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客家祖訓與當代傳統道德教育之關係研究

客家祖訓與當代傳統道德教育之關係研究
江彥震

摘要
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漢族。西晉永嘉之亂以後,客家先民多次遷徙,跨黃河、渡長江,歷盡艱辛,最終在贛南、閩西、粵東這一片山區土地逐漸定居下來,形成了客家民系。據《客家言志》記述,客家先賢有光耀中華的『祖訓家規』。客家人的祖訓族規不但寫入族譜,也把體現傳統價值的祖訓族規提煉為楹聯掛在門上,懸於宗祠,刻入橋亭,貼於戲臺。縱觀客家地區的家規族訓,不論以任何形式出現,都蘊含教育子孫做人的道理,為後人樹立為人處世的道德典範,自我修養的標杆。
歷經歲月滄桑和世事的變化,對後人的教育方式也不斷的推陳出新,但家規祖訓對後代的影響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而且也是有效的村民自治的方式,雖然今天已是科技日新月異的資訊爆炸時代,但在社會管理上仍然值得借鑒,因此,「客家祖訓」的確是值得我們當代人深入研究奉行的「客家道德教育」遺產。
關鍵詞
客家、祖訓、家規、族規、楹聯、道德教育。
祖訓陶冶內化子孫「道德修養」
客家祖先為了自己的後代能恪守孝道,和鄰睦族,坦蕩做人,在族中鄉間有好名聲,除平日的言傳身教外,還會想出不少其他方式對後代進行良好的教育和影響。圍龍屋牆壁屏柱上鑿寫的家規家訓式的文字,就可看出先輩的這種良苦用心。客家先賢的“祖訓家規”寓意深刻,言近旨遠,彰善癉惡,是先輩為人處世、教育後裔的金玉良言、箴言警語。客家先賢言傳身教,客家後人取精用宏。
客家地區的祖訓族規包羅萬象。這一方面反映了客家地區民間修譜風氣之盛,每一個姓氏都在不同歷史時段興修族譜,每一本族譜都記載祖訓規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憂患意識、崇正願望、發展訴求。從一個族姓來看,只要家族成員很好地遵循祖輩的教誨,才能凝心聚力,加快發展,抗禦外侮,家和萬事興;從整個客家社會層面看,面對生存環境的險惡和生產、生活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的內心之間產生的矛盾,就必須用中國傳統文化所宣導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最高準則,用來指導、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化成克服困難的動力,化成宗族團結的黏合劑,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目標。
一座相對完整的圍龍屋,由某姓某代甚至幾代人所建成。因此,如何維持生活秩序和宗法制度,便是一個大問題。這時,各戶長者便會坐在一塊,共擬一份協定,並將協定內容刻鑿於石碑上,再將石碑鑲進堂內顯目的牆面,如平遠縣東石鎮境內的錫水村吳姓祖屋和黃機塘林姓祖屋內,至今還能見到清乾隆年間所刻立的這種石碑。碑上刻有說明立碑目的意義的碑序和分條分項族人該遵守的內容。內容都是涉及到公眾利益方面的日間生活事項,除諸如不能在堂簷堆放雜物、搭建雜舍外,何處不能放礱,放風車穀笪,插杈架竿晾曬衣物,屋背風水林內不准打樵等都一一上列,而且還議定若族內某戶違反協議,則要罰適量的銀兩充眾。當然,立碑後各戶有已堆放的雜物和搭建的物舍,必先拆除撤離。這所訂的協議,以後順理成了後代要遵守的家規祖訓。
另一種屋內的碑刻內容為某祖先以一生的感悟作為臨終留下的遺囑,如平遠縣東石鎮大水坑村朱姓一座老屋內碑刻的“棟公遺囑”:「公直待人,並無私曲;所行事業,悉本良心;不求人知,只求天知;不求同俗,只求同理。……雖人多枉欺只忍,讓他年年忍,月月忍,日日忍……一生忍得妙矣」,這座屋因此也叫「百忍堂」。我們可以猜想得到,此公生時與外族或外姓人有過多年的爭端訴訟,最終雙方勞心勞力,得不償失,因此立囑子孫與鄰相處要多忍讓,和睦為貴。
我們也可常見到祖屋內屏風或牆柱上書寫 (或鑿刻)有含意深刻的格言、對聯,如平遠縣仁居鎮小樹廬屋內屏風板上的八十字格言:「儉可養家,勤能補拙;唯勤與儉,持家要讀」;東石鎮近道居屋內屏風板上的「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耕田好,讀書好,識好便好」。該鎮黃行村由梅縣李二何擬寫的李姓祖堂聯 「事父事長將來始可事君宗祖傳家惟孝悌;積金積玉到底不如積德子孫繼志在親賢」。石正鎮正和村圍門柱聯「天道無私常輔德;寶田有訓願傳家」。這些內容,有的是先輩自己所擬,有的是請當地名人所題,飽含祖先對後代的勉勵、期冀和做人做事的引導。
