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創作力最旺盛的文學家─鍾肇政


 

台灣創作力最旺盛的文學家─鍾肇政

江彥震

鍾肇政,台灣客家著名的小說作家,被尊稱為台灣文學之母,與賴和相互輝映。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從事國小教職達40年之久。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

1925120日,出生於桃園縣龍潭九座寮,排行第六的他是家裡的獨生子,父親為教師及校長,自小即受父親影響而喜愛文藝,最終也繼續父業成為一名教師。中學就讀淡江中學,後畢業於彰化青年師範學校,期間結識將他帶領進文學世界的好友沈英凱。

台灣光復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僅兩天即輟學。原因之一是戰爭期間因患瘧疾未獲妥善醫療,導致聽力受損,上課時須將桌椅搬到教授旁邊才能聽課;而且,因教授口音難以適應。另一原因為考進台大中文系後,才發現課程內容多是四書五經、唐宋八大家等,而鍾肇政感興趣的是現代文學,終致輟學,自力苦學中文。

鍾肇政決心苦讀中文,從《百家姓》、《三字經》學起,遇到不認識的字,便查閱《康熙字典》,後來,更涉獵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和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起初他以日文擬草稿再譯成漢文,透過這種方式寫下最早的幾篇作品;後來才逐漸習慣用漢語構思,並直接寫作,經過好幾年的寫作經驗累積,終於寫下了許多長篇小說。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後』,刊登於《自由談》雜誌,燃起寫作興趣,從此勤奮筆耕。1960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聯合報》,1961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里〉、〈流雲〉,開啟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歷時十年。另外還有《高山三部曲》《高山組曲》、《怒濤》等大河小說,是台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的作家,也是唯一完成四部者,合計其它作品共有長篇小說23部。

鍾肇政文學以小說為主,共計出版三十餘部,其中多部中、長篇小說的主題,多以台灣人的歷史與命運為主軸,或帶有自傳體性格,以小說角色的個人命運對映台灣歷史命運的變化,並致力呈現台灣人堅忍刻苦、 蓽路藍縷的開創精神。而原住民歷史題材亦為鍾肇政關注的焦點,他根據1930年「霧社事件」,以及原住民歷史故事,也寫下多部中、長篇小說。早期受六O年代現在主義風潮影響,亦有部分實驗性質短篇小說;此外,也有多部小說是以台灣民間故事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另外,鍾肇政一生也翻譯了四十餘部作品,以日文作品為主,多為日本或歐洲文學名著。

鍾肇政也曾擔任報社主編,更以伙伴精神提攜後進、鼓舞台灣作家不遺餘力,而有「台灣文學之母」美稱。不少光復後第二代、第三代作家都曾獲得他的提攜,而他長期致力推動台灣客家運動,凝聚客家意識,更是貢獻巨大。

在文學活動方面,1957年至1958年鍾肇政與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許炳成(筆名:文心)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發行一份油印性小型文學刊物,名為「文友通訊」。當時許多日據時代的省籍作家都面臨著語言轉換的困難,默默地從頭學起中文寫作,在1950年代的文壇上也被擠壓到「邊緣再邊緣」的位置,「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互助,更渴求友情的慰藉。」鍾肇政遂決定發起該同仁刊物。該刊主要的作用在:刊登同仁已發表之作供其他成員評閱、刊登同仁評論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告知徵文訊息及同仁的動態。這份刊物的壽命雖然很短,但是發起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卻在編輯、傳閱刊物的過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也就是成員相互之間的凝聚感;這樣的凝聚感對照當時政治肅殺、人人自危的情況,顯得突出、可貴。19589月,在白色恐怖的壓力之下,《文友通訊》在發行了一年四個月之後,宣告停刊。

鍾肇政雖常被刻版印象視為「鄉土文學」作家,早期確也有不少鄉居作品,但他曾說:「我心中唯有文學,台灣文學而已,故對『鄉土文學』四字毫無興趣。」實際上他對於情慾的描寫亦周到,也是鍾肇政作品中常見的部份。其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歌德激情書》,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八角塔下》則描寫了日據時代在淡江中學度過的五年學生生活。

創作之餘,鍾肇政也積極彰顯台灣前輩作家的成就。從1970年代末起,他先後參與推動不少台灣作家紀念館的活動,關心文學環境與文化建設,先後成立的「鍾理和紀念館」(1983)、「賴和紀念館」、「楊逵紀念館」、「吳濁流紀念館」、「鄧雨賢音樂館」等,鍾肇政皆不遺餘力的奔走催生,其發展台灣文學的無私精神令人敬佩。解嚴之後,則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擔任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筆會會長及客家電台董事長,在任內曾舉辦過台灣文學營、客家夏令營和冬令營,為推廣台灣文學、栽培文學種苗竭心盡力。200310月正式開館的台灣文學館,也有鍾肇政與多位文學界、學術界的熱心人士大力奔走,始能順利創設。龍潭區龍潭大池雨賢樓前的望春風碑,鍾肇政為其題字。

20119月,龍潭國小獲得經費將大幅改建學校,並拆除包括鍾肇政任職國小教師時所住過的日式宿舍群計七間,鍾肇政兒子鍾延威獲悉後,緊急向政府提出保存鍾肇政曾居住過的龍潭國小大門東側南龍路5號(後門牌重編為11號)日本宿舍。鍾延威指出,鍾肇政居住此宿舍期間,完成《魯冰花》、《台灣人三部曲》等多部重要作品,亦是光復後乃至其後十數年間,台灣作家聚會、來往的重要場域,研究台文學史的學者張良澤教授譽為「戰後臺灣文學發祥地」,是台灣文學史上最重要文學空間。鍾延威保存宿舍之議立即引起廣大迴響及政府重視,最後以歷史建築「龍潭國小日式宿舍」的身分保留下來。

此後,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原大學在原址成立「龍潭文學館籌備工作站」,以辦理客委會所補助的「看見文學身影‧魯冰花─龍潭文學敘事空間調查計畫」,籌備工作站於2013114日正式成立。2015年,因未來館舍名稱確定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故名稱更名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駐地工作站」。

