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月光下的鳳尾竹



月光下的鳳尾竹

─鄉音悠揚響客家

江彥震

「皎潔的月夜,瑞麗江靜靜的流淌,江水在銀色的月光下波光粼粼,月光如水,靜靜的瀉在一片片鳳尾竹上,參差斑駁的竹影在風中搖曳。微風輕拂鳳尾竹,遠看像一層綠色的霧在舞動,竹樓裏美麗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這月光,這愛戀,音律的婉轉,如此的柔美,真情的愛慕,令人神往,月光下的鳳尾竹,充滿了詩情畫意,傣家兒女的情歌聲聲,時時打動著我們的心…」

在雲南省德宏州潞西市境內,生長著一種竹子,傣語稱「麥黨」,當地的漢語稱「里拉竹」。特別是芒市壩子整個壩區幾乎都被這種竹子覆蓋。這種竹子的生長特性是以蓬為單位,且發蓬不大,每蓬幾根至幾十根竹子不等,遠遠望去稀稀落落,那青綠色的莖彎曲下垂,就像散開的鳳尾一樣。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種四季常青,體態瀟灑的綠竹叫做「鳳尾竹」了。

1979年,天津歌舞劇院一行三人來到雲南省德宏州采風,詞作家、詩人倪維德先生在芒市壩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的在竹林中談情說愛,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蘆絲聲聲,晚風刮來竹尖輕搖,於是乎,詩人詩興大發,揮筆寫成《月光下的鳳尾竹》歌詞,“鳳尾竹”之比擬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昇華,之後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譜曲。自此歌曲唱遍中國大地,傳揚世界各個角落。

此曲出自葫蘆絲獨奏曲,現在我們聽到的是改編的巴烏《月光下的鳳尾竹》,此樂聽起來非常的優美,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不由聯想起那鬱鬱蔥蔥的鳳尾竹林,別具一格的傣家樓閣撒落在竹林間,有如天上的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隱隱飄出的陣陣,低沉、悠揚、委婉的葫蘆絲聲,是那樣的醉人。

今年的922日夜晚,隸屬於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的【鄉音國樂團】,再度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年度第三次公演,優美動聽的《月光下的鳳尾竹》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

據【鄉音國樂團】的團長許瑞說,【鄉音國樂團】係由一群對國樂有十足熱忱,且不因年齡增長而減少對國樂熱愛的團員所組成,是一個跨老中青各年齡層的組合樂團;樂團創立迄今,已邁入第八個年頭了,在黃家璋老師用心的指導經營下,結合中、西音樂精髓,把客家傳統文化之美,傳達給所有愛好音樂的群眾,以及藝術工作者;同時期望以國樂之靈魂,激發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珍惜,提升國人文化素養,戮力於傳統文化之發揚,期能永續傳承。

歷年來參加大小不同之慈善義演、客家慶典…等演出,均獲得鄉親及各界的好評,對於藝術與客家文化的闡揚,發揮了再造與創新之功,樂團的存在豐富臺灣和客家的文化內涵,對臺灣客家文化的發展尤具歷史意義。

樂團在黃老師的專業構思與指導下,團員們依專長區分為吹管、彈撥、拉弦及打擊組,並以演奏客家民謠為主,同時兼及中國傳統音樂、民謠暨創作曲…等;團員均秉持著對客家文化的愛,奉獻自己的時間、熱情參與,不放棄任何分組及組合訓練,因而讓自己的演奏技巧在一般業餘樂團之上,八年來累積之豐富公開演奏經驗,更是樂團中之佼佼者。

指導老師黃家璋,高中期間參加管樂隊,在田青萍老師門下專修指揮,同時,受其姊影響開始接觸國樂。民國64年在國樂前輩胡銘夫老師引薦下,進入第一商標國樂團;同時亦參與陸光、大鵬、靈安社、中央日報、鐵路局及中廣公司等國樂團;並指導各大、中、小學校國樂團,頗具績效,現專職松山慈惠堂文化藝術團藝術總監、國樂團團長;還指導台北市客家鄉音國樂團及各社區國樂社團。

黃家璋老師於86年應許瑞女士的邀請,指導木柵民謠班附設國樂團,開始接觸客家音樂;並將優美的客家音樂重新編曲,配器為國樂大合奏,民族舞蹈曲,使客家音樂更加豐富。

指揮陳玫卿女士,現職台北市客家鄉音國樂團指揮、松山慈惠堂雅韻國樂團指揮、松山慈惠堂國樂團彈撥首席、松山慈惠堂國樂訓練班指導老師、台北縣五股農會國樂助理指導老師、台北縣八里鄉雅藝國樂團指導老師/指揮、台北縣中和市廣福國樂團指導老師。

當天晚上表演的第一首曲子是《天女散花》,此曲係1967年邵氏電影「觀世音」的插曲,由李麗華、周藍平作曲,經改編為器樂演奏。從這首曲子裏,可以領會到美麗的仙女,婀娜多姿,舞袖翩翩,萬花紛飛的意境。

