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




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

江彥震

乙未之役,客家義軍成為抗日主力

乙未戰爭是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侵略的戰爭,同時也是台灣史上最大一次戰爭。乙未是指公元1895年,適逢農曆乙未年。乙未戰爭,又稱為乙未之役。乙未戰爭,從1895529日軍登陸到1023控制全台灣,整整約略持續了5個月,共造成台灣14,000名士兵英勇戰死。以胡嘉猷、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首的客家義民軍在此戰役中,為台灣這塊土地壯烈犧牲,成為可歌可泣的英雄,更堪稱當今愛台灣的典範。

甲午清廷戰敗,日軍進佔澎湖


1895年年初,為爭奪朝鮮宗主權所引起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其日本內閣早已研議,要以奪取遼東半島與台灣作為此戰爭的成果。同年1月,薩摩藩為主的日本軍隊,約4,000名陸軍正規軍所組成的5,500名遠征軍,直奔澎湖而來。315日,遠征軍從廣島佐世保港秘密出港,並在323日清晨出發,並沒有遭到任何抵抗就登上澎湖群島的最大島。

當時駐澎湖廳最高主管,台南府糧捕海防通判陳步梯於戰役發起不久,即逃往大陸。而駐紮澎湖的清軍人數有步兵12營,砲兵2營,海軍1營,因為裝備老舊,且甲午新敗士氣低迷,並沒有多少抵抗,324,日軍就以不到兩天的時間就佔領澎湖首府馬公。澎湖一役,日軍死傷雖少,但這段期間,日軍水土不服,罹患霍亂的士兵,總數約1,700名,死亡則達1,000名。

唐景崧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總統


1895417日,奉命以遼東半島與台灣島換取和平的李鴻章,簽下了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得知澎湖被佔領消息的台灣士紳已人心惶惶,在得知被「勒佔領土」消息之後,部分清朝台灣官員與一些台灣士紳共同合作,於523日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原清廷派駐台灣的巡撫唐景崧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則為義勇軍統領。
5
10日,薩摩藩所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被擢昇為大將,並受命為台灣首任總督,負責台灣交接軍政大權。524日,樺山自廣島宇品港啟程,準備前往台灣與清朝處理「交接台灣」事宜。從伊藤博文親擬的《該島接收事宜》訓令信件顯示,日本的原本接收台灣態度為:令清朝兵員儘速離台並於撤離之前全數繳械,並要求清朝官員和平移交公務文件。不過於啟程前的521日,樺山得知台灣部份官民積極備戰後,心知和平接收台灣已不可能,於是隨即派常備艦隊赴沖繩監視台灣情況。他更指派駐於旅順大連,本預計攻擊北京的近衛軍團轉進台灣。

近衛師團是日本天皇親衛軍,團長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近衛軍團其中的7,000餘名兵力在527日與樺山總督於沖繩會合後,529日遵照樺山「登澳底,攻基隆,佔台北城」指示,登陸澳底,並在遭到小幅度抵抗中,於63日下午攻取基隆制高點獅球嶺砲臺,611日因鹿港商人辜顯榮之助進駐台北。另外,6月初起,近衛兵團則將沒參加任何戰鬥,自行聚集於淡水的數千名原清國兵士,分數梯次遣返回大陸。

62日,清政府全權代表李經芳與台灣總督樺山在日艦橫濱號完成台灣交接。不久,基隆被日軍攻陷的台灣民主國,內部發生紛亂。華兵廣勇多不能戰,而總統唐景崧與統領丘逢甲見勢不可為,分別憂憤離台潛往廈門。從澳底登陸至618日止,雙方交戰告一段落。清兵及台灣民主國的兵勇,共約3,000餘名正規軍參與戰役,戰死者約200人。日軍因為裝備新穎,實際傷亡並不多,其中,實際參加戰役的4,000餘名近衛軍團中,死亡大約只有7名,受傷者25名。不過這段時間,日軍水土不服,因為霍亂瘧疾死亡者,遠比陣亡的還多。