2015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辦理「大河長流:鍾肇政文學獎」,由桃園市長鄭文燦與鍾肇政主持啟動儀式。同年獲台大傑出校友獎。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

鍾肇政本人兼有客家和福佬背景,父親為桃園龍潭客家人,母親為臺北大稻埕福佬人,幼年並曾在台北度過一段福佬人生活。但年長後客家意識崛起,除寫作外並極力爭取客家族群權益,包括「還我客家母語運動」,以及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寶島客家電台的設立皆與其大力推動有關。

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出版《鍾肇政全集》38冊。長子鍾延豪也是作家,1985年因車禍去世,生前出版短篇小說集《金排附》及《華西街上》。鍾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1966年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1979年獲得吳三連文藝獎,1986年獲台美基金會成就獎,1992年獲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1999年獲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國家藝術基金會文藝獎,2000年李登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2001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2003年及2004年陳水扁總統先後頒發第二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二等卿雲勳章。2015年因長期對社會有貢獻榮獲台灣大學頒發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獎章。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獲獎之多,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證明了鍾肇政確實是台灣文學界實力最雄厚、創作力最旺盛的偉大文學家。

2020516日晚間7時於家中過世,享耆壽96歲,當晚客家委員會在facebook專頁發文悼念,並稱他為「台灣創作力最旺盛的文學家」,2020614日上午,於龍潭國小舉行追思會,總統蔡英文於會場追頒一等景星勳章及頒贈褒揚令,表彰他一生對客家文化及臺灣文學的崇高貢獻,首先追頒一等景星勳章,由次子鍾延威代表接受;隨後頒贈褒揚令,由次媳蔣絜安代表接受。

身為客家人的鍾肇政,育有23女,長子鍾延豪在1985年過世,次子鍾延威的妻子是前民進黨立委蔣絜安。鍾肇政的妻子張九妹於2011年過世。鍾肇政曾多次語重心長的期望,台灣文學今後的發展之路能愈加寬廣,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承工作能加強落實。他的一生努力推動台灣文學、投身社會運動及爭取客家族群權益的熱情與努力,值得後輩的效法與學習。

在桃園客家文化館內設有鍾肇政文學館、客家文學館,展示了許多鍾老的手稿、照片及影音資料,可讓民眾一窺大師風采;此外,市府也以鍾肇政之名開辦文學獎,藉此鼓勵民眾踴躍參與文學創作。 [20211219]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世客27屆懇親大會在開封

 

世客27屆懇親大會在開封

江彥震

     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定於1017日至20日在河南開封舉行。主辦單位將邀請世界各國客屬團體及海內外嘉賓,預計5,000多人參加,歡聚開封,共襄盛會。

     開封古稱東京,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歷史悠久,底藴深厚,是世界客家人的祖域,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750多年的建城史,和2,300餘年的建都史,素有"七朝古都"之稱,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同時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開封全市人口535萬,轄管五個縣五個區,土地遼闊,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過去開封是北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與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其建設獨特宏大,分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條護城河,雄偉富麗甲天下,有聞名的包公祠和馮玉祥紀念館。在開封舉辦懇親大會,有助於民眾瞭解客家祖城豐富的歷史內涵,進一步弘揚客家精神,擴大客家影響力。海內外客家人亦可藉此機會返鄉尋根祭祖,給參加大會代表及子孫後代極大的中華文化敎育。

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籌辦單位決定要舉辦一場高規格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訂定其主題為客家人與中原、客家人與開封。圍繞這兩大主題展開深入探究,讓在全球客家族群中形成中原與開封作為客家人祖根地、中原文化與開封宋文化作為客家文化重要源頭的共識。

今年(2014)615日,河南省長謝伏瞻、副省長趙建才和開封市長、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籌委會主任吉炳偉,在臺灣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吳伯雄,贈送吳伯雄汴繡像及開封日報報業集團汴梁晚報編撰的《萬里尋蹤客家路》系列圖書等。吉炳偉代表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籌委會,誠聘吳伯雄擔任大會最高榮譽主席,吳伯雄欣然接受聘書,並為守望閣正殿牌匾題字,還表示將親自率團到開封參加盛會。

吉炳偉指出,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目前已在全球各地成功舉辦很多屆,在國內外華人圈具有廣泛的影響。世客會組委會要圍繞“開封讓客家人圓夢”這一主題,把本屆世客會辦成一屆隆重熱烈的盛會、節儉務實的盛會、精彩難忘的盛會,為客家人圓一個美好的尋根夢。

所謂“客家人”,是指北方人遷居南方(閩、浙、湘、贛、兩廣)後,沒有和當地土著人融合、通婚,而保存漢族血統、文化和習俗的人。客家人並不是階級概念,而是土著、客居(家)的對稱。客家人是漢族中的一個分支,一個民系。客家人與北方漢人的不同點是:北方漢人經過魏晉南北朝、宋遼金元與五胡、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在血緣與文化方面都有過大融合,而客家人在南方則保持了獨立的存在,所以客家人曾很自豪地認為自己保存了“純漢人”的語音、習俗和文化。

