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文起八代之衰─韓愈


文起八代之衰─韓愈

江彥震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朝代宗大曆三年(768),出生於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縣),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卒文,世稱韓文公。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所謂八代是指:東漢)。其散文,均享有盛名。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出生不久,母親即過世,三歲又喪父,受大哥韓會撫育,隨兄長為官轉徙長安韶州等地。後韓會病逝韶州,隨嫂鄭氏護喪返回河陽。後又避難宣城,與侄韓老成,同由鄭氏撫養成人,情逾手足。

韓愈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貞元二年(786),二十歲赴長安應試,無門第資蔭,三試不第。貞元八年(792),二十五歲始中進士又三試博學鴻詞於禮部都未入選。二十八歲時,曾三上宰相書求仕進,都未得到答覆,不得不在同年五月離開長安

貞元十二年(796),二十九歲汴州宣武軍亂,隨宣武軍節度使董晉赴任,擔任「觀察推官」。期間與孟郊相識交遊,李翱張籍入其門下。董晉卒,改任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屬下「節度推官」。張建封死,遷居洛邑

貞元十七年(801),任子監四門博士,貞元十八年,著《師說》。貞元十九年(803)任監察御史,因關中旱災,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糾彈國戚京兆尹李實,遂貶陽山令,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甚以「韓」字,為兒取名。這一年侄子韓老成去世,寫《祭十二郎文》。元和六年(811)任國子博士,作〈進學解〉,受裴度賞識,擢為禮部郎中。元和十年隨裴度征淮西,因功擢任刑部侍郎,並作〈平淮西碑〉。

刑部侍郎時,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皇帝釋迦牟尼佛佛骨迎入了宮中供養三日,舉國若狂,甚有百姓燒指灼背而供養者。因諫阻天子迎佛骨,耗費銀錢,作《諫迎佛骨表》說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宗廟之祭,不牲宰,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為侯景兵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憲宗聞之大怒,將處以極刑裴度崔群力救道:「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求諫爭。」乃貶為潮州刺史              


往潮州路上,來到了藍關(今陝西藍田)時,大雪紛飛,韓愈見到姪孫韓湘(傳說韓湘就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不禁再三嗟歎道:「吾為汝成此詩。」詩吟:「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願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此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到了潮州之後,韓愈用心治民興學,被稱為「嶺南師表」;又藉以工抵債釋放奴婢,與潮州大顛和尚成為好友。後來在潮州又寫〈祭鱷魚文〉,往河裏扔了一,據聞鱷魚就此絕跡。事實上,後來宰相李德裕、宋朝陳堯佐在潮州時,看見鱷魚仍在。潮州任內,韓愈上書謝之恩,令改任袁州唐穆宗即位後,奉旨回京,歷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是人稱其為「韓吏部」。穆宗長慶四年(824)五十七歲病卒,當地乃建韓文公廟供奉。臺灣屏東縣內埔鄉的昌黎祠(韓愈廟)是臺灣唯一主祀韓愈的廟宇。宋朝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 

韓愈善寫墓誌銘,是時「長安中爭為碑誌,若市買然。」韓愈文名日盛,達官貴人常求其為先人撰墓誌銘,潤筆之金甚高,韓愈亦來者不拒。韓愈以「道統」自命,三十六歲時已經「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祭十二郎文》),晚年有「落齒」詩:「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牙。俄然去六七,落勢殊末已」。韓愈去世後,(韓文公墓誌銘)是由其生前指定的高徒皇甫湜撰寫,李翱令作行狀。現在孟州市西虢鄉韓庄(傳為韓愈老家)修建有韓文公墓。


韓愈的文章,包括論、說、書、序、記、傳、表、狀、頌、贊、賦、銘、哀辭、祭文、碑誌、雜文等。其中論說文的代表作如《原道》、《原性》、《原毀》、《師說》、《進學解》、《論佛骨表》和《雜說》四首等備受傳誦。大多寫得曲折奔放,氣勢雄健,「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語)」;記敘文的代表作如《墳者王承福傳》、《藍田縣丞聽壁記》、《張中丞傳後敘》和《毛穎傳》等,塑造不同人物性格,筆底飽含情感,往往帶有傳奇色彩;抒情文的代表作如《祭十二郎文》、《與孟田野書》等,前者被前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的佳作,後者誠懇樸直,不加修飾,前人讚美其「真氣足以動千載下之人」現代學者錢仲聯先生說:「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具有多樣的藝術特色」。

