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世界客屬第廿二屆懇親大會“鄉情報告”

世界客屬第廿二屆懇親大會“鄉情報告”
客家蓬勃發展,文化繽紛璀璨
江彥震
臺灣客家文化曾經面臨斷層危機,經由鄉親持續不斷的努力與政府的支持協助,如今振興客家文化已成為朝野社會普遍共識,客語流失的速度有漸趨緩和的跡象,甚至形成一股客家旋風,不但執政黨主席吳伯雄先生是客家大老,及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更強調其客家血統,並勤練客語,以爭取認同。臺灣整個客家環境及兩岸正迎向春暖花開,繽紛璀璨的光明遠景。
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
客家族群幾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為臺灣的第二大族群。解嚴之後,客家人積極爭取提升文化認同和倡導母語尊嚴,所作的努力促成了政府和各界對多元族群、文化和母語傳承的普遍重視。
國民黨執政期間深切體會到客家人的語言、人文及禮俗都在快速流失中,遂於2000二月間成立專案小組進行規劃「客家事務委員會」設置事宜。五月四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以「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劉盛良所提版本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組織條例」,六月十四日正式掛牌運作。這是兩千多年來客家發展史上的第一次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官方正式機構,因此,客屬鄉親們無不雀躍並寄予無限的希望,期待這個成之不易的機構得以發揮其特有的功能。
臺灣的客家人希望這個機構對未來臺灣的客家事務包括客家人的語言、音樂、戲劇、民俗、禮儀、文化傳承甚至於客家人政治地位、社會權益等牽涉客家族群尊嚴等,將由此一專責機構來負責統籌推動、處理。
二、實施客語能力認證
客語能力認證,其中2008年度客語能力認證檢定,中級暨中高級考試共計11,254人報名(最小年齡9歲,最長年齡為84歲),口試到考人數為7,977人,筆試到考人數為8,012人,到考率約七成。中級合格者4,357人,合格率占54.67﹪,中高級合格者2,637人,合格率占33.09﹪,總計有6,994人通過認證,合格率為87.75﹪。
針對考生所做的出口問卷調查分析顯示:
族群分布:參與此次考生有93.9﹪為自我認定為客家人(單一及多重認定),4.4﹪為閩南人,1.2﹪為新住民,0.3﹪為原住民,0.1﹪為外籍人士,因而推論此次參與者,其客家意識濃,且客語能力較佳。
三、客家桐花季活動
客家桐花祭已邁向第七年,短短數年之間,「客家桐花祭」業已成為國內人盡皆知的重要節慶活動之一,藉由「中央籌劃、企業加盟、地方執行、社區營造」之合作模式,深化各地的藝文活動內容,並搭配桐花商品開發輔導,結合客家文化、旅遊、生態、產業之賞桐活動,創造客家文化產業卓越的經濟產值。
2002年,首次舉辦客家桐花祭,於苗栗縣公館鄉北河一處桐花林蔭下之百年伯公石龕辦理祭典,以客家族群過去在山林間賴以維生的香茅油、樟腦、木炭、蕃薯、玉米、生薑、茶..等向土地、山神、天神祝禱祭告,一方面是對山林大地的感激與崇敬,一方面也提醒依偎山林而居的客家子弟再造鄉土與人文的榮景。同時,希望透過油桐花祭典,吸引國內外遊客共同來分享與感受客家的美麗,因此每年桐花祭的舉行,除了邀請大眾賞花、遊客庄之外,另於開幕活動期間以簡單祭儀精誠致意,以蘊涵客家文化傳統、肅穆、潔淨、虔誠、祈福的精神,故以「祭」字為用,而策劃了「客家桐花祭」這個活動。
20022007 客家桐花祭從無到代表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客庄旅遊,已逐漸達到「深耕文化、帶動產業、發展觀光、活化客庄」之目的。
2008年在過去的基礎上,更完整的結合客家文化、產業及觀光業者,同時,以親近山林、尊重環保的心情,舉辦各式健行活動,且在桐花樹下,開辦音樂會。而為達到邁向國際的目的,今年特別結合民間企業,不僅將桐花商品以專店的方式行銷,更在國家的門戶,處處裝置桐花意像,同時推出「客家世紀映像展」讓文化及節慶緊密結合,讓客家走向世界客屬。
四、客家系、所、學院
目前許多大學、院、校多設有客家相關系、所、學院,諸如:臺灣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聯合大學、新竹師範學院、中山醫學大學、真理大學、台中師範學院、開南大學、高雄師範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屏東教育大學、美和技術學院、明新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等。
五、客家電視
臺灣在200371開播客家電視頻道,全天候以客語作為主要的語言播出節目,在電視上聽到親切的鄉音,讓客家鄉親感動不已。客家的聲音總是發出來了,不再躲在暗處見不得人,客家人從此可以在公開場合大聲說客家話,也不再是都市的隱形人了,因此,客家電視的開播,對客家發展的影響可謂既深且遠。 六、客家文化園區
(一)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六堆地區是台灣客家人最早聚居的地方,面對與原鄉不同的地理及人文環境,且因族群關係緊張而發展出具防禦特色的聚落文化。其建築之佈局,觀園樓、夥房皆家族為本,其建材之使用皆以當代一般性之材料為主,除滿足生活機能外,並無太多休憩空間及裝飾性之語彙。