河洛人與客家人的共同點:都是北方漢人移居者。但河洛人並不全是客家人,只有沒有與南方土著居民融合、通婚,而保持漢族血統及漢族文化傳統的河洛人,才是客家人。現在的北方漢人遷居到南方,更不是客家人。從另一個角度講,客家人也不全是河洛人。凡是在歷史上由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陝西及北方其他地區遷居南方,而沒與土著居民融合、通婚,而保持漢族血統及文化傳統的人,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歷史上形成的群體,由於河洛區域在歷史上所處的特殊地位,在每一次北方人南遷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絕大多數,所以河洛人就成為客家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所說的“客家人根在河洛”,其原因也在此。但這只是概說,不能說所有客家人都根在河洛。根在河洛並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範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徐旭曾在《豐湖雜記》中對客家民系的形成有個簡要記述,現摘錄於下:“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後也。自徽、欽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冑,先後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而從之,寄居各地。迨元軍大舉南下,宋帝輾轉播遷,南來嶺表,不但故家世冑,即百姓亦多舉家相隨,有由浙而閩沿海至粵者,有由湘贛逾嶺至粵者……天不祚宋,厓門蹈海,國運遂終,其隨帝南來歷萬死而一生之遺民,固猶到處皆是也……猶存生聚教訓復仇雪恥之心,一因風俗語言之不同……雅不欲與土人混處,欲擇距內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屬患難餘生,不應東離西散,應同居一地,聲氣既無間隔,休戚始可相關,其忠義之心,可謂不因地而殊,不因時而異矣。當時元兵殘暴,所過成墟,粵之土人亦爭向海濱各縣逃避,其閩、贛、湘、粵邊境,毗連千數百里之地,常數十里無人煙者,於是相率遷居該地焉……成居既定……披荊斬棘,築室墾田,種之植之,耕之獲之,興利除害,休養生息,曾幾何時,遂成一種風氣矣。粵之土人稱該地之人為客,該地之人亦自稱為客人”。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僅僅是南遷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根據這些年的人類學以及移民史研究,大體可認為前一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真相。從魏晉南北朝、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入侵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到世界各地。

以上記載說明了客家人的來源及其形成的時間、居住區域和客家人得名的由來。據此可知客家人形成於宋元之際,而在此之前南下的北方人,則只能是客家人的先民。客家,這支中華漢民族的特殊民系。她的先民,原是中華燦爛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由於天災和戰亂的驅迫,他們歷經長途跋涉,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聚居,靠著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站穩腳根,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他們靠著勤勞致富改變生活品質,經過數千年的演化,最終形成穩定的客家民系。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數千萬客家人分佈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已達12千多萬。[20140802]

「和平展望會」贛閩交流參訪之行








 

「和平展望會」贛閩交流參訪之行

                       江彥震

贛州市「台胞台屬聯誼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新任理監事就職典禮,於2017110日在贛州市錦江國際酒店舉行,特別邀請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暨總統府第1213任國策顧問聯誼會會長劉盛良,遠從台灣前來致賀並作專題演講,劉會長主講的題目是:「兩岸關係的演變與展望」。在會場獲得滿堂彩及一致的好評,並受到當地媒體普遍的關注與大幅的報導。

贛州市,簡稱,常稱為贛南地區,是中國七十個大中城市之一、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贛州市總人口918萬多,百分之95客家人,贛州亦是客家先民來台的第一站,是孕育客家文化的搖籃。

贛州東接福建三明,南至西南臨廣東梅州河源韶關,西靠湖南郴州,北連江西吉安撫州,處於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

贛州是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和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示範區、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贛州都市區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三大都市區之一。

贛州歷史悠久,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江西省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魅力城市之一,有著千里贛江第一城、江南宋城、客家搖籃、紅色故都、世界橙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堪輿(風水)文化發源地等美譽。

地處北緯24°29′~27°09′,東經113°54′~116°38′之間。縱距295公里 ,橫距219公里,全市總面積39,379.64平方公里,占江西總面積的23.6%,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區。贛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的腹地,也是連接長江經濟區與華南經濟區的紐帶。「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衝」,自古就是「承南啟北、呼東應西、南撫百越、北望中州」的戰略要地。贛州市政府設在章貢區,距省會南昌市423公里,距北京市2,021公里,距廣東省廣州市465公里,距台灣海峽360公里。

「台胞台屬聯誼會」,簡稱「台聯會」,本屆蟬聯會長的許華表示,贛州市台胞台屬約有21萬多人,其會員包括台灣省籍同胞和定居在此的台胞、台屬。各級台辦為各級「台聯會」的主管機關。其主要的任務是協助台辦做好台胞接待、交流交往工作,在溝通兩岸同胞情誼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台聯會幹部經常深入台資企業走訪慰問,傾聽台商心聲,收集意見、建議,幫助企業解決生産、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主動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與聯絡,落實相關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優化投資環境,實現以台引台、以商引商的群體效應。如:由贛州市台辦牽線引進的贛縣江西新淩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質能發電項目投産發電後,又申報審批了預計投資2億元的第二期項目,同時,在贛州市台辦的努力下,該公司擬在贛州開發區設立佔地1000畝的循環經濟科技園;協順電器(贛州)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武雄先生,新增投資1000萬美元,在章貢區成立巨光光電(贛州)有限公司已竣工投産。

發揮優勢,積極打造台資企業轉移承接平台。為積極搶抓新一輪台資企業轉移的難得機遇,贛州市台辦支持、協助有關縣(市、區),在全力完善現有的台資企業轉移平台建設的同時,精心打造了一批新的承接平台。至今,贛州市有贛州開發區台資企業轉移承接基地、贛台農業合作試驗區興國有機果蔬産業園,以及瑞金、贛縣、定南、石城、會昌台商創業園(基地)

因此,劉盛良理事長在演講中呼籲「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贛州即是孕育客家文化的搖籃,兩岸的客家鄉親本來就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血脈相通,都是炎黃子孫,所謂「千支萬脈根相同」,為了兩岸的和平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家應該團結起來,不分彼此,心手相連,相互支援,共同打造中華民族幸福美滿的生活家園。「前人種樹萬條根,世界客家一條心」。

劉盛良團長帶領的參訪團共有19人,成員有副團長,本會副理事長暨婦幼集團總裁張錦輝、國民黨中央委員翁文斌、林萬福、黨代表余合盛、許寶珠,新北市常委王順發、宸康建設公司董事長林奎一、中華福建閩西客家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黃建興,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理監事江兆龍、江松德、楊秋蓮、江松清、謝秀玉、黃建卓、黃威宇,以及秘書長江彥震,副秘書長藍秀珍,執行秘書王紹平等。參訪團一路受到贛州市台辦主任李芳濤及各級領導熱烈的歡迎和熱誠的接待,堪稱高規格的禮遇與款待。