樺山資紀總督在台舉行「始政式」


614日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自基隆乘火車入台北大稻埕,由於鐵路因戰亂幾乎已不堪使用,行駛數里後即派人在後推行。617日,樺山總督在原清政府「台灣布政使司衙門」設總督府舉行台灣「始政式」。始政式後,619日近衛師團派出擁有數千名的「混成支隊」下攻桃園、新竹,本以為會如之前平穩順利,但是在622日前鋒部隊佔領新竹城前後,卻意外遭到北台灣客家人的游擊式的「壯烈反抗」。也因這些反抗,讓本來以「軍事目標」為主的總督府與其日軍在「良、匪難辨」情況下,於7月下旬開始在桃園,中壢,甚至大漢溪流域,實施所謂無差別掃蕩式的焚村與殺害客家平民事件。

客家人抗日頑強又勇敢


日軍分軍兩路,一路侵佔宜蘭,一路入侵新竹。為阻止日軍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義軍決定聯合起來在湖口一帶阻擊日軍。當進犯的日軍到達角板山盆地時,胡嘉猷率所部義軍對其進行了頑強阻擊。正當兩軍激戰時,徐驤也率領義軍衝殺過來,將日軍團團圍住。在兩支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進犯的日軍被擊斃60餘人,其餘的逃入山林。隨後,逃竄的日軍在援兵的救援下,逃出了義軍的包圍圈。與此同時,吳湯興率領另一支義軍阻擊西路進犯的日軍,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被迫退至湖口。吳湯興決定憑藉湖口的土壘房舍再次阻擊日軍西進,瘋狂的日軍對湖口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把整個村鎮的房子都燒燬掉,義軍只好再次後退,付出慘痛代價的日軍佔領了新竹和宜蘭。徐驤、吳湯興等人率領義軍雖未能阻止日軍南下與西進,但同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使狂妄的侵略者膽戰心驚。日本人竹野與三郎在《台灣統治志》中心有餘悸地說: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指日軍)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鬥。我們的對手十分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蔽在村舍裏,當一所房子被大炮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裏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不僅台北的情況是這樣,而且整個新竹的四郊也是這樣,新竹的村民是以頑強和勇敢著稱的。

新竹、宜蘭失陷後,日軍繼續南犯,徐驤等各路義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對日軍進行節節阻擊。828日,日軍分兩路進攻彰化城,東路日軍對駐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徐驤、吳湯興義軍部進行偷襲。當日軍由僻靜小道偷偷地摸到守軍陣地背後時,義軍將士躍出戰壕,與日軍展開肉搏,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吳湯興等大批將士壯烈殉國,日軍佔領了陣地。正在抗擊西路日軍的劉永福部將吳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時,立即率七星隊——黑旗軍的敢死隊急速援救八卦山,與日軍展開激戰的爭奪戰,林鴻貴率領的黑旗軍小分隊全部犧牲,吳彭年率七星隊終於奪回了八卦山山頂陣地。日軍不甘心失敗,將七星隊團團圍住,瘋狂的向山頂衝去,吳彭年率七星隊與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最後全部戰死在八卦山頭。

八卦山爭奪戰,是台灣軍民與日軍進行的一場最為激烈的反割台戰鬥,擊斃日軍精銳師團1,000多人,義軍和黑旗軍死傷500餘人,最後,徐驤僅帶20餘人衝出重圍,進入阿里山區。徐驤在阿里山區很快又組建了一支700人的隊伍,投入嘉義保衛戰。徐驤與嘉義守將王德標在嘉義城外暗埋地雷,並將日軍誘入地雷陣中,炸死日軍700餘人。隨後日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守軍被迫放棄嘉義城,退守曾文溪一線。

位於台南北部的曾文溪是台南的最後一道防線。1013日,日軍調集精良部隊2,8000人,對扼守曾文溪的數千義軍、黑旗軍發起總攻,一時間戰場上彈如雨下,硝煙瀰漫,徐驤等率軍寸土必爭,拼死抵抗,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曾文溪兩岸,屍橫遍野,徐驤不幸中炮陣亡,臨死前,他仍然振臂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曾文溪失陷,台南成為孤城,劉永福率黑旗軍被迫退回大陸,日寇控制了整個台灣省。1023日日軍進佔台南,至此,台灣民主國與日本帝國的乙未戰爭終方告落幕。