「客家家訓館」展現客家「傳統道德教育觀」
在閩西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嶺之間,放眼可見或方或圓、黃牆灰瓦的建築。這就是被譽為世界建築奇葩的永定客家土樓,雖夯土而砌,但氣勢磅礴、美輪美奐。  在星羅棋布的各座土樓中,隨處可見點綴在一座座土樓大門或廳堂上,體現客家先祖對子孫後代諄諄教導和無限希冀,併成為各個家族祖訓、家規的楹聯。這些家訓不僅凝聚著客家人文精神之靈魂,還躍動著耀眼的法治之光。
  福建永定客家人的祖訓家規,秉承儒家思想,教誨子孫後代要團結族人、和睦鄉里、誠信守法、戒鬥息訟。受祖訓家規的熏陶,客家人和善友愛、寬容禮讓、誠實守信,客家土樓成為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
客家祖訓家規是客家人的生命圖騰,值得令人稱道的是,一個集中展示客家土樓客家人祖訓家規的『客家家訓館』,於2014615日在福建省永定洪坑土樓民俗文化村開館。該館由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題寫館名。
土樓客家人立身處世、創業持家的座右銘,成為教育後人的祖訓家規,同時,在客家土樓裡,還蘊涵着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家庭美德的豐富內容,溫馨而有魅力。家訓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歷史。
為繼承和弘揚這一寶貴遺產,永定區認真挖掘客家文化、土樓文化,並把其中的客家家訓整理、展陳。客家家訓館通過族譜、圖片、書法三種形式展陳,內容涵蓋了土樓客家人的族譜祖訓和名人、名居家訓家規。其中,族譜家訓(祖訓)選取百家姓前20個姓氏和永定客家族譜中記載的家訓、民居對聯等用圖片形式展陳。
世界上有很多流浪文化,但是很少有像客家文化這樣能夠同化當地原住民文化這樣的狀態。難怪有人說,「在整個中華文化中,最具有行動力的、用自己的腳步表現自己文化選擇的,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從精神、建築、民俗、方言等,經歷漫長的歲月後,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風格」。
永定客家先民大多是從中原地區南遷的漢族移民。顛沛流離的歷史背景使他們渴望有個安定可靠的生存環境。於是,他們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生土、木材,運用中原夯土版築技術,建造房屋,這就是永定客家土樓的雛形。
永定特殊的地理環境,茂密的森林,使這裡成為各種野獸匪寇經常光顧的地方。這一切特殊的生存條件,都使得當地人望聚族而居,抱團生活。而土樓就滿足了這種理念和願望,成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場所。
爾後,千百年間,土樓又經歷了由粗放到精細,由簡陋到極致,多種形狀並存的發展過程。它們錯落有致地排列在這片開闊的盆地上,不同年代,不同規模,外秀內涵,伴著日月星辰,隨著歲月風雨,訴說著歷史往事,也訴說著風雅幽情。數百年過去,中原漢人的後裔在這裡逐漸站穩腳跟,休養生息,晴耕雨讀,耕讀傳家,崇文之風得以盛行。儒家很多文化特徵在中原基本都消失了,但在土樓裡仍得以保存,處處體現著古代中原傳統文化的特徵,流淌著地道的中原文明血脈和基因。
這一方面因為南宋以前,中原歷經戰火,而這裡仍像世外桃源,養在深閨人未識。另外與客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內涵、倫理規範也分不開。無論是從歷史、建築還是文化上,永定客家土樓凝聚著中華民居建築的精華,展現出客家先民乃至中華民族的智慧。曾任永定縣長的余德輝曾如此評價:「那皇皇氣勢,出天地之表;巍巍雄姿,奪造化之工。砥礪千秋,經巨災而不毀;風雲百代,歷滄桑而不衰」。
永定客家土樓體現了客家民系所留存的中原漢民族價值觀念和客家人在輾轉南遷過程中為適應和開拓新的生活環境所創造的文化因素。客家先民輾轉遷徙,歷盡艱辛,來到這片群山之中白手起家,無論是開墾農田,種植五穀,建造民居土樓,靠的全都是客家人勤勞的雙手,頑強的打拚。可以說,如果沒有客家人堅韌的精神,就看不到今天這『客家文化的象徵、東方古代文明璀璨的明珠、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葩土樓』。
