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客家音樂奇葩─江文也


客家音樂奇葩─江文也

江彥震

台灣人獲得第一面奧林匹克獎牌不是什麼著名的運動健將,而是客家音樂奇才江文也。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柏林舉行,大會承襲希臘的傳統,同步舉辦國際藝術競賽,比賽項目有繪畫、詩歌、雕刻、作曲等,當時江文也以代表日本國的身分參賽,並以一首《台灣舞曲》入選,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台灣人,也是亞洲首位榮獲國際大獎的音樂家。

這位出生成長在日據時代台灣的音樂奇才,一生揹負了歷史悲情,日本人視他為殖民地的台灣人,「二等國民」;中國人說他是日本人,在大陸文革期間被批鬥為漢奸;而大多數的台灣同胞卻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人?

其實,江文也的祖上原係來自福建省永定縣高頭鄉南山下的大地主,因逢饑荒,本來是讀書人的祖父江國英渡海來台謀生,到淡水附近的三芝荒郊野地開墾,並將墾地依故鄉埔頭之名,取名為「埔頭坑」。祖父墾荒有成,開始經商,除了收養的次子永生從事農耕之外,三個兒子都回福建應考,長子承輝和三子保生為舉人,四子長生為秀才。日本據台以後,次子也加入家族事業,遷居艋舺(萬華),四子長生(又名蘊均)更大展鴻圖,遷居至大稻埕,商務還涉足船隻運輸,來往滬尾、基隆、廈門、橫濱等港口。

1910611,這一天正逢端午節賽龍舟的日子,江長生的妻子生下次子文彬,後改名文也。江文彬,遺傳了父親的文人特質;母親鄭閨是花蓮商人之女平時即愛好歌唱,江文彬也承襲了母親的音樂細胞。在母親為弟弟哼唱《搖囝仔歌》時,三歲的文彬就能全曲哼唱,為母親代勞。四歲跟母親學會花蓮的《山歌》。五歲時常常溜到住家附近,台灣哲人李春生創辦的「大稻埕教會」,趴在窗口跟著唱《聖詩》,令牧師教友驚訝不已。節慶日,當戲班唱戲時,大家也能聽到童音的《百家春》與《卜卦調》。除了音樂天賦,文彬也非常喜歡塗鴉繪畫。儘管身為父親的江長生會說一點點客家話,但居住在大稻埕的環境,母親講閩南話,三兄弟都成了只會說閩南話的客家人。

1895417,李鴻章簽下了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後,引發台籍商人遷居福建沿海都市的風潮,這是因為清朝末年列強瓜分中國,日本於1898年取得福建沿海「獨家租界權」,設有領事館、醫院、學校及台灣銀行分行,日本人及「台灣籍民」享有治外法權及免稅等優惠。廈門「台灣籍民」近萬人,約占人口的十分之一,設有「戶口」及「出入境登錄」的管理。

江氏家族也因應風潮,留下高堂二老及次子永生在台灣管理產業,三兄弟陸續移居廈門。老大往官場仕途發展,老三憑著領事館的支持,創辦「全閩日報」,老四以別名江蘊均縱橫商場,繼續拓展航運貿易事業,但戶籍仍設在三芝祖厝,「寄留地」還是設在大稻埕。

江家大厝座落於水仙宮後崗三十六崎頂,是人文薈萃的港土乾區,往來都是騷人墨客,南音、北調、亂彈、戲曲,終年不斷。江長生交遊廣闊,各國人都有交情,他加入「台灣同鄉會」,與台灣仕紳商人多有往來。

江長生的兒子,文彬三兄弟就讀台灣總督府直營,專供「台灣籍民」子弟唸的僑校「旭瀛書院」(等於台灣的公學校),人稱「港土乾三少爺」,尤其是文彬更有「少年詩人」的稱號,他除了用日文寫詩,還特別喜歡吟唱閩北、閩中、閩南不同腔調、饒富變化的《天黑黑》。

1923年,江文彬的母親病逝,父親江長生由於事業繁忙,就安排次子繼長子之後送到日本,由業務代理人光子女士,安排兄弟就讀她鄉下老家長野縣的上田中學。文彬初中時,是理工藝文全方位的優異學生,也是足球選手,他最崇拜詩人島崎藤村。

文鍾、文彬兄弟旅日期間,每隔一、二年都會返鄉探親,當時橫濱、廈門的往返航班常會停靠基隆,兩人回到大稻埕老家,探望二伯江永生家人,偶而也到三芝古厝祭祖。

文彬上田中學畢業後,遵從父親的指示:「務必修備德意志式的生產技能」,於19283月考入東京的武藏高等工科學校電氣機械科,課餘之暇則到上野音樂學校夜間課外部選修音樂。暑假期間,文彬很高興被派到台北錫口(松山)發電廠實習,他利用假期與上海同文書院唸書的弟弟文光,四處欣賞南北管戲曲、採集民歌,樂譜上都記著《文光採譜》。甚至遠赴花蓮探視舅舅、阿姨,他還拜託許丙叔叔買到火車票,深入阿里山旅遊,接觸到原住民的歌舞,埋下50年後,寫作《阿里山的歌聲》的種子。