參訪團於元月7日一早在桃園機場搭乘廈門航空飛往廈門,轉乘動車到瑞金,瑞金係紅色之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所在地,也就是中共建政之初的首都,看看葉坪舊址,希望能從中共創黨崛起的過程中,更深入了解大陸政經運作實際情況。次日,前往會昌縣,遊覽漢仙岩風景區,搭乘遊艇沿著貢江支流而上,兩岸懸崖峭壁,地勢嶙峋,岩石峻奇,巨木挺拔,甚是壯觀,因而有小三峽之稱。

漢仙岩風景區位在會昌縣筠門嶺境內,坐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為贛南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自古以來就有虔南第一山江南小蓬萊的稱譽  。漢仙岩因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在此修煉成仙而得名  ,景區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面積約為75平方公里,由漢仙岩漢仙湖盤古山羊角水堡、漢仙溫泉、過江坪古松林等景區組成,蘊涵著深厚的八仙文化  、盤古文化、客家文化  。漢仙岩風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0年漢仙湖被中國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第三日來到章貢區的「客家文化城」,客家文化城於20039月開工,200410月竣工。整體設計外方內圓,整個建築風格既秉承了傳統文化建築理念,又結合了濃郁的地方人文特色,集祭祀慶典、文博展覽、商貿活動、休閒娛樂為一體,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築群,可謂客家文化之聚焦,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觀園,是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文化城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重要參觀點之一,客家文化節主會場。城內包括客家宗祠、太極廣場、楊公祠、藝術長廊、客家博物館、風情街等主要景點。

下午,參觀贛州古城牆八境台郁孤台文廟慈雲塔壽量寺灶兒巷浮橋(現存兩座人行浮橋,一座位於建春門外、貢江之上,連接章貢區河套內與水東,另一座位於章江北大道、章江之上,連接章貢區河套內與水南,此為2007年新建)。

蔣經國先生於19393月來到贛南,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52月離開贛南,7月辭去這一職務,前後長達6年之久,在贛南他主要有三處住所,一是花園塘一號官邸,二是虎崗中華兒童新村,還有一處是通天岩避暑山房。現保存較好的主要是在章江古城牆處,故居是1940蔣經國主持興建的仿俄式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為170多平方米,平面呈""字形,魚鱗板牆,板瓦屋面,該建築保存完好,為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贛州市章貢區章江河邊的古城牆遊覽,一會兒,來到一棟門牌號為「花園塘1號」的俄式磚木小樓。這就是蔣經國與章亞若產生戀情的地方,是蔣經國於1940年所建的。占地170多平方公尺,包括蔣氏夫婦臥室、子女及保姆寢室和會客餐飲的廳堂,牆上鋪滿杉木魚鱗板,屋內則木板鋪地,具有典型的俄國建築風格。

門坪有一株四五層樓高、一人合抱的白玉蘭樹,據稱是蔣經國在1941年親手栽種。小樓門口掛著一塊「蔣經國舊居」的牌匾。該建築保存完好,為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舊居內陳列蔣經國在贛南主要事跡;原蔣氏夫婦臥室,三個保姆及孩子的寢室,蔣經國當年用過的辦公桌、椅等就陳列於其原辦公室。

進入廳堂,就可看見牆上掛著鏡框裝裱的,共550字的《新贛南家訓》,以行楷豎行抄寫。《新贛南家訓》發表於1942813日的《正氣日報》,蔣經國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宣傳講衛生、勤勞作、改陋習、樹新風、強調愛國抗日思想。還有蔣經國與章亞若之子、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2005年參訪舊居時,寫下的「懷古思今望遠」、「贛州憶母,千絲萬縷情,海枯石爛堅」兩幅字,也有章亞若和蔣孝嚴的全家福照片。

元月10日早上,參訪團容裝整齊的出席在錦江國際酒店擴大舉行的「贛州市台聯會換屆大會」,團長劉盛良應邀上台發表演講,引起熱烈的迴響。當天下午,又搭乘動車從贛州趕到龍岩,傍晚時分抵達龍岩車站,受到龍岩市委何明華副書記等領導隆重接待,當晚兩岸客家鄉親,把酒言歡,熱情互動,共敘鄉情。次日上午,參訪團來到龍岩博物館、規畫館、美術館參觀之後,在依依不捨的午宴中,告別了客家原鄉,結束此次意義非凡的兩岸交流参訪行程。[20170112]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沿革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沿革

六十餘年前臺灣光復後,全省來臺北市謀生的客家人逐漸增加,當時有位外科醫師徐傍興和幾位客家鄉賢,如翁瑞春、高阿智、蘭祥安、彭運海以及大陸來臺的客家人士,像丘念台、黃震球、徐白光、鍾壬樹、薛岳等鄉親時常相聚,彼此互相扶持,並成立了「月光會」,這就是客家人在臺北市成立的第一個客家組織。

民國四十一年,鄉親們公推徐傍興先生為創任會長,何禮謙為第二任會長,尚有周東郎、吳阿源、邱添壽等皆熱心參與會務,後來由擔任臺北市社會局長之青年才俊彭德接任第三任會長,任期一年就辭職,鄉親又公推當時擔任省民政廳長之翁鈐續任第三任會長,經他大力規劃廣招會員,並申請登成立「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此即現今崇正會之前身。

民國七十二年由陳盛林鄉親當選第四任會長,經其大力擴大組織增收會員,設立幹事十五人,並設立各行政區域委員會,因而,會員急遽增加達萬人以上,無法統一開會,就由各區輪流舉辦會員大會,成為頗具規模之社團。