土樓裡住著一個宗族的人們,數十人、數百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一家有事,眾人相幫。一座客家土樓,如同一個大家庭、一個小社會,被專家、學者稱為「熱哄的小城市」、「家族的小王國」。晨光微曦或斜陽西下之時,男女老少都會來到門廳、巷道,談天說地,有人拿著蒲扇、有人端著飯碗,其樂融融,好不熱哄。無不顯示著土樓客家人的優良傳統『團結互助、和睦相處』。
土樓客家人親如一家,還是源於客家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傳統意識『宗族觀念』。一支血脈就是一個宗族,在永定不僅每個姓氏修族譜,每個家族、宗族修家譜,而且每個百十戶以上人家較大村落都有宗祠。這也成為一個村落、一個宗族的標誌性建築。
舊時,土樓客家人都有把列祖列宗的大幅遺像繪製懸掛在祖堂牆上供奉的習俗。農曆初一、十五,樓內的老人、婦女會自覺地前去燒香祭拜,以示對列祖列宗的懷念、敬重。「祠堂是一個宗族的象徵,不管走到天涯海角,華僑遊子回來第一件事就是祭祖、祭祠堂,第二就是設宴,請親朋好友幾十桌甚至上百桌。尤其是老一輩的遊子」。土樓客家人有敬祖睦宗、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祭祖,建祠堂是很重要的,是雷打不動的。這也增強了旅居海外遊子認祖歸宗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土樓也因此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客家各姓氏祖訓家規節選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客家祖訓家規就是其中之一。諸如:台灣客家人人琅琅上口的祖訓:「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寧化客家祖廟的『客家祖訓碑』碑文:「人往四方、勵志名揚、崇宗敬祖、戀土愛鄉、孝悌忠恕、篤守倫常、尊師尚學、修身勤上、宜習正業、奮發農桑、端行正品、和睦禮讓、戒賭戒淫、懲惡揚善、法禮不違、倫理不亂、毓德垂後、千古相傳、謹遵祖訓、世代隆昌」。(劉善群整理)
江氏祖訓:「貴顯莫得恃強淩弱,微賤切勿趨炎附勢。莫因小忿而成大禍,勿貪小利以致大害」。(摘自《濟陽郡永定江氏宗譜》);「誥爾子孫,誡爾子孫,原所爾生,出我一本,雖有外親,不如族人,榮辱相關,利害相及,宗誼為重,財氣為輕,急危相濟,善惡相正,為父者當慈,為子者當孝,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宜敬其兄,…依我訓者是其孝也,我其佑之,違我訓者,是不肖也,我其覆之,令絕其之,子子孫孫,咸聽斯訓」。(摘自《台灣江氏族譜》)
蘇氏祖訓:「禮義廉恥,為人豪傑,和善心正,處事必公,費用必儉,舉動必端,語言必謹,事君必忠,為官必廉,不近聲色,不溺貨利。不善者勸之,不改者與眾之絕」。(摘自《武功郡蘆山堂 永定縣蘇九三郎公系大宗族譜》)
陳氏祖訓:「克勤克儉,毋怠毋荒;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仕於朝也,為忠為良」。(摘自《福建省永定縣潁川陳氏族譜》)
吳氏祖訓:「驕奢淫逸,不事生產,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行為。凡對國對家無益的行為都應該戒」。(摘自《永定吳氏綜譜》)
張氏祖訓:「篤忠敬言 急公守法,完糧息訟。敦孝悌言 事事親敬,敦宗睦祖。嚴雜禁言 奸盜賭博,占欺謀吞」。(摘自《清河張氏新修合譜》)
李氏祖訓:「禁非為 邪淫者,十惡之首;賭博者,傾家之源。凡我族人,務必告誡子弟,切不可放僻邪侈,生平甘受玷辱」。(摘自《李氏史記》)
賴氏祖訓:「守法紀,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凡我族人應自覺遵守國家政策法令,違者有失祖宗面光」。(摘自《永定縣賴氏族譜》)
()氏祖訓:「戒非為,素位而行,事由己盡。勿學庸流,行險僥倖,貪得無厭,終歸窮困。端方君子,行不由徑」。(摘自《福建永定河南堂丘(邱)氏族譜》
曾氏祖訓:「報宗孝敬,教子義方,祖業擴守,品行端正,事業精專,治家勤儉,處己謙恭,待人讓禮」。(摘自《武城曾氏族譜》)
林氏祖訓:「處世事 明是非、辨忠奸、守節義、權生死。以忠孝為本,以禮義為綱,不論學識高低,職業類別,皆能以風操範世,為社會貞幹,國家柱礎」。「守身如執玉,積德勝貽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近好人」。(摘自《林氏族譜家訓》)
