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客家族譜與兩岸交流

客家族譜與兩岸交流
江彥震

摘要
客家人屬於漢族獨特傳統的分支民系。自秦漢以來,中原漢人不斷南遷到閩粵贛地區,與當地的土著居民百越、畬人、瑤人等長期融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族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能是因為移民異地他鄉之故,客家人特別重視記載本族血脈世系的宗族族譜。族譜記錄宗族世系及重要成員事跡的譜表文書。內容涉及宗族的遷移歷史、全族的戶口、婚配和血緣關係、全族的墳墓和族田族産、家規家法等等。
族譜是宗族或家族的譜系。主要記錄著本姓本宗始祖、世系、故居地、遷徙地、先人創業、發展等情況。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著強烈的祖宗崇拜意識,這一點在族譜上都能充分反映出來。客家人在遷徙時,對族譜、家譜敬若神明,把族譜視為凝聚族眾、延續精神的傳家之寶。由於這些族譜不僅記錄了客家人的血脈,而且也記錄了他們艱苦創業的坎坷經歷,是十分珍貴的客家文化精華,因而,成為客家人千方百計加以珍藏和保護的神聖之物。
客家族譜的家規家訓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研究客家族譜文化是客家學者的重要課題之一。以客家族譜的家規家訓為著眼點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其所反映的客家人的價值觀念。族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族譜所載的家規家訓是祖先的處事原則和經驗教訓之總結是客家人價值觀的體現。
客家人遷至南方,後定居於福建省廣東省、和江西省客家地區,並繁衍到台灣東南亞等更廣大地區。據統計,全世界現有客家人1.2億,遍佈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家人保留了許多古代中原漢人的文化和語言,客家學對於研究漢民族的文化歷史和人類學有一定貢獻。客家人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在學術界還存在廣泛爭議。
寧化石壁是唐末客家先民南遷的主要集散地,很多客家人的家譜對此都有記載。客家人尊崇祖先,很多家族都有詳細家譜,每年都有很多人從台灣、以及海外各地來到客家人先祖繁衍生息的故地尋根問祖,參加寧化客家祖地每年所舉行的『客家祭祖大典』活動。兩岸的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血緣與文化是任何人都切不斷的,兩岸客家同祖同源,同文同種,族譜就是兩岸客家人族群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和溝通橋樑。
關鍵詞
客家、族譜、客家族譜館、家規家訓、兩岸交流、客家祭祖大典

上杭客家族譜館,收藏舉世居第一
上杭位於汀江(客家母親河)中下游,正處於粵東北與閩西交界處,是當年客家人南遷的中轉站,留下相當豐厚的譜牒資源。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和緩,前來大陸尋根問祖的臺灣人越來越多,尤其客家人更是重視。為了協助臺灣客家鄉親尋找祖先源流,上杭縣最早於1993年起投入客家族譜的搜集、研究,大量搜集閩、粵、贛、台、川、桂等客家地區的族譜文獻。
目前,上杭縣客家族譜館收藏了117個客家姓氏,1,600種族譜,上萬冊族譜史料,是閩粵贛客家金三角地區收藏客家族譜最多的公共圖書館,每年吸引不少臺灣及海內外客家鄉親前來尋根續譜。近年來,先後有來自大陸、臺灣等地的客家人士60多批、5,000多人到上杭參觀、考察客家族譜,開展族譜尋根與學術交流活動。1

