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家─劉興欽
江彥震
身兼漫畫家和發明家二種身分的劉興欽,在漫畫界與發明界創下了許多輝煌紀錄,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標竿人物。1973年當選全國特殊優良教師,獲蔣介石總統召見;1975年發明語言自學機,獲蔣經國總統親函鼓勵;1991年獲國際發明獎,獲李登輝總統召見;2003年因對地方建設有功,獲陳水扁總統召見;2008年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終身貢獻獎」,獲馬英九總統頒獎鼓勵。
1954年開始畫漫畫。1971~1979年從事發明,獲得國內專利140多項,國際專利43項。1991年移民美國舊金山,在美國世界日報連載漫畫「大嬸婆在美國」,並於舊金山創立「大嬸婆創意學校」,免費教導華人子弟學習母語,同時也致力於「台灣民俗紀錄」畫作,至今已經累積300多幅作品。2000年時,更以筆下的漫畫人物大嬸婆、機器人、阿三哥等,協助沒落已久的新竹縣小村「內灣」,打造形象商圈與富有特色的商店街,並讓極富特色的「內灣鐵道」能保存下來繼續行駛,同時更為當地創造了無數商機與就業機會,在當地設有內灣地標「劉興欽發明、漫畫展覽館」。2011年,民國百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頒布,客庄12大節中七月為「大嬸婆漫畫節」。
劉興欽台北師範專科學校藝術科畢業、美國聯合大學榮譽藝術博士。曾經擔任海岳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輔仁大學副教授、中華民國漫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省發明人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國際發明獎得獎人協會理事、教育廳各級資優班指導教師研習會 教授、中國兒童天賦潛能發展協會創辦人。
「有妹莫嫁大山背,上崎石頭堵嘴;下崎石頭擲背,吃番薯配豬菜(番薯葉)。」橫山這句「大山背」客家諺語,訴說當年生活困窘,劉興欽在此惡劣環境下,孕育成舉世聞名的漫畫家。由於家庭貧困,劉興欽出生不久即被父母送給親戚撫養。「不過後來又被四叔給送回來,因為我長得醜又吃得多。爸媽送走我的時候,還貼了兩罐奶粉給人家,我被送回來之後,他們已經沒有奶粉再送人,只好把我留下來自己養。」劉興欽說。
日據時期的橫山鄉以煤礦和林木業聞名。童年的劉興欽也和其他貧窮的鄉下孩子一樣,在放牛、摸蚌、捉魚蝦、採草藥、挖蘭花中成長,對鄉下孩子來說,這些活動不僅是童年的玩耍,也是可以幫助家裡賺取一些外快的工作。
童年時期,劉興欽即展現出繪畫的天分和靈活的頭腦。不過,他初次展現繪畫天份倒不是在學校的美術課堂上,而是在「畫符」這件似乎對一個孩子來說有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上。事情緣由是:當時台灣農家圈養豬、牛、雞、鴨、鵝等等,常在農舍貼一張符祈求六畜興旺。有一次,劉興欽的父親要他去隔壁村莊求符,回家的路上天色已晚,劉興欽一不小心在墳場跌了一跤,把好不容易求到的符弄破了。想到要穿越墳場再去求符,他說什麼也不願意,無奈之中,劉興欽靈機一動,跑到同學阿牛的家裡要了一張紙錢,借了筆墨,照著弄破的符依樣畫葫蘆,居然有模有樣,畫得像極了。他的繪畫天才就此在畫符上初次展露出來。
從此以後,爸爸再差劉興欽去求符,他總是跑到阿牛家去玩,玩到該回家時,就趕緊拿出筆墨硯台,自己來個「鬼畫符」拿回去交差。有一天,阿牛的媽媽因為家裡的豬不太對勁,也請他幫忙畫了一張符,沒想到豬的病竟然好了,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的的村子裡的人都知道劉興欽會畫符,也紛紛到家裡來請他畫符。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劉興欽只好一五一十的向爸爸說出原委,他的爸爸媽媽啼笑皆非之餘,真是服了這個寶貝兒子。
