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勇於承擔責任的劉盛良

勇於承擔責任的劉盛良
/編輯部 /江彥震
總統府第十二、十三任國策顧問聯誼會會長劉盛良,一個從小住在豬寮長大的小孩,一路走來,為父母,為家人,為鄉親,為客家,為國家,窮盡他所能,走出一條勇於承當各個階段責任的輝煌人生道路,他的奮鬥歷程與人生價值觀,值得給台灣這個平庸年代,找不到自己人生出路的青年們參考。

困境是養料,成就強韌意志與擔當責任感
1939年(民國28年)318日,時值日據時代末期,正當台灣經濟困頓,民生凋敝,百姓生活艱苦年代,劉盛良出生在台北縣的土城鄉,山區不好謀生,四歲又遷居中和,其父劉金松先生為長兄,到新店租了三甲地務農養活一家21口人。童年時身為長子的他,只要能有一點點活計可以做,他都不辭辛勞幫父母分擔。七歲時,因為地主不續租地,所以遷出舊居,一家數口無處可以棲身,只能找到一處豬寮居住;住在豬寮裡,家徒四壁,下雨要用臉盆接水,冬天不能擋寒風,此時上了小學的劉盛良,看到同學家的環境,讓劉盛良小小的心靈受到衝擊,默默立下誓願,有朝一日一定要出人頭地。
劉盛良居住在豬圈達17年之久,直到高中畢業,當兵回來才有磚牆瓦房的住所。越艱困苦的環境激勵人更向上的意志,劉盛良的求學階段,伴來的是做不完的工作,因此能上學對他來說格外珍貴,也因此在繁重的家務像收割稻子、挑穀擔、曬穀子、挑稻草、犂田、打轆轤、整地、踩稻頭、插秧等,他都在忙餘中,利用時間拚命用功。尤其暑假兩個月期間,同學們都可休假去玩,而他則與叔叔們每個暑期都做兩個月以上的工作,舉凡插秧、除草等以貼補家用。
民國53年當選新店鎮民代表之後,考上建教合作的大同工學院夜間部,當時的註冊費880元,卻分三期繳付。劉盛良的處境真是困難,十口之家,都沒有工作,姊姊出嫁了,妹妹到工廠當作業員,全家的重擔唯有落在長子劉盛良一人身上。經善心人士資助1000元,向人借了2000元,月息2分,就這樣以3000元的資本,以半賒半現的方式經營小豬買賣的生意。
每天除了清晨須早起收餿水餵豬,還騎著一台破三輪車買豬賣豬,趕早睡晚。55年,第一次買一輛舊的摩托車,騎車要到小格頭買小豬,在回來的路上發生車禍,在新店陳外科擦過藥之後,隔天一大早又冒雨騎車,在新店安和路差一點發生車禍,結果皮破流血,仍然繼續前往到中壢買小豬。
有一次為了多賣一些豬,一個下雨天,或許因為睡眠不足,或許為了想趕快一點,於是超車,在一個不留神下,一輛大卡車正迎面要超越公車開過來,而此段路旁正好是懸崖,怎麼辦?這時他心想,撞上卡車必死無疑,撞下懸崖屍骨不存,在沒有辦法下,剎那間他判斷選撞公車這邊,生存機率會大一點,於是就朝公車撞上去,結果正如他的判斷,身上多處擦傷,腳撞到受傷,還好保住一條命了。但隔天一大早,傷還沒好,因為心裡掛念著和客戶的約定,所以他竟然不顧傷痛,拖著一拐一拐的步伐,仍然去做生意了。過了多年之後,想起這場車禍,他想,若當時他不要趕著搶快二分鐘,他就不會遇上那場車禍了,他悟出一個道理:人生許多事,都要準備好才行動,有時不必為了趕二分鐘,為自己帶來傷害!
他這種起早睡晚,那裡有工作就去做,不怕吃苦的、努力奮鬥的精神,都是為了他摯愛的家人,為了分擔父母的辛勞,為了幫忙養家,為了弟妹的學費,為了承擔起長子的責任,這種一肩挑起家庭重擔的責任感,在後來的人生裡,變成一種價值觀,以致後來對鄉親,對國家,對客家文化的傳承,都變成自己理所當然要承擔的責任,而每天早起努力工作的習慣延續到後來,即便事業有成仍不間斷,他說清晨是一個人思維最清楚的時段,用來準備一天的工作不易犯錯。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讀書,想要改變窮人的命運,除了努力工作外,劉先生很早就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所以即使家裡的工作如此忙碌,他大豐國小畢業後即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臺灣師範大學附屬初中、再上台北市成淵高中,高中畢業後,因為家裡窮,先去當兵二年退伍後考大同工學院(現大同大學)夜間部工商管理學系就讀,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後,曾任莊敬高中教師,景文專科學校講師。又在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研究,亦曾在軍管區司令部後備幹部訓練班第103期結業。並以傑出的事業成就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人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他大半生都日夜的在拚工作和學業,除了讀書和工作外,一年到頭不知道什麼叫過勞。因為他深知,一個人要有實力地在社會上立足,除了不斷努力外,沒有別的方法。
像他這樣為自己人生奮鬥且負責的態度,對照今日台灣的平庸困境,也許可給22K的貧苦青年一點啟示。

