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桂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
——第二屆海峽百姓論壇論文
來源:江藝平 撰稿 | 2010-3-28 |
【摘要】六桂堂源于福建,盛傳臺灣,遠播東南亞,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六桂聯誼活動在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非常活躍,宗親組織分佈世界各地,形成異姓聯宗的典範。對開展尋根溯源活動,增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開展商貿合作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擬從六桂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論述姓氏源流研究活動對現代社會的積極作用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字】姓氏文化 六桂堂 海峽兩岸
姓氏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形式。在離土不離鄉的幾千年農耕文化中,尋根追祖、落葉歸根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訴求。中華姓氏文化研究早已超越血緣、種族、宗教和黨派的局限,成為各民族的共同心理和一致願望。閩台兩岸特別渴望通過姓氏文化研究,加強民間往來,營造和諧海峽。這種“慎終追遠”的民族精神和尊祖敬前的習俗儀規對兩岸民眾都有不可抗拒的凝聚力。閩台姓氏究其淵源大多來自中原,唐宋以來中原姓氏不斷播遷福建,使福建成為中原姓氏的中轉站,再播遷臺灣及東南亞,繁衍生息。六桂堂源于福建,盛傳臺灣,遠播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正是這種凝聚力的最直接體現。
一.六桂堂的由來
“六桂堂”是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的共稱堂號,而這六個古姓的源流都早于六桂堂出現之前。據有關史志和姓氏譜系記載,江氏早在四千三百年前便已立姓,是虞舜時伯益的後裔;翁氏略晚,在三千一百年前受封翁山,奠定翁姓,是周昭王庶子翁諡(又名庶任)被賜姓翁後為翁氏開基始祖。洪、方、汪也都在二千多年前正式立定姓氏,洪氏出於唐堯時的共工,方氏為神農氏八世孫帝榆罔後裔方雷氏和源于周代卿士方叔,汪氏為春秋時魯國大夫汪候的後裔;最遲的龔氏,在—千九百年前也已流傳於世,其起源于神農氏後裔的共工氏。《萬姓統譜》有載“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可見這六個姓氏都有其祖系源流及衍派譜系,都是炎黃子孫,在中華民族群中佔有重要位置與榮耀的名望。而這六個始立於一千多年以前的姓氏上下也相差兩千四百多年,但“六桂堂”之稱卻始見於西元九百六十年以後,其因由緣於歷史上一段悲壯的傳說和亂世避禍的權益之計與盛世興起的家族史。
【關鍵字】姓氏文化 六桂堂 海峽兩岸
姓氏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形式。在離土不離鄉的幾千年農耕文化中,尋根追祖、落葉歸根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訴求。中華姓氏文化研究早已超越血緣、種族、宗教和黨派的局限,成為各民族的共同心理和一致願望。閩台兩岸特別渴望通過姓氏文化研究,加強民間往來,營造和諧海峽。這種“慎終追遠”的民族精神和尊祖敬前的習俗儀規對兩岸民眾都有不可抗拒的凝聚力。閩台姓氏究其淵源大多來自中原,唐宋以來中原姓氏不斷播遷福建,使福建成為中原姓氏的中轉站,再播遷臺灣及東南亞,繁衍生息。六桂堂源于福建,盛傳臺灣,遠播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正是這種凝聚力的最直接體現。
一.六桂堂的由來
“六桂堂”是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的共稱堂號,而這六個古姓的源流都早于六桂堂出現之前。據有關史志和姓氏譜系記載,江氏早在四千三百年前便已立姓,是虞舜時伯益的後裔;翁氏略晚,在三千一百年前受封翁山,奠定翁姓,是周昭王庶子翁諡(又名庶任)被賜姓翁後為翁氏開基始祖。洪、方、汪也都在二千多年前正式立定姓氏,洪氏出於唐堯時的共工,方氏為神農氏八世孫帝榆罔後裔方雷氏和源于周代卿士方叔,汪氏為春秋時魯國大夫汪候的後裔;最遲的龔氏,在—千九百年前也已流傳於世,其起源于神農氏後裔的共工氏。《萬姓統譜》有載“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可見這六個姓氏都有其祖系源流及衍派譜系,都是炎黃子孫,在中華民族群中佔有重要位置與榮耀的名望。而這六個始立於一千多年以前的姓氏上下也相差兩千四百多年,但“六桂堂”之稱卻始見於西元九百六十年以後,其因由緣於歷史上一段悲壯的傳說和亂世避禍的權益之計與盛世興起的家族史。