二戰期間,美軍飛機經常轟炸台灣的日軍基地和機場,劉興欽常常撿到美軍轟炸時丟下的傳單,這些傳單大都以漫畫表現,像把日本軍閥畫成兇惡的豬狗,本省兵則是受盡虐待的兔子等等,劉興欽就此對動物擬人化的造型產生了濃厚興趣,學校和家裡的牆壁都成了他用木炭作畫的創作園地,這種行動自然招來了責罵和懲罰,但是他卻越畫越有勁,到最後作品畫滿了全村的牆壁,成果輝煌。
1951年,劉興欽從台北師專美術科畢業,被分發到台北市永樂國小教美術。當時,劍仙類的武俠神怪漫畫充斥校園,甚至引發兒童信以為真,想要上山求仙的社會問題。教育單位把問題歸咎於「漫畫」,禁止兒童看漫畫就成為最簡單而直接的「解決對策」。聰明的劉興欽卻想出了不同的解決方式─為什麼不藉漫畫「以毒攻毒」呢?於是他著手畫了一本《尋仙記》,希望小朋友看了可以得到教訓。
沒想到推出後反應十分熱烈,劉興欽從此變成了創作不輟的漫畫家。這段期間,正好是台灣漫畫雜誌興起的時期,而在每一本漫畫月刊或週刊上,都可以看到劉興欽的作品,膾炙人口的「阿三哥」、「大嬸婆」,就是當時他以自己和親人為藍本創作的漫畫人物,鄉下人進城的趣事,反映出當時台灣從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的種種情況。
劉興欽是台灣漫畫界的一支奇筆,他的線條流暢,人物神采飛揚,創作力強,作品數量又多。劉興欽的第一部漫畫作品是1954年的《尋仙記》,從1954年到1960年是台灣漫畫雜誌的興起期,劉興欽恭逢其盛,幾乎每一本漫畫雜誌上都有他的連載作品,產量之驚人、速度之快,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天方夜譚。當時,他白天教書,晚上作畫,一個晚上畫20頁輕而易舉,而且樂此不疲。粗略的估計,1967年之後的創作的作品就有兩百部左右。再加上早期失散的作品,數量就更可觀了。在《模範少年》刊登的《阿三哥和大嬸婆》堪稱是劉興欽的代表作,當時非常轟動。在這部漫畫裡,劉興欽把鄉下人的都市印象描寫得詼諧有趣,他從鄉下人的價值觀出發,尖酸的刻劃了都市人的種種生活百態,既有趣又引人深思,也可以說是當時台灣的社會史素描。
1960年代初期,漫畫期刊崩解,劉興欽把創作舞台轉向報紙和一般雜誌,由於他的作品老少咸宜,教育意義濃厚,依舊受到熱烈歡迎。1968年,劉興欽成立了「興欽畫刊雜誌社」,發表自己的作品。隨著政府推行科學教育的風潮,他創造出「機器人」和「阿金」這兩個角色。但是,當時國立編譯館的審查頭腦相當僵化,要求劉興欽的『機器人』需要畫上搖控器!這讓劉興欽哭笑不得,決心作出一個不用遙控器也能動的玩具機器人,這也埋下了他轉向發明的因子。從1970年起,劉興欽的發明點子層出不窮,一共推出了138件發明,都是大家常見的日常生活中用品,這些發明讓他在國際發明獎項上連連獲獎,成為眾所周知的發明大王。
劉興欽的個人發明可分為生活用品類:如自來免削鉛筆、丁字型冷熱水龍頭、便器坐蓋衛生紙、海浪發電等102種專利;教育用品類:有音樂演奏鞋、自學機、自學教具、語言自學機、智慧寶珠等36種專利。
1991年,劉興欽眼見年輕漫畫家人材輩出,宣佈封筆,留下更大的空間給後起之秀。不過,他雖然退出漫畫創作前線,對漫畫推廣等活動仍然不遺餘力,2002年頒發的第一屆漫畫金像獎,劉興欽就獲頒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對台灣漫畫的貢獻。他的作品《阿三哥》、《大嬸婆》、《丁老師》等是台灣人共同的記憶,目前,劉興欽的繪畫轉向彩墨〈台灣民俗畫〉,現在寄藏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他筆下的台灣風情令人驚艷,多才多藝更讓人佩服!
