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客家建築科技 造就綠建築

客家建築科技 造就綠建築
《客家愛心行善團》
1992年巴西里約召開的地球高峰會,邀請了170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共同商討挽救地球環境危機的對策,揭示了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嚴重破壞地球環境,所造成全球溫暖化、南北極冰層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沙漠化及氣候異常等現象。進而簽署了「21世紀議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里約宣言」等重要約定。次年聯合國亦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展開全面性的地球環保運動。嗣於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於京都召開會議,簽署「京都議定書」,正式要求英、美、日等國承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此係首度納入國際文件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約定,採取貿易報復手段,進行二氧化碳減量之管制。2002年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第二次地球高峰會議」檢驗地球環保國際合作之成果。這些均在在顯示了地球環保的問題已成為國際要務,同時也顯示「永續發展」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課題。
我國為因應環境永續發展之潮流,在產品方面,環保署推動了「環保標章」、「能源之星」,水利署推動「省水標章」、能源局推動「節能標章」,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推動「綠建築標章」,期望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環保」等三大設計理念,廣為建構「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的綠建築,以建立舒適、健康、環保之居住環境。
綠建築有9大評估指標,分別是基地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室內環境指標,擴大綠建築具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積極功能。簡言之,要和環境互利共生。曾任中原大學副教授的李乾朗所著「台灣建築閱覽」一書第39頁指出:「建築物要與自然地理條件配合才能堅固好用」。因此內政部為推動此有益環保的行動,於93310日修正發布建築技術規則增訂綠建築專章,將基地綠化、建築基地保水、建築物節約能源、建築物雨水及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綠建築構造與綠建材等部分納入,以法制方式要求一定規模以上建築物嗣後均須依規定進行綠建築之規劃設計。到了937月又制定「綠建築推動方案」,使社會大眾共同實踐綠建築,以達到有效利用資源、節約能源、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之目標。根據建研所統計資料,目前通過綠建築的建築物計有國家環境檢驗大樓等178棟建築物,對於促進建築與環境共生共利,永續經營居住環境有所貢獻。
儘管綠建築對環境有諸多正面意義,然而有許多人並不知道台灣在「綠建築」一詞出現之前,客家先民所建造的「客家夥房」【見圖一到圖六】就已經融入綠建築科技,而能與環境共生共利。根據前文建會研究員曾逸昌在他所著「客家通論」這本書第586頁就指出,客家建築善用自然造屋原理,接近自然、享受自然、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利用自然等。政大民族所碩士曾坤木所撰「客家夥房之研究」第6章起始也提到:「夥房屋是客家人適應自然與社會人文環境的產物」。另外,台大農業工 程系 教授張文亮在他所著「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第83頁就提到:「早期的客家工法留有大自然參與的空間,充滿人與大自然合作的細膩與美感」,所以客家建築對追求環境永續發展有正面價值,也是當前的「生態工法」實例之一。
至於所謂「伙房」也叫做「夥房」。由字意上看,是指全家族的在一起「開伙」的意思,也是「大夥」住在一起,也許是數代同堂,影射出家族皆須「同心協力」,擴而充之,也就是國家民族更要同舟共濟、同心協力發揮團結力量的精神,涵意深遠。由於住的人多,所以一座「伙房」的建築面積,常達兩、三百坪 ,若合庭院計算,有廣達數分地者,規模之大,可以比美古時的豪門府邸,而且還兼顧現代綠建築的「基地綠化」、「基地保水」、「節能」、「生物多樣性」、「二氧化碳減量」、等「評估指標」,所以客家建築融入到自然環境,展現建築和環境雙贏的智慧結晶。
