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三明在客家史的地位與海外淵源


三明在客家史的地位與海外淵源

江彥震

一、前言

 

三明市轄12個縣(市、區),據調查研究,純客家縣有寧化、清流、明溪、將樂縣;非純客家縣市有永安市、沙縣、泰甯、建寧縣和三元、梅列二區;大田、尤溪縣為非客家縣,但也有部分鄉鎮為客家鄉鎮。正如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總執行長黃石華先生所指:“在三明是中國中央的客家地域,是客家大市,最重要的『客家祖域』,在整個客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福建三明的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依據“清流人”古人類化石的發掘,把福建人類活動史前溯至一萬年以前。三明市寧化縣石壁村是中國歷史上客家大遷徙的中轉站,被譽為“客家的搖籃”。宋代“理學四賢”中的楊時、羅從彥、朱熹和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及清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伊秉綬等歷史名人都誕生在這裏。以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泰甯尚書為代表的眾多,明、清時代建築群、石雕群等文物古跡。極大地豐富了三明旅遊業的文化內涵。

石壁村原來只是個偏僻的小山村,自唐宋以來,由於中原戰亂,漢民紛紛南遷,經過長江溯贛江,翻過武夷山麓後終於找到石壁這樣一片如世外桃源的沃野,並開始在那裡繁衍生息,形成獨特的語系和習俗,始稱“客家”。因此石壁有“客家搖籃”和“客家祖地”的稱譽。這裡保留不少客家遺跡,還保存著客家人的語言和傳統風俗習慣。

石壁村口有公祠牌坊,沿著“客家之路”進入公祠的大門,正殿玉屏堂內供奉著客家152姓祖先的牌位。除了客家公祠,村內還有許多各個姓氏自己的祠堂,體現著客家人對先祖與故土的感念和追懷。

 

二、客家祖地之一 ─「甯化石壁」

 

甯化是舉世聞名的客家祖地。客家先民是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經過大約從東晉到南宋900多年的時間孕育衍殖。位於寧化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自東漢開始,已有中原漢人入境定居。唐朝末年,當時由中原遷居到鄱陽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為避戰亂,又向贛、閩、粵三省的交界地區遷移,並大多數進入寧化,且主要聚居在石壁。後來先民們又以寧化為據點,向外拓殖。客家先民進入寧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時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時期,自寧化遷播到各地的客家被稱為正宗客家。因此,石壁被稱為“客家搖籃”、“客家祖地”。近幾年來,一批批客家鄉賢懷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回到這塊神秘的土地上尋根祭祖。

寧化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東麓,為閩、贛兩省交界縣之一。寧化緊鄰江西石城、廣昌縣,這裡是三江(閩江、贛江、汀江)源頭之一。甯化於唐開元十三年置縣,至今已有1,280年的歷史。縣域面積2,368平方公里,總人口35萬,85%是農民,是比較典型的傳統農業大縣。

  甯化縣在隋唐時期便初有開發,“開山伐木,泛筏于吳”,溝通了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文化往來。正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所以,自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南遷漢人源源不斷地聚集攏來,特別在唐末至兩宋間,客家先民溯撫河贛江高度聚集於寧化及其石壁地區。在這裡休養生息,拓荒墾殖,建家立業。他們以其傳統優勢文化和生產技術,同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連結地區(亦稱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在宋代,創造出盛極一時的繁榮景象,導引漢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誕生。

客家民系”的風俗最顯著特點是“民眾性、傳承性、地域性、穩固性”。某項風俗在民間形成之後,便成為一地人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然而一些有違當朝政法社會制度的風俗,歷代封建統治者雖曾嚴格限制,但在民眾心裡紮下深根之後,卻也是一代一代傳承,很難改變。即使在苛嚴政治制度桎梏下有所收斂,但一旦社會制度發生變革,又重複興起,由此觀之,風俗對於一地政治、社會有著深刻影響。這正是闡明,石壁獨特風俗形成之後,經過漫漫的歷史長河和一次次政治風雲的衝擊,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能夠一直延續至今,保持中原古風俗的遺風,其根本原因是它的穩固性和傳承性,在民眾生活中形成道德行為的規範。石壁風俗是中國民間文化、社會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影射著客家人特殊的精神風貌。