劉興欽出身於客家庄,對於故鄉有濃厚的感情,近年來,劉興欽的家鄉新竹內灣以他的漫畫人物「大嬸婆」和「阿三哥」作為標示打造地方標記,結果不但促成內灣鐵路和老街的復活,並結合了週遭的油羅溪、吊橋、客家文化和美食,帶動了內灣的產業復甦與興盛。由於劉興欽對內灣聚落的貢獻和努力,在九讚頭文化協會的推動下,內灣成立了「劉興欽發明、漫畫館」,作為對這位台灣漫畫大師的最深敬意,也為台灣漫畫史留下了珍貴紀錄。
「九年前台鐵新竹內灣支線本來都要停駛了,但經過政府和大家的努力,集思廣益,我也把漫畫人物授權給他們使用,創造出不同於其它地方的文化特色。能回饋家鄉,自己也覺得很高興。」當時家鄉找上劉興欽時,還擔心他不肯幫忙,最後劉興欽不但同意授權,還只象徵性收「一塊錢」作為版權費,讓鄉親們直呼不敢相信。
劉興欽的漫畫多描述台灣光復前後農村的生活,其實漫畫的內容就是劉興欽真實生活的寫照。例如他畫下最知名的人物-大嬸婆,就是以他的母親為藍本創造的。那時劉興欽寫了一個順口溜,明白傳達大嬸婆這個人。「大嬸婆,鄉巴佬,土里土氣心地好,見義勇為不服老,最怕肚子餓了受不了!」。劉興欽出生貧瘠的鄉下,從小他就幫忙大人們務農,一邊放牛,一邊上學讀書。劉興欽記得他頭一次牽牛,就因為牛不聽指揮,力氣太大,一下子把他甩到老遠。「當時我又急又氣,哭著回家告訴爸爸,爸爸說了一段話,從此影響我的一生,他說:『人要用智慧,你力氣若比牛大,那就換你來耕地種田好了。』」從此,劉興欽開始懂得和環境「鬥智」,腦袋瓜子裡裝滿了天馬行空的想法。
當時日本人統治台灣,百姓都必須上繳稻米,小小年紀的他竟能想出方法,教村民藏糧食。「我們那裡是客家庄,客家人的習慣,就是把過世親人的骨灰罈放在大石頭底下,那裡不要說是本地人,就連日本警察也不敢靠近,我就叫村民把稻米藏在那裡,這樣大家才有飯吃。」
對於畫漫畫,劉興欽有兩大堅持。一是絕不事先收錢,因為先收了錢,就像是用畫畫還債一樣,他對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相信老闆看了一定會收貨,所以他從不擔心。另一個堅持,他絕不會為了商業利益妥協,他的漫畫一定要有教育意義。「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漫畫不僅小孩子愛看,家長還會買來給孩子看的原因。」
至於漫畫畫得好好的,又怎會跨足發明的領域?原來這也是和他的漫畫有關。當時他有一個漫畫《機器人》,有一個小書迷寫信給他,質疑他「說謊」,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這種聰明的機器人,即便劉興欽再怎麼和他解釋,小書迷還是不相信。這下子可真的是「激」到劉興欽了,雖然學美術出身,對於理工和電機根本不懂,但他硬是買書回來研究,做出了一個機器人,證明他所言不假。
「這個機器人自學機不僅獲得當年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具發明第一名,還申請到美國專利,被一個美國廠商買下,至今他們還很感謝我,因為這個機器人直到如今還是暢銷商品,讓他們賺進不少鈔票。」
劉興欽夫婦現住在淡水山區,年逾七旬仍聲如洪鐘,演講、教學、公益活動行程滿檔,快樂得像個「老頑童」。2008年7月劉興欽從馬英九總統手中領取客家貢獻獎,連馬總統也說:「我是看您漫畫長大的。」回顧人生,他仍自我解嘲「是幸運也是倒楣,哪有七十多歲的人還這麼忙的?」[201204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