鄭氏祖訓:「一介不取,吾人節操;君子固窮,孔氏素訓」。(摘自《永定鄭氏族譜》)
沈氏祖訓:「人非蚓,飲黃泉,謀衣食,也需錢,取有道,不傷廉; 有執業,得自全,工商次,耕讀先,勤和儉,抵萬千;富有命,聽自然,非我有,勿垂涎,義與刑,須權衡;最不肖,侵嘗田,私囊飽,喜翩翩,若此者,罪彌天」。(摘自《永定沈氏族譜》)
黃氏祖訓:「嚴官守,隨職效能,因位盡道。有官守者,政教必修,興除必力,不可貪殘冒昧以拂民情;有言責者,啟沃竭誠忠告惟勤,舉劾必確,不朋比徇私以錮君志。職分之所當為,竭志盡誠,為無不力;官箴之所宜守,操持貞固,守無不堅」。(摘錄《黃氏愧莪家訓》)
此外,客家人還充分利用廳堂、祖屋、祠堂等宗族活動聚集場所,鐫刻楹聯或訓語,教育子孫牢記家訓。如永定慶成樓廳堂聯「創業維艱祖父倍嘗辛苦,守成不易子孫宜戒紛華」。永定坎市盧氏宗祠內訓語「忠廉、節孝」、永定籍廣西按察使熊興麟言:「行好事存好心期不愧青天白日;儲陰功積陰德願常生肖子賢孫」和振成樓樓主林鴻輝家訓「守身如執玉,積德勝貽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近好人」。
客家祖訓的價值觀
每個宗族的族譜中都載有家規家訓,其主要內容是教育族人與子弟如何忠公、睦族、讀書、做人的勸勉訓誡之辭,以及統一族內成員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和注意事項。特別是規範行為準則,告訴族眾:哪些事應該做,哪些是不應該做。縱觀這些家規家訓,可以看出客家人如下的價值觀念。
一、尊祖敬宗的觀念:       追宗念祖,宣揚祖先功德,激勵後人,是家規家訓的重要內容之一。客家人修族譜,旨在追念祖宗,弘揚祖風、宗功、祖德。通常,客家人將子孫後代的興旺發達歸功於祖先的功德:“非始祖餘蔭不至此,非始祖以及列祖之餘蔭亦不至此,非始祖以上更遠祖之餘蔭亦不至此“。
二、愛國愛民的節烈觀:在譜牒中也是著力宣揚的重要內容。那些為國為民建功立業的志士及本族先賢,往往載入譜牒,用大量篇幅頌揚他們的高尚品格,為晚輩樹立楷模。祖先中的英雄人物是全族子孫世代引以為自豪的。譜牒中有很多家訓、規勸類詩文,家族長輩往往在此勸勉後輩子孫立志高遠,報國興宗。
三、忠信孝悌的倫理道德觀:忠信孝悌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譜牒在形成和傳播這些倫理道德過程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敦孝悌是客家家規家訓的基本內容之一,幾乎所有的族規都很重視這一點。
、親睦觀:宗族裏不可避免地有貧富分化現象,因此有必要通過各種説教、規定來灌輸同族人之間的親睦觀。一般譜牒都訂有親睦條款,其主要內容不外是説族人雖有親疏,但以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而無親疏也。因此同宗共祖者要彼此相維,患難相周,反對入室操戈。
  、和鄉鄰:鄉鄰之間和睦相處,對宗族的發展無疑十分重要。許多客家族譜都有和鄉鄰的有關條目。
、勤儉治家:勤儉治家的觀念也是譜牒中重要內容之一,幾乎沒有談治家而不提勤儉者。勤儉觀中首先是強調要辛勤創業,同時在家庭經濟生活中節儉防奢,儘量降低物質欲望,達到儉樸持家,立業永久的目的。量入為出的勤儉治家之道,備受歷代譜牒所重視。
、重視品行:許多客家族譜在家規家訓中對族人的行為規範作出規定。不僅要求族人當事親敬上,還要求育後興宗,以講求倫常秩序、禮儀規範行為的道德標準。殺人傷害、竊盜、賭博、敗壞家産、遊蕩、非禮等行為均被視為不孝而成為不赦之大罪。
、重視教育:       一般宗族譜牒均表現出強烈的崇儒文化心態、要求族人以儒家的處事原則為立身之道、強調宗族的教育要造就知書識禮、忠孝雙全的後代子孫,並積極鼓勵培養族中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以求得功名宦績,這在族譜的家規家訓中亦有所體現。
「儒家的教育觀」影響客家深
「土樓有一些特有的民俗活動,最多的是春節前。除了帶有娛樂性質,更重要的是增強凝聚力。所以說出錢就出錢,最有號召力」。1980年以後,不少土樓還制定了樓規民約,供樓內居民共同遵守。在當地人眼中,客家土樓的這些民俗風情包含著濃濃的親情、族情、鄉情、土樓情。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占主導地位。作為儒家思想的組成部分,儒家的教育觀對漢民族包括永定客家人的影響之深毫不例外。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的理念也始終是土樓客家人所尊奉的信條。