父親江長生於1933年往生後,文鍾趕回廈門,文彬只得半工半讀,賺取生活費用。其實,在父親重病時,為阻止兒子玩音樂,就已經斷絕金援了。文彬先是到餐廳酒家走唱,多次參加聲樂比賽獲獎後,有點知名度,旅日企業家楊肇嘉主動幫助,生活才有改善。由於文彬一直有一種強烈的創作慾望,卻總感技巧尚有不足,工作之餘拜日本名音樂家山田耕筰學習聲樂及作曲。同年秋天,參加日本第一屆音樂比賽,獲得聲樂獎入選;1933年再度獲獎,後來兼任哥倫比亞唱片歌手,並獲藤原義江歌劇團團長賞識,聘為該團藝員,擔任男中音角色,先後演出波西米亞人及托絲卡,俊逸的扮相,吸引不少粉絲。

之後,又到東京音樂學校的御茶水分校,跟田中規矩學鋼琴;也跟橋本國彥學作曲,一年後,橋本留學德國,課程也中斷了。他替管絃樂團抄總譜與分譜,還到出版社打工,同樣抄譜與編輯,自修習得和聲、對位等作曲技巧。

文彬直到24歲才正式創作第一號作品,這篇作品是他回憶故鄉台北城的印象,描繪台北的「城內之夜」鋼琴曲,他為了慶祝人生邁入新的里程碑,就將中文名字改為「江文也」,日文拼音也改用「Bunya Koh」。

自稱生於「南方白鷺之島」的文也,第二號作品《白鷺的幻想》更是成功描繪了寶島田園風光,芭樂、龍眼、蓮霧、相思樹、竹林、水牛、土角厝、王留公圳,維繫著無法割捨的故鄉情。19343月管絃樂《白鷺的幻想》獲得日本全國第三屆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19348月,楊肇嘉先生組成「鄉土訪問音樂團」,由旅日音樂家擔綱,返台巡迴演出。當時穿著時髦白色西裝演唱的江文也顯得帥氣十足,讓女性為之風靡。

演出空檔,除了回三芝祭祖,他盡興遊覽各地風光,參觀剛完工的嘉南大圳,這是八田與一設計監造的水利工程。買了正流行的78轉唱片《桃花泣血記》,與就讀上海音專的弟弟文光,一起搜集原住民歌曲,購買許多原住民服飾。不幸的是文光一年後卻因盲腸炎病逝。

返日後,以原住民最典型的「無特定意義但有情緒的虛字詞」方式,寫成《生番四歌曲》,後來改名為《高山族四歌曲》,歌詞以羅馬拼音記錄,發表會上江文也還穿著頭目裝獻唱。隔年421台中大地震,台灣新民報主辦「賑災音樂會」,文也因事忙,無法返鄉,但仍寫作《賑災歌》,不忘故鄉。之後,他將《城內之夜》改寫為《台灣舞曲》,然後又改寫成管絃樂曲。文也於1934927與相戀多年,小他一歲的瀧澤のぶ女士結婚,戶籍遷入大哥繼任戶長的三芝,妻子冠夫姓為江乃ぶ(音Nobu乃為の之古字)。

1938年秋天,在前輩音樂教育家柯政和的邀請下,江文也轉往北平,在北平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理論作曲課程,課餘從事中國古代和民俗音樂之研究。

1939年初江文也在認識一位北平第二女師音樂系學生吳蕊真,兩人極為投緣,江文也甚至為其改名為「吳韻真」,之後,兩人不顧家人反對而結為連理。

1938年至1945年是江文也創作產量最多的時期,他先後創作了許多富有民族風格、旋律優美的作品,如《春曉》、《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漁翁樂》…等。1940年,舞劇《香妃傳》在東京高田舞蹈團演出;而管絃樂曲《孔廟大成樂章》,由江文也親自指揮日本新交響樂團,分別在3月及8月在東京放送局向中國南洋美國等地廣播。

1945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江文也因為抗戰時期曾為親日組織「新民會」做事而遭逮捕入獄;出獄後,短暫在北平郊區一所回民中學任教,此時,江文也創作了大量的中國調式天主教聖歌1950,江文也轉往天津中央大學音樂系擔任作曲教授,課餘仍勤奮創作。然而,1957年江文也在「反右運動」因台灣人身分被畫右派,教學、演奏、出版的權利盡被剝奪;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遭到批鬥,被打入「牛棚」;並在1969年被送往河北清風店第38軍部隊接受勞改。1976年四人幫垮台,江文也在1978年終於獲得平反,恢復原教職,但此時他因為多年勞改生活,歷經兩次吐血、數次中風而癱瘓在床。

晚年生活漸趨安穩之時,江文也仍勉強創作交響樂曲《阿里山的歌聲》,然而卻在19831024因腦血栓症逝世於北京,此曲也成為未完成的最後遺作。

江文也生前曾經出版兩本詩集《北京銘》與《大同石佛頌》;其重要作品,有六部大型管弦樂曲、六部歌劇及舞劇、八首室內打擊樂、三首大合唱、二十餘部鋼琴曲及歌集。其中以交響曲《孔廟大成樂章》、《台灣舞曲》、《汨羅沉流》,合唱曲《漁翁樂》、《在台灣的高山地帶》和《阿里山的歌聲》等最為著名。

[201003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