其詩有論者以為可以列李白杜甫之後,居全唐第三。韓詩以文為詩,以論為詩,求新求奇,有氣勢,對糾正大曆詩風起到了一定作用,對宋詩產生了較大影響。王安以「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語出韓愈《薦士》詩)概括其詩風。他的代表作有《南山詩》、《調張籍》、《聽穎師彈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春雪》、《晚春》等。力主「文以載道」,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於〈原道〉一文,更確立儒家道統譜系,以承繼者自任。攘斥佛老,擯除諸子百家之說。

韓退之所撰寫《祭十二郎文》與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並列為中國三大抒情文之一,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韓愈眾多文章中的名句為:「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進學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

《師說》:這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文。所謂「師」,就是以人家為師、向人家學習的意思。「師說」就是講為什麼要以人家為師、向人家學習的論說文。文章從正面提出了師有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從幾個層次,針對當時土大夫中存在的不願以人家為師的錯誤思想,做了有力的批判。文章名義上是為跟他學習的青年人李蟠所寫的,實際表達了韓愈自己的教育思想,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今天看起來仍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論佛骨表》:表,是古代臣下呈上皇帝的一種章奏。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韓愈五十二歲所上的『論佛骨表』,在歷代數以萬計的表中要算是具有光輝和影響力大文章。所謂佛骨,是藏貯在鳳翔法門寺裏的一根傳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指骨,唐朝人說每過三十年把它請出來一次,就可「歲豐人泰」。這時憲宗要把它請進京城裏來,還要迎進皇宮,然後送到大寺院讓官僚百姓供養,這當然是一件勞民傷財的無意義舉動。韓愈當時身為刑部侍郎,本可對此抱事不關己的態度,可他竟勇敢地上了這個表來勸諫,說明他確能將《原道》裏提出的理論見諸行動,不是言行不一的懦夫。當然,掃了憲宗的興,結果是很不美妙的。憲宗對表裏所說的「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特別生氣,要把韓愈處死,虧得大臣親貴們解救,才從寬遠貶到潮州去當刺史。表文氣勢雄偉,說理透辟,實際上是一篇精彩的論說文章,公認為韓文中的名作。

《柳子厚墓誌銘》:這是元和十五年(820年)七月韓愈五十三歲在袁州刺史任上給好友柳宗元寫的墓誌銘,是韓愈晚年作品中膾炙人口的名作。在文章裏體現了韓愈對朋友的公允及真摯的友情。眾所周知,柳宗元是參與了王叔文政治集團,在此政治集團失敗後一蹶不振。對這個政治集團,以及柳宗元的參與,韓愈是不滿的。但可貴的是韓愈既不隱晦自己的觀點,又對柳宗元的人品、文章以及政事作了熱情的贊揚,對柳宗元一生的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這種不虛偽,不做作,對人實事求是的態度,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何況古人。

韓愈運用文字的功底極深,在他的文章裡,常常是警句不斷,妙語橫生。他創造的許多名言雋語,如「出類拔萃」、「閒居獨處」、「虛張聲勢」、「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等等,已被延用為成語或格言,至今還活在人們的口頭上和文章裡。

  韓愈的學識淵博,深孚眾望,再加上他性格豪爽、善於交際、待人熱情,所以朋友極多。像當時的大文人柳宗元、劉禹錫、賈島等,都與他交情甚厚。韓愈在國子監任過職,因而又有很多學生。此外,社會上慕名拜他為師的人也相當多。這麼一來,韓愈在文壇上便具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在他的倡導下,社會上很快就出現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古文寫作運動,駢體文的地位竟逐漸被「古文」取代了。


  韓愈帶頭發起的這場散文改革運動,在文學史上稱作「古文運動」。提出了「復古」的主張。要求恢復先秦、兩漢時期散文的優良傳統,摒棄當時盛行的駢體文章。強調寫文章要「道」、「辭」並重,把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在內容上要「文道合一」,就是文章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要言之有物;在形式上要「唯陳言之務法」和「文從字順」就是語言要新穎,文句要流暢。這些主張震動了當時的文壇。 [20120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