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客家始祖之一-劉氏探源


客家始祖之一-劉氏探源

劉盛良 / 立法委員,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

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族人可謂佔盡風光。歷史上劉姓稱帝者共有66人,先後建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後漢、南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劉姓是最常見的國姓。

劉漢王朝共歷四百二十六年之久,是中國封建社會歷時最長的一個朝代,劉姓人口在西漢年間就有十多萬,在全國五千多萬總人口中佔有相當的比例。當時就已經成了大姓。

劉累是歷史記載「中華劉氏第一名人」,由於其與劉邦的特殊關係﹐因而劉累可以稱之為最早、最大、最正宗的劉氏先祖。中國大陸河南省考古專家,近年在河南平頂山魯山境內的昭平湖景區,發現了劉氏起源地「劉累故邑」。「劉累故邑」位於河南魯山境內的昭平湖景區,是一處有仰韶、龍山、夏商和東周遺存的大型聚落遺址,其中二里頭晚期遺存與劉累所處的時代相符。此外,在「故邑」不遠處還發現了劉累墓舊址。自1994年開始,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即著手對文獻中記載的劉累遺跡進行調查和研究,終於在今魯山境內的昭平湖景區發現「劉累故邑」。這一調查和研究的結果最近得到學術界的論證與肯定,專家們認為這裡就是劉累的故里和終葬地,也是中華劉氏的起源地。

劉姓,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在6000萬以上,稱得上是“遍地流(劉)”。根據史書記載,關於劉姓氏的源流有五種說法:

一、是出自祁姓,爲炎帝堯陶唐氏(伊祁氏、伊耆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于劉國,亦即今河北省定州唐縣。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其子孫以國爲姓,以劉姓相傳。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是出自姬姓,爲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其後裔以邑爲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是出自他姓,爲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單于冒頓(音mo du墨讀)為妻,冒頓姓攣鞮(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攣鞮氏子孫皆姓劉,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五胡亂華”時漢國建立者劉淵就是匈奴貴族。(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另外,劉邦爲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爲漢字劉姓,成爲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氏最早發源于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公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繁衍。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後來劉氏建立西漢、東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佈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爲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國,直至今日。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5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1、彭城郡: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是漢高祖的後代。2、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7、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

劉氏堂號有三: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爲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豢龍堂:夏相劉累,相傳他善於養龍,被封爲豢龍氏。 3、藜照堂: 始於漢代的劉向。

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臺灣的劉氏宗祠家喻戶曉,與萬金村天主教堂同為萬巒地區遠近馳名的名勝古蹟,該宗祠座落於五溝村,建於1860年。該宗祠雖年代久遠,但維護的相當完整,被譽為高屏地區最漂亮的建築之一,亦是著名風水建築之一,是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常有中外學者來此參觀考察、研究,亦有電影、電視公司來此拍攝取景。現列為三級古蹟。

距今兩百五十年前(約清乾隆初期 )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八輪車戶的劉偉芳(劉巨河派下)渡海到台灣,入墾於屏東萬巒,後代於同治年間建造這座劉氏宗祠,佔地約2.5公頃,堂號為「彭城堂」。劉氏宗祠門前是一座廣場,宗祠大門兩側各有浮雕和畫像,左側題字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右側題字是「二件事讀書耕田」,由此可以得知客家人「忠君孝親」、「勤於農耕、讀書」的精神。祠前有一條小河有如護城河衛戍著宗祠,潺潺流水象徵子孫的生生不息、財源滾滾,寬敞外埕(兼運動場)前種有百年原鄉「金絲竹叢」,美麗的植栽,乾淨的環境,襯著不遠處的大武山,祠後的檳榔樹,遠山近水,綠樹紅花,劉氏宗祠寧靜優雅地置身於其中。宗祠內用古色古香的木框裱著開基祖劉偉芳所立的十條規約 ,第一條內容如下:「從此兄弟叔姪共禮祖宗慈愛之心,常切木本水源之念,凡到祠內必先尊祖。」五溝村的劉氏宗祠之規模為全台首屈一指。

劉氏人口眾多,人才濟濟,歷代名人輩出,傲視百家姓氏,其中著名的有:

劉邦:即漢高祖,沛縣人。秦末時陳勝起義,他在沛縣聚衆三千人回應。後受楚懷王之命與項羽分兵入關,公元前206年攻佔咸陽,被項羽封爲漢王,與項羽展開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之後得勝,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啓 (公元前188~前141)字開,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稱漢景帝,採用竇皇后的黃老治術,實行無爲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劉徹(公元前156一前87),即漢武帝。公元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法術刑名;頒行推恩令”,削割據勢力;官營鹽鐵貿易,平抑物價;治理黃河,興修水利,移民屯邊,行代田法;派張騫等出使西域,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設郡縣于雲南、貴州,將漢朝推向全盛時期。能詩善賦,原有文集兩卷,亡佚。

劉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綠林軍,以恢復漢時制度爲號召,聯合貴族勢力,打敗赤眉起義軍。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

劉備: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靖王劉勝的裔孫。東漢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節節勝利。公元21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其父子兩代稱王達43年。

劉伶:沛郡人,西晉時號稱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建威將軍。

劉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大單于,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過:太和人,南朝著名詞人、詩人。

劉禹錫: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在哲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勝的學說。著作有《天論》等。

劉松年:錢塘人,畫家,善於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劉墉:山東諸城人,清代書法家,官至東閣大學士,與當時的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齊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