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潛龍在潭─龍潭


潛龍在潭─龍潭

江彥震

桃園縣龍潭鄉因市中心的一口大潭而得名,這口潭現稱「龍潭大池」,原來的面積約四萬五千餘坪,水面蔓生野菱,故先人稱之為「菱潭陂」,南邊有噴泉,據說泉穴有白石,每逢水降石露,老天必定落雨,即使面臨旱季,潭水依然能保持一定的水量,絕不乾涸,倘使久旱不雨,只要祈雨於潭畔,總可獲得甘霖,居民深感它的靈驗,遂稱此地為「靈潭陂」,復又以當風雨之夕,嘗有黃龍出沒其間,乃改名「龍潭陂」,後稱「龍潭庄」;另有一說,閩南語發音「靈」與「龍」相近,故「靈潭」又稱「龍潭」。



龍潭昔日為北台灣之開發重鎮,桃竹地區物產的出口地,龍潭的開發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最早開發的地區,是臨近大漢溪邊的三坑一帶,直到乾隆九年 ( 1744 )之前漢民持續移居這裡,此時並建立永福宮俾供墾民參拜。乾隆十三年時,霄裡通事知母六招佃開墾菱潭陂附近土地,這是龍潭開發史上第一次有計畫的開墾。乾隆三十七年及四十七年黃慶興兩度大規模開墾,吸引了各地農民。嘉慶年間墾民合力利用大潭之水,興建完成龍潭圳,潭水流經烏樹林、黃泥塘、八張犁一帶,奠定了龍潭農業開墾的基礎。

根據文獻及田野調查,龍潭開始大量墾拓,可追溯到咸豐元年( 1851) 林本源到大溪開墾之後,再逐漸向龍潭發展,早期為閩客雜居,爾後因地瘠民貧,閩南人大多遷居他處,少數被同化為客家人,使龍潭成為能刻苦耐勞的客家人聚居之地。目前人口約115,000多人。

龍潭位居台灣北部丘陵地區,面積共有 75.2372 平方公里;位於北緯 24°53',東經 121°14',亦即桃園台地的最南端,東以大漢溪、石門水庫為界,鄰接大溪鎮、復興鄉,西接楊梅市,南沿縣界與新竹縣關西、新埔兩鎮相對,北接平鎮、八德兩市,由於桃園台地略成扇形,以石門為起點向西北放射成數階段漸次傾斜至台灣海峽,因此龍潭鄉地勢較高,地形也較複雜。

就地形分布的狀況而言,龍潭鄉大部分位在台地上,而台地的海拔的高度大約是在150公尺至230公尺之間,東南邊地勢較高,大體可分為丘陵區即「銅鑼圈台地」和「店子湖台地」,以及平地地區即「龍潭台地」兩部分。西北邊地勢較低。由於丘陵區地勢高亢,地形複雜,可耕地不多,且水源不足,因此大部份為茶園;平地地區因有水利之便,池塘密佈,大部分為稻田、茶園,成為人口主要聚集區。

本鄉地質大致上為紅黃色黏土層和礫石層,就地質的形成大致上是在二百萬年前的更新世紀冰河期後,受到洪水氾濫的影響,因洪水的巨大力量,所以將大量的岩石沖出,被沖出的岩石因為在水中滾動,因而磨圓了岩石,形成了大約2040公尺的礫石層,等到洪水期過後,流水的力量帶出了較細的砂土,因而形成了上層為紅黃色的黏土,後因氣候炎熱多雨的影響,上層約五至七公尺處,逐漸紅化為的紅土,下層為大約為20公尺至40公尺的礫石層。

因土壤大部份為紅壤或黃壤,有機質含量低,酸性較強,土壤貧瘠,不適於水稻的栽種,故以茶為生產大宗;沖積土則僅分布於霄裡溪三洽、清水坑、大平村二坪、三坑村河川底帶,土壤較肥沃,農業生產力高,為本鄉稻作主要產地。

本鄉氣候溫和,年平均溫約為21°C,一月份為最冷月,其平均溫度約為14°C, 最熱月發生在七月份;其平均溫度約為 27°C,年平均雨量在2000 公厘以上,雨 量分布由北方向南方遞增,有 60% 65% 的雨量集中於五至九月份,降雨季 節分佈不均。

龍潭鄉的河川有老街溪、新街溪、茄冬溪、大漢溪、牛欄河、社子溪、霄裡溪,但是由於河川流域範圍小、長度短、水量少的緣故,灌溉功能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灌溉必須仰賴石門水庫了。

龍潭市區道路網四通八達,交通便捷,地理環境優越,大部份為丘陵地,山巒起伏,視野遼闊、空氣清新、茶園綿密,令人心曠神怡,更有分佈各處的名勝古蹟相隨,觀光資源豐富,是得天獨厚的好地方。

2005龍潭鄉曾被《天下雜誌》透過三萬名網友針對全國319鄉鎮票選榮獲最有特色的鄉鎮第一名最有品味的鄉鎮第二名微笑之鄉第三名最令人有幸福感的鄉鎮第三名,此外也是台灣十大理想退休養老地點之一。