參觀過永定客家土樓的人都會發現,樓樓有樓名,楹聯更是遍佈於樓門、廳堂和廊道的石柱上。更不消說數以萬計、內涵豐富的族規祖訓、箴言警語了。遍佈其中,仿佛置身于歷史文化的長廊之中,充分感受到土樓客家人耕讀傳家、勤儉崇廉、愛國愛鄉、和諧包容、明德行善、敬祖睦宗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
「楹聯、族譜、牌匾都是為了教育後代,不是隨便寫寫,都是用心良苦,希望祖祖輩輩發揚光大」。名作家胡大新提到在《土樓祖訓》中,他曾寫下「土樓祖訓,流瀉著客家人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土樓祖訓,凝聚成客家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在土樓裡,這些處處懸掛雕刻的東西就是一種固定而又獨特的教材,展示著客家人強烈的教育意識和獨特的教育方式。如振成樓裡的有一副楹聯是樓主林遜之所撰,「有圖史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無官守無言責時事不問不聞」講述的要耕讀傳家。另有楹聯「從來人品恭能壽,自古文章正乃奇,醒世金繩覺,廬山面目真」。則寓意修齊治平。都是永定客家先賢留給後人的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尊師重教在永定蔚然成風,隨之而催生的就是大量的辦學之風,以樓為單位,或以村為單位辦私塾、建學堂等。其中永定縣內洪坑村的日新學堂,便是振成樓今日樓主林日耕的祖父林仁山於1903年斥資2萬元光洋建造的。校門對聯是「訓蒙心存愛國,為學志在新民」教育啟蒙客家子女從小要心存愛國思想,認真讀書,做一個愛國愛家的人。這所學校成為當時永定縣內最早的完小,先後培養出大量的人才。據歷史文獻記載,永定縣文風樸茂,甲第巍科得為數郡之冠。土樓客家人重教興學的傳統觀念,也使得當地人才輩出。如萬金油大王胡文虎、閩西革命根據地主創人張鼎丞、“女指揮家”鄭小瑛等。
千百年來,正是對傳統文化的固守和傳承,使客家人沒有迷失方向,對其他民族營養的不斷吸納,又使客家人不致孤立。即使當他們將探索的觸角延伸至海外,植根血脈中的智慧思維和生存本能,依然使他們能夠從容跨越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在博采眾長中求同存異,理性而聰慧地採集所有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文化營養,並形成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
「客家祖訓」業已成為現代「法治助力」
世傳家訓鍛造客家風骨』。屹立永定區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是永定客家土樓的代表之一。步入土樓,刻有林氏家訓言法行則,福果善根的楹聯印在正廳中堂的正中央。白牆黑字,分外醒目。說話的規範就是行為的規範,言行必須一致;幸福的果實由行善的根培育出來,要幸福必先做好人、行好事1912年,林遜之設計建造了這座土樓,並精心撰寫、鐫刻了20多幅楹聯,提倡修身種德、遵紀守法、和睦團結,用於警示教育後世。振成樓的家訓為何集中寫於廳堂?因為大廳是說事講理的地方。從古至今,樓的家庭或者鄰里發生爭吵,德高望重的長輩就會將雙方召至大廳,指著家訓講道理,運用家訓做調解,化解矛盾糾紛。
  綱紀,大是國法,小是家訓。客家人把立身處世的家風家教以及衍生出來的家族名聲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忘祖訓、棄家風,無異於數典忘祖。因此,在土樓人家眼裡,嚴厲的祖訓家規堪比法律。
  涵養新風潤澤世代和睦』。振成樓是客家家訓文化的一個縮影。在永定,不管是土樓內的族群還是土樓外的千家萬戶,不管是大姓氏族還是小姓氏族,都有著各自的祖訓家規。千百年來,這些祖訓家規敦促著一代代良好家風的形成,維護著家族秩序的和諧穩定。盡孝悌、睦宗族、崇守信、息爭訟、戒暴戾……客家祖訓蘊含著豐富的法治文化內涵,甚至能夠起到法律治理起不到的作用。
