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瑰寶─壽山石
江彥震
在台海兩岸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中華瑰寶「壽山石」已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往來、文化交流重要的橋樑之一。據估計,台灣民間收藏壽山石的價值幾達數十億台幣之鉅,知名的壽山石收藏家即有五十多位,在台灣經營壽山石的商號也有上千家之多。近年來,由於大陸壽山石的價格大幅上漲幾達三倍之多,台灣的收藏業者紛紛回銷大陸,因而大發利市,似乎亦成為兩岸矚目的眾多焦點之一。
自1999年起,中國大陸開始舉辦“國石”評選,在歷次“國石”的評選中,福建壽山石以其獨特的魅力脫穎而出,均雀屏中選,並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壽山石是世界上獨有的珍貴彩石,世人讚嘆其為“天遺瑰寶”,“國之珍品”。壽山石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中華文化緊密的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對人類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壽山石蘊藏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壽山地域,壽山地域位於晉安區壽山鄉、日溪鄉、宦溪鎮,方圓五十平方公里,蘊藏豐富的壽山石資源。其礦區可以大致分為高山─金山頂、老嶺─松柏嶺、虎口─金獅公山、旗山─加良山和黃巢山等五個礦帶,每個礦帶都包括三四個礦段,總蘊藏量約2,500萬噸。
人類認識運用壽山石,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根據考證,早在1,5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用壽山石雕作為祭神用品。到了唐代有進一步發展,光啟三年(887年)在壽山村建成廣應禪院,寺僧用壽山石雕刻成佛像、佛珠、香爐、燭台、花瓶、盆盂及杯碗等生活器具。宋代壽山石更風靡社會。清代十個皇帝,幾乎每一個皇帝都喜歡用壽山石篆刻印璽。
壽山石質地脂潤,色彩斑斕,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等六德,被譽為“石中 君子”。壽山石品種類繁多,尤以“田黃”為最上品,世人尊稱為“石帝”。據傳明清時期,每年在天壇祭祀時,均供福建壽山田黃石以謝天地,取其“福(建)壽(山)田(黃)”之吉意。
壽山石的品種約有上百種之多,如按地點命名有田黃石、芙蓉石、高山石、旗降石、都成坑石、老嶺石等;按人名命名的有善伯洞石、琪源洞石、元和洞石、嫩嫩洞石、世元洞石、大健洞石等;按顏色命名有天藍凍石、紅花凍石、豆葉青石等;按質地和形態命名的有水晶凍石、水蓮花石、牛角凍石、魚脑凍石等。還有其他方式命名者,如二號礦石、煨鳥石、四股四石等,不勝每舉。
壽山石雕刻從新石器時期的石珠起,發展逐漸趨於成熟,其雕刻技法分為圓雕、浮雕、紐雕、鏤雕、鏈雕、嵌雕、薄意、篆刻和微雕等十多種。特別是薄意、鏈雕和微雕,極具特色。薄意是由浮雕衍化而出的一種雕刻技法,介於雕和畫之間,比淺浮雕更富有畫意,又比畫更富有立體感。由於壽山珍品價值非凡,“易金三倍”,雕匠不捨稍許損失,康熙年間雕匠周尚均開創了薄意雕的先河,他用刀代筆在壽山石表面作畫薄刻,別具韻味。
壽山石的優質特點在既易於受刃,又堅軔不易崩斷,是鏈雕的首選材料。清初即有著名的乾隆皇帝的田黃石三鏈章等佳作。三鏈章的技藝在鏈,不在於章。三條活動細鏈,環環相扣,活動自如,可謂巧奪天工。後來巧匠林廷良再進一步突破,竟然雕刻一件“九寶鏈環章”,雕了九條石鏈,鏈環多達數百個,鏈環的直徑與黃豆大小相近,讓觀賞者無不瞠目結舌。
壽山石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其材質最適合微雕的要求,著名的微雕家陳忠森強調“藝在於微,意在於精”。他在一枚只有一立方厘米的田黃石上,刻寫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家啟功 先生評稱“細如蚊腳,游刃縱橫”。微雕家陳以德則在一枚1.2厘米 的壽山石佛珠的三分之一,刻一觀音像及《心經》全文。陳冬生卻選擇壽山都成坑石,在方寸之間刻下聯合國憲章的全部內容。
現代的壽山石雕刻盛行擺件的雕刻,1975年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組織創作的“長征組雕”、1978年組織創作“紅色閩西組雕”,均為主題擺件的佳作。小品擺件的內容多以山水人物、瓜果花鳥等為主,配上底座,擺在房間,作為飾品,讓滿室生輝,逸趣橫生。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壽山石雕精品,多為古代宮廷珍藏,以明清壽山石印璽居多,也最為珍貴,其中最負盛名的則是乾隆皇帝御用的田黃石“三鏈章”,以及壽山石雕鼻祖楊玉璇的傑作田黃石“觀音造像”。
為展出壽山石精品,近年在福州市晉安區亦建立一座“中國壽山石館”係首家集壽山石地質、歷史、藝術為主的專業性博物館。全館展出面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