相傳在遠古國亂時局,有一位翁姓武將與分屬江、洪、方、汪、龔姓氏的五名武將義結金蘭,共同出征,為國效力。殘酷的戰爭使這五位異姓兄弟先後為國殉職,唯有翁姓武將得以衣錦還鄉,成為翁氏先祖之一。
自翁氏始祖翁溢傳至第34世為翁軒,在中唐時期官任閩州刺史,因喜愛閩境山川景致而開基於閩,成為翁氏開閩始祖。翁軒長子翁何到莆田創基奠業,卜居莆田福興裏竹嘯莊,為莆田一世祖。翁何的五世孫翁乾度(翁氏39代,西元898—951年)官拜閩國補闕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其所處年代適逢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大混亂時代的末期。在五代後晉太祖天福年間,閩國被南唐吳越瓜分而亡。翁乾度不但曾在閩國朝中為官,其堂叔翁承贊還是王審知朝中宰相。因此,為避國亂,翁乾度攜眷歸隱莆田竹嘯莊,但亡國之臣處於亂世之中,時常危機四伏,難以潔身自保。為免于賈禍亡族,欲將六個兒子分姓,以便在不測之局時留其根脈。因受翁氏先祖與前述五姓結拜傳說影響,也為紀念先人,翁乾度便將六個兒子分襲此六姓。其長子處厚分姓洪氏、次子處恭分姓江氏、三子處易仍襲本姓翁氏、四子處朴分姓方氏、五子處廉分姓龔氏、六子處休分姓汪氏。
在渡過這段亡國的危厄時光之後,至西元960年,適逢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建立北宋王朝,正式開科取士。乾度六子于宋初三次參與科舉,先後受封進士,傳為“三科六進士”佳話,並躋身仕途。長子處厚,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進士,特授承議郎,兼殿中丞上柱國,賜緋魚袋;次子處恭,宋太宗雍熙三年(985)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宋太祖開寶六年(973)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五子處廉,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寺直,監察禦史;六子處休,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六兄弟同朝為官,顯赫一時,譽為“六桂聯輝”、“滿朝進士 六桂傳芳”。“六桂堂”就從此時開始流傳,而“六桂堂”則成為這六個姓合脈分流的共稱堂號。
在我國科舉取士時代,讀書登科被美稱為“折桂”。自唐代以來,凡父子或兄弟叔侄聯登科甲的家族,有稱“雙桂”、“五桂”等,但有“六桂”者不多,因此六桂堂在當時就成為盛傳佳話。
二.六姓聯誼活動
六桂堂傳至江南諸省市,並向海外發展。分姓後的六桂又融入原有六姓大族群中,並各沿用原有六姓堂號,如洪氏的“敦煌”、江氏的“濟陽”與“淮陽”、翁氏的“鹽官”、方氏的“河南”、龔氏的“武陵”、汪氏的“平陽”,歷經一千多年,同流同化,目前已難以理清其支系的正宗與否,均以六姓後裔組成六桂堂開展聯誼活動。
二.六姓聯誼活動
六桂堂傳至江南諸省市,並向海外發展。分姓後的六桂又融入原有六姓大族群中,並各沿用原有六姓堂號,如洪氏的“敦煌”、江氏的“濟陽”與“淮陽”、翁氏的“鹽官”、方氏的“河南”、龔氏的“武陵”、汪氏的“平陽”,歷經一千多年,同流同化,目前已難以理清其支系的正宗與否,均以六姓後裔組成六桂堂開展聯誼活動。
1982年,為尋根溯源,增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開展商貿合作,菲律賓六桂堂首先倡導六姓二年一度召開六桂懇親大會,由各國(地區)輪流舉辦,這個倡議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六桂堂的回應。首屆懇親會名為“東南亞六桂懇親大會”,1990年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辦;第二屆因有美國、日本等國加入,更名為“世界六桂懇親大會”,於1992年10月在臺灣省高雄市舉辦;第三屆於1994年11月在新加坡舉辦;第四屆於1996年12月在馬來西亞吉隆玻舉辦;第五屆於1998年11月在泰國曼谷舉辦;第六屆於2000年9月在美國洛杉機舉辦;第七屆於2002年10月在福建省泉州市舉辦;第八屆於2004年10月在金門縣舉辦;第九屆於2006年11月在印尼綿蘭舉辦;第十屆於2008年10月在菲律賓舉辦。第十一屆六桂堂國際懇親大會將於2010年12月2至4日在廈門市最年輕的行政區——翔安舉行,並同時舉辦首屆世界六桂經貿洽談會、六桂文化學術研討會,預計屆時全世界將有2000多名六桂宗親歡聚一堂,聯繫親情,共謀發展大計。
