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長─鍾仕達


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創會長─鍾仕達


江彥震


鍾仕達,曾任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務委員、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總會長、世界客屬總會駐新加坡總顧問兼新加坡分會召集人、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名譽會長、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諮詢委員、新加坡臺灣客家同鄉聯誼會會長、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會長、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副總會長、新加坡勵豐企業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長、新加坡聯星纖維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新加坡威利製衣廠董事長、馬來西亞漢德焊接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馬來西亞威勝製衣廠董事長、新加坡新德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漢帝銀合金公司董事長、上海志德精密工業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國立台北工業專科學校兼任講師(台北科技大學前身)、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講師(實踐大學前身)。

出生在臺灣屏東縣萬巒鄉貧困農家的鍾仕達,有9個兄弟姐妹,54女,他排行第五。從萬巒國小到萬巒初中,潮洲高中畢業之後考上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隻身負笈台北求學。鍾仕達係萬巒國小第43屆的畢業生,當鍾仕達事業有成之後,對於母校萬巒國小始終回饋不輟,不但設置獎助學金鼓勵清寒學生升學,也捐款提供學校添購教學設備。

台北工專(即現今的台北科技大學)係當時理工實務最富盛名的學校,在當時紡織業是臺灣最輝煌的年代,鍾仕達不但功課好,並考上高考成為專業工程師,畢業前夕即獲多家企業爭相網羅延攬,後來選擇到知名的勤益毛紡服務,在職期間,有感於紡織技術日新月異,乃多方籌措經費,不惜放下妻兒,留職停薪隻身前往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修習MBA,學習混紡技術三年,學成之後不只對勤益紡織的專業提升貢獻良多,也因為是臺灣極少數了解混紡技術的專家,被教育部徵召到當時的台北工專和實踐家專擔任講師,是少數兼具實務經驗與高學歷的教授。之後,又到美國西太平洋大學進修,並取得MBA的學位,他說,這世界變化快,年輕人觀念新,我們這一輩人必須跟得上時代,要不斷學習。

1972年,英軍剛自新加坡撤退,失業率很高,李光耀來臺招商,有一個朋友在勤益毛紡工作,隸屬蕭式機構的一個事業,是當時一人出資10萬美金,在新加坡成立的公司,聘鍾仕達當廠長兼副總經理。1973年石油危機,汽油從2元漲到20多元,景氣一下子就蕭條下來,公司的經營發生困難,後來老闆就問他要不要自己接下來做,他就只好硬著頭皮接起來經營,還好經過三年的努力,就把公司原本經營不善的狀況,又慢慢的穩定下來,進而轉虧為盈。

為了開創業績,經常四處兜攬生意,鍾仕達也因此經歷過許多人生的劫難。1975年鍾仕達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推銷他公司所生產的紡織品,但很湊巧的是,剛好遇到當地發生政變,正在槍戰現場的鍾仕達幸好並未受傷,後來果然應驗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諺語。

1990年鍾仕達與新加坡友人合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經營中型的「亞洲大旅店」,他當時擔任執行董事,每星期四要與兩位董事搭機赴吉隆坡開會。1991327日,當晚搭上SQ117(9:30pm)要返回新加坡。從吉隆坡起飛後不久,就被四位蒙面劫機者騎劫,機長是華人,飛機是被迫回到新加坡要添油,當時機上有126位乘客,均被集中在一處,空服員全被令席地而坐,由其中一位劫機者看管,隨時有被殺及爆炸的威脅。在漆黑的機上煎熬了一夜,凌晨時分新加坡國防部特種部隊悄悄摸進機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四位劫機者格殺,所有乘客無人傷亡,全被安全救出。被救出後第一個感觸是,新加坡政府很有效率及智慧,内心感激不盡;第二就是人生的價值觀改變了很多。

後來他曾經到印度做生意,但印度的民族文化與我們很不一樣,因而常常惹了一些笑話,他們以搖頭表示想要或同意的意思,以點頭表示不要或不同意的意思,與我們的習慣剛好相反;鍾仕達說,有一次與印度人洽談生意時,鍾仕達開價後對方即以搖頭回答,他以為對方不同意,只好降價徵求對方的意見,然而對方又搖頭以對,他不得已再降價,奇怪的是對方還是搖頭;後來才搞清楚,其實對方老早已經同意他所開的價格了,使得他啞巴吃黃蓮,平白讓出許多價錢,損失不貲。

鍾仕達在新加坡經營紡織業15年後的80年代,新加坡產業結構開始朝高科技和資本密集型方向發展,此時鍾仕達還是希望留在新加坡發展,但為了要生存,他的企業就必須轉型,這個問題困擾著鍾仕達多年,直到他察覺到,新加坡最優異的製造業當屬電子、石油化工和精密工程工業,而精密工程業又與電子業有密切關聯時,他將轉型目標定在精密工程工業。鍾仕達很快交上了半導體行業及精密工程工業的朋友,並建立了新德公司,他的紡織工廠則遷到了馬來西亞。