(二)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
為落實客家文化的精神,臺北縣政府選定於三峽鎮興建可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期在新時代文化交匯洪流中凝聚客家意識,發揚硬頸的客家精神,進而將客家優良精神、特色推廣至全世界。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以研究、保存、推廣都會客家文化為宗旨,透過展示、教育推廣、表演藝術等,提升大眾對臺北都會客家文化特質的認識。
(三)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是以生生不息的客家文化,透過深入的展出所呈現的文化意境與感動,表現東勢客家躍動的傳統智慧與創新的生命力!館內陳設客家文物讓民眾觀賞,配合檔期辦理活動,以振興客家文化,相關的婚俗喜慶、服飾文化、客家音樂…等。介紹產業、語言及人文特色。讓許多人對山城記憶更深刻,在古典之外,遇見新故鄉。
(四)苗栗縣客家文化園區
苗栗園區設在銅鑼科學園區內約十一點二公頃基地。客委會主委黃玉振強調最重視的就是這項工程,未來苗栗園區絕不會成為「蚊子館」,而且要結合社區、文化打造成苗栗地標,發揮旗艦功能,帶動苗縣觀光產業發展,預計今年底動工,在20111010日完工啟用。將加強軟體建設及完善的營運規畫,不但是客家文化研究與展示重鎮,而且要讓遊客留下來,不再只是一日遊的走馬看花。
七、客家貢獻獎
為表彰社會人士積極參與客家事務,對推動客家文化發展,豐富台灣文化多樣性,有卓越貢獻,給予鼓勵。獎勵的對象為凡對客家語言傳承、文史研究、藝術文化、產業發展、傳播行銷、國際交流,以及其他客家事務卓有成效者。其獎項分為:
(一)傑出貢獻獎:每年頒給名額由決審委員決定之,以不超過十名為原則,得獎者各頒給獎座、證書及獎金新臺幣十萬元整。
(二)終身貢獻獎:每年頒給名額由決審委員決定之,以不超過三名為原則,得獎者各頒給獎座、證書及獎金新臺幣五十萬元整。
八、客家新聞獎
為鼓勵新聞工作者報導客家相關議題,帶動客家文化發展,特別設立「客家新聞獎」,以增進社會對客家之接觸。客家新聞獎設平面媒體類「地方新聞報導獎」,以及廣播類、電視類「新聞播報獎」;並首度設立學生組,凡於各校院系所認可之校園媒體發表的新聞作品,皆受理報名。
希望透過辦理客家新聞獎,使社會大眾發掘客家人文豐富內涵,並藉此激勵青年學子與新聞工作者,一同關心客家議題,關懷這片土地。
「客家新聞獎」是由獨立作業且公平、公正、公開之評審委員會負責評審作業,得獎者可獲頒獎座、獎金,以彰顯其卓越貢獻和成就。
九、推行客語生活校園
為使客語從邊陲回歸主流地位,提升師生對客語之認同及使用客語之意願與能力,使客語在校園生活中廣受接納並使用,客委會特訂定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補助作業要點。其精神為:營造生活化的客語學習環境,使學童自然學會客語。創造師生以客語互動的機會,提昇學習興趣。建立聽、說客語的自信心,體認客家語言、文化之美。配合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之教育精神,塑造學生人本、鄉土情懷及培養其民主素養。
十、推動母語教學
2001學年度正式推動母語教學後,將鄉土語言納入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由國民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國中則依學生意願自由選習。學校亦得依地區特性及學校資源開設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以外之鄉土語言供學生選習。
而客家、原住民族群,既是弱勢又是少數,對自身文化產生嚴重的自卑感,使得文化面臨沒落的危機。因此,鄉土語言教育除了語言教學外,最重要的,還是本土文化的發展與深耕,挽救即將消失的文化。
十一、臺北義民祭
臺灣客家的義民信仰,起緣於一個偶發的歷史事件,也因為客家的民族性讓歷史事件有了這樣的演變。遠離中原原鄉的客家移民來到寶島臺灣墾荒拓土,落地生根;由於客家人具有傳統保鄉衛土熱愛鄉土的高尚情操,以及為國為民犧牲奮鬥的忠義精神,經由歷史事件的衍化成為義民信仰。因此,臺灣首善之區的臺北義民祭或者應該說是義民軍的操兵演練雖然是臺灣客家人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民俗盛會,但從這樣的儀式活動中,可以一解客家鄉親對原鄉的思鄉情愁,更可藉此活動凝聚族群共識,在政客族群操弄的環境下,展現客家人團結的實力,並共同致力於傳承客家語言文化,讓客家族群的生命永續繁衍,直到永遠。
二、世界客屬城市領袖會議
世界客屬總會首先從2002年底開始,在臺北舉辦第一次的「世界客屬城市領袖會議」,號召數十位海內外客屬社團領導幹部在臺北集會,報告僑居地的客家民情風俗,促進相互進一步的瞭解與情感,共商客家議題,凝聚鄉親共識。此例一開,第二年援例辦理,參加的客屬領袖稍多了,增加到六七十位。第三年參會的人數又再增加,第四年參會的人數更再增加,已達兩三百人。令人欣喜的趨勢是,前來參加的客屬領袖一年比一增加,參與的國家地區範圍也越來越擴大,幾乎可以說是小型的「世界客屬懇親會」了。[9705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