在臺灣的六桂宗親會的聯誼活動開展得更早、更為盛行。1971年8月15日,自高雄舉行了第一屆臺灣六桂懇親大會後,每年一次,分別輪流在臺北市(1972、1978、1984、1993年)、台中市(1973、1979、1989年)、台東縣(1974、1980、1992年)、台南市(1975、1981、1990、2000年)、彰化縣(1976、1982年)、高雄市(1977、1983、1991年)、苗栗縣(1985、1998年)、嘉義市(1986、1999年)、新竹市(1987、1997年)、宜蘭縣(1988、1994年)、桃園縣(1995年)、金門縣(1996年)等地舉辦過30次由全臺灣各地六桂宗親會參加的懇親大會。原冠名為“臺灣六桂懇親大會”,1977年因金門縣六桂宗親會加入,而金門隸屬福建省,便更名為“台閩地區六桂懇親大會”。2000年臺灣六桂宗親總會成立後,又更名原“臺灣六桂懇親大會”。並且自2001年起改為兩年舉辦一次,即每逢西元之單數年舉辦,以與逢雙數年舉辦的世界懇親大會錯開。已先後在高雄市、台南縣、台東縣等地舉行。
在福建閩南地區,自1940年起開創六桂輪值迎祖祭祖活動,以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為迎祖祭祖日,按信杯得數由廈、漳、泉三地六桂後裔居住地輪流舉辦迎奉六桂堂始祖聖駕的大型民俗活動,曾在南安四洪(仙景、營前、古山、嶺兜)、晉江石菌、翔安窗東等地舉行,盛況空前。
三.六桂宗親組織
從20世紀30年代起,旅居海外六姓僑胞為求取生存共謀發展,東南亞各國和台港澳等地把六個姓氏僑胞組織起來,紛紛成立“六桂堂”社團組織,形成特有的宗親文化,其旨在團結互助,排憂解難,興辦公益事業,造福社會。我國閩南僑鄉在海外僑親的推動下,40年代開始在南安、晉江等地也相應建立“六桂堂”組織,以和海外宗親僑胞對接聯誼互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和我國的臺灣、香港及國內各地有以六桂堂為稱號的宗親組織67個,包括一些以六姓中的單姓組成的宗親會則有105個。
三.六桂宗親組織
從20世紀30年代起,旅居海外六姓僑胞為求取生存共謀發展,東南亞各國和台港澳等地把六個姓氏僑胞組織起來,紛紛成立“六桂堂”社團組織,形成特有的宗親文化,其旨在團結互助,排憂解難,興辦公益事業,造福社會。我國閩南僑鄉在海外僑親的推動下,40年代開始在南安、晉江等地也相應建立“六桂堂”組織,以和海外宗親僑胞對接聯誼互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和我國的臺灣、香港及國內各地有以六桂堂為稱號的宗親組織67個,包括一些以六姓中的單姓組成的宗親會則有105個。
2000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第六屆世界六桂懇親大會中,決定籌建世界六桂宗親總會,後在美國立案登記成立,會址設于美國南加州。2008年第十屆世界懇親大會議定,由世界懇親大會主辦國為世界總會位址,主辦單位的會長(理事長)接任世界總會理事長,為期二年,二年後再由下屆主辦單位理事長接任,目前總會理事長由菲律賓六桂堂宗親總會理事長洪建全宗長擔任。而至2010年第十一屆世界懇親大會在廈門翔安舉辦後,其兩年間的世界總會會長將由廈門市翔安區六桂堂文史研究會會長洪亞河宗長擔任,已興建的翔安六桂大廈將成為世界六桂宗親總會的總部,廈門市翔安區也將成為世界各地六桂宗親的聯誼活動中心。
在臺灣,由於旅菲華僑洪采年的倡導,1956年10月在台中市首度成立臺灣六桂宗親會。自1957年起至2000年,先後在高雄市、臺北市、彰化縣、台東縣、台南市、金門縣、苗栗縣、嘉義市、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台南縣、高雄縣、花蓮縣等14個縣市成立六桂宗親會。2000年8月,經臺灣內政部正式批准(台內社字第八九二四三八四號),成立臺灣六桂宗親總會,各縣市15個六桂宗親會均為團體會員。
在福建省,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在同安洪曉春、南安洪采年、晉江洪天送、泉州汪波和龔詩蓀等宗長的倡導下,首度在廈門成立六桂宗誼會,編撰出版《六桂堂族志》,興辦公益,培育人才,造福桑梓。建立閩南六桂宗親總會,下設18個分會。2006年經廈門市翔安區民政局“廈翔民[2006]32號”文正式批准,廈門市翔安區六桂堂文史研究會成為首個獲得註冊登記的合法社會團體,緊接著廈門同安、泉州石獅等地的六桂社團也陸續獲得正式登記。
