鐵路,包圍武漢。薛岳先後收復了內黃、野雞崗等地。但因國民革命軍第27軍軍長桂永清擅自棄守要地蘭封,使整個作戰計畫遭到破壞。他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控告,將桂革職後,重新調整佈置,奪回蘭封,並將日軍壓至三義砦、興集和羅王砦三個據點,進行圍攻。就在殲滅在望的時刻,負責阻擊從魯西南下增援之第八軍,違令退出歸德,使魯西日軍繼續西犯,支援被圍困之敵。530日,薛岳升任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指揮第一兵團和第二兵團的湯恩伯、商震、孫桐萱、曹福林等部。61日,日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歸德等地西犯,佔領了睢縣,迫近蘭封、杞縣,一路向太康進犯,以解被困在三義砦、曲興集、羅王砦土肥原部之圍,進而攻擊開封、蘭封等地。蔣介石怕主力被消滅,令薛岳將部隊撤往京漢鐵路以西山地,前敵總司令部遷往洛陽。69日,蔣介石頒佈武漢衛戍區戰鬥序列。薛岳任該衛戍區第一兵團總司令。7月,日軍侵佔九江之後,以第一O一、一O六、第九師團和近衛師團一部,分別由湖口、九江南犯,企圖佔領南昌,進而佔據湖南長沙和粵漢鐵路,從南面包圍武漢。81日,薛岳奉命指揮南潯鐵路沿線和鄱陽湖沿岸的防衛,以粉碎日軍從南面包圍武漢的企圖。9月中旬,薛岳迅速地從南潯線正面調集主力部隊,以優勢兵力向敵進攻,在麒麟峰全殲鈴木聯隊。同時,第一六O師也在三角尖、金輪峰、南康尖殲敵七八百名。107日,薛岳指揮各路部隊發起總攻。至10日,第六十六軍擊潰萬家嶺、茅坪聶、老虎尖、石堡山之敵後,又擊敵于田步蘇;第四軍攻佔扁擔山,第七十四軍攻佔張古山。這時,敵一0六師團除逃脫千餘人外,其第一二三(木島)聯隊、一四五(池田)聯隊和一0一師團的一四九(津田)聯隊以及配屬部隊,計一萬餘人,全部被消滅,並有三百餘人被俘。

19392月,兼任國民黨湖南省主任委員和省主席。227日,南昌失守。9月,薛岳指揮第一次長沙會戰。9月下旬,日軍六個師團在百多架飛機和三百多隻艦船配合下,從贛北、鄂南、湘北分兵六路向長沙進犯。薛岳調集二十一個軍、五十二個師的兵力,分別部署在贛北、鄂南和洞庭湖畔,以阻止日軍從側面進攻。10月初,經過二十多天的戰鬥,日軍慘敗,傷亡四萬多人,其中包括少佐以上軍官四十餘人。受到蔣介石嘉勉電,並犒賞參戰將士十五萬元。

19419月下旬,日軍以十一軍為主,派遣四個師團及兩個獨立旅團,共約十五萬人,在一百多架飛機、兩百多隻艦船支援下,分兵兩路,第二次進犯長沙。薛岳調集了十七個軍共二十萬兵力,在正面進行“後退決戰”的同時,將七個軍部署於東側山地,實施側擊,牽制敵人。經過逐次抵抗後,誘敵深入汨羅河、撈刀河伏擊地帶予以重創。最後,日軍被迫逃回新牆河以北原據點。國民黨軍隊取得了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勝利。12月,日軍又以十二萬兵力對長沙發動第三次侵犯。日軍向新牆河陣地發起猛攻。薛岳命守軍逐次抵抗後,將敵誘致撈刀河、瀏陽河決戰地區。次年11日,日軍從東南方向進攻長沙。194214日,各部先後攻至第二次攻擊線,完成了對日軍的反包圍。隨即,從東、西、南、北方向球心攻擊,將敵擊潰。薛岳見殘敵突圍北逃立即命令各部追擊、側擊和截擊。這次會戰,歷經半個多月,使南犯之敵傷亡五萬多人。第三次長沙會戰後,他獲「青天白日勳章」一枚。

194435日,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在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發言中指出:「湖南省戰時對國家貢獻居全國之冠!」與會者全體起立鼓掌。薛岳曾經指揮萬家嶺戰役等多次戰役,以其著名的「天爐戰法」,消滅了大量日軍。抗日戰爭中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19445月,日軍任命板垣為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移關東軍南下,加上贛北、鄂南和湘北日軍,共二十餘萬之眾,在六百餘架飛機、三十輛汽車配合下,分兵三路第四次進犯長沙。1944619日,長沙失守。第四次長沙會戰失利。長沙失守,蔣介石震怒,下令處以第4軍軍長張德能死刑。