客家族譜成橋樑,帶動兩岸交流繁

2009年該縣帶著不少珍貴族譜赴台,在臺北、苗栗、台中、高雄等地舉辦客家族譜巡迴展,展出期間有不少客家鄉親帶著族譜前來比對,獲得客家鄉親熱烈的響應。20111212日上午,臺灣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學院、贛南師範學院客家研究院、龍岩學院客家學研究中心四所高校在上杭族譜館舉行客家族譜教學研究實踐基地揭牌儀式。
參加揭牌儀式的領導嘉賓有:省客聯會執行會長,《客家》雜誌社社長劉有長、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長楊彥杰、臺灣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院長劉鳳錦、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譚元亨、贛南師範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羅勇、龍岩學院客家學研究中心主任張佑周、中共上杭縣委書記賴繼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盧楨模、縣政府副縣長藍新等。
揭牌儀式由盧楨模部長主持,藍新副縣長致辭,劉鳳錦、譚元亨、劉有長分別發表講話,省文物局為客家族譜教學研究實踐基地揭牌發來賀信。此次客家族譜教學研究實踐基地成立,掀開了客家族譜發展新的一頁,將進一步加強客家文化資源保護和客家文化研究,加大與臺灣等地的溝通、聯繫與交流,為將客家族譜博物館建設成為海峽西岸對台宣傳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客家人守護、傳承、運用祖先珍貴文化遺產的基地奠定扎實的基礎。
        2015年,世界客屬第28屆懇親大會在台灣新竹縣舉行,上杭縣特別規劃於1012日起在新竹舉辦客家族譜展即《血緣密碼:客家姓氏源流展》,內容包括:前言、客家入閩始祖的分佈圖、百姓郡望地圖、客家姓氏淵源、福建客家名祠名墓、客家族譜博物館主題展等6部分,展期12天,吸引了相當多參加世客會的客家鄉親前來參觀,獲得極大的迴響。

1上杭客家族譜館 」,龍岩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16.3.20)
客家基因族譜,檢測尋根問祖

「客家基因族譜」為替全世界的客家人建立基因家譜的科學驗證計劃,讓客家人可以通過「DNA」檢測尋根問祖,並用群體遺傳學和分子人類學的方法研討客家人的遷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系,福建省寧化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大多數在中國南遷的歷代客家人都曾聚居寧化石壁村,之後再陸續向外遷移。寧化石壁村因此被稱為「客家祖地」。客家基因族譜基於客家祖地的石壁並以遺傳學、人類學方面的研究,作為科學證據。2
福建省寧化縣長年舉辦祭祖大典活動,總計先後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萬客家後裔前來探詢祖源。海內外客屬社團將近約千名客家後裔會一起聚會並祭拜祖先。至2015年為止已連續舉辦了21屆。
20109月,由「寧化客家研究會」與「江蘇無錫匯澤基因科技公司」聯合開始進行進行的客家基因族譜,在寧化100多個姓氏家族中收集了DNA樣品。在2010121-2日在石壁舉辦的客家祭祖大典上,客家基因族譜舉辦啟動儀式,並向祭祖的來賓提供了免費客家基因族譜檢測。客家基因族譜項目在20118月起發布結果,參與的100多個姓氏的客家民眾可以在網上進行查詢了解自己祖先歷史。項目將系統分析數據,希望提供客家人遷移歷史的新證據,並在20111015-16日在寧化舉辦成果展覽。3
「客家人基因族譜」目的是讓客家人,無論有家譜記載或沒有,都可以通過它來尋根問祖;可以讓客家人找到自己幾百年前、上千年前的「祖地」,為斷了聯繫的家族分支用DNA信息重建家譜。檢測Y染色體DNA的短串重複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和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再用群體遺傳學方法作分析,並用客家人的歷史文獻資料作為參考。

客家族譜與家規家訓

每個宗族的族譜中都載有家規家訓,其主要內容是教育族人與子弟如何忠公、睦族、讀書、做人的勸勉訓誡之辭,以及統一族內成員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和注意事項。特別是規範行為準則,告訴族眾:哪些事應該做,哪些是不應該做。縱觀這些家規家訓,可以看出客家人如下的價值觀念。一、尊祖敬宗的觀念:
       
追宗念祖,宣揚祖先功德,激勵後人,是家規家訓的重要內容之一。客家人修族譜,旨在追念祖宗,弘揚祖風、宗功、祖德。通常,客家人將子孫後代的興旺發達歸功於祖先的功德:“非始祖餘蔭不至此,非始祖以及列祖之餘蔭亦不至此,非始祖以上更遠祖之餘蔭亦不至此“。
二、愛國、愛民的節烈觀在譜牒中也是著力宣揚的重要內容。那些為國為