民國七十六年改選,宋鎮源鄉親當選為第五任會長,上屆之十五位幹事也更易新人,有新人新氣象態勢,由於當時適逢政府解嚴,人團法修改,而現有的聯誼會不具社團法人資格,如購置會館不能登記為所有人,職是之故,宋會長及幹部同仁商洽決議,為了增進客家人之共同福祉,有必要重新申請組織,於是為了效法我客屬先賢崇正尚義,發揚客家忠義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安定之目的,特在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日由當時擔任臺中縣長,兼省黨部主委陳庚金鄉賢以及宋鎮源、李彭煙、彭永寬、李榮堂等三十二位人士共同任發起人,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組織「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並於七十六年十月十六日獲頒「北市社一字四八八五號」函核准籌組,於是積極籌備,展開各項工作,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國父 孫中山先生誕辰之日上午,假臺北市和平東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舉行成立大會,並蒙各界賢達先進之協助,順利成立合法之「社團法人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負起傳承「中原客家聯誼會」之會務與責任。

「崇正會」成立不久,宋理事長計劃購置會館,嗣經其本人大力贊助與當時中原建業股份有限公司部份股東,將股份捐出,以及當屆理監事熱心樂捐,終於在南昌路購置了會館,可供鄉親來『打嘴鼓』,成為鄉親的交誼與聯絡中心。

之後,由陳盛雄、劉繼元、范振宗、羅世昌及吳志剛等先後接任理事長,均各有建樹,尤其劉繼元在戴美玉老師的協助之下,積極推動客家民謠班的設立,為今日山歌班林立的規模打下基礎。范振宗擔任理事長時,有感於會館不符使用,遂積極發動募款,獲得鄉親們熱烈的響應,於是處理掉南昌路的舊會館,重新購置復興南路現今使用之會館,為「崇正會」殿下永久基業。羅世昌擔任理事長時,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拓展山歌班,又新成立許多山歌班,山歌班始有今日的盛況;羅理事長還曾號召鄉親在華中橋下獨立舉辦過一次「義民祭典」,為義民史留下來紀錄。吳志剛理事長任內除了重整會員會藉外又積極召募會員、顧問等,又為會員辦理多項活動如義民廟朝聖、登山健行摸彩、國外自強活動、國內自強活動及配合國外社團大型的藝文活動等處處為會員福利著想。

由於歷任理事長卓越的領導和犧牲奉獻之精神,始有今日之「崇正會」,對今後接棒者和鄉親們,更要牢記先賢們開創之初和往後經營所付的心血與智慧,更盼大家團結一致發揚我客屬崇正之精神使之生生不息,流傳千古。

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文化部民國101415  謹記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2015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會員大會






 2015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會員大會

江彥震

本會第九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於104328(星期六),在台北市民族東路3365樓的“一郎日本料理餐廳”舉行,大會由理事長徐德馨主持。當天會員及友會代表出席的人數相當踴躍,會場席開百桌,桌席節比鱗次,走道擁擠難行,從臺上放眼望去,滿場萬頭鑽動,熱鬧滾滾。前來祝賀的長官、民意代表等來賓更是絡繹不絕。諸如:國策顧問劉盛良、立法委員費鴻泰、蔣乃辛;台北市議員也是本會前任理事長吳志剛、議員張茂南也是本會副理事長、徐世勛、陳炳甫及其姊前議員陳玉梅;還有中國國民黨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奕華,新竹縣前縣長鄭永金等都先後到場致意,真可謂冠蓋雲集,人氣頂盛。

另一方面,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會員人數之多,在客家社團之中堪稱屬一屬二者。理事長徐德馨致詞說:「今天是本會第九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承蒙各位長官、貴賓光臨指導,使本會倍增光彩,同時對出席大會的會員鄉親們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前來參加大會,本人謹代表全體理監事表示歡迎及感謝。

本會成立至今已屆滿三十有三年,在這些年來由於上級長官的指導,以及各位會員鄉親、理監事及會務人員共同努力與團結合作之下,會務已有顯著進步。但對於各位理監事及會務人員為本會犧牲奉獻,熱忱服務的精神,本人由衷的敬佩,僅藉此向各位再次表示誠摯謝意。今後仍請各位長官繼續給予督導使本會會務更加提升,為會員鄉親謀取更多福利。

理事會工作報告:壹、會務狀況:一、擴大服務,提供會員鄉親,婚喪喜宴各項服務設施,並加強服務內涵。二、理監事會,依規定每三個月舉行一次,每年召開會員大會一次,理事會四次、監事會四次,必要時增開理監事會,出席率百分之八十,議決案件均一一執行。三、恭迎新埔義民爺神牌至本會館安座,讓本會鄉親會員就近參拜,且初二、十六中午由鄉親會員自動自發供奉三牲水果輪流參拜後會館聚餐聯誼。

貳、組訓工作:本會設立客家民謠班十一班,國樂團一團,祥鳳戲鼓班一班、舞蹈班一班、忠義胡琴班及讀書會等,合計16個團體是本會推動客家文化的基本盤,由於她們熱心參與也使本會會員數量更加快速成長,本會的宗旨即在發揚客家優美歌謠、才藝,讓母語得以傳承推廣。

叁、福利服務:一、辦理會員子女大學以上獎學金。二、贈送會員敬老禮品一份。三、每年舉行登山健行摸彩活動。四、每年舉辦國內、外自強活動。五、舉行會員大會贈送會員禮品一份。六、接待海外社團,並與其共辦客家藝文活動。

監事會審查報告:壹、本會經費收支作業,均遵照有關規定辦理。貳、按時召開監事會議,執行監事任務,對本會經費收支帳冊憑證,工作計畫之執行,建立會員制度等等一切均按法令規定,毫無浪費訛誤情事。

會員大會告一段落之後,接著進行會員聯歡大會,由本會組訓的16個團體,輪流上場表演,由於各個團體平日訓練有素,每個團體的都有職業水準的表現,臺下的觀眾莫不頻頻稱讚,這次會員大會也就在歡樂的歌舞樂聲中,圓滿的畫下句點。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台灣客家美食

 

台灣客家美食

江彥震

台灣常見的客家美食可分為「客家米食」、「客家小吃」和「客家名菜」三大類;不過「客家名菜」往往被稱為「客家小吃」。客家菜最大的特色,是烹調技巧如燜、炒、燉,和醬料的使用恰到好處;此外,口味特重酸鹹,有很多醃漬的菜。這是因為客家人勞動多,鹹菜除了補充流汗損失的鹽份,也容易長期保存,符合客家人勤儉的美德。