目前節約能源已經成為熱門環境議題,曾任中國技術服務社能源服務團郭華生組長在「能源、資源與環境季刊」第14期所發表的「非空調廠房自然採光節約電能推廣」一文強調台灣地區自然光特性的合理應用和建築物周圍氣流的舒適影響,實際上如何呢?當人們來到客家庄,可以發現許多夥房以「ㄇ」字型設計,順應當地氣候、日照、風向,四周圍並繞著田地,田中種滿各式農作物,房屋周圍與田中空隙的地方則廣植竹子與樹木,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此不但維持建築基地綠化比率、增加地下水入滲量和提供多樣生物生存空間,在冬天還可以防風,在夏天則涼爽無比,所以現存的夥房,夏天無須開冷氣,冬天無須開暖氣,對於節約電源減少二氧化碳也有效益,根據台科大顧洋 教授在「環保署全民二氧化碳減量種子教師培訓營」所提供的書面教材顯示,每月減少開冷氣150小時,可以節約用電135度,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3公斤 。
再看看台中石岡、東勢及苗栗、彰化、台南福佬客的房子,屋後都會有「化胎」,「化胎」就是後面的山坡丘陵到房子之間有一段排水溝的通道,在房子與山壁之間做一個退凹,讓客家房子後面一部份向後拉,就會形成一條聚集各家的排水溝,而水就從前面向外排出到田園裡面,讓水資源或得充分運用。今天在苗栗公館的五福宮還保有這樣的排水系統。
如果再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客家夥房周圍多維持泥土地面,少有鋪設水泥,這種保留地表原貌的觀念,可以讓雨水入滲到地下含水層,也可減少地面的污染物被沖刷到河川造成污染。傳統的客家夥房之前也多有大池塘,曾任中國時報組長的江彥震所著「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第56頁指出客家建築前的池塘可以蓄水防旱、調節氣候。因此池塘不僅像是「熱交換器」可以交換熱能,舒緩悶熱氣溫,還具有現代水庫的功能,當雨季來臨時,可以將雨水貯存起來。台大教授張文亮在他所著「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第144頁也說,客家人的住家前面有池塘,後面則種竹子。當家家戶戶的池塘都貯存雨水時,等於把洪水截流,避免同一時間集中流入河川造成洪水氾濫。此外,池塘內也可以養魚、養鴨、種植蓮花,構成一個優美的觀光湖泊生態系。而當農田需要灌溉用水時,池塘即可供應農業所需,倘遇有火災時,池塘中的水立即轉變成最近的消防水。曾任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會承在他的「傳統建築手冊」書中第177頁就提到,宅邊魚池雖無法阻止盜匪,但是具有防止火勢蔓延的功能。因此,夥房前的池塘,具有防洪、水源水庫、生態用水、消防緊急用水等現代水資源開發、節水等積極功能。當石門水庫曾經因為濁度過高而造成大停水事件時,導入客家夥房以「池塘」分散蓄水技術,使每個鄉鎮市,以及每個工業區都擁有自己的獨立水源,可使停水問題獲得徹底解決。
客家夥房建築外殼也早有節約能源設計。為了因應又濕又冷的氣候,維持冬溫暖的居住環境,建築外殼也以門戶能接納太陽為首要考慮。又由於山區物資缺乏,許多客家建築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用竹子和茅草混合建造者,也有用竹木結合泥土興建者,好像現今溪頭的小木屋一樣可愛,十分適合台灣亞熱帶氣候。這些天然的建築外殼具有冬暖夏涼功能,又因重量輕而不怕地震,且維修容易,可說是當時的「綠建材」。相較於目前的建材大量使用鋼筋、水泥,等於在開採和製造此二材料的時候,消耗許多能源,改變天然地形。所以,在一片節約能源聲中,將客家建築使用天然建材觀念,導入現代建築物中,可以減少地球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衍生地球暖化問題。
如果再以客家夥房細部設計來看,夥房「正身」與居住空間「橫屋」交會於「廊」,其屋頂有特殊的接納水流的構法,稱為「屋頂轉溝」具有排水功能,讓屋頂順利排掉大量的雨水入滲到地下含水層或是流入池塘中貯存,尤其南臺灣夏季時有突如其來的西北雨,為了使屋內保持乾燥涼爽,屋頂轉溝的存在便相形重要了。房間與曬榖場之間過渡的小走廊,是室內、室外的緩衝空間,可遮蔽烈日以及雨水,並減少陽光的照射角,避免陽光直射屋內,使得夏季室內無須開冷氣也十分涼爽。屋頂坡面謹守前高後低、前短後長的「陰陽坡」觀念,方便通風與採光,調節屋內溫度。房間的正面則全都直接開向外,使其利於通風採光,但為求其空間隱密性,通常都會在門上掛上竹簾。「天井」的設計,可直接接受大氣氣流和雨水,所以在炎熱的地區,天井也可和禾坪(曬榖場)一樣,具有調節屋內氣候的功能。禾坪是多用途的開放空間,除了在農忙時候可供晒穀、堆放農作物外,由於開闊的空間,可讓風圍繞整個建築,達到通風換氣功效。另外,傳統夥房飼養的家禽、家畜所排放的糞便,也成了農作物的天然堆肥,構成「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的生態體系,而廁所通風、採光,以及排泄物混合稻草也形成當前的「生態廁所」。所以即使沒有污水下道,家庭污水、農業污水都不會造成河川污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