把別人的苦扛在肩上,承當是一種責任!
劉先生除了承擔家裡的責任,不斷追求自己的成就之外,由於自己從小生長在艱苦的環境裡,對於窮苦人家的狀況感受最深了,每次看到受苦求救無門或是被人欺侮弱勢人家,他彷彿看到當年窮苦的自己的家,宛如是自己在受苦難一樣,一時想仗義幫人的情懷就自然出現,這種俠義的肝腸不斷的壯大,把別人的苦扛在自己肩上,把對別人的承擔、別人的苦,當作是一種責任,這樣的胸懷終於讓他走上「為民喉舌」和「為疾苦奔走」的民意代表的道路。
其實,他從小深受父母與人為善的影響,加上客家人特有擇善固執的俠義精神,而他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的個性,從為了養豬四處搜集餿水,摸熟鄉里也建立好人緣。他看不得人間委屈,一點小事他都會為人打抱不平…,漸漸地,這樣俠義心腸傳遍鄉里,經常以蔣經國擔任救國團主任時,所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為職志。他25歲時,適逢新店鎮第八屆鎮民代表選舉,被鄰里鄉親推出競選新店鎮的鎮民代表,希望劉盛良能為里民爭取權益,初出茅廬的他,未料一舉高票當選,從此踏入政壇,成為命運的轉捩點。

賺錢與名位,是為了有能力能做更多事
劉先生當了民意代表後漸漸了解,有實力才能做更多事,當然實力就是金錢與名位,只有這二者相互配合,才有能力為鄉親做更多事,發揮更大的效益。不然即便您有多麼崇高的理想都是空談!此一階段,劉盛良沒有停滯對鄉民服務的熱忱,更為了想做更多事而努力,努力積攢財富與爭取名位。
人若有為別人服務的意念,老天都會忙,劉盛良從小苦於謀生,各項營生多少都接觸過,最後販售小豬,經營飼料生意等讓事業逐漸有了基礎,又因緣際會涉入建築行業,經過多年的胼手胝足奮鬥打拚,開創事業,如今已是多家建設公司的負責人。也因此累積了財富,有能力為社會真正做點事。
後來由於在鎮民代表任內表現傑出,自然而然更上一層樓,1977年當選台北縣議員以迄1989年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之後陸續當選第三、四、六屆至2012年卸任第七屆立法委員為止,總計劉盛良歷經48年的民意代表生涯。他在卸任前夕,在立法院發表卸任感言:「本席自民國53年,25歲起就擔任民意代表至今幾近半個世紀,從民國79年起擔任立委前後有22年之久,這是人生難得的「機遇」和「歷練」。