根據多年的運作經驗,鍾仕達得出一個結論,高科技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與其他境外公司建立聯盟關係;因此,他不僅與日本人建立技術合作,還與英國、德國、瑞士、法國、美國及韓國等國的相關公司建立伙伴關係。他的另一家公司漢帝銀合金公司,則與日本和美國公司合資合作,他說,雙方合作,有利於激發企業的創新。

因為在新加坡的成本較高,要在新加坡立足,一定要有創新的精神,要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這倒不一定都是高科技產品。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產品品質的差異化、特性化、產品的多樣化。他現在的願望是繼續尋找策略伙伴,將眼光繼續投向全世界。

相對於那些改革開放以後從中國大陸蜂擁而至新加坡的陸資企業,來自臺灣的“臺資企業更早登陸獅城新加坡,為本地的工業化建設和資訊科技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臺資企業在新加坡經歷過幾次大的業務外移和產業調整,目前仍然有300多家臺資企業留守新加坡,而且每年還有幾十家新的臺資企業到新加坡註冊新機構。
  「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名譽會長鍾仕達受訪時說,該協會成立於1991年,目前擁有包括長榮、華航、聯華和新馬電纜等在內的200多家企業會員,業務領域涵蓋現代服務、食品加工、餐飲、電子、化工、海產轉運和其他高科技行業等。現代服務業方面,光是在新加坡的臺資銀行就多達七家。醫療行業方面,有名的馬光集團也是該協會會員。
  鍾仕達說,當時面對全球性金融海嘯,新加坡臺資企業除了家用電器和奢侈品行業受到顯著的衝擊外,整體上衝擊並不大,他們大多能沉著應戰,業務表現依然穩健。新加坡政府很公平,他們在應對經濟衰退、扶持企業渡過難關方面,對所有商家一視同仁,不管你來自哪裡,不管你的企業規模大小,對所有商家一視同仁,這方面我非常佩服!
  鍾仕達屬於上世紀70年代最早一批南來新加坡的臺商。當年他在新加坡從事紡織、印染和製衣行業,開始時有300多名員工,最火紅的時候員工達到上千人之多。
  那時候英軍剛撤退不久,正趕上新加坡搞工業化,需要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鍾仕達回憶說,到80年代,本地迎來了第二波南來的臺資企業,主要從事電機和機械行業,即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產業。90年代以後,又迎來了第三波臺資企業,集中在IT產業和高科技行業。
  在此期間,新加坡臺資企業也分別出現過三次大的外移。鍾仕達說,第一次外移發生在80年代,像他所從事的紡織製衣等勞動密集行業,紛紛外移去馬來西亞、印尼、斯里蘭卡和泰國等國家。90年代則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出現第二次外移,一些臺資企業將機械、電機、電子和五金業務轉移去了中國大陸。目前的情形是,許多臺商開始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深圳、蘇州等地,逐步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南亞國家。
  鍾仕達到新加坡發展已經三十多年,早已成為新加坡公民。他經歷過1973年的石油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學會了如何從容應對各種意想不到的危機。
  「做企業要機警,只要認真經營,把自己的事業管理好,注意人際關係和誠信,一旦危機過去,兩年之後又成了一條活龍。」
  鍾仕達在新加坡第一次經濟轉型時期,果敢地將公司業務轉行到生產冷氣管。新加坡第一條地鐵線的冷氣管及冷氣管出風口和防火閘,就是由他的公司提供的。等後來競爭者開始蜂擁而入時,鐘仕達又把他的業務轉到生產用於冷氣管的特殊銀焊條。
  「我這個行業在東南亞獨此一家,採用的是日本技術,利潤高,產品直接供應給日本的松下、大金、三菱、東芝和日立等公司,我從來不愁產品找不到銷路。」鍾仕達早年在日本留學,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這對他目前的生意幫助很大。

1995年紡織業結束,改做冷氣的配件,是屬於關鍵性的重要零件,花了十年時間轉行,又把這個領域做起來,畢竟隔行如隔山,還是需要下功夫的。另外還在上海跨足經營一家科技公司,目前由大兒子管理。

鍾仕達的祖先係來自廣東梅州的蕉嶺,夫人是屏東市的客家人。鍾仕達育有二男一女,大兒子唸新莊國小,畢業後就去新加坡升學;女兒嫁到澳洲,小兒子三歲就到新加坡,現在在美國的加州,一家人分居四個地方,平常很少見面,大家差不多一年只見一次面。

公司現有員工八十多位,他的經營方向:1.員工要少、2.用電要少、3.不做夜工。其最重要的經營理念是: 一、要對股東負責、二、要對員工要有所交代,三、要回饋社會。因此,他鼓勵老婆做公益,自己也經常做慈善捐款,像去年臺灣的八八水災、今年日本的九級地震及大海嘯,鍾仕達都捐獻不遺餘力。1991年就參加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是創會的副會長,2000年當上亞洲的總會長,希望能替臺灣人做一些事,而鍾會長也是一些臺灣政要、工商界領袖前往新加坡訪問時必定報到的人物之一,鍾會長總是義不容辭提供協助,只要是對臺灣有貢獻的事務,鍾仕達向來熱心不落人後。以鍾仕達誠懇待人的個性,累積了雄厚的人脈與實力,已成為臺灣拓展外交的重要支柱之一。