  湖坑鎮南溪村設立了和文化家訓館,峰市鎮河頭村將全村十餘個姓氏的祖訓圖文並茂展現於文化長廊,湖雷鎮上南村將祖訓家規刻在農民公園的一塊石頭上……如今在永定,客家祖訓還被推廣運用於平安和諧校園、平安和諧村居建設,在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化解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湖坑鎮南江村是永定出了名的明星村,曾獲得全國宜居示範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福建省文明村等多項榮譽。村里設有平安和諧文化宣傳室,專門用來調解各類糾紛,效果顯著。
  法治建設需要法治文化的支撐。客家祖訓飽含和睦、規矩、理法內容,作為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老百姓具有很好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起生硬的法法規,祖訓禮法要柔和許多,群眾接受起來更加容易。和文化的祖訓家規、楹聯詩賦、諺語典故,在司法領域推廣運用,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在平安法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溫故知新踐行當代價值』。崇尚真善美的客家祖訓,不僅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司法實踐領域也發揮著獨特作用。舉動必端、為官必廉,這是客家祖訓」,「一介不取、吾人節操,這是鄭家規矩」,「為官必廉,不近聲色,不溺貨利……」,這些鐫刻在客家土樓楹聯上、寫在客家人族譜上的祖訓家規,已成福建省龍岩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被告法治教育的利器。
  龍岩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區之一,客家家訓文化源遠流長。龍岩市人民檢察院抓住客家祖訓的獨特教化功能,積極探索將客家祖訓納入檢察公訴、法庭審理之中,把法治與德治、法規宣傳與家風教育結合起來,增強庭審效果。
  客家祖訓不僅被引入庭審教育,更被別出心裁地寫進了起訴書。20155月以來,龍岩市檢察院精心收集客家陳、林、鄭、邱等近20個姓氏的客家祖訓家規,根據被告人的姓氏,將其宗族祖訓家規原文及解釋與相關法律條文一併寫入起訴書的附註,送達被告人學習。客家祖訓家規,在做人、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勸人上進守法,充滿著正能量,而引入客家祖訓,就是想將嚴肅的法律條文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用法律與道德一起教化他人。
  訓法同行化解矛盾糾紛』。不久前,永定區法院首次運用客家祖訓融入執法辦案,順利辦結了一起追索撫養費的執行難案件,成為當地的美談。自201510月客家家訓登上中紀委網站後,祖訓家規的社會影響力日益凸顯。永定區法院積極倡導法官吸納客家祖訓家規到日常辦案中,特別注重將其運用到家事糾紛、鄰里糾紛及刑事領域犯罪案件的審判、執行工作中來。
  永定區法院分批次組織法官前往土樓客家家訓館參觀、瞭解客家家訓文化,收集轄區內各大姓氏常用祖訓家規內容,為運用家訓辦案奠定基礎。注意發揮地域作用及人員優勢,形成以法官為核心,以宗族、基層調解組織為支點,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陪審員、司法聯絡員為輻射點的祖訓家規運用網絡,使司法別具客家風味,充分彰顯司法情懷。
  客家祖訓家規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其對客家人的影響不小於法律法規。將祖訓家規引入審判執行工作,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審判執行理念的創新。
結語
客家祖先為了自己的後代能恪守孝道,和鄰睦族,坦蕩做人,在族中鄉間有好名聲,除平日的言傳身教外,還會想出不少其他方式對後代進行良好的教育和影響。圍龍屋牆壁屏柱上鑿寫的家規家訓式的文字,就可看出先輩的這種良苦用心。