龍潭雖土地貧瘠,但人文彙萃,特立傑出之士眾多,在地方文化工作者的默默努力經營下,成果豐沛,成就耀眼的文化風采。諸如:鍾肇政,係著名的本土作家,其文學著作深刻的描述其濃郁的鄉土情懷,是台灣開啟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著作有《魯冰花》、《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高山組曲》等長篇小說23部。 編輯有《日據前台灣作家全集》、《台灣作家全集》、《台灣省青年文學叢書》。

鄧雨賢,係龍潭八德村大庄人。被稱為台灣歌謠之父,其中〈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合稱為「四月望雨」,係鄧雨賢一生的經典代表作 ,其音符曲風深切反映出對時代、民族的情懷,也透露出露鄧雨賢藉由樂曲抒發其愛國心情的寫照。他對台灣文化的貢獻,以及曲曲動聽的旋律,不僅足堪後人效法;更是龍潭人的驕傲。

近年來,由於陸總部、中山科學院、石門水庫水資局等軍公設施的成立,以及新杜區的紛紛建立,加上觀光事業的蓬勃發展,外來人口大量遷入,使本鄉人口結構漸趨複雜,閩南及大陸各省籍人士所佔比例逐年增加,因而促使本鄉生機盎然,蓬勃發展。

政府及民間經常舉辦年節民俗活動如元宵花燈、端午節縣長杯龍舟競賽、龍潭寺廟之迎神賽會等歲時節慶。客家民俗活動中,民俗體育的項目包含有扯鈴、舞龍舞獅、民俗陣頭裡的布馬陣,及簑衣、捏麵人、斗笠製作等民俗技藝的表演。客家特色產品有椪風茶、龍泉茶、龍泉米、客家名菜及客家點心美食等,吸引許多觀光客的青睞。

龍潭十一份的佳安西路可說是石門活魚的發跡地,其帶動鄰近業者相繼投入,因而形成所謂的老活魚街。現今的新活魚街範圍由石門國小至石管局的文化路路段,吃法也從創始的活魚三吃到現在的二十吃,甚至三十六吃,吃法比早期更為豐富多元目前大約有20餘家活魚餐廳在此聚集,是來龍潭石門地區不可錯過的一種特色美食。

龍潭鄉雖然不產花生,但是製作的花生軟糖卻是聞名全台,同時也是桃園十大伴手禮之一,與台南名產的花生糖並不相同。龍潭在早期除了有種植茶樹外,也兼做加工產業貼補家用,花生糖就是當時最重要的加工產業,經過不斷試驗及改良,創造出了聞名的花生軟糖,也因此花生軟糖為龍潭鄉最具知名度的名產伴手禮。

龍潭鄉目前已規劃出六條自行車道,不同路線各有不同的宜人景緻,其中一條是橫跨龍潭大溪的三坑月眉線(龍潭三坑至大溪橋),另外還包括市中心的龍潭大池線、三坑地區的石門三坑線,以及高原線、三林線、石門水庫

旅遊景點龍潭大池龍潭聖蹟亭石門水庫南天宮小人國主題樂園石門活魚街石門山三坑鐵馬道葉山樓(龍潭怪屋)龍元宮商圈乳姑山夜景崑崙藥用植物園黃唐育苗園(秧苗)庭院苗圃三水觀光茶園江家百年古厝三坑老街(百年老街)大平紅橋(台灣百大古蹟之一)自然生態親水公園觀光夜市(星期一:國聯街夜市;星期四:龍潭夜市)石門觀光茶園桃園縣客家文化館


值得一提的是,「龍潭聖蹟亭」於1985年經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龍潭聖蹟亭」緣起於1875年(光緒元年)監生古象賢等人認為文字的創造,使歷史得以延續、文化得以發展,故對於倉頡造字備極尊崇,並感其造字之艱難,而勸世人對於字紙殘書要加以尊重,不要踐踏或污染,而發起並集資建立此亭。

目前所見的龍潭聖蹟亭是1925年(大正14年)重修後之結果,也是全台灣面積最大、規劃最完整的惜字亭。在整體環境上,全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建築,整體空間井然有序,由雲牆八字門所構成的中門,弧線優美而柔和,兩側高聳的石筆增加了整體空間的穩定與崇高的視覺感受,整體配置顯示設計者與工匠的虔誠與用心。

由於受到我國自古各朝代的尊儒風氣的影響,所以我們的傳統社會向來十分的尊敬讀書人,相對的對他們所留下的文墨也給予相當程度的敬重。由於造紙術發達,產生了許多上面寫有文墨的廢紙。所以,以前許多書院乃至城鎮,就對這些寫有文字的廢紙視為聖人的遺跡,要小心恭謹的處理,而焚燒是最常處理的方式。但在焚燒時都要恭恭敬敬,所以會蓋座亭子來焚燒,我們稱此亭為聖蹟亭。這種風氣在台灣的客家聚落特別明顯。這是客家族群所特有的惜字亭文化,是別的族群所沒有的。客家人敬重讀書人,連帶的也愛惜讀書人所使用的紙張,客家族群克勸克儉的習性及內在深處的儒家思想,也影響其對惜字文化的行為模式。[201209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