四.六桂堂中的其他六桂
歷史上,除前述的翁氏“六桂”外,在莆田還有兩家“六桂”。
四.六桂堂中的其他六桂
歷史上,除前述的翁氏“六桂”外,在莆田還有兩家“六桂”。
其一為方氏六桂。唐末,歙(今安徽屯溪市歙縣)人方廷范,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登進士,先後任過浙江安固縣尉和福建長溪(今寧德地區)、古田、長樂三縣縣令,受贈金紫光祿大夫。方廷範後定居莆田坊巷,生有六子,個個榮登進士,世稱“金紫六桂方氏”,並皆出仕閩國:長子仁逸,官檢校水部員外郎;次子仁岳,官秘書少監;三子仁瑞,官著作郎;四子仁遜,官大理司直;五子仁載,官禮部郎中;六子仁遠,官秘書省正字。
其二為龔氏六桂。莆田龔氏原居浙江錢塘的龔隱一支為逃五代干戈擾攘而入閩,其子龔忠又摯眷遷徙莆田城內,成為莆田龔氏始祖。至孝宗乾道年間,七世孫龔茂良始封進士,後其六兄弟(含堂兄弟)皆登進士第:兄龔遂良,宋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龔茂良,紹興八年(1138)進士,官至參知政事(行宰相事);從弟龔夢良,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官筠州司戶參軍;龔史良,淳熙二年(1175)進士,官歸善知縣升通判;龔友良,淳熙五年(1178)進士,官龍岩縣尉;龔元良,紹熙元年(1190)特奏名進士。號稱“龔氏六桂”,譽滿閩中。
五.疑惑與異議
六桂堂文化的傳播主要盛傳於閩台兩岸和東南亞一帶,在北方較鮮有流行。而且史學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說法一是翁乾度將六子的改姓順序不合情理,應該是由長子乃襲本姓翁,而不是將長子分姓洪氏,也不合中國傳統習俗;也有考證歷史上雖有翁乾度六子折桂之事,但無分姓之說;也有認為後人是將翁氏、方氏、龔氏三家六桂混為一談。更何況這六個古姓早在六桂堂傳說之前淵源就已很深,即使有翁乾度六子分姓的史實也不能代表這六姓的主流,而且目前還很難找到真正的翁氏六桂分姓後的血親。
五.疑惑與異議
六桂堂文化的傳播主要盛傳於閩台兩岸和東南亞一帶,在北方較鮮有流行。而且史學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說法一是翁乾度將六子的改姓順序不合情理,應該是由長子乃襲本姓翁,而不是將長子分姓洪氏,也不合中國傳統習俗;也有考證歷史上雖有翁乾度六子折桂之事,但無分姓之說;也有認為後人是將翁氏、方氏、龔氏三家六桂混為一談。更何況這六個古姓早在六桂堂傳說之前淵源就已很深,即使有翁乾度六子分姓的史實也不能代表這六姓的主流,而且目前還很難找到真正的翁氏六桂分姓後的血親。
以上這些說法作為嚴謹的史學研究存在爭議都是正常的,也是允許的,只有靠不斷地挖掘歷史,研究歷史,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發展,逐步正本清源。但單純研究血親並不是姓氏文化的唯一功能,就俠義角度而言,即使同一姓氏也不一定存在絕對的血親關係。如江姓除伯益後裔做為江氏主流外,還有江西婺源的蕭姓改姓、福建閩北一帶的魯野一改姓,再加上莆田的翁氏次子改姓等多種來源,其實都不存在血緣關係。而洪姓和龔姓卻都來源於共工氏,只是一加水旁成洪、一加龍頭成龔,卻是一脈相承。如果要認真地按血緣關係來研究姓氏文化應該是屬於遺傳學的範疇,在自然科學界較有必要,但若從社會學的需要則應該從廣義的視角來研究姓氏文化。
六.發展六桂堂文化的社會意義
姓氏文化的研究對姓氏的淵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反映姓氏人口遷徙、傳衍和分佈的情況都十分重要。從時代的發展看,宗緣姓氏文化密牽“五線”——首先祖國統一是主線,其次是文化牽線,三是宗親拉線,四是以情動人之解線,五是以經濟為基線。因此六桂堂的傳播活動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廣義的、特有的文化現象。
六.發展六桂堂文化的社會意義
姓氏文化的研究對姓氏的淵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反映姓氏人口遷徙、傳衍和分佈的情況都十分重要。從時代的發展看,宗緣姓氏文化密牽“五線”——首先祖國統一是主線,其次是文化牽線,三是宗親拉線,四是以情動人之解線,五是以經濟為基線。因此六桂堂的傳播活動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廣義的、特有的文化現象。
