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致力弘揚客家文化 共襄兩岸和平發展

致力弘揚客家文化 共襄兩岸和平發展 
2009-03-01 19:56:26 作者:文/ 張開龍 張佑周 /廖福年 來源:市縣發展網 流覽101  

  “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於20081113日 至15日在龍岩市隆重召開。兩岸三地從事客家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近200人(其中,臺灣有6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會議收到60餘篇論文。研討會圍繞“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主題展開主題演講並分組研討。現將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概述如下:  
  一、閩西是客家祖地,也是臺灣客家人的祖籍地,兩岸客家人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應共同努力,多做有利兩岸交流、和平的好事。  
  兩岸客家人都是中原漢人,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臺灣客家學者、世界客屬總會文宣部主任江彥震在他這次提交研討會的論文《兩岸客家文化的共同價值觀》中論述,從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經語言學家考證,客語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等方面與古中原相似。  
客家人渡台,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上杭客家族譜館館長嚴雅英從該館收藏的族譜中進行認真研究,認為閩西是兩岸客家人的祖地,宋元之際從閩西播遷粵、贛、桂。閩西客家人入台始於明代中後期,大多沿汀江入韓江,經潮汕出海往臺灣,也有部分靠近閩南的客家人沿九龍江經漳、廈出海渡台。她列舉大量譜牒資料,勾畫出閩西客家人輾轉入台的路線,以及粵省入台客家祖源在閩西的事實,論述了閩西客家在開發臺灣、建設臺灣的貢獻,以及臺灣客家裔孫歸宗尊祖的感情,說明了閩西客家祖地在海外客家人心目中的神聖。 
   饒穎奇 先生在研討會開幕式的演講中說,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血濃於水,兩岸客家人更應該在新時代和解、和平的良性氣氛下,主動掌握契機,建構一個集體互動交流的平臺,在聯誼中培養友情和親情,在交流中掌握互動和契機,在研討會中互相激蕩理念與構想,多做有利兩岸交流、和平的事,營造環境,給兩岸人民帶來福祉,帶來幸福和美滿。  
  二、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精神價值:慎終追遠、念祖思鄉、崇文重教、開拓進取、報效祖國。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精神價值是本次研討會的一大熱點,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認真的探索。龍岩學院客家學研究中心主任張佑周 教授認為,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和基本精神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在思想觀念方面,是以儒家倫理道德和老莊處世哲學為代表的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精神,在行為方式上,一是慎終追遠與念祖思鄉的情結;二是聚族而居與敦親睦族的傳統。客家文化在臺灣及海外的弘揚,都秉承客家先輩“慎終追遠莫忘根”的教誨,既能繼承中華民族守禮節、重道義、好學問、講倫理之傳統,又有發揚客家先輩刻苦耐勞、冒險犯難、愛國愛家之精神,為當地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作出貢獻,有所成就更不忘報效祖國,回報故鄉。因此,兩岸客家既有血濃於水的親情紐帶,又有一脈同根的文化紐帶,要把握契機,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龍岩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徐維群副教授認為,客家群體意識是客家精神的核心內容,是兩岸客家的共同社會文化心理,浸染著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影響著客家人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是兩岸客家的共同的話語背景,有利於溝通和聯繫,對促進相互的經濟合作交流具有積極作用;是兩岸客家的共同的民系情感根源,有利於發揚愛國愛鄉精神,促進和平發展達成共識;是兩岸客家的共同精神家園,有利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和客家民系的傳統文化精神,為中華民族振興和客家地區的繁榮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贛南師範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 周建新 博士對客家民間信仰的特徵和現代價值進行探討。他認為民間信仰是客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植根于廣大民間的一種文化創造,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和表達方式,它具有綜合性、地域性、族群性、多神性、功能性、歷史性、演變性等特徵。它的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貿易的功能;二是文化的認同功能;三是文化遺產功能。  
  原龍岩師專校長,客家學專家李逢蕊對客家文化精神進行了認真分析。他認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當然是客家民系的精神源泉。所謂客家精神,就其共性而言,和中華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但客家精神還有它獨有的個性,因而常常反映出客家精神是繼承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這一特徵,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精神,形成中西文化結合並獲得成功的趨勢。  
  三、兩岸客家人應弘揚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為和平統一中國做出貢獻。  
  客家人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人傳承的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聯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煥雲在其《全球化時代客家文化與兩岸和諧發展之研究》的論文中,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深入剖析兩岸關係。他認為中華文化大一統的民族思想是中國人的瑰寶,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終極理想,更是當前海峽兩岸中國人應當共同實現之目標。  
   劉煥雲 先生認為,追求中國領土統一與國家的富強,是愛國先賢的願望,也是懷抱文化意識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願望。中國歷史發展數千年,朝代的更迭、政權的移轉,令人目眩,而中國文化所蘊蓄的民族意識、道德意識、價值意識與歷史意識,其傳承則賡續不斷。不同的政權,可以彼此互爭正統,但不能去中國,也不能造成國家之長期分裂。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應醒悟:1840年以來,積弱不振、列強侵淩的中國,已成為過去;中國人應該以史為鑒,記取教訓,唯有統一、富強、民主、和平、繁榮的中國,才是中國人之福,才是全世界之福。希望兩岸的領導人,都能發揮最高的智慧與耐心,最終以和平、民主的方法,解決中國統一問題。 