隋唐之際,由於戰亂、災荒或政府獎掖等諸多因素,中原漢人邁著艱難的步履,一批批向南逃亡,在南遷過程,大多曾滯留石壁。尤其第二次唐代大批移民中,在石壁定居時間長、人口多,為石壁風俗的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據陳運棟在《客家人》一書中指出:“自從經過一次戰亂之後,客家移民的主力,遂由長江南岸遷移到贛南山地,後來就以甯化一帶為據點,向閩粵贛區拓植。”大量移民的湧入,多來自中原,有較為相同的風俗,如婚慶、喪葬、生產、生活、服飾、語言、歲時節日等,都有其中原地域的廣泛性。

  石壁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石壁的風俗,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壁風俗形成的歷史過程,我們可以從一千多年前深埋在地下的如淮土鄉“淮陽赤下窯”的唐代古窯址古瓷器標本等出土文物,得到堅實的證明。

 

三、「甯化」歷來客家英才輩出

 

甯化於乾封二年(667年)以黃連峒置黃連鎮,開元十三年(725)升為縣,天寶元年(742)改名寧化縣,隸屬建州、汀州府(臨汀郡)、汀漳道。新中國成立後,隸屬永安專區、龍岩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19592月至19616月曾與清流縣並為清寧縣。

據《嘉慶重修統志》所載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寧化人5名,占45.45%,若以唐至北宋計算,寧化人物則占62.5%。在宋代, 聚居在寧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達11萬之眾。唐朝末年,在寧化便誕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進士。歷史上寧化共50名進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占60%

北宋靖康之難後,宰相詹學傳攜眷來到寧化石壁設館講學,著名理學家朱熹前來拜他為師,充分說明了客家崇文重教的傳統,也說明當時教育之興盛。正是寧化及石壁的特殊歷史,所以早就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

清光緒溫仲和編纂的《嘉應州志》便述及寧化同嘉應州的重要關係。《嘉應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壯烈,地為之墟。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所有戚友詢其先世,皆來自寧化石壁人。“若以此時開始算起,至今已有一百餘年。在這百年中,研究石壁者難以計數,論石壁的書文不下千萬字。如英國傳教士肯貝爾早在1912年發表的《客家源流與遷移》一文中說:“嶺東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稱其祖先系來自福建汀洲府寧化縣石壁村者。”肯貝爾當時的論斷確屬歷史事實,無庸置疑。

宋至清140餘位寧化人著書立說300餘部,其中鄭文寶的《江表志》、羅登標的《易學闡微》、雷鋐的《讀書偶記》等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唐代伍正己為汀州的第一位進士。宋代鄭文寶,登太平興國進士,潛力詩、史,擅長篆書,其篆刻《嶧山石刻》被譽為後學楷模。明代張顯宗,洪武間中狀元,治學嚴謹。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豐富,志節高尚,其《物感》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寧化縣誌》被譽為天下名志。清代畫家黃慎,為揚州八怪之一,享有詩書畫三絕稱譽。理學家雷鋐主張窮理致知,躬行實踐,被贊為“天下第一流人物”。書法家伊秉綬其隸書別開生面,名重於時,與鄧石如共稱“南伊北鄧”;甯化石壁南遷梅州,客家傑出人士有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

 

四、三明與海外的客家淵源

 

據英國BBC國家電台估測,全球客家人約有一億二千多萬。其中海外客家人將近五六千萬。客家人分佈在8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部分分佈在東南亞。印尼120萬、馬來西亞l25萬、泰國60萬。而台灣約有450萬。民間流傳著兩句話:“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又 說: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足見客家人人數之多與分佈之廣。

 海外客屬與三明客家人大多有血緣關係。但歷史上直接從三明地域遷到海外的較少,而是他們的祖先從三明地域遷龍岩,再從龍岩遷廣東梅州等地。後裔輾轉遷居海外。而中改革開放後,直接三明地域往海外的逐多了起