客家地區的祖訓族規包羅萬象。這一方面反映了客家地區民間修譜風氣之盛,每一個姓氏都在不同歷史時段興修族譜,每一本族譜都記載祖訓規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憂患意識、崇正願望、發展訴求。從一個族姓來看,只要家族成員很好地遵循祖輩的教誨,才能凝心聚力,加快發展,抗禦外侮,家和萬事興;從整個客家社會層面看,面對生存環境的險惡和生產、生活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的內心之間產生的矛盾,就必須用中國傳統文化所宣導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最高準則,用來指導、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化成克服困難的動力,化成宗族團結的黏合劑,實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
客家先賢的“祖訓家規”寓意深刻,言近旨遠,彰善癉惡,是先輩為人處世、教育後裔的金玉良言、箴言警語。客家先賢言傳身教,客家後人取精用宏。歷經歲月滄桑和世事的變化,但家規祖訓對後代的影響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這種有效的村民自治的方式,在今天的社會管理上都還值得借鑒,是珍貴的客家文化遺產。
客家祖訓家規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其對客家人的影響不小於法律法規。將祖訓家規引入審判執行工作,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審判執行新理念的創新。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客家祖訓家規就是其中之一。司法將客家祖訓納入到檢察公訴、法庭審理之中,強化對犯罪分子的法制教育。『客家祖訓』竟然成為當今法制教育莫大的助力,這真是客家先賢當初意想不到,對後世子孫特殊的功效。
我們建議今後中、小學的教科書,應該將各姓氏族譜和廳堂、楹聯的客家祖訓、家規、族規擇其精要者納入篇章作為教材。或另行編印「客家祖訓專冊」,讓學子們在自習時間朗朗誦讀,並定期考試,如此不但讓學子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與言行的堅守 ,對國人道德教育的潛移默化,其效果必然更佳。習近平主席的一段話,值得大家省思,他說「未來中國,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而是道德與信仰的危機。誰的福報越多,誰的能量越大。與智者為伍,與良善同行,心懷蒼生,大愛無疆」

參考文獻
1.      梅縣張氏宗族理事會,《張氏族譜》,1991 年,手抄本。
2.      梅縣溫氏宗族理事會編委會,《溫氏族譜》,1991
3.      蕉嶺林氏宗族理事會,《林氏族譜》,1993
4.      大埔縣黃氏源流編委會,《大埔黃氏族譜》,1996
5.      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編輯組編,《李氏族譜》,1998
6.      王氏管理會編,《梅縣松源寺邊王氏六世開基祖海濫公族譜》,2002
7.  台灣《江氏族譜》,20038月。
8.  嚴奇岩,《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四川出版集團。
9.  劉碧文,〈族譜是兩岸客家人族群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和溝通橋樑〉,《百驛網》,2008113日。
10. 黃如飛,〈上杭客家族譜館打造“海峽客家”精神家園〉,《福建日報》,2009728日。
11. 沈汝發,〈海峽兩岸專家會聚福建上杭研討客家族譜〉,《新華網》,20091019日。
12. 王玉玲,唐兆民,嘉應學院客家學院,《蘭台世界》,20105月下旬。
13. 嚴雅英,《客家族譜緣》,201115日。
14. 林東,〈客家祖訓傳久遠〉,《梅州日報》,「中國傳統文化資訊摘錄」,2015416日。
15.〈將客家祖訓引入庭審教育 福建龍岩首創〉,《中國新聞網》,2015929日。
16. 吳亞東,〈福建永定客家祖訓傳承真善美〉,2016516日。
17. 寧化縣客家工作辦公室,〈讓客家祖訓傳得更遠〉,2016518日。
18.〈龍岩客家家訓融入執法助力福建法治建設〉,《家訓文化網》,2016527日。
19. 張氏宗親會編,《張化孫裔遍天下》,內部資料。
20.《興寧孫氏族譜》,《 孫氏族譜》,手抄本。
21. 鄧氏宗族理事會,《南陽鄧氏族譜》,手抄本。
22.《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8卷第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