壹、客家名菜

一、客家小炒

客家小炒是客家一般家庭料理的家常菜,鹹鹹香香的很下飯,總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停不下筷子。

食材:1.五花肉350g2. 乾魷魚1/2尾、3. 豆干5片、4. 芹菜4根、5. 青蔥2根、6. 蒜頭3粒、7. 辣椒、蒜苗各一根、8. 醬油膏、米酒各1大匙、9. 砂糖少許、10. 水適量、11. 白胡椒少許。

作法:豆乾切片,辣椒切片(如果怕辣就把籽都去掉),蔥切段,蔥白和蔥綠分開,芹菜切段,蒜切末,五花肉切絲,乾魷魚先泡水2小時再切段,炒後會縮所以可以切長一點。豆乾先煎至微焦,盛起備用。魷魚也是先炒一下,盛起備用。起油鍋爆香辣椒、蔥白、蒜末,加入五花肉拌炒一下,加入醬油2大匙和一點水,加入魷魚、豆乾、糖1小匙炒至水快收乾,加入芹菜、蔥綠拌炒,加鹽調味,最後灑點香油,這樣就可以上桌囉。味道真是讓齒頰留香。

注意事項:1.乾魷魚使用剪刀以逆紋方向剪成小條狀,在浸泡冷水約30分鐘備用。2.五花肉洗淨再切成小條狀,約1cm寬度;豆干切成和五花肉一樣的長條狀;蒜頭、辣椒切片;芹菜、青蔥、蒜苗切成小段狀,備用。3. 熱鍋,乾鍋將五花肉放入鍋中以中火煸香(煸至出油,表面略上色),再加入豆干、蒜頭與辣椒、魷魚一起爆炒。4.加入所有調味料略燒一下,最後加入青蔥段、芹菜段、蒜苗段一起翻炒均勻,上蓋悶一下即可。5.乾魷魚逆紋切,炒時遇熱不會蜷曲。此外,平時整條乾魷魚發泡需要好幾個鐘頭,若先剪成小條狀,就只需要30分鐘而已,快很多喔!

 

二、薑絲炒大腸

食材:豬大腸350克、酸菜120克、薑絲30克、蒜頭片3粒、辣椒片1根、青蔥段1根、黃豆醬1大匙、白醋2大匙、檸檬汁1/2顆、砂糖少許、香油1小匙、米酒1大匙、水350cc等。

作法:1.豬大腸先用麵粉、明礬洗淨,再起一鍋熱水川燙過。2.起一鍋熱水,放入川燙過的大腸、蔥段、薑片、米酒、鹽,滾煮20分鐘,撈出大腸,剪成小段備用。3. 起一油鍋,爆香薑絲、蒜片、辣椒。4. 放入煮過的大腸,翻炒均勻。5. 倒入高湯,煮滾。6. 放入酸菜,滾煮1分鐘即可上桌。

注意事項:1.以現在健康角度,會建議大家使用白醋,或是新鮮檸檬汁就好,較天然的調味不只鮮甜入味,也不會失去客家菜的精神!2.酸菜洗淨,泡清水去除鹹味後,切片備用。3.取炒鍋加入少許沙拉油,先以中火爆香薑絲,蒜頭片、辣椒片、青蔥段,再加入處理好的大腸段翻炒均勻(約3分鐘)。4.加入調味料翻炒均勻,最後以太白粉水勾薄芡即可。5. 將豬大腸以麵粉或可樂搓洗到黏液完全洗掉,再用清水沖一遍。以清水將內外翻洗乾淨(可用筷子翻轉大腸),看到多餘的肥油要剪掉。6. 煮一鍋蔥薑水,放入洗好的豬大腸滾煮約20分鐘,取出沖涼後,切小塊即可。

 

三、客家封肉

每到大節日拜拜的時候都會有三牲祭品,客家封肉更是此時家家戶戶餐桌上的菜餚之ㄧ,燉煮時間越久,豬肉的膠質會釋放的越多,肥肉的部份更是會入口即化。

食材:五花肉2斤、 水煮蛋、 3根、紅蔥頭或蒜頭4顆、5~9粒冰糖,或是甘蔗 ,也可以用蘋果西打,依個人口味調適甜度、醬油依個人口味調適鹹度、米酒一瓶。

作法:1.蔥洗淨切段備用。 2.五花肉用500㏄的沸水汆燙約30分鐘後取出切成長方狀後,醃浸醬油至五花肉變成醬油色後備用。 3.熱一油鍋,將五花肉炸成金黃色後,取出浸泡冷開水備用。

注意事項:1.先將雞蛋先水煮後剝殼備用。2.將五花肉表面的細毛去除,再用菜刀將豬皮刮淨,最後清洗一下備用。若購買完全是生肉狀態,請事先以米酒水加薑川燙去血水去腥味。3.將五花肉下方翻轉過來,用刀劃十字形,劃到五花肉厚度的一半處,五花肉條切塊(勿太小塊),不可將五花肉切斷,再將切過的那一面往下,放入深盤中。4.蔥白蔥綠切段分開,紅蔥頭去頭去尾後切片(請於通風良好處,因為切紅蔥頭跟切洋蔥一樣,會狂流眼淚)5.將切片的紅蔥頭用小火煸炒至金黃色後立即撈起,以免變黑變苦(切記,過程要有耐心勿用大火)

6.炒完蔥頭後,原鍋繼續煸炒豬肉塊,肉塊會釋放出油質,所以不須再多加油,以免過油。以小火慢慢煎煮,等到表面變色,油脂被逼出,色澤略成棕色。7.將油蔥酥、砂糖及醬油放入,蓋上鍋子封住,小火慢煮約一小時,讓味道進入三層肉中。8.封肉上桌時,可配上筍乾或氽燙過的青江菜。一般傳統的客家流水宴席都會有這道菜。通常打包者回家之後,都會加入高麗菜跟冬瓜一起燉煮,蔬菜的甜味可以中和醬油的死鹹。二次燉煮之後的封肉,會釋放出更多的膠質,肥肉的部份則會變得軟爛,湯汁會變得黏黏的,大人小孩都喜愛淋在飯上,一碗接一碗,難以停筷喔。