 

()直接從三明移居海外的情形(據相關史料記載)

 

1.明清時期有14人,有的任通事,有的避亂、有的經商、有的為華工、有的任教等.他們分別是:明弘治十年(1479)賴羅(或作奈羅),清流人,渡海飄流到暹羅(泰國)。賴羅懂暹羅語.被遣為通事(翻譯)。萬曆四十年(1612),沙縣人盧君玉.避亂東渡日本.在長崎定居.娶日本婦女為妻.其長孫盧章碩深諳中醫本草.著有《藥性集要》一書。康熙十五年(1676).明溪人陳啟韜到廣東經營大米生意.乘船被颶風送至暹羅。起初經營商業.後被國王賞識.招為駙馬,擢升為宰相。光緒七年(1881).永安人陳素、蔡良仁、李福、莊岩等4人,被人販子拐騙作為契約華工,在廈門登船駛往美國,途中不堪船主淩辱,和同船華工一起反抗,逃往琉球島(今日本沖繩縣)。明溪人賴敬傳南渡印尼,在泗水、三寶龍擔任中文學校教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明溪縣人妙蓮和尚在馬來西亞檳榔嶼修建“極樂寺”,同年運回4噸的巨型玉佛一尊,安放在漳州市南山寺。他在南洋一帶募得數萬銀元,獻給清政府作為庚子賠款,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見和嘉獎。1 904年,甯化人劉春海東渡日本,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同年明溪人魏泰亨到印尼,在爪哇任中華學校校長。l 906年永安人劉佐成、李寶俊由政府保送赴日本留學,學成回國,成為中國國內最早的飛機研製者。同年清流人裴雨樵赴新加坡,在南洋一帶的華僑中學任國畫教師。

 

2.民國時期有15人,出國或留學或任教或講經等。分別是:1919年,永安人賴維勳由政府選送留學法國,獲博士學位。1920年.甯化人童質亮、曹志騫、伊為則、徐泰鹹等先後考取公費留學法國,獲碩士或博士學位。同年,建甯人陳綱、張雲松赴新加坡任華僑學校教師。永安人黃曾樾赴法勤工儉學,考入中法大學獲博士學位。1921年將樂人邱長康自費赴德留學,獲博士學位。1927年.泰甯人邱炎發.避難新加坡,擔任華僑學校教師。1931年和1941年,建甯人艾繼榮—─慈航法師,赴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講經。1932年,建甯人廖升赴沙勞越任教。1946年.三元縣人鄧允藩赴法國學畫,後遷美國紐約定居。建甯人廖天任官費赴美留學波斯頓大學。1947年,將樂人廖翔鵬赴美留學,獲化學博士學位,並已獲9個國家的97項專利。另有永安人王璋於1975年由台灣赴美,獲碩士學位、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前夕,有一些人因多種原因遷往海外,寧化就有一批國民黨軍隊隨部隊退居台灣1600多人。

 

3.改革開放時期,新移民新客家多。根據《三明客家》2004年第一期(總第八期)刊出的李明歡、江宏真、俞雲平關於《一個旅歐新僑鄉的形成、影響.問題與對策》的調查報告稱,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明溪(客家縣)人遷移歐洲務工經商謀生,始於1989年。第一位直接從明溪出國的是沙溪鄉沙溪村的胡志明。胡志明在上世紀50年代隨父從浙江文成遷入明溪縣沙溪,至1989年他在沙溪鄉已生活30多年了,胡的祖籍地文成是旅歐僑鄉,他通過這一關係在明溪辦了到烏干達的簽證,但到了義大利就留在文成老鄉人開的皮革廠打工。第二年正巧趕上對非法移民實施大赦,他成了義大利華僑,他在1990年就幫助沙溪鄉16人遷入義大利.剛好趕上大赦尾音成了正式義大利華僑。此事拉動了明溪縣移民潮,波及許多鄉鎮。據明溪縣2002年底對出國人口統計:全縣出國人口總數6,100人.已獲所在國居留權人數3,300人,入外國籍人數65人。出國人數占本地人數的53%。據明溪僑聯王金黨先生的《發揮海外社團的獨特作用淺析》一文指出,至200312月, 明溪全縣已辦理出國護照13,358人,實際在外16,91 2人。明溪出國人員落戶謀生地主要在歐洲,尤其是義大利與匈牙利。據明溪縣2002年底統計,朋溪6,000多出國人員中,700集中在意、匈兩國,其次在俄羅斯,約占出國人員的14%,在保加利亞占約3%,其他數百人散佈在奧地利、德國、荷蘭、法國等十多個國家。在歐洲以外國家中,以新加坡較為集中。有200多人,還有少數分佈在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等國總計分佈在亞、歐、美、非洲23個國家。明溪縣移民潮也牽動了周邊縣客家人的外遷。