新加坡客屬會館非常多,而且幾乎都是歷史悠久組織健全的社團,各會館彼此間相處融洽。其中南洋客屬總會、茶陽(大埔)會館、應和會館、梅蕉平同鄉會、南洋五華同鄉總會等是很活躍的社團,彼此間也常聯誼,這些會館及社團的正常運作,對新加坡的族群和諧也有很大的貢獻。

不過不論是社團還是會館,會員幾乎都是華人,鍾仕達到新加坡後,以臺商總會長的身分,積極參與這些社團的幾乎所有文化活動。「當時我是社團裡唯一的臺灣人。」鍾仕達說,原本大家對他都有點排斥,但在他參與社團的活動一段時間後,居然成為社團的名譽會長。

為了扮演兩岸客家文化聯繫的橋樑,鍾仕達還特地回臺買了32套屏東六堆的《鄉土誌》,到社團及會館裡分送給大家,讓大家了解臺灣500萬客家同鄉的生活。

鍾仕達為促進臺、星之間的文化交流,曾於20051月間邀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前主委羅文嘉前往新加坡推廣多元族群及多元文化,宣達客家委員會為鄉親服務的宗旨。當時駐新加坡僑領及眾多僑胞都前來聽講,還邀請到駐新加坡代表處前代表烏元彥共襄盛舉,場面聲勢相當盛大,受到的迴響也非常熱烈。

另外,為更緊實連結臺灣客家鄉親在新加坡的凝聚力,發揚客家文化與精神,鍾仕達四處奔走,終於在20051111日成立「新加坡臺灣客家同鄉聯誼會」,並擔任創會會長,成立大會各方冠蓋雲集,再次突顯客家社團在新加坡之實力。2006年還邀請時任立法委員的客家鄉賢蔡英文,前來新加坡演講,蔡英文返臺後即晉升為行政院副院長。

2008年為協助新加坡客屬茶陽(大埔)會館舉辦150週年活動,拓展並延伸我國與新加坡的長久情誼,鍾仕達還自費返臺邀請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吳伯雄先生,雖然吳總會長因公務繁忙不克前往,但仍指派總會理事長劉盛良及監事長邱鏡淳連袂與會,表達對該會的重視。果然以鍾仕達平日在新加坡對客屬事務的耕耘成果,與星國政商關係的深厚人脈,當日即使得我國兩位代表得以在150桌貴賓中脫穎而出,獲邀與新加坡重量級貴賓同桌交換意見,創下客屬及宗親外交的成功典範。

這個在新加坡相當重要的客屬會館週年慶祝活動,其實不僅止於餐敘聯誼而已,更有各項系列展出,鍾仕達抓緊機會,獲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觀光協會的支持,利用在「客家豐寀照片展」時,設立一個臺灣專區,提供許多珍貴照片及文物,把臺灣之美推介給星國各界,使展會更增添精彩之外,讓新加坡的客屬會館進一步認識臺灣客家的新風貌。201012月初,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玉振,曾來新加坡考察,鍾仕達特別邀請他為客家鄉親演講,談他在臺灣推動客家事務的經驗與心得,獲得現場客家聽眾熱烈的迴響。

1972年起旅居新加坡,創業至今已有39年,儘管身處異鄉打拚,但對於客家事務推動,不遺餘力,鍾仕達先生更利用工作之餘,投入海外僑界公益社團,以及推廣客家文化長達數十年,因此獲得2009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客家貢獻獎。

鍾仕達:「客家話能不能傳下去,這是我比較關心的,所以我成立臺灣客家同鄉聯誼會,主要是讓臺灣的客家人,在新加坡有時間聚一聚,這些年來比較有空,想到我們臺灣人,在這那麼多年,要融入社會,所以盡量參加和新加坡當地人交個朋友,融入社會。」有著客家人的儉樸勤奮精神,或許就是這樣認真的態度,鍾仕達不僅在新加坡當地開創事業,行有餘力即投入僑界公益,並以客家子弟樂於服務人群。鍾仕達因而      客委會頒發2009年客家貢獻獎海外推廣類的獎項。

臺灣旅星各界慶祝中華民國精彩100籌備委員會總召鍾仕達除了熱心客家事務之外,更以中華民國僑務委員的身分,積極協助政府推動僑務工作,於民國10044日參加《百齡薪傳聖火點燃大會》,由檀香山經台北迎聖火返新加坡,僑界代表將近百位到新加坡樟宜機場抵境大廳熱烈歡迎,由鍾仕達委員及張嘉升會長將聖火火炬傳給史亞萍大使,場面莊嚴感人。

20111114日,鍾仕達於台北市王朝大酒店召開「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成立大會,有來自亞洲十個國家及地區將近160位海外臺灣客家鄉親不辭千里,來臺參與,終於完成籌備多年一直未能竟功的艱鉅任務,又為全球客家的團結向邁進一大步,其堅毅的硬頸精神堪稱客家典範。 [2011
05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