日軍侵佔長沙後,立即分兵南下進犯衡陽。早在日軍進犯長沙之前,薛岳已令戰鬥力較強的第十軍防守衡陽。730日,日軍在岡村甯次親自指揮下,對衡陽發動第三次攻勢。薛岳命令各部進行反包圍,並發出求援電十三件。這時,駐守衡陽城的第十軍和暫編第五十四師,兵員已減半,戰鬥力大損,增援部隊又受阻擋。19448月,日軍佔領衡陽後,他將部隊撤至湘、贛、粵邊區,阻止日軍打通粵漢鐵路。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15日,日本投降後,薛岳任南潯線受降司令官,914日,在南昌舉行受降儀式。10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給他頒發一枚「自由勳章」,表彰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19465月,薛岳就擔任國民黨徐州“綏署”主任,根據國民黨國防部“南北會師,佔領山東,打通津浦線”的方針,發動了進犯魯南解放區之戰役,企圖打通臨(城)徐(州)和台(兒莊)棗(莊)間的兩條鐵路支線,迅速佔領棗莊煤礦,以維持軍運和解決南京等地冬季燃料的供應。106日,薛岳令王長海為師長的整編第七十七師和馬勵武的整編第二十六師,在空軍支援下,分別向嶧縣和棗莊進犯。因魯南新四軍採取避實就虛的戰略方針,早已撤離,未經多大戰鬥,於8日便相繼佔領了嶧縣城和棗莊一帶。11月初,又令各部從東、北、西、南向解放區大舉“清剿”,威脅臨沂人民政府和沂蒙革命根據地。中旬,駐防台兒莊的王長海部突然受到葉飛所率新四軍進攻,旅長戴之奇因兵敗畏罪自殺。12月上旬,薛岳又命令裝備精良的整編第二十六師,從嶧縣東面進犯解放區。

1947年元旦,該師離開嶧縣百餘里,被新四軍誘入卞莊、向城等地。隨後,在向城被新四軍從蘇北、魯中迂回來的八個師包圍。他又立即從徐州調兩個整編師前往支援,其中一個師剛進抵古林村就受到新四軍的圍攻。5日,困于向城的馬勵武部突圍,傷亡慘重。其旅長蔣修仁被擊斃。10日,嶧縣城被新四軍攻破,馬勵武及其參謀長被生俘,整編第二十六師覆沒。薛岳任國民黨徐州“綏署”主任半年多時間,連戰連敗,引起國民黨內部眾多非議。33日,蔣介石見他“指揮無力,名聲低落”,將其“綏署”主任撤銷。510月,薛岳任南京政府參軍長。次年5月,轉任蔣介石“總統府”參軍長。

淮海戰役後,薛岳與張發奎等粵籍要人提出以“粵人治粵”的口號,反對宋子文繼續主粵。蔣介石為籠絡廣東地方要人,批准了宋子文的辭職請求,並任命余漢謀為廣州“綏署”主任,薛岳為廣東省府主席,張發奎接任余漢謀的陸軍總司令職務。

19492月,薛岳前往廣州上任,決心在廣東與共產黨繼續較量。他首先亮出“廣東人民大團結”的旗號,大力收羅廣東舊軍政人員。同時,將原來十五個保安團,擴充為二十個團,編成五個師。為了適應大兵團作戰,還在各師配備重型大炮、戰車,並把部隊從各地調集到廣州附近和省內各重要鐵路沿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廣東進軍。514日,薛岳的老部下吳奇偉在粵東起義,廣東省內政局大亂。1011月,他來到海南島。1949121日,任海南防衛總司令,統一指揮海南陸、海、空三軍。為了阻止解放軍解放海南,在全島設立三道防線,其部署兵力達十萬之眾。薛岳認為這三道防線堅如“銅牆鐵壁”,自稱為“伯陵防線”。

1949(民國三十八年)年,1210日蔣介石兵敗退逃往臺灣,薛岳的部隊直到1950年才從海南島撤退。到臺灣後,蔣介石對他非常尊重。1952年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蔣介石先後給了薛岳幾個虛銜,如“總統府戰略顧問”、“中國國民黨改造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等。1966年出任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1991年因光復會裁撤而自然卸任,擔任此職長達25年。

薛岳無兵可帶,無仗可打,多半閒居在嘉義縣竹崎鄉農村大宅(忠恕邨),深居簡出間,過著半隱退日子。1974年號召發起成立「世界客屬總會」,並為創會總會長。199211月,世界客屬總會訪問團訪問樂昌,把薛岳所贈的一份珍貴禮物“銅鏡”帶到樂昌,上刻他的題詞“桑梓情深”,再次表明了薛岳對故里的牽掛思念之情。199853日逝世,享壽103歲。[20200726]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族譜牽起兩岸情

視頻簡介

根脈(五):族譜牽起兩岸情

  族譜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産,一部族譜,見證著一個家族的世系傳承,也提醒後人不忘家規、家風。龍岩永定高頭鄉是福建的一個普通鄉村,因為一部《永定江氏族譜》和一次跨海尋親之旅,與台灣桃園新屋緊密聯絡,更因此有了時隔三百年宗親重逢的喜悅。今天的系列報道《根脈》,我們去看看一部客家族譜如何重續兩岸親情。