2客家人基因族譜福建啟動,世華多媒體有限公司,2010.12.2
3免費的客家人基因族譜檢測,無錫匯澤基因科技有限公司,2010.12.7
民建功立業的志士及本族先賢,往往載入譜牒,用大量篇幅頌揚他們的高尚品格,為晚輩樹立楷模。祖先中的英雄人物是全族子孫世代引以為自豪的。譜牒中有很多家訓、規勸類詩文,家族長輩往往在此勸勉後輩子孫立志高遠,報國興宗。三、忠信孝悌的倫理道德觀,忠信孝悌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譜牒在形成和傳播這些倫理道德過程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敦孝悌是客家家規家訓的基本內容之一,幾乎所有的族規都很重視這一點。四、親睦觀:宗族裏不可避免地有貧富分化現象,因此有必要通過各種説教、規定來灌輸同族人之間的親睦觀。一般譜牒都訂有親睦條款,其主要內容不外是説族人雖有親疏,但以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而無親疏也。因此同宗共祖者要彼此相維,患難相周,反對入室操戈。
  五、和鄉鄰:鄉鄰之間和睦相處,對宗族的發展無疑十分重要。許多客家族譜都有和鄉鄰的有關條目。六、勤儉治家:勤儉治家的觀念也是譜牒中重要內容之一,幾乎沒有談治家而不提勤儉者。勤儉觀中首先是強調要辛勤創業,同時在家庭經濟生活中節儉防奢,儘量降低物質願望,達到儉樸持家,立業永久的目的。量入為出的勤儉治家之道,備受歷代譜牒所重視。七、重視品行:許多客家族譜在家規家訓中對族人的行為規範作出規定。不僅要求族人當事親敬上,還要求育後興宗,以講求倫常秩序、禮儀規範行為的道德標準。殺人傷害、竊盜、賭博、敗壞家産、遊蕩、非禮等行為均被視為不孝而成為不赦之大罪。八、重視教育:       一般宗族譜牒均表現出強烈的崇儒文化心態、要求族人以儒家的處事原則為立身之道、強調宗族的教育要造就知書識禮、忠孝雙全的後代子孫,並積極鼓勵培養族中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以求得功名宦績,這在族譜的家規家訓中亦有所體現。