 

4.根據1997年僑情普查統計,三明市涉僑人員33,360176,000人,其中華僑華人(含客家人)14,02290,333人,新出國人員(含客家人)5,4828,1 53人,港澳同胞(含客家人)2,38117,070人,歸僑2,2552,636人,僑眷1, 35724,996人,新出國人員眷屬5,4821 6,446人,港澳眷屬2,38116,366人。

 

()歷史上客家海外移民大多與三明關係密切,但主要是祖緣關係。這部分移民大多是從廣東梅州地區、福建的永定、南靖等地往海外遷移的。這些人遷往海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是家貧隨先行者到海外打工謀生。

2.是作為勞工被招收,叫“契約華工”,如1850年至l 870年就有大批廣東和福建人被迫到美國,僅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華工就有410人。

3.是政治原因,明末清初“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內稱“洪門”)志士失敗後,從內地和臺灣等地退卻海外,尤其是退居到東南亞地區,後組建“義興公司”,對維持當地社會安寧和建設順利進展貢獻良多.並對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

4.是移居海外謀發展,經商或從事服務業。

5.是公派或自費留學,畢業後留居就業。

 

這些移民,他們雖然大多不是從三明地域直接移居海外,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祖源都在三明地域。他們的先祖從三明地域經龍岩地區再遷廣東,後裔移居海外。客家學鼻祖羅香林指出:“廣東各姓譜乘,多載其上世以避黃巢之亂,曾寄居寧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轉徙各地。”考寧化舊為黃連鎮地,屬閩綏城縣,而綏城全境甚廣,凡今日建甯、寧化、將樂、歸化等縣,唐時皆其屬地,就中除建寧一地當較不安靖外,其餘似皆為避難良所。客家學者陳運棟在《客家人》一書中說:“今日各地客家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曾在石壁村經過”,“後來就以寧化一帶為據點,向粵贛區從事拓殖……”。

  

()三明與台灣客家關係及交流

 

台灣對大陸而言也是海外。台灣有客家縣鄉鎮66個,客家人約450萬。根據文獻資料顯示,三明與台灣有十分密切的親緣關係。張恩庭《寧化人在臺灣》一文指出,僅甯化縣在建國前夕(1949)去台人數即有662人,現有台屬2,886戶,14,863人。在桃園縣有“寧化村”,還有“寧化同鄉會”。據調查台灣有96個姓氏以上與寧化有淵源關係。廈門大學人類學教授陳國棟在其撰寫的《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研究的重要意義》一文中指出:“台灣客家和非客家閩南人多源於寧化石壁。” 如在台灣開基地的黃氏家族中的粵香派和浦西派,正是居住在甯化縣龍上里的黃甯後裔。遍佈台北各地的丘()氏家族的三郎公宗派,祖先即在宋太宗、真宗年間到寧化石壁丘家坊開基的三郎公丘法言。

另外,根據調查研究其他有關文章和族譜顯示,目前台灣客家人數居多的劉、陳、張、黃、林、徐、邱、李八大姓氏源流其先人都來自寧化。源自三明其他縣、市、區的也有,如泰甯的鄒姓、將樂的楊姓、永安的陳姓、大田的鄭姓(鄭成功先祖)與連姓、清流的馬姓等。據明溪林華東《明溪客家民系探述》一文指出:清代,有明溪籍謝家村、陳光遠、陳汝捷、陳連升、余秦傳、梁錢、葉時英、馮溶、夏有功、夏輝先等遷居台灣台北、鳳山、淡水等地。歷史上三明與台灣官員也時有交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海內外尋根熱的興起,一批批海內外客家人循著祖輩留下的足跡,走進了寧化石壁。石壁已成為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和朝聖中心,三明也成為了世界客家祖地。