至情至性,為人心種下福田
除了在鄉里心中看見他的菩薩心腸之外,他的至情至性,在平常有和他交往的朋友之間,也成為話題,甚至在平常和朋友一起唱唱歌,唱到真性情的地方,也會忍不住真情流露,不時動容落淚。一個有情有義,願為辛苦的人奔走的人,其實他給社會的不僅是他的付出,最主要他將這種承擔別人苦難的精神和這麼好的為人服務的價值觀,為社會人心種下了一顆良善的種子,這顆種子廣播深植在每一處心田,讓善的循環加被世間,不斷的被傳揚。

能為人服務,是上天給的福澤
從事民意代表的工作,在鄉親的眼裏,他是一位非常柔軟慈悲的人,總是急人家所急,苦人家所苦,他急公好義與樂善好施,親朋好友、遠近選民都將他視為活菩薩,遇有困難總是第一個想到要請他幫忙。而事實上,他就是心腸柔軟,只要他能做得到的,他都很願意伸出援手,而對於造福市鎮公共建設,就以捷運新店線的小碧潭支線來說,就是因他一再提議積極爭取,多方協調才得以規劃定案並完成興建;其他若有家庭發生災難,頓時陷入困境,或有人發起公益建設,修橋鋪路等慈善募款活動,他大多有求必應,慷慨解囊大力贊助,甚至像四川發生震災,劉委員也在事發數日內,在立法院國是論壇中,呼籲同仁捐出一日所得賑濟災民,他本人也率先捐出新台幣壹佰萬元。他總是心存善念,認為自己的福份來自上天的眷顧,因此要常懷感恩之心,所以每遇到別人有災難或國內外重大事故,他都願慨然解囊,捐款救助不落人後。
在他這48年「為民喉舌」和「為疾苦奔走」期間,他爭取建設,立良法,修惡法,監督政府建立清廉政治,是他一生事業的寫照,更是他奉獻一輩子的「志業」,他曾說:「…本席非常珍惜這項千載難逢的人生奇遇,始終將『觀世音』聞聲救苦,使之離苦得樂的偉大精神奉為此生志業的圭臬,雖不能及,然心嚮往之。」因此,201155日,他獲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頒發第一名立委獎。
劉盛良在事業有成之後,積極回饋參與社會的活動,曾經擔任台北縣新店後備軍人輔導中心主任,新店國際獅子會教育委員會主席,台北縣商業會理事、常務監事,中華兩岸科技交流促進會理事長,中華關懷社會發展協會理事長,台北縣警察之友會理事長,台北縣退伍軍人協會理事長,台北縣愛魚協會理事長,世界客屬聯合會理事、台北縣客屬聯合會名譽會長,大同工學院校友會常務理事,台北縣商業總會理事長,2001年接任「世界客屬總會」第六屆理事長。2005年連任世界客屬總會第七屆理事長,但身為客家人的他,最想服務的對象是客家。

催生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各種客家事務
客家人為了生活、生存,不斷遷徙,走向世界各地,走到天涯海角。不管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客家人都能善於謀生,感恩天地,崇敬天地。過去,客家人的家教,村社活動,學校教育,都注重親情、鄉情、國情教育。有點錢,都會為家鄉「做好事」;不管窮富,都心繫國家天下。
劉先生是典型的客家子弟,具有強烈客家意識的他,時時提醒大家要講「客家話」,在家裡要多跟孩子講「阿姆的話」,他認為「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客家話裡保存了從古以來,聖賢為人處事的倫理道德,今天客家話嚴重流失,我們自己也有責任。他總是提醒大家:「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
因此,要維護及傳承客家文化,避免客語斷層,除了要強力客家鄉親要反躬自省外,要求政府施行客家政策更是重要。當立法委員時,在他的奔走和努力下,催生了今天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有了客委會就有組織、人員、經費,才更能推動各種客家事務,客家文化也從此不再是隱性文化,客家人也從此可以不做隱形人,終於可以光明正大跟人說:我是客家人!公共交通(如火車、高鐵等)可播客語。由於他長期關注倡導客家事務,堪稱當今海內外世界客屬少數深具資望的客家大老之一。