吳湯興悲壯事蹟堪稱愛台典範


吳湯興字紹文,苗栗銅鑼的秀才,在地方上具有墾主、士紳的地位,因此其家族在苗栗當地有相當大的勢力。吳湯興個性豪爽,以俠義聞名於鄉里,受到大家的信任。一介書生吳湯興,在台灣民主國成立後,便前去求見同是客家人的丘逢甲,表達擬組抗日義軍的意願。經丘逢甲引薦給總統唐景崧。獲唐景崧授與義民統領的職位,吳湯興隨即在家鄉招募義勇軍。與姜紹祖、徐驤等諸多先烈在地方上並肩作戰。

明治28年(1895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接收台灣,但在接收過程遭到台灣各地民眾的武裝抵抗,其中由吳湯興所號召而成的義勇軍部隊便是其中最強悍的一股勢力。吳湯興所領導之義勇軍,從今天新竹縣境一路作戰至彰化。尖筆山之役的苦戰,大挫日軍攻勢。義勇軍退守至彰化,當時吳湯興妻子黃賢妹即將臨盆,兒子阿榮已屆上學年齡,吳湯興仍秉持民族大義捨下夫妻恩情與家庭溫暖,甚至不顧姑姑之苦勸,最後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之決心,誓死與日軍決一死戰。

826日,日軍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親王及旅團長山根信成將軍等人率兵偵查八卦山一帶,遭到吳湯興部隊的砲擊,北白川能久等人皆受到輕傷。28日日軍對彰化發動攻擊,並包圍吳湯興等人根據的八卦山,經過數小時的激戰後,吳湯興中彈陣亡,僅徐驤率領二十餘人脫困。吳湯興和其部下的遺體被草草掩埋在八卦山上,後代子孫只能以衣冠塚的方式祭祀他,吳湯興陣亡後,其夫人黃賢妹女士亦絕食殉身,為愛台灣的行為作了最佳示範。

乙未戰爭,影響既深且遠


這場台灣史上最大的戰役,其對後世的影響既深且遠。從18954月,台北阻擊戰開始,至台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奮戰中,台灣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愛國主義史詩。轟轟烈烈的武裝反割台抗日戰爭雖然失敗了,但它卻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據日本官方公佈的數字,日本軍總共出動了近衛師團與第二師團兩大師團合計37千餘人,馬匹7千頭,其中還不包括軍伕與後勤預備部隊。台灣民主國正規軍也先後出動約33千人,民間鄉勇與反抗軍數量,則難以估算。在台灣被擊斃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包括北白川能久親王和山根少將在內,共4,800餘人,重傷者500餘人,另有21,000餘人回國治病,5,200餘人留台治療,總計損失32,000餘人,佔侵台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台灣方面,在這場戰爭中不但折損不少將領,包含被日軍「無差別掃蕩」波及的客籍平民、傷亡的民與兵更是無從估算,至少有在14,000人以上。為保鄉衛土,台灣同胞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尤其客家義軍的英雄事跡,將永留史冊,光耀日月。

由於無法和平接收台灣,台灣總督府將其原本民政導向的治台政策,導向高壓的軍政。這現象遲至大正年間才有所改善。台灣自主與反日勢力並沒有因為戰爭落敗後而告平息。以「保家」重於「衛國」的台灣民間反抗,不但出現在1895年的反撲台北城動亂,更在後續的二十年間的日人統治下,此起彼落,讓日本人席不安枕。

在內地祖國也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割台運動與台灣同胞相呼應。正在北京會試的各省舉人1,300餘人,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倡議下,連夜趕寫了長達18,000字的呈文,上書光緒皇帝,即著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合約,反對割地,要求清政府遷都再戰,變法圖強。在京的台灣舉人和台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台灣割棄,台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

然而,腐敗的清政府不顧台灣人民的死活和全國人民的悲憤抗議,幾次詔令台灣巡撫唐景崧率領文武官員內渡,撤離台灣。並派割臺專使李經芳於519日前往台灣辦理交割。62日,李經芳懾於台灣人民反割台的巨大聲勢,不敢登岸,在基隆外一艘日本軍艦上正式與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日本任命他為台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辦理了台灣交割手續。

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接收台灣雖毫無困難,但在台灣人民面前要佔有台灣卻並不容易。誓不臣倭的台灣同胞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武裝反抗日本佔領台灣。客家人在這場戰爭中再次充分展現了客家的義民精神,為台灣這塊土地作出偉大貢獻。[200712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