  四、臺灣客家人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  
  海協會副會長王富卿在研討會開幕式致辭中說,臺灣客家人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可或缺的群體和重要力量。許多專家研究表明,臺灣客家鄉親的祖籍地大部分在閩西,同宗同族,民俗相通,構築了閩西客家與臺灣客家無形而又堅固的精神橋樑。這座橋樑與廣東梅州、江西贛州等客家祖地一道,見證了臺灣自古就屬於中國的歷史事實,見證了兩岸同胞割不斷的血脈親情。當前,包括廣大客家鄉親在內的兩岸同胞理應攜起手來,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共同開創兩岸互利雙贏的新局面。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 劉國深 教授對臺灣客家人在國家認同的層面上的“集體心態”及其成因和背景作了深入的分析,認為我們應該注意臺灣客家人在臺灣政治和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關鍵性作用,尊重並照顧好臺灣的客家同胞,做好相應的工作,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熱愛和平,心系桑梓的臺灣客家鄉親,一定可以成為一支維護臺灣地區和平穩定,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的重要力量。  
  五、閩西客家祖地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特殊作用。 
研討會期間,有媒體記者問海協會張銘清副會長,為什麼這次“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選擇在閩西龍岩召開?張銘清副會長說:福建閩西龍岩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114日 ,海協會陳雲林會長在臺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簽訂了兩岸實行“三通”的四項協定,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兩岸“三通”即將變為現實,這是兩岸關係發展很好的“天時”。閩西是客家祖地,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先生的祖籍就是閩西永定,他曾經兩次回家鄉祭祖。另外,從大陸遷徙到臺灣的人來看,除閩南人居多外,客家人的數量占第二,這是閩西獨有的“地利”。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非常優秀的一部分,客家精神中有“慎終追遠、敦親睦鄰、開拓進取、崇文重教”等,客家人還有不忘根、不忘本的情結,這些都是“人和”的因素。弘揚客家文化,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張銘清說,目前龍岩的交通環境越來越好,而且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重要的是祖地在閩西龍岩的客家人在臺灣社會中有許多精英,他們大多有客家人對祖籍地的眷戀情結,這也是這個研討會在龍岩舉辦的重要因素。海協會王富卿副會長希望閩西充分發揮客家祖地的作用。他說,閩西不僅是客家祖地,也是臺胞的重要祖籍地。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表明,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是維繫兩岸同胞情感、建設兩岸精神家園的紐帶。近年來,兩岸經貿文化等各個領域交流日益深化,龍岩對台客家文化交流亦十分活躍,漳平還有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為“大陸的阿里山”,這其中客家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起到了十分明顯的作用。今天我們探討客家文化與兩岸和平發展的關係就是要善於挖掘、整合、利用相關的資源,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根基,提高兩岸文化交流的品位。  
  張銘清副會長在研討會閉幕式上說:同胞相聚情濃,臨別依依,兩岸客家一家親的情景讓人感動。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令人回味。這是一次情感交流與學術研討雙豐收的研討會,也是促進兩岸交流發展的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有四個方面的收穫,一是通過對客家文化內涵、精神特點的研討,對閩台客家淵源關係的探尋,對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精神價值分析,對客家文化及其資源的重新發現,進一步從學術上、思想認識上明確了在當前促進兩岸交流,開創兩岸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進程中,客家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和作用。二是參觀考察了永定土樓、上杭客家族譜館、長汀天后宮和孔廟等歷史文化景點,從歷史實物與客家文化資源的角度,印證了閩台客家一家親的理念。三是領略了閩西客家風情,增進了兩岸客家同胞的情誼。四是提出了一些加強客家文化交流的對策和建議。 
  六、打造閩西客家祖地品牌,構建“海峽客家”。  
  龍岩市文化與出版局局長張耀清、龍岩市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張開龍等認為,閩西客家祖地在對台文經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現,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1月視察福建時作出“要充分發揮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在對台工作中的突出作用”的重要指示。最近,中共龍岩市委、龍岩市人民政府結合閩西客家資源在臺灣發揮積極作用的歷史和現實,出臺了《關於在“兩個先行區”建設中求先行當前鋒的若干意見》,強調要“發揮閩西客家祖地”“五緣”優勢,開展富有閩西客家文化特色的“海峽客家”系列活動,擴大對台客家文化交流。這是構建“海峽客家”的契機。張耀清對“海峽客家”的界定,理論基礎,必要性,緊迫性以及如何打造和諧、暢通的“海峽客家”文化平臺作了深入的論述。張開龍對如何充分發揮閩西客家祖地在對台交流的橋樑、紐帶、前鋒作用進行了論述,並就著力打造客家祖地這一品牌,提出了五點建議:  
  一是把閩西客家祖地列入國家級客家生態文化保護區和對台客家文化交流基地,加強規劃、建設,並給予大力支持和指導。 
  二是加快閩西客家祖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把閩西龍岩市建成海峽西岸的經濟文化名城,海峽客家中心。  
  三是加強閩西客家祖地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使閩西各縣(市)都有高速公路,並形成網路。  
  四是要加強客家祖地文化、文物的保護、發掘、整理、包裝。  
  五是加強客家祖地文化研究機構和客家社團的建設,辦好一批有客家祖地特色的報刊,如《環球客家》、《客家縱橫》。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 任李非 教授認為,客家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地域特性。作為大陸對台交流的重要基地,海峽西岸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李 教授認為,閩西客家祖地深入對台合作,應有宏觀的戰略思維,從提高交流層次入手,落實“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政策,有步驟地讓一些帶有探索性的合作議題,在一些地方或區域先行先試,發揮“政策試驗”功能,為建立和完善兩岸區域合作機制做出應有的貢獻。   
——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主要觀點概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