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江彥震

世界客屬第22屆懇親大會主席團會議上,河源在與廣西北海、香港廣東客家會館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申辦2010年第23屆世客會。這也是廣東繼梅州後第二個成功申辦世客會的城市。全球客家鄉親將於201011月相約在「河源」。

近年來,河源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2003年至2007GDP年均增長21.1%;2007年在全大陸200個城市競爭力評比中,河源增長競爭力排名第二位;是客屬地區發展前景廣闊的地區之一。

從歷屆世客會的舉辦情況而言,不少地區都借世客會突出了自身的特色,打響了品牌,為該地區客家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梅州在舉辦第12屆世客會時,經過精心地宣傳打造,打響了“世界客都”的品牌;江西贛州在舉辦第19屆世客會後也樹立了“客家搖籃”的響亮招牌。

河源是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客家古邑,是生態優美、風景秀麗的綠色之都,是充滿生面、潛力巨大的發展熱土;在河源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將更突顯河源“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形象。

從客家學的觀點,過去“梅州中心論”的主張,隨著贛南和閩西客家學研究的興起,這一觀點正在被修正,贛南、閩西、梅州與河源客家在客家共通性的基礎上各有特色,河源也開始要走出自己的嶄新道路。23屆世客會的舉辦,將有助於河源作為“客家古邑”地位的確立。在文化上佔領制高點,充分吸收世界各客家地區,尤其是國內客家地區的客家文化,形成新的有客家文化內函的「東江客家文化」,讓新的河源、新的東江客家文化綻放異彩。

事實上,河源的歷史可上溯到秦朝,所謂「客家之古」蓋源於此也。河源至今已有2222年歷史,340萬人都是客家人,是我國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也是純客家人聚居的地級市,保留了豐富的客家文化遺產,培育了無數的客家英才。在河源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可以讓世人更加全面、清晰地瞭解客家的悠久歷史、獨特文化和奮鬥歷程,對進一步挖掘、弘揚、提升客家文化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在中國嶺南,在珠江流域,嶺南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如今燦爛多彩,成為華夏文化的奇葩。梳理嶺南文化發展軌跡,河源是一個繞不過的關鍵之點。因為,河源現屬的大部分地區,為古龍川的一部分。古龍川,是嶺南最早的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廣東最早的四縣之一,溝通嶺南嶺北的要衝之一;更是滋生文化的沃土,是中原文化南下最早的發酵之地。

「古龍川」是客家始祖趙佗“興王之地”,也是他開發嶺南的“試驗田”,亦是播種中原文化的試驗田。趙佗是龍川、河源、廣州以至嶺南歷史源頭上一個最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歷史人物。他在任龍川縣令、南越王期間,使古龍川越人、從原始社會末期跨過奴隸社會而直接進入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極大地推動了古龍川大地及嶺南地區的文明進程。趙佗細心呵護了早在新石器時代以前就萌動綻放的嶺南文化的嫩芽,並大量施予了中原文化中有益的養分,為兼具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之美的嶺南文化的形成、發展打下了堅實牢固的基礎。

在今天的嶺南人民心目中,趙佗的名字仍十分熟悉。在廣州,趙佗之孫趙胡之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一個熱門去處;位於廣州老城區中心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宮博物館」正在籌建;經過河源火車站廣場,躍馬遠眺的趙佗雕像映入往來路人眼簾;龍川佗城更是深藏趙佗的種種記憶。

趙佗,就是在當時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裏,從中原而來,在嶺南播下了中原文化的種子,萌芽了嶺南文化。而他播種的試驗田,就是古龍川。趙佗任龍川縣令期間,推行許多大力促進龍川文明發展的措施,設置政區、移民實邊、開墾山林、修築城池、興教辦學、推廣中原文化,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使古龍川成為南越國的一個先進地區,並帶動整個東江流域的開發。

客家文化研究專家譚元亨認為:「中原文化南下並推動其文明開發,粵東是最前沿的陣地之一,而最早產生文明發酵效應的,只能是龍川、博羅一線。」

先秦時期的龍川屬百越之地,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彼此各不統屬,各自為政。趙佗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採取“和輯百越”、“漢越雜處”方針,從尊重越人風俗習慣開始,提倡漢越平等,極力安撫越族。他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漢越同化;為讓南下將士在南越大地上安居樂業,趙佗上書秦始皇,請求派遣沒有丈夫的女子到龍川,“以為士卒衣補”。秦始皇便徵召了15,000女子前往南越。

這些新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軍事、政治、思想、農業、冶鐵業、手工業技術等等,與南越人民一起開發龍川,傳播中原文化,融合當地文明,使古龍川融入中華大家族,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

近年來,為研究客家文化,譚元亨到江西、福建實地考察後認為,如果說溝通長江、珠江水系的西線在靈渠,那麼,東邊也同樣有一條,這東線便在龍川以北江西南部,贛江注入鄱陽湖聯結長江,餘幹則在湖的一側,溯贛江而上,進入其支流貢水,往南則是貢水分支桃江,經信豐等與安遠著名的古圩鶴子圩咫尺之遙,而鶴子圩則在定南水上,定南水又彙入了東江,這便順流直下到龍川了。從餘幹、南康(信豐之西)經貝嶺到龍川,主要是水路,一旦到了龍川,便可以作為中轉站,大批物產便可以進入廣東的腹地。其實,這條東線,在唐宋元明清年間,更成了交通的大動脈。

199636,河源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使河源成為世界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埋藏地。可以想像,距今6500萬年以前,河源本是恐龍的樂園。

河源地區為大陸唯一的純客家族群地級市(各縣區本地人無一例外皆是客家人),客家話通行無阻。河源以客家文化為主,客家山歌打馬燈舞龍舞獅等都是傳統的客家民間藝術,節慶習俗、婚喪習俗也有濃厚的客家傳統色彩。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忠信花燈」,流傳於連平縣忠信鎮為中心的幾個鄉鎮;連平縣陂頭鎮紫金縣紫城鎮每逢春節的「紙馬舞」表演;連平縣元善鎮自明代以來流傳「香火龍舞」、「花船舞」等;各鄉鎮圩日習俗也十分普遍。

建築方面,主要以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最具特色,和河源的客家菜、民間藝術、民間習俗等,是此地傳統客家文化的精髓。河源市的菜系屬於東江菜,是粵菜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特點是偏重「肥、鹹、熟」。河源的十大客家名菜是:東江鹽焗雞、紅燜豬肉、東江釀豆腐、上湯桂花魚、客家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鹹香鴨。此外,紫金「八刀湯」、「河源豬腳粉」、車田鎮的鹽鹵豆腐亦是聞名遐邇。河源的土特產繁多,主要有:客家黃米酒五指毛桃酒、龍川牛筋糕、米排粉、酸蘿蔔、萬綠湖天然礦泉水、龍川天然礦泉水、仙湖王茶、竹殼茶火蒜、忠信花生獼猴桃等令人嚮往。 [20100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