海峽兩岸客家族譜的交流與互補

客家族譜是姓氏血緣親族的總徽記,是聯結海內外客家裔孫的紐帶。“凡人必有姓氏,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猶如木有根,水有源。”對客家族譜的研究和追溯,將會進一步加深海峽兩岸客家同胞同根同祖的認同感。當今中華,國運昌隆,政府修志,百姓續譜,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族譜追根溯源廣泛興起,人人關注、家家需求,特別是海峽兩岸和諧發展時期,對海峽兩岸族譜的研究極為重要。同宗之誼,血濃於水,親情與血緣是世居祖地者與外遷遠播者之間聯繫的關鍵。海峽兩岸要統一,利用族譜資料尋根謁祖、聯絡親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
福建省龍岩市上杭客家族譜館是客家人的家族史料藏書中心。清光緒、咸豐年間的客家族譜,在大陸被稱為國寶,列為二級古跡,其中包括族譜、民間祖宗圖,曾經被藏放在山區客家土樓牆壁內,因此得以保存。館長嚴雅英表示,許多臺灣的客家鄉親曾多次前往尋根,借閱族譜史料,館內所展出的,只是豐富館藏的一部分。“族譜連兩岸,鄉情續五緣”,“客家祖地”上杭多年來通過客家族譜的研究和對接,追溯並印證了兩岸客家人親密的血脈淵源。該縣以客家族譜為載體,深入挖掘內涵,開展族譜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地區客家人前來尋根謁祖,進行族譜對接,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20005月上杭縣成立“客家族譜館”。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上杭客家族譜館累計已收藏閩、粵、贛客家地區客家族譜及相關文書契約、祖圖等珍貴資料,共有117個姓氏、1600多部、1萬餘冊,成為大陸公共圖書館收藏客家族譜之最。4
其中有聞名海內外的“李氏入閩始祖、臺灣李氏始祖”李火德一脈家譜、“鄞江始祖”張化孫、閩粵贛台廖氏始祖廖花、閩粵贛台丘氏始祖丘三五郎一脈族譜。近年來,來自臺灣等地的客家人士60多批、5000多人,先後來到上杭參觀、考察客家族譜,開展族譜尋根與學術交流活動。隨著訪問人員以及收集的族譜數量增加,原有的族譜館空間已不適應發展。2007年,上杭縣將“客家族譜館”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專案,並於2008年投入2000萬元開工興建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大樓。2009年年底投入使用。如今該館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客家人的家族史料藏書中心”、“客家民系成果展示中心”、“兩岸客家學術研究交流中心”。
由福建省客家研究聯誼會和上杭縣政府主辦的“海峽兩岸客家族譜論壇”,20091019日在上杭縣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150多名專家學者對客家族譜文化展開研討。與會專家認為,客家民系在閩粵贛等地形成後,經過漫長的繁衍發展,人口日益增多,而山區條件差,不足以生存,因此逐步向海內外遷徙,“遷徙至臺灣的客家人主要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現的,由此可見,海峽兩岸的客家情誼是割不斷的血脈親緣。”在臺灣,幾乎家家都有祖譜,族譜在人們心目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用續寫族譜的方式悼念先祖,進而追根溯源。不僅如此,有些人還把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融入祖譜的製作當中,用電腦把自家的祖譜製作成光碟,以便日後妥善保管。閩杭的客家族譜則從開基始祖傳下,沒有遷徙之亂,沒有世系斷續,代代脈絡清楚,上杭的客家族譜館就收藏有百餘個姓氏、一千多個版本,上萬冊的客家族譜資料。近年來,成批的臺灣同胞或在春秋祭祖之期,或為編修族譜,多次來杭尋根、謁祖。
臺灣有450萬客家人,他們的祖先大都是從閩西走出去的。兩地族譜的交流,主要有幾種方式:一是臺灣同族回來參加修族譜,完善族譜記載;二是他們回來抄族譜,因為有的可能已經遷台七、八代了,族譜已經不全,所以回來把族譜抄全;還有就是通過郵件等方式使兩地族譜互相補充、完善。例如,從1990年開始,李氏大宗祠管委會將主持修纂的《李氏族譜》、《李氏簡報》和族史資料等送給回來祭祖的臺灣宗親。同樣,臺灣宗親也將他們編寫的《李氏源流》、《世界李氏族譜》等族譜資料送給大宗祠。20009月,苗栗縣銅鑼鄉李元福先生一行11人還專程為修編族譜來到大宗祠尋根拜祖。
近年,張化孫文化研究中心也一直在為聯修張化孫後裔《十八房族譜》的


