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客家土圍城













 

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客家土圍城

江彥震

廣西合浦縣曲樟鄉的「客家土圍城」,是典型的、客家人獨有的建築。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占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土圍城的“土”,是指建築材料用的是土。土圍城的牆:是用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攪拌後用夾板夯築而成,牆最高處高10.5米,最矮處7.1米,最厚處約60公分,高大厚實堅固。所以,土圍城的“土”,其實並不土。在當時可是絕密!

走進位於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的客家土圍屋,隱約感覺到一陣陣的濃郁客家古韻,客家土圍屋歷史淵源悠久,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可追溯到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客家人陳氏十五代祖陳瑞甫又從福建省遷至廣西省合浦縣曲樟鄉,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他率領陳氏族人開始了艱辛的家園建設,最終形成了今日堅固的客家土圍城這一相當龐大的家庭建築群落。它由“老城”、“新城”兩部分構成。“老城”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3年),“新城”始建於光緒廿一年(1896年)。

曲樟客家土圍屋呈平面佈局,整體屬方形類型。“老城”為“二橫二堂”,“新城”為“三橫二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城內圍屋五道門,寓意福祿壽喜財。上廳堂為祖公堂,是供奉其祖先神位的地方。在廳堂正上方,懸掛著一塊流光四溢的金匾,正上橫雕有雙龍戲珠,左右兩龍騰雲相視,上書“春酒介眉”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雖經百年,顏色依舊像新的一樣。下廳堂為門廳,以正廳堂為中軸,以祖堂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對稱發展。正屋、正廳的規模、裝飾檔次,是各橫屋和次廳不能逾越的。橫屋房門均朝正廳方向開,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體現了客家人因遠離中原故土而懷“慎終追遠”的心態。老房子的木窗,均是名貴的酸枝木,素木本色,沒有過多花俏的裝飾。飛簷翹角,也沒有精緻的雕刻,處處透著清淡平實,經百年洗滌,仍古色古香。一口古井,至今已有百年,仍然泉水不斷。沒有多少人居住的老屋子顯得空空蕩蕩的,有些孤寂地站立著。老屋裡的天井、木窗、水井、牌匾透出非常古老的光,讓人誤以為時光流轉向從前的歲月。

曲樟客家土圍屋之所以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安然屹立,與其堅固的城防密不可分。客家人認為沒有安全就不可能生存,土圍屋的所有功能都首先服從於防衛的要求。初看土圍屋,冷峻的外貌,固若金湯的結構,給人以威懾的印象。最具有特色就是它的圍牆,高71米、厚達086米,是用石灰、黃泥、河沙、食用紅糖(22101)夯打而成。槍炮打過來也只是出現一個小坑,十分堅固。圍牆四周不開設窗戶,只有麻密星點的槍炮眼口,大抵在很晚的時候,防禦有所緩解,才在一些圍牆還是心有餘悸地、非常謹慎地開出一些小窗戶。城垣的四大轉角處及城門上面都設有碉樓,碉樓多數都高出土圍屋一層,堡體落地。內牆半腰築有騎馬道,將整座城牆、四角的炮樓及門樓緊密聯繫相連起來。門是整個土圍屋的安危所在,設有板門、閘門、便門、柵欄門等35層式的連環防衛門,當碗口粗的橫木齊齊放下時,就是彪形大漢也只能望門興歎了。

曲樟土圍屋的吸引力不僅僅在於它的古老,更在於它在古老的文化背景下演繹著的一個個動人故事。1906年,客家土圍屋的後人陳文山提供200兩銀子資助少年陳銘樞去廣州黃埔陸軍小學讀書,後陳銘樞投筆從戎,成為著名的愛國名將。1938年,陳文山的後人陳承臻常為活動在曲樟、公館一帶的抗日遊擊隊招兵買馬,支援糧草。土圍屋裡的谷米、洋紗、布匹及銀元、銅板等錢物源源不斷地運出。

合浦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位於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東與廣東省廉江市和廣西博白縣接壤,西與欽州相鄰,南臨北部灣,介於東經108°51'-109°46',北緯21°27'-21°55'之間,縣政府駐地廉州鎮距南寧市176公里,距北海市28公里。寧靜而高大的土圍牆、悠久的歷史、優美的自然風景,造就了曲樟客家土圍城景區的獨特韻味。[20201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