  台灣江氏子孫 江彥震:一開始不知道我們從哪來,後來年紀慢慢大了,就想説我們到底從哪來,要了解一下。

  張口説話,一股客家腔不自覺流露出來,這位居住在台灣桃園的江彥震是江氏在台灣的第七代子孫。江彥震翻開的正是從父親那裏繼承來的家譜。335年前,江氏先輩鑒周公抵達台灣。家譜裏清楚記載鑒周公子孫血脈在台灣的生息繁衍。但是再往前呢?鑒周公來自哪?自己的"根"又在哪呢?就在江彥震困惑的時候,在海峽對岸的廈門也有一位江氏後人,有著同樣的迷茫。 

  大陸江氏子孫 江林宣:族譜上都寫著"往臺",但不知道去了台灣哪。

  江林宣祖籍福建永定,長期在廈門市圖書館工作,他研究了所有館藏手抄老族譜,對於自家族譜的缺失一直難以釋懷。2002年退休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永定高頭鄉老家,重修江氏族譜。根據江林宣的考證,江氏百八郎公從河南遷到福建,在永定高頭鄉定居並繁衍後代。這本厚厚的《永定江氏宗譜》,收錄的江氏宗親已超過三萬人。雖然上千頁的族譜編撰完成了,但是不少江氏宗親的名字後面,註明了"遷台灣"或"往台灣"字樣,看著這片空白和未知,江林宣總覺得有些缺憾。

  大陸江氏子孫 江林宣:就是説我們高頭鄉的到台灣,有343個開臺祖。(據您考究這300多人大概是什麼時候遷到台灣去的?)大概是在康熙,乾隆左右時候去的,少部分是在明朝末年左右去的,那時候清朝已經把台灣歸到清朝的版圖了,才去的,那時候台灣是福建省管轄的。

  江林宣尋遍了永定老家每一戶江氏後人,都沒有找到族譜裏343位先輩遷去台灣後的任何線索。2008年,大陸居民赴臺遊啟動,江林宣決定直接去台灣尋親。他也好奇,早年間遷去台灣的江氏宗親,他們還記得自己的根嗎?

  大陸江氏子孫 江林宣:台灣有很多我們姓江的(後人),我們能不能去跑一跑,那怎麼去跑,從來沒有往來過的,怎麼去跑,我説這不要緊,台灣也有江氏宗親組織,它各縣都有,它都叫江氏宗親會,網上找找江氏宗親會有辦公地點,我們找到辦公地點就找到姓江的(後人)了。

  江林宣從高雄下飛機,直奔台灣六桂堂總部,請他們提供附近幾個縣江氏宗親的電話號碼。電話打通後,對方聽説是廈門來的江氏都很熱情,開著車接上江林宣全台灣跑透透,尋找高頭鄉的江氏宗親。也就是這樣的機緣,讓江林宣和桃園的江彥震見面了。

  大陸江氏子孫 江林宣:他帶著族譜,我們一對,我也帶著族譜去,這個族譜我背著去的,當場就對上了,代次一樣,名字一樣,他那個族譜有鑒周公的後代,鑒周公到台灣哪,他那裏很清楚,所以自然就接上了,我25代,他27代,他叫我叔公。

  一場跨越海峽的相逢,解了江彥震多年的心結。原來,自己的根就在福建龍岩永定高頭鄉。後來,江彥震常常回高頭祭祖,熟悉的客家口音、相同的俗語,讓他倍感親切。2015年,擔任台灣永定宗親會會長的他,組織江氏宗親回鄉祭祖,高頭鄉親的熱情接待讓他至今難忘。

  台灣江氏子孫 江彥震:招來很多叔叔伯伯,組了一個團回去祭祖,祭祖的人好幾百人,祭祖放鞭炮,放好幾個鐘頭,每個地方都有一個祭祖的地方,他帶我們每個地方去拜,一到每個地方都在放鞭炮,都在迎接我們。

  無論身在何處,故鄉始終難以割捨。如今,江彥震每年都會回高頭老家看看。老家祠堂內挂著的"濟陽堂"堂號,江彥震再熟悉不過了,台灣的江氏宗祠裏也挂著同樣的牌匾。因為宗親交流,江彥震也常常跟江林宣拉家常、敘親情。而那本記錄著江氏血脈的族譜,江彥震擺在了顯眼位置,裏面承載著時隔三百年宗親重逢的喜悅。

  台灣江氏子孫 江彥震:我經常鼓勵我兒子,要回去大陸看看,第二個兒子我有帶他回到祖籍地永定看看,讓他了解我們是來自哪的,我們所有的行為,作息,都跟我們傳統文化不謀而合,都從那邊來的,所以我們要重視中華文化,要提倡中華文化,讓兩岸人能夠融合在一起,讓宗親 我們的同胞都能夠團結在一起。

  江林宣續上了族譜,也續上了台灣江氏後人的牽掛。有句客家俗語叫"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對客家人來説,山川田地都是身外之物,但祖輩的諄諄教誨不能忘卻,這也是他們生生不息的信念。

熱詞: 根脈 族譜 兩岸情 兩岸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