4嚴雅英,客家族譜館館長,〈客家族譜緣〉,2011.1.5
工作而與臺灣宗親不斷加強編修族譜方面的交流。上杭縣以族譜為紐帶,吸引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地區客家人紛紛前來尋根謁祖,進行族譜對接。20093月,上杭縣在臺北、台中、高雄、苗栗等地舉辦兩岸客家族譜文物展,展出各個時期的客家族譜180多部(冊),88個姓氏,深受臺灣客家鄉親的歡迎
除了族譜以外,閩杭還有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如集中了在海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李火德、張化孫、丘三五郎、廖花、賴標、游文珀、郭福安等各姓客家始祖的祖墓、祖祠和祖居地。因此,上杭以族譜為線索,結合祖墳、祖祠、祖居地等諸多優勢,為海內外客家鄉親前來尋根謁祖大開方便之門,杭台兩地常常通過如祭拜祖先、修葺祠堂、祖墳及交流客家文化等許多活動相互往來。
  以李氏大宗祠為例,1990年至今,每年都要接待幾十位甚至數百位回上杭祖地尋根謁祖的臺灣李氏裔孫,如臺灣李氏宗親會理事、曾任桃園縣桃園市市長的李哲源先生分別在199012月和19913月組織了124人和85人的尋根祭祖團,到了李氏大宗祠、火德公和伍、陳太婆墳前祭祖;19923月以李傳田先生為團長的臺灣桃園縣中壢市李氏祭祖團180餘人到李氏大宗祠祭祖,19932月,由國際著名古建築師李重耀先生和臺灣延升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延耀先生率領的李氏後裔祭祖團一行16人來到李氏大宗祠祭祖;20015月,李傳田先生再次組織56人的祭祖團回上杭祖地祭祖。
又如,20045月,臺北市梅縣同鄉會會長溫懷麟和溫拓達夫婦等,曾專程前來祖居地上杭瞻拜始祖溫九郎和二世祖林五郎祖墳;生長於臺灣現定居香港的香港溫氏宗親聯誼會會長溫順興先生,年過八十高齡,帶領七位宗親二次到祖籍地上杭安鄉,拜祭上祖古墓,並且建議重修九郎古墓。並帶來他們編修的族譜與祖地宗親互相交流。
1994年正月十八日,臺灣游岳勲先生回到稔田化厚尋根祭祖,在始祖游二三郎的陵墓前敬獻香火,並捐資人民幣10萬元作為重修遊氏宗祠“立雪堂”的啟動資金。經過海內外游氏裔孫的努力,1997年正月十八日,舉行了“立雪堂”竣工慶典。隨後,游岳勲先生又為重修《閩游二三郎系大族譜》捐鉅資、任主編、作譜序。
2015413日,本文作者江彥震即帶領桃園及新竹地區的江氏宗親14人,來到龍岩市永定縣高頭鄉,祭掃百八郎公祖墳,受到祖鄉宗親們熱烈的歡迎,並與宗長們討論宗祠維修事宜。2016419日,台北市苗栗縣同鄉會理事長,暨台灣尖端生技公司董事長蘇文龍,率領蘇氏宗親及苗栗鄉親八十餘人,回到永定古竹掃墓祭祖,並與祖鄉宗親聯誼交流。

結論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春分前後來杭尋根謁祖的臺胞數以萬計。至今為止,已為客家祖地公益事業捐資逾千萬元。還有如每次舉行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都有相當多的海內外的姓氏宗親會、客屬社團參加,祭祀共同的祖先。這些活動大大加強了兩岸同胞的凝聚力,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和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客家人猶如中華文化的守護人。隨著客家人遷徙世界各地,客家人又成為中華文化的宣傳員。面對全世界各族人民,中國海峽兩岸更要攜手合作,共度時艱,兩岸關係會更和諧,並得到進一步發展。兩岸的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血緣與文化是任何人都切不斷的,兩岸客家同祖同源,同文同種,族譜就是兩岸客家人族群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和溝通橋樑。兩岸人民用續寫族譜的方式悼念先祖,進而追根溯源。
    
參考文獻

1.      劉碧文,〈族譜是兩岸客家人族群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和溝通橋樑〉,《百驛網》,2008.1.13
2.      黃如飛,〈上杭客家族譜館打造“海峽客家”精神家園〉,《福建日報》,2009-7-28
3.      沈汝發,〈海峽兩岸專家會聚福建上杭研討客家族譜〉,《新華網》,2009-10-19
4.      王玉玲,唐兆民,嘉應學院客家學院,《蘭台世界》,2010.5月下旬。
5.     梅縣張氏宗族理事會,《張氏族譜》,1991 年,手抄本。
6.      梅縣溫氏宗族理事會編委會,《溫氏族譜》,1991
7.      蕉嶺林氏宗族理事會,《林氏族譜》,1993
8.      大埔縣黃氏源流編委會,《大埔黃氏族譜》,1996
9.      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編輯組編,《李氏族譜》,1998
10.   王氏管理會編,《梅縣松源寺邊王氏六世開基祖海濫公族譜》,2002
11.   嚴雅英,《客家族譜緣》,2011.1.5
12.   張氏宗親會編,《張化孫裔遍天下》,內部資料。
13.   《興寧孫氏族譜》,《 孫氏族譜》,手抄本。
14.   鄧氏宗族理事會,《南陽鄧氏族譜》,手抄本。

15.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8卷第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