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抗日烈士–吳湯興




抗日烈士–吳湯興

江彥震

吳湯興,字紹文1860年出生在臺灣苗栗銅鑼灣客家人祖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秀才出身在地方上具有墾主、士紳的地位,因此其家族在苗栗當地有相當大的勢力。吳湯興個性豪爽,以俠義聞名於鄉里,受到大家的信任吳湯興曾為生員,亦學習武藝,以行俠仗義聞名於鄉里。光緒十六年(1890年),和生員邱國霖在苗栗縣銅鑼灣街倡建銅鑼鄉關帝廟,俗稱「九湖恩主公廟」。

吳湯興之母吳秋妹為淡水廳苗栗堡樟樹林莊人(今苗栗縣銅鑼鄉樟樹村),因家無兄弟,故招贅隻身到台灣謀生的湯悅來為夫,生四子。吳湯興之父湯四,字悅來,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蕉嶺縣),原配丘氏,為丘逢甲之親戚。長子傳嗣吳家而取雙姓為吳湯興,其餘三子為湯新蘭、湯新河、湯新漢皆從父姓。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日本。18955月,士人丘逢甲等人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年號永清。日本根據馬關條約接收台灣,529,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軍團登陸澳底準備接收台灣,67號日軍進入臺北城,唐景崧統領的清軍節節敗退,唐景崧棄城逃回廈門,北部清軍瓦解。佔領臺北城後日軍繼續南下,在竹苗一帶受到民兵頑強的抵抗,其領導者便是吳湯興、徐驤等人。其中由吳湯興所號召而成的義勇軍部隊便是其中相當強悍的一股勢力。

各地皆起兵抗日,苗栗客家仕紳吳湯興奉臺灣民主國之命令為義軍大統領,開始召集地方鄉勇組織義民軍,就連居於北埔的「金廣福」姜家後代姜紹祖與頭份的武秀才徐驤也特地趕來響應。然而,吳湯興的母親並不支持兒子的行動,吳湯興的妻子黃賢妹即使不支持戰爭也只能繼續支持丈夫。同樣的,姜紹祖的母親也僅剩紹祖一個兒子,他的妻子陳滿妹也已懷孕,無奈的她們也只能默默支持自己的至親

近衛軍團攻陷基隆後,611泉州人辜顯榮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臺北城。日軍佔領臺北後,開始南進政策。吳湯興召集眾人祭旗,面向北方發誓:「是吾等效命之秋也。」眾人皆起而應和。當時徐驤起義於苗栗,姜紹祖起義於北埔簡精華起義於雲林,各率領數百至數千人,吳湯興皆派人送信邀請合作抗日。由吳湯興所率領的客家義民軍,由於熟悉山地地形,並且採取游擊戰術,在桃竹苗等地抗日屢屢告捷。親王意識到臺灣人民的倔強,並且宣告這並非接收,而是戰爭。親王為徹底殲滅義軍的阻撓,開始實行「無差別掃蕩」。

吳湯興召集眾人,誓言合作抗日。615陰曆五月廿三日),吳湯興領軍500名與姜紹祖部共同北上支援時,前鋒邱國霖於楊梅壢遭遇日軍,兩軍合力攻擊,日軍稍有退卻。但隨後日軍增援攻下新竹城,圖謀順勢南下。苗栗知縣李烇與吳湯興商議戰情後,急派徐炳文赴臺中告急,而徐驤則協同新楚軍力守竹南尖筆山,日軍無法前進。義民軍由於糧食與傷亡的問題退守苗栗,同時日軍也因水土不服,感染熱病而死亡的人數遠比陣亡的多。親王為了能將戰爭儘快結束,希望將義軍引誘到南進的關鍵地八卦山一決勝負。

88(陰曆六月十八日),日軍大隊攻陷尖筆山,乘勢進攻苗栗。苗栗無城不易防守,吳湯興和徐驤俱退入彰化824(陰曆七月五日,日軍涉大甲溪,破葫蘆墩(今豐原區)。826,臺中為日軍佔領。幫辦軍務兼黑旗軍首領劉永福之幕僚吳彭年誓師後,分派各隊任務,以吳湯興與徐驤合守彰化八卦山砲陣地。

吳湯興由於義軍撤退而得以返家,向母親請求糧食支援,但礙於天災人禍村莊的糧食也不足。黃賢妹深知丈夫面臨的艱苦,說服了婆婆並且將僅存的糧食送到吳湯興暫居的山寨。吳湯興將髮辮交給妻子,並且囑咐若不幸戰死,以髮為塚。隔日義民軍啟程前往八卦山。

828黎明,日軍攻山,特別以一部隊直撲軍營。吳湯興和徐驤率軍交戰,炮火猛烈,吳湯興一行人皆壯烈成仁,吳湯興和其部下的遺體被草草掩埋在八卦山上,後代子孫只能以衣冠塚的方式祭祀他。其妻黃賢妹聞訊後,尋夫不成後,投井殉情,雖被旁人救回,而後絕食八日而亡。客家女子黃賢妹原為吳湯興的未婚妻,卻曾與丫鬟意外被土匪擄去,後雖平安歸來,卻也遭鄉里懷疑清白,但吳湯興仍相信並依約與她成親。為此一可歌可泣的乙未戰役增添佳話。

吳湯興組織的義民軍雖然在「臺灣民主國」的軍隊支援前抵抗日軍三個月,但隨著糧草不足以及官員潛逃中國大陸越處不利。土匪頭目林天霸雖率領土匪幫加入,但是仍然無法長期抵擋日軍的南進。姜紹祖所帶領的義民軍最後也遭到日軍圍捕,而姜紹祖則在獄中服毒身亡。義民軍瓦解後,戰事也大致告一段落,親王也因為得到了傳染病而死去。1895年歲次乙未,史稱『乙未戰爭』,此次戰爭雖然以失敗告終,卻再次見證了客家人血液中永遠流淌著愛鄉護土,堅毅不拔的『硬頸精神』,無論其遷徙到何處。

然而,這並非只是殖民綏靖戰爭的一個小戰役,因為,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人所關心的鄉土,並不限於成長的家鄉,而是把視野擴及整個台灣。因此,在新竹城淪陷以後,即使是缺乏糧餉,他們還關注彰化城的安危,揮軍南下試圖護城,最後,罹難於日軍的炮火之下。

如果客家人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豈會拋妻棄子,奮身不顧,千里迢迢前往閩南人聚居的彰化,螳臂當車,在位於戰略要津的八卦山與日軍力克敵犯?這種超越族群藩籬的無私胸懷已經將清治時期的閩客械鬥情結化為灰燼,同時,也為現代的台灣民族主義鋪墊不可磨滅的基礎。

在過去的歷史教科書,站在大中國的立場,對於清廷出賣台灣,以及清官無心捍衛台灣,應該是感到尷尬的,因此,相較於「霧社事件」,對於乙未戰爭大致是輕描淡寫般地冷酷。如果說歷史的述說忽視了客家人對台灣的貢獻這是不公平的,同樣地,如果認為乙未戰爭只是客家人的共同經驗,這也是不夠的,因為,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志士是為所有台灣人犧牲的,因此,這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集體歷史記憶。[201512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