第二首《男兒當自強》,這是電影黃飛鴻系列之三「獅王爭霸」的主題曲,其旋律源於古曲《將軍令》,是近十年來流行最廣的曲子之一,其歌詞為:「傲氣面對萬重浪,熱血像那紅日光,膽似鐵打,骨如精鋼,胸襟百千丈,眼光萬里長。

我發憤圖強做好漢,做個好漢子每天要自強,熱血男兒漢,比太陽更光,讓海天為我聚能量,去開天闢地,為我理想去闖,看碧波高壯,又看碧空廣闊浩氣揚。

我是男兒當自強,昂步挺胸大家做棟樑,做好漢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熱血男兒漢,熱血熱腸熱,比太陽更光。」

第三首《高蹺》,是一曲民俗音樂,為鄭思森於民國6614日為中華民國友好訪問團舞蹈所作的配樂譜。

接著表演《月光下的鳳尾竹》,讓現場觀眾聽得如癡如醉,渾然忘我。《開金扇》係客家小調改編成大型演奏曲;全曲以稍慢莊嚴華麗為序奏,再以小快板進入主旋律。《六角美人》是新編的歌仔戲曲調,這種曲調通常被使用在一種喜悅又帶猜測的情境,就像歌詞中這一對彼此有意的少男少女,互相以話探對方對自己是否有情,是否真心的一般。

《家》是每個人心中最溫暖的地方,也是我們的秘密花園,收藏了各式各樣的回憶,充滿了多彩多姿的幻想。這首曲子以較大的編配,表現出家庭的溫馨與包容。胡琴、笛子、彈撥等等各種樂器相繼演奏出優美的主旋律或伴奏,象徵家庭各成員之間的和諧;中段由打擊樂器以較快速的節奏,帶動歡欣的氣氛,樂曲在熱鬧愉快的情緒中結束。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戲弄綠波,鵝兒快樂,昂頭唱清歌。」

《暗晡頭》黃昏時,涼風吹,吹來一塊一塊紅雲,布碎樣介胭脂,水粉打扮天頂(水粉打扮捱臉上);田邊草(扳門邊),愐心事,良辰(愛情)在天邊;道嘆涼風吹來一陣風流花螺心,啊道嘆涼風吹來一陣風流花螺心;火焰蟲,飛來天河媒,拿燈盞尋來又尋去人間真情意,啊拿燈盞尋來又尋去人間真情意。

《山歌仔》又名《山歌指》,是一種曲牌名,歌詞旋律不固定,它是由老山歌漸漸發展而成,在調性上與老山歌相同,以LaDoMi三個音為主體,較悠美哀怨。兩者不同之處為,老山歌節奏自由性大,聲音有時拖得長,而山歌仔較為快速,節奏較固定。

《荊州行》是由河南民歌《一根扁擔到荊州》旋律編作而成樂隊大合奏,內容主要描述中原人勤勞奮發,以一根扁擔遊走四方創立家業。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變奏中板,第二段主題慢板,第三段加入鑼鼓變奏的快板。

《喜慶》以中國鑼鼓及敲擊樂器來表現慶典時喜氣洋洋、甜美溫馨的氣氛。前段為有力的中板及小快板,表現出盛大磅礡的場面及歡樂的情景。第二段則為稍自由的中慢板,表現出溫馨甜美的意境。第三段以歡樂的行板表現出富麗堂皇雍容華貴的氣氛。最後再以首段主題重現強調「喜慶」的熱鬧。

《山地歌舞》係根據台灣山地民謠發展編組而成的樂器合奏曲。全曲分為五段:(一)序曲:描寫寶島山地壯麗,優美的風光。(二)歡樂之歌:描寫原住民快樂純樸的生活。(三)月下情歌:描寫原住民青年男女在月光下對唱情歌。(四)祭神舞曲:描寫原住民在跳舞酬謝神恩。(五)尾聲:合唱豐收之歌。

《茶山隨想》本曲作者黃家璋根據客家小調《採茶歌》、《海採茶》的音樂為素材,加以創新發展而譜寫完成的大型合奏曲。百多年前,客家人聚居於台灣的山坡丘陵地,土質較貧瘠,不利水稻耕種,種植的經濟作物也就是低矮的茶樹。因此「採茶」自然而然出現在客家的歌謠中。

本曲引子以模擬打雷下雨開始,接著以輕快旋律進入主題「採茶歌」。慢板部份以中低音樂器奏出渾厚、流暢的「海採茶」旋律,表現了對美麗茶園的人物、生活圖像的遐思;接著鑼鼓喧天表現豐收歡樂景象;最後主題再現,樂曲以熱烈的高潮結束全曲。

當表演結束的剎那,全場觀眾紛紛起立熱烈鼓掌,「安可」聲不斷,樂團只好再表演一首,未料結束時,全場觀眾仍然站立熱情鼓掌,不停鼓譟,大喊「安可」,團員們不得已又再表演一首,才順利畫下句點。可見高水平的樂團是不會寂寞的,而客家觀眾亦非過去的鄉野村夫,其音樂的素養著實令人刮目相看。[2009.09.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