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在我國姓氏中相對來講都不在十大姓之列。在大陸,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的排列是洪88、江72、翁159、方52、龔91、汪49,而在臺灣按照1978年統計的排列則是洪15、江25、翁49、方53、龔87、汪76,都屬相對小姓。藉以一段的美麗歷史插曲使六姓聯宗其現實社會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海峽兩岸,臺灣的姓氏本來就大多是自中原在福建中轉傳播而成的,閩台關係極為密切,六姓聯宗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宗族群體,便於開展聯誼活動,對於宗緣姓氏文化所牽連的“五線”能起較大的促進作用。
“慎終追遠”的民族精神和尊祖敬前的習俗儀規所形成的宗親文化就是要激勵後輩以前人為楷模,傳承奮進,為社會多做貢獻。從古到今,洪、江、翁、方、龔、汪六姓中不乏眾多的政界名人、軍中悍將、商海翹楚、科技精英、學術才子。歷史上有輔禹治水卓有功效卻不願為帝的江氏始祖伯益,“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北宋忠臣洪皓、清正廉潔的宋朝代相龔茂良、宋室忠烈江萬里兄弟、江南才子江淹、“撫雄鎮而隨任有聲,握大獄而持法不撓”的明代侍郎洪朝選、協鄭成功固守金廈的明代武將洪旭、忍痛負重的開清第一功臣洪承疇等,近代和現代有“達而濟天下,窮亦善其身”的民國廈門商界領袖洪曉春、為周總理亞非會議護駕的印尼僑領洪載德、解放軍“六星”上將洪學智、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前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全國勞動模範水稻雜交“兩系法”發明人江鴻志、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炳坤、臺灣內政部長江宜樺、臺灣監察院高級顧問洪俊德 ……等等這些數不勝數,都是六桂後裔引以為傲和學習的榜樣。
宗親活動的功能之一還在於相互幫助,共同發展。特別是在海峽兩岸的經貿合作往來中益加顯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臺胞洪進行、洪仲箎先生回到廈門市翔安區後蓮村尋根謁祖,看到家鄉落後的面貌,決心回鄉創業,創辦廈門洪氏企業有限公司,其招聘工人以“下三洪”的宗親優先,凡16周歲以上,30周歲以下,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宗親都有條件報名考試參加工作,該村現有勞動力五百多個,其中就有三百多個在該企業從事生產和管理工作,全村月工資在四十萬元以上。周邊的窗東村、蔡浦村等也各有三百多位村民成為企業員工,解決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特別是婦女的出路。洪氏企業還成為翔安區引進外資的龍頭。從2001年起,公司面積擴大兩倍,並成立高科技園區,促成了一批電子產業集群的崛起,走上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的路子。使電子工業帶動了後蓮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而且還捐獻修建後蓮村、窗東村、蔡浦村的公路,翻建窗東村舊校舍,贊助孤兒上學,解決“下三洪”貧困宗親的生活問題……。從洪氏企業幫助祖籍地宗親經濟的發展可見宗親活動功能的一斑。
參考資料
【1】《六桂姓氏考略》•江旭
【2】《閩台江氏源流》•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家中心,江彥震
【3】《台閩六桂懇親大會特刊》(94年度第33次)•臺灣六桂宗親總會
【4】《廈門六桂》•廈門市翔安區六桂堂文史研究會
【5】《廈門市同安區六桂堂文史研究會成立紀念特刊》•廈門市同安區六桂堂文史研究會
【6】《百家姓排座次》•張宇
【1】《六桂姓氏考略》•江旭
【2】《閩台江氏源流》•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家中心,江彥震
【3】《台閩六桂懇親大會特刊》(94年度第33次)•臺灣六桂宗親總會
【4】《廈門六桂》•廈門市翔安區六桂堂文史研究會
【5】《廈門市同安區六桂堂文史研究會成立紀念特刊》•廈門市同安區六桂堂文史研究會
【6】《百家姓排座次》•張宇
讚,謝謝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