 

四、梅干菜扣肉

客家菜裡有一道不可或缺的就是用梅乾菜跟三層肉去燉煮的梅乾扣肉,每每熬煮時,滿屋梅菜香味,香味撲鼻,配白飯夾饅頭都很對味。將和梅干菜一起燜煮入味的五花肉片取出排入碗底,再舖上梅干菜,淋上醬香味濃的原湯一起再蒸過..這樣經由煮過再蒸的程序,讓味道融合得更香醇了。

食材:1. 三層肉2斤、2. 梅乾菜適量、3. 1-2杯、4. 蒜頭8-10顆、5. 醬油適量、6. 糖少許。

作法:1. 將梅乾菜擠乾水分切細切碎,蒜頭拍開切細。2. 將三層肉切薄片,厚薄看個人喜愛,把豬肉舖一層在鍋裡上面灑一層梅乾菜跟蒜頭,就這樣一層肉一層梅乾菜蒜頭。3.最後把剩餘的梅乾菜蒜頭鋪在最上層,加上適量醬油跟少許糖,梅乾菜本身就有鹹,所以醬油不要一次加太多,請试味道酌量增加,再加水淹過豬肉即可。4. 開火煮沸轉小火燉煮至豬肉軟爛即可,大約1-1.5小時,視豬肉厚薄為準。5. 用燉煮的梅乾扣肉,豬肉才會軟爛入味。

注意事項:1.買梅乾菜要買聞起來有香味不要太白的。2.將適量的梅乾菜泡水洗淨,不要洗太大力,會將葉子洗破變爛爛的,將水倒掉換水漂洗幾次,有的會有沙子,洗不乾淨,吃起來會沙沙的。

 

五、白切肉

將豬肉片用水燙過,保持嫩度,沾醬油來吃,非常爽口,味道香而不腻。

食材:1. 五花肉1斤、2.青蔥2根、3.3片、4.米酒1大匙、5. 調味沾醬、6. 醬油膏、7.青蒜、8. 紅辣椒。

作法:1.五花肉洗淨,青蔥切大段,青蒜及紅辣椒切斜片。2.水燒開,將五花肉放入,先川燙至變色就將水倒掉。3.再重新燒一鍋水(水量需蓋過五花肉),放入五花肉、青蔥、薑及米酒。4.水煮沸就轉成小火熬煮30分鐘至筷子可以輕易插入且無血水流出即可(視肉的厚度調整時間)5.將煮好的五花肉取出放涼切成薄片。6.吃的時候搭配青蒜及紅辣椒沾醬油膏食用。7.剩下的高湯可以加一些蔬菜及適量的鹽燉煮就變成簡單的湯品。

注意事項:1.將五花肉放入鍋中加入水(水只要蓋住肉即可)一起煮滾後轉小火。2.續煮10分鐘後熄火蓋上鍋蓋悶20-25分打開鍋蓋拿起待涼切成片狀。3.利用熱度悶熟五花肉煮出來的肉質鮮嫩爽口。

 

六、覆菜肉片湯

覆菜肉片湯,是客家菜餚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道菜。即利用覆菜本身的鹹味,和肉片具有的鮮味,構成一道簡單又美味的佳餚。「福菜」也叫「覆菜」,它是醃過鹽的鹹菜,再經過陰乾日曬,在水份未完全乾燥時,塞進玻璃瓶,或裝入大型的菜罈中,密封後將容器上下倒置,避免雜菌進入,讓鹹菜自然發酵,四到六個月後,就成了美味可口的客家覆菜。過去許多農家自製鹹菜、覆菜和鹹菜乾(梅乾菜),幫忙父母或祖父母醃漬、裝瓶這些農作加工品,是許多中壯年客子弟的成長經歷。

食材:1.五花肉6兩、2.1小塊、3.福菜4兩、4.酒適量、5.胡椒粉少許。

作法:1.五花肉去皮、切薄片。薑切片備用。2.福菜洗淨後,斜刀切片。3.福菜片在五杯水的鍋內煮開後,改用小火煮十分鐘,再放入薑片、肉片煮熟,同時加入調味料調味。4.撈除浮起的白沫和薑片,盛碗上桌。

注意事項:1.選購福菜時,宜選淡黃色澤者,品質較佳。2.福菜肉片湯選用的五花肉,較富油水,而且質地滑嫩,對不用高湯的這道菜,有助鮮味的提昇,怕肥者可改用梅花肉。3.此外,客家菜中也有以鹹菜(酸菜)煮五花肉,稱作酸菜肉片湯者。

 

七、冬瓜封

""在客家話的意思是"",就是將材料悶煮到爛熟,入口即化。

食材:1.絞肉500g2. 冬瓜1圈、3.香菇50g4. 薑片二片、5. 醃制好的破布子(也可醬油取代)少許、6. 醃料:醬油3大匙、冰糖少許、塩2匙、太白粉(或葛粉)1大匙。

作法:1.薑片切末,乾香菇泡開後切末。2.絞肉加上3大匙的醬油,1匙的塩,1大匙的太白粉(或葛粉),加入薑末,香菇末,少許冰糖後,用手把食材充分混合均勻,靜置5分鐘。3.冬瓜去皮去子後,切成如圖的塊狀後,先擺盤,空下中間的肉地方不擺,均勻的在冬瓜上撒上1匙塩。4.將靜置後的絞肉填入冬瓜中間特地空下來的地方,移入電鍋,以外鍋2量米杯的水蒸熟。5.取出蒸熟的肉,趁熱淋上少許醃好的破布子(也可以用少許醬油取代),想加點顏色可以拿香菜末上色,不加也可以,這樣就完成了。

 