擎天一柱,客家使命─世界客屬總會
榮任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
2001年正當「世界客屬總會」陷入低潮的階段,鄉親們無不憂心忡忡,希望客屬總會能夠早日重現過去的風光,就在此時劉盛良先生背負著眾多鄉親的殷切期待與擁戴,接任「世界客屬總會」第六屆理事長之後,對會務加以改革,以企業化的方式經營會務,讓總會逐漸走上軌道,開始正常運作,逐漸拓展會務,將觸角伸向海外及大陸客家原鄉,慢慢的把「世界客屬總會」的金字招牌重新擦亮,進而將「世界客屬總會」塑造成為客屬世界的「親情聯誼和經貿交流的平台」。由於績效卓著,2005年(94年)2月又被推擁蟬聯第七屆理事長,劉盛良理事長所揭示的「客屬世界,和平繁榮」隱然在望,劉理事長八年來奔走奮鬥,功不可沒。
榮任世界龍岡主席,龍岡精神四海傳揚
2006劉盛良榮任世界龍岡主席第十三屆的主席,開始帶領劉、關、張、趙四姓宗親延續忠、義、仁、勇的精神,弘揚龍岡文化。自此劉主席率領總會領導幹部走向世界各個角落,聯繫四姓宗親,團結龍岡後裔子孫,讓龍岡大放萬丈光芒。
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
先後成功舉辦七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普遍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奠定「客家學」在學術界的地位,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宗旨是促進海峽兩岸客家文化經貿發展交流,增進客家鄉親情誼,發揮團結互助精神,共謀客家族群福祉。協會長期舉辦多項活動除了高峰學術論壇之外,也辦理「客家族譜巡迴展覽」、「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以及四屆的「定光佛文化節」等活動,深獲兩岸客家鄉親好評,成功打造發揚客家文化與推動和平繁榮的兩岸交流平台。饒穎奇榮譽理事長與劉盛良理事長居功厥偉。
20158月底,劉盛良再度應客家鄉賢殷切的呼喚,出任「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之職,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及客家文化傳承與弘揚,繼續奔走海峽兩岸。

為了台灣下一次的繁盛,國民黨應承擔的責任!
失敗只是問題的延續
2016年總統選舉,國民黨吞下大敗,身為忠實國民黨的劉盛良先生,認為國民黨的失敗,並不是馬英九執政不利,歸究原因應該是國人看不清台灣當前環境的現實面,誤聽信民進黨信口開河的政治支票,例如廢核四、同婚、環保、反服貿等等,以為服膺民進黨的政策,台灣就能過著小確幸的幸福生活,所以在這種時勢潮流下,將國民黨推擠到崩潰的地步。隨著政黨的輪替,在黨員紛紛動搖劃清界線的潮勢下,劉盛良本著忠黨愛國的意志,堅持走對的道路的理念,帶領支持國民黨者,用毅力和理念為下一次的成功在努力,因為承擔責任本來就是他的本色。
諾貝爾和平獎該頒給馬英九
劉盛良先生認為,總結馬英九在8年任期內,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工作上,馬英九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堅持「不統、不獨、不武」,開創兩岸60多年來最和平繁榮的兩岸關係,觀光客從300多萬躍升到1千多萬,陸客到台灣觀光從幾十萬到一年400多萬,兩岸直航一個星期班機高達580多班次,讓陸客來台人數大幅度增加,促進了台灣經濟和觀光的發展;並且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除促成兩岸和平交流,提升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外,他認為兩岸過去8年和平的交流,實際上奠定了亞洲和平的基礎。









此時擔任國策顧問聯誼會會長,他主張「推動馬習爭取諾貝爾獎」,在記者會中動員共同連署,推動馬英九、習近平在馬習會的基礎上,爭取諾貝爾和平獎,預計於同年10月底正式提出申請。不管能否爭取到馬英九的諾貝爾和平獎,但若對照現在陸客減少,遊覽車行拋售,飯店倒閉,農漁牧產品沒人買,證明馬習會才能為台灣帶來和平繁榮的價值。[20171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