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彰化定光佛廟


彰化定光佛廟

江彥震

臺灣現今保存「定光佛廟」僅有兩座,其一為淡水鄞山寺,另一則為彰化定光佛廟。定光古佛,是五代末、初的高僧,人稱「定光佛」、「定光佛祖」、「定公古佛」、「定光大師」等。是閩西汀州客家人之重要守護神。而定光古佛之信徒大多以閩西汀州府所轄八邑(永定、長汀、武平、連城、寧化、清流、歸化以及上杭)之客家地區為主,為一「人群廟」,故又稱汀州會館。

定光大師,俗名鄭自嚴閩南泉州府同安人,十一歲(920)出家,依禪師臥像寺沙門僧,契緣為童子,曾住於汀州府常汀縣獅子巖,十七歲得道,成為大師,出遊豫章(今南昌)為百姓除去蛟龍,以咒語把梅州黃楊峽的溪流遷移數百里之外。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二年,隱居於汀州府武平縣南巖(南安巖),定光佛攝衣趺坐打禪,大蟒蛇及猛虎都靜靜盤伏於前,一生多靈驗事蹟,鄉人視之如佛,為定光佛建造佛庵。

在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正月六日申時,集眾信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坐化圓寂,享壽八十二歲。鄉人塑其肉身為真像而祀,太宗皇帝賜號「定應」。定光大師雖是閩南人,但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汀州弘法,其在世時,已被西、南、東等地不少信徒視同神明,信徒極多,並為之建造殿宇,踴躍供養。其圓寂後,信眾在武平巖前城建寺供奉之;便成為汀州的重要鄉土神明

宋朝,汀州多次遭到匪寇圍攻,定光古佛屢屢顯靈,幫助守城。公元1240年,朝廷賜廟名為「定光院」,最後並封其為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於是民眾尊稱其為『定光古佛』嘉靖間,鄧茂七攻打汀州,定光大師與伏虎禪師又顯靈,端坐城牆,將腳伸長,竟能下護城河洗滌,鄧茂七等賊驚駭不已,即刻逃遁。從此,定光禪師與伏虎禪師廟宇時常合辦法會,互相邀請。

著名文學家蘇軾,曾為定光古佛作贊詞:「定光古佛,不顯其光,古錐透穿,大千為囊。臥像出家,西峰參道,亦俗亦真,一體三寶。南安石窟,開甘露門,異類中住,無天中尊。彼逆我順,彼順我逆,過即追求,虛空鳥集。驅使草木,教誨蛇虎,愁霖出日,枯旱下雨,無男得男,無女得女。法法如是,誰奪誰與?令若威怒,免我伽梨,既而釋之,遂終白衣,壽帽素履,髮鬢皤皤。壽八十二,與世同波。窮崖草木,枯臘風雨。七閩香火,家以為祖。薩埵御天,宋有萬姓。乃錫象服,名曰定應。」

在渡臺移民過程中,『定光古佛』又作為扮演鄉土守護神的角色,因此利用其同鄉性質及地緣性特質,於寺廟建立會館,作為清代汀州籍移民來臺暫住與聯繫之用。而來台的汀州客家人也奉其為守護神

台灣,主祀定光古佛的廟宇不多,最有名的兩座分別是二級古蹟新北市淡水區鄞山寺,與三級古蹟彰化縣彰化市定光佛廟。配祀定光古佛的廟宇則有板橋接雲寺大溪福仁宮等。

清乾隆26(1761), 彰化永定縣籍的士民鳩金公創建建定光佛廟,初名「定光庵」,其初創之建築規模與格局現已不詳。而後歷經清嘉慶、道光與咸豐年間諸次修建,其中於清道光28年(1848年),彰化發生大地震後由信徒張連喜等人重修,廟貌壯麗,建築規模成為「兩進兩廊帶左右廂房」的格局,並正命名為「定光佛廟」。

定光佛廟早期為移民自汀州府後裔之信仰中心,初期兼具汀州會館(永定會館),招待遠自福建汀州府,永定縣等來台鄉親的功能,是信仰中心及鄉親聚會聯絡感情的場所。定光佛廟是一座樸實莊嚴的寺廟,它無雄偉壯觀的門面,也沒深山古剎的肅穆寧靜,它在彰化火車站前主要道路光復路140號鬧區一隅,自成天地,路人行過廟前,常駐足雙手合十參拜,是彰化地區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寺廟之一。

日據時期,因施行「市區改正」計畫闢建道路,外加此時閩臺居民需經申請始可來台,往來自由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定光佛廟之三川殿,左右過廊及廟房等被拆除,原三川殿部份改建為二至三樓的街屋,定光佛廟已喪失會館功能,成為純粹寺廟。臺灣光復以來,歷經多次小規模整修粉飾,僅存三開間單進之主殿、右側堂以及天井。主殿及天井收納於一組平行之山牆中,於主殿前步口兩側開有左右圓拱門以接過水廊及右側堂,金爐則設置在左過水廊旁。右廂房緊鄰右側堂,目前為供廟祝住宿之用。

定光佛廟之主神為定光古佛,從祀佛童,陪祀李老君、城隍爺、福德爺及媽祖,右側另設報功祠為祭祀捐建該廟歷來有功信士,並設有「汀州八邑倡議題捐紳士緣首董事祿位」之長生牌位。定光佛廟在臺灣寺廟史上是臺灣地區第一座定光佛廟,創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不但代表了汀州移民來臺拓墾的歷史意義,其建築本體仍然保存道光年間木構架原貌,有鑑於它的價值的意義,臺灣內政部於民國74年(1985年)11月公告列為第三級古蹟。

定光佛廟之格局屬兩殿兩廊帶護室式,建築本體仍然保存道光年間木構架原貌,正殿內含有乾隆二十七年的「「西來花雨」、乾隆三十八年的「濟汀渡海」、乾隆三十六年的「瀛嶼光天」、乾隆四十一年的「光被四表」、嘉慶十八年的「曇光普照」及道光五年「智通無礙」的珍貴古匾。 [201511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