八、高麗菜封

高麗菜封與冬瓜封類似,只不過把冬瓜換成高麗菜即可。

食材:1.高麗菜1顆、2.燉肉滷湯一鍋、3.青蔥1根、4.紅辣椒1條、5.八角2顆、6.蒜頭2顆、7. 調味料:米酒1/2大匙、醬油30cc、冰糖1/2大匙、清水適量。

作法:1.高麗菜挖去菜心。2.整顆高麗菜泡入清水中沖洗乾淨。3.將靜置後的絞肉填入高麗菜中間特地空下來的地方,移入電鍋,以外鍋2量米杯的水蒸熟。

注意事項:1.調味份量,甜鹹度請依個人口味調整。2.若沒有舊滷湯,新滷湯材料如下:1.青蔥1根、2.薑片、3.大蒜、4.辣椒1條、5.五香滷包1個、6.米酒1/2大匙、7.醬油60cc8.冰糖1大匙、9.冷水500cc

 

九、炒福菜

「炒福菜」也是道地客家美食之一,福菜原名「鴨舌草」,以前客家人養鴨時將它放到稻田吃蝌蚪、雜草,福菜就是其中之一。今日美濃人把它當作青菜來炒,再加上豆瓣醬,就成了一道風味獨特的客家名菜。

 

十、白斬雞

白斬雞是客家菜的傳統菜色。白斬雞的特色是烹調時不加入香料調味,把雞宰殺後用熱水浸熟或隔水蒸熟而成,過程中不加入香料和調味品,或只使用很少的調味;目的是讓雞的自然鮮味盡量顯露,這種烹調方法正好特顯客家菜追求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的特色。

食材: 全雞1隻、雞爪1公斤、雞油150克、水10公斤、鹽430克、米酒20

作法:1.10公斤清水一鍋供烹煮用,入雞油、鹽430克;另燒一鍋水供汆燙用。2.洗淨雞腹血水、內臟,修剪趾甲、雜毛,反折雞腳塞入雞腹,於脖子下方開孔以便熱水流通。3.雞爪剁去趾甲,以刀背砍爪骨使內裡斷碎,汆燙2分鐘撈起冷水洗淨放入烹煮鍋,熬30分鐘融出膠質。4.採三進三出(進6秒、退4秒)方式汆燙全雞,以去除血水、使腹腔與雞身均溫,汆燙完畢撈起,待烹煮鍋水滾後投入。5.全雞下鍋立刻蓋上鍋蓋轉大火,待鍋蓋邊緣冒出大量蒸氣、沸騰即熄火燜半小時以上(若雞隻重近3公斤則燜55分鐘)。

6.以長筷撐起翅膀下緣起鍋,全雞趁熱抹上米酒與鹽,再用S型不鏽鋼鈎倒掛雞隻、使湯汁集中於雞胸,以電風扇吹涼靜置1小時,即可切剁擺盤。7.25克蒜米用菜刀拍碎,投入150克黑豆蔭油泡置8小時,即完成傳統台式沾醬,也可搭配客家桔醬享用。

 

貳、客家米食

早期農業社會,以種植稻米維生。客家人勤奮的耕種,以米為主食,對稻米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為豐收而有了感恩,因為珍惜起了敬畏。客家人自古即是「敬天崇祖」的民族,天地間的神祇保境安民、恩威浩蕩,神明信仰的具體行為就是「祭祀」。客家米食文化即是在敬天地、祭鬼神和拜祖先,這樣崇敬慎重和感恩的態度為基礎發展起來,有關稻米的食物與祭祀節慶,產生了和客家人的生活、禮俗及信仰密不可分的關係。

客家米食以台灣米做為原料,發揮本省在萊米、糯米及蓬萊米的特性,製作出各種特色米食,稱之為「粄」。遇上年節慶典,家家戶戶會舂米、磨米再配上各種佐料,製作出形形色色精緻可口的米製點心,用來拜神明、祭祖保佑闔家平安或招待親戚朋友饗宴。「粄」可以說是客家飲食中米副食的重要結構。客家人將在萊米浸泡後磨成米漿,製作出蘿蔔粄、芋頭粄、粄條、水粄、九層粄、米篩目等不同產品。糯米經過烹煮質地較為軟黏,帶有Q性,吃起來雖不易消化,但對於需要長時間耗費體力的客家人而言,較能飽足肚腹,不容易產生飢餓感。製作的米食,包括:粄圓(客家湯圓)、糯飯(甜米糕)、鹹米糕、糍粑等。此類食品須用力拍打,才會呈現出Q 軟彈牙的效果。

 

一、粄條

主要原料是純的再來米磨成漿,經過蒸熱成薄片,厚度約0.2~0.4公分左右,要煮之前先切成長形,放入沸水中略為燙過,撈起加入大骨高湯、醬油、香油蔥、滷肉、豆芽菜,即成一碗香Q的粄條美食。

 

二、菜頭粄

是客家人常吃的食物。和廣東式蘿蔔糕不同的地方是,材料只有在來米及白蘿蔔,沒有添加其他的東西在裡面。在吃時多半沾醬油加蔥或桔醬。

 

三、粄粽

是客家特製的粽子,使用糯米、在來米做成,口味有甜粽及鹹粽兩種,鹹粽內包蘿蔔絲、絞肉和油蔥酥;甜粽主要是豆沙餡,香Q可口。

 

四、菜包

俗稱為「豬籠粄」,因外型猶如裝豬的竹籠。客家菜包以米作外皮,內包蘿蔔絲、蝦米等,味道特別香。

 

五、 粢粑

是客家人特製的米飯 ,客家人逢年過節、或宴會喜慶,都會自製這種米食點心,吃時沾糖或花生粉,非常美味。

 

六、艾粄和紅粄

是客家人祭祖拜拜時特製的米食,艾粄內包蘿蔔等菜,是鹹的口味;紅粄內包豆沙餡,是甜的口味,非常香Q可口。

以上是台灣客家人在過年過節,或喜慶宴會上常見的菜餚及食品 ,當然還有其它,隨個人喜好而有所變化的美食,不勝枚舉。[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