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与海上丝绸之路
江彦震
摘要
习主席以“坚持合作共赢,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主张,宣布「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东盟国家开放,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东盟国家。中国愿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争取使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根据史料记载,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是汉代中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汉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尽管逐渐北移北海、广州、蓬莱、漳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实际上“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辟了陆地、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湛江徐闻港出发,途经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到达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和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传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客家人虽然主要聚居于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山区,但在唐宋以来,却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客家祖地之一的闽西龙岩、粤东梅州因之成为全国重点侨乡。拥有约60万港澳侨胞,其中85%分布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注 1)
关键词
「客家人」、「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亚投行」。
瓷器是海丝之路的重要贸易商品
唐宋时期,客家人在粤东北(今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的水车窑所生产的瓷器,质量上乘,产品大量出口亚非各国。在汪庆正所著《简明陶瓷词典·外销瓷》即叙述:「最迟从9世纪下半期开始,我国瓷器已输出国外,今朝鲜、日本、埃及、巴基斯坦、伊拉克、泰国等地,都出土过唐代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广东梅县窑及唐三彩标本。」;1991年,在日本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冯先铭所作《中国陶瓷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报告中提出:「梅县窑在已发现的广东地区唐代瓷窑中以质量精、造型丰富而名列首位。泰国南部出土有唐代青瓷碎片,除越窑、长沙窑外,还有广东梅县窑,这是目前所知广东最早销往海外贸易瓷的实物例证。」
唐宋水车窑之后,粤东北大埔县陶瓷生产兴起于元朝初年,鼎盛于明清时期。大量大埔陶瓷经韩江发往潮州港,沿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远销东南亚、
欧洲等地。
注 1:萧文评,《客家人 海上丝路的重要参与者与建设者》,2015年6月17日出版。
客家人移民东南亚历史悠久
客家人虽聚居于粤闽赣山区,但凭借连接南海的韩江、梅江和汀江等,宋明以来就不断有客家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民到了南洋,即历史上的“下南洋”。南宋时期梅县松口人卓谋等,便落户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明清时期移居南洋的客家人更多。明成化13年(1477年),福建汀州人谢文彬航海贩盐遇到狂风,漂到暹罗(即今