三明客家祖地與客家世界尤其是台灣地區的旅遊合作引人注目。泰寧縣作為福建內陸最大的旅遊區,先後與台灣實現了“大金湖—日月潭”兩水旅遊對接、泰寧世界地質公園與台灣野柳地質公園結為“姐妹園”,包裝推出了“閩台兩山兩水親情遊”、“客家祖地祭祖”等主題旅遊線路。該縣與台灣六大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簽訂了旅遊組團協議,台灣遊客紛至遝來。三明與客家世界尤其是台商的經濟交流也不斷擴大。

 

五、結論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村,向有“客家搖籃”之譽。唐宋年間,許多中原人士為避戰亂,紛紛舉家南遷。他們溯長江入贛江,進入閩贛交界的福建寧化縣石壁村落腳定居,並繁衍後裔,形成了獨特的語言和習俗,始稱“客家”。此後,隨著客家人的足跡延伸,幾乎世界每個角落都有客家人。為此,經過世界有關專家的確切論證,福建寧化縣石壁村被公認為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三明市旅遊部門開闢了“客家祖地之旅”,海內外客家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回寧化石壁尋根祭祖的熱潮。1995年姚美良首次來到寧化縣石壁,開創了海外客家後裔石壁祖地尋根祭祖的先河,在他的大力推動下,首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成功舉行。從1995年到1998年,他先後九次來到石壁,組團參加祭祖大典並連續四年擔任主祭,親自策劃、指導一年一度祭祖大典的籌備工作。他和兄長姚森良捐助人民幣100多萬元,用於修建、完善客家之路、文博閣、陳列廳、碑林、碑亭等客家公祠相關設施。

自此客家公祠每年都舉行客家祭祖大典,於是每年的106日就成了客家人最重要的紀念日,那一天,全世界的客家人都會有代表回到石壁的公祠祭祖,因此106日應可稱為“世界客家日”。事實上,寧化縣當局正努力把石壁村建設成為世界客家人的東方麥加,如此,將來“每一個人在一輩子當中至少要來石壁公祠祭祖一次,勢必成為世界各地客家人心中最神聖的共同願望之一。”

 

六、關鍵字

 

本論文關鍵字為“客家祖地”、“三明”及“寧()化”、“石壁”等。

 

七、參考文獻

 

書刊部份

羅金華,〈三明市發展生態旅遊的戰略性研究〉,福建地理,添加日期:20091118日。

佚名,〈三明與客家─從客家祖地寧化石壁談起〉,《客家祖地網》http://hakkaroot.com/

《客家風情》,三明市文化局彙編,鷺江出版社,1992

《客家大百科》,201110月。

《永定客家人物》編輯委員會,《永定客家人物》,20085月。

張永和,《大山寨》,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9月。

 

江彥震,《客家危機》,「世界客屬會」出版,200312月。

江彥震,《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世界客屬總會」出版,200610月。

江彥震,《太陽昇起的地方》,水牛出版社,20111月。

 

網絡部份http://www.hakkasky.cc/wiki/doc.php?action=view&title=%E4%B8%89%E6%98%8E

《福建省人民政府網站》:http://trip.ungou.com/

《客家祖地網》:http://hakkaroot.com/



《有道詞典》http://dict.youdao.com/wiki/%E7%A6%8F%E5%BB%BA%E7%9C%81%E4%B8%89%E6%98%8E%E5%B8%82%E5%AE%81%E5%8C%96%E5%8E%BF/#

 

八、作者簡介:

 

江彥震

單位: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

職稱:文化部長

通訊地址:台灣桃園縣龍潭鄉中豐路高平段40137

聯繫電話:0921155290

電子信箱:chiangyenchen@livemail.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