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姓氏」與「堂號」











































 

「姓氏」與「堂號」

江彥震

「堂號」乃是中國姓氏的一大特徵,縱觀世界各國,無一民族有此特徵者。然而此一特徵卻逐漸在消失,如今在中華民族各族群當中,保留「堂號」最完整的只剩下客家人而已。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

至於「堂號」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先民們為了記載自己姓氏發源而設的標誌。「郡」是古代行政區的單位(下設有縣),它是百家姓堂號的起源地。因為「堂號」一般來自祖先發跡的郡名,所以也叫「郡號」。中國先民用郡名(或縣名)立「堂號」,在地理方向可以辨認同一代的宗親,在時間方面更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的歷史應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不過一般認為大量南遷是在東晉元帝時代,即公元317年(五胡亂華)之際,以及南宋淪亡之後。先到安定地區的客家人在自己的中堂掛上「堂號」,使晚到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以便得到暫時的照顧。久而久之,「堂號」自然變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媒介。

不過由於通婚、遷移等因素,並非所有姓氏只用一個「堂號」,有的姓氏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幾個「堂號」。「堂號」的來源除了採用祖先發跡的郡縣之名外,也有少部份採用祖先的遺言、古文的經句、或兩姓堂號的混合。

「堂號」也叫「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而為信。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來源主要有:地名(一般表示宗族的發源地)、典故(與本族祖先相關的故事或傳說)、訓詞和祖先名等。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宅院、族譜、禮簿、燈籠、牌位、墓碑等處使用。

「大丈夫坐不改姓」,意即以自家所擁有的姓氏為傲,光宗耀祖是我們立身處世的重要準則。起初,「姓」與「氏」是有所不同,「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母系社會,只知道有母,而不知道有父。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每一個母系血統,即形成一個個別的氏族;每一氏族為區別於其他氏族,必須有一個稱號,這些稱號就是「姓」。從「姓」字的構造來看,它是屬於「會意」字,「從”女”從”生”」。即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後代,就為同姓。宋代史學家劉恕在《通鑒•外紀》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已準確地說明「姓與氏」的關係與區別。

周代時期的姓、氏仍有別,如周武王滅商紂王後,分封其同姓宗親於魯、晉、蔡、鄭、吳、曹等國。這些諸侯國與周天子同姓「姬」,但其後代卻以國名(如曹、吳等)為氏,所以貴族有其特權,擁有姓,有名,也有氏;但平民只有姓,沒有名,也沒有氏。

春秋戰國以後,各國貴族流落民間,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有變革。氏開始轉變為姓,或以國為姓,或以氏為姓,氏逐漸為一般眾人所有,不再代表氏族、特權,因此,姓氏亦逐漸混而為一。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堂號」究竟有多少,已難確知;根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聲稱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二堂、二百六十七姓。現將堂號分類如下:

一、總堂號:以發祥地為根據,舉例如下如

1.太原堂(山西太原):王、祝、溫、郭、霍、羊、祁、、武、祝、宮、溫等。

2.天水堂(甘肅天水):莊、趙、尹、秦、狄等。

3.平陽堂(山西臨汾):歐、牟、汪、巫、柴、解等。

4.弘農堂(河南弘農):楊、譚等。

5.西河堂(山西離石縣一帶):林、毛、卜、卓、宰、靳、卓等。

6.江夏堂(武漢江夏):黃、費等。

7.汝南堂(河南汝南):周、袁、廖、齊等。

8.安定堂(甘肅安定):胡、梁、伍等。

9.扶風堂(陜西長安):萬、班、馬、魯等。

10.延陵堂(江蘇武進):吳、龔等。

11.京兆堂(陝西西安):史、黎、宋、未、杜、康、段、冷、車等。

12.河東堂(山西夏縣):呂、柳、薛、裴、衛等。

13.河南堂(河南陽縣):方、丘、邱、寇、褚等。

14.河間堂(河北獻縣):詹、章、凌、俞、畢等。

15.沛國堂(安徽宿縣):朱等。

16.東海堂(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地區):徐、有、茅、等。

17.東魯堂(山東東魯):顏、孔等。

18.東萊堂(山東東萊):呂、王等。

19.武威堂(甘肅武威):石等。

20.武功堂(陝西武功):蘇等。

21.南陽堂(河南南陽):葉、白、鄧、姬、許、翟、韓等。

22.高陽堂(河北高陽):許等。

23.清河堂(河北清河):張、傅等。

24.陳留堂(河南陳留):謝、阮等。

25.彭城堂(江蘇銅山):劉、金、錢等。

26.燉煌堂(甘肅敦煌):洪等。

27.渤海堂(河北河間):高、封、甘、歐陽等。

28.鉅鹿堂(河北鉅鹿):魏等。

29.滎陽堂(河南滎陽):鄭等。

30.廣陵堂(江蘇都縣):蕭。

31.潁川堂(河南潁水):陳、鍾、賴等。

32.豫章堂(江西南昌):羅等。

33.濟陽堂(山東定陶):蔡、柯、江、陶等。

34.隴西堂(甘肅隴西):李、牛等。

二、分堂號:某一姓氏自發祥地遷至他郡,其後傳衍,遂成該地之望族,即謂此姓氏望(自該郡。舉例如下:

1.王姓:山陽、天水、中山、北海、京兆、河東、河間、東海、東萊、金城、高平、陳留、新野、新蔡、瑯琊等。

2.陳姓:下邳、汝南、河南、東海、陳留、廣陵等。

3.林姓:南安。

4.張姓:太原、中山、吳郡、安定、汲郡、南陽、沛國、武威、高平等。

5.蔡姓:濟南。

另有其他姓氏堂號如下(姓氏為上述未見者)

6.江姓:淮陽。

7.甄姓:中山。

8.曲姓:平陽。

9.滕姓:南陽。

10.孫姓、汲姓:濮陽。

11.曹姓:譙國。

三、以祖先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學為堂號。如東漢的楊震,因以清廉聞名,故楊姓以「四知堂」為堂號。(四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

四、取義訓勉後人向上,以別於其他支派。如高雄陳中和,自創其堂號為「資訓堂」。又如彰化縣永靖鄉魏家以「成美堂」為堂號,即「成人之美」之意。

五、寶樹堂,為姓謝的堂號:為「淝水之戰」後,大臣謝安等深受一些權臣的猜忌,因而流言很多,正直之士桓伊以歌進諫,為謝安抱不平。晉武帝乃親至謝安家慰問,並稱讚、封賜他的家為「寶樹堂」。

六、西河堂:唐玄宗追封林氏祖先為「西河伯爵」,故林氏多以「西河」為堂號。

七、關於原住民姓氏受漢人姓氏之影響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31. 32.(歌星貝心怡) 33.豆;34. 35.岩;36. 37. 38. 39. 40.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71. 72.偕(宜蘭葛瑪蘭族,因受馬偕 Mackay 影響,改姓偕)73.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84. 85. 86. 87. 88.華(屏東縣,華加志)89. 90. 91.潘。

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客家人的正廳都掛起祖先的堂號,視為光榮的標記,以明木本水源之所自,藉以緬懷先祖之創業垂統,以光前裕後。但我們也不可忘記母系血緣。台灣人稱:「有唐山公,沒唐山媽。」因清廷所頒「渡臺禁令」規定中有:「不准攜家帶眷。」因此,早期渡過黑水溝,冒險來臺的漢人,大都為單身的「羅漢腳」,也大都下嫁給「平埔媽」。一般民間俗稱太太為「牽手」。事實上,早期為單身的漢人嫁給「平埔媽」,依平埔族的

習俗與語言,即稱為「牽手」。 後來因來臺漢人的人數逐漸增加,漢人為父系社會,才演變為女人嫁給男人,而丈夫稱他的太太為「牽手」。加上漢族的文化屬於強勢的文化,因此後來居於少數的平埔族,逐漸融合成為漢族,且以身為平埔族為榮。但無論如何,我們也沒有忘記我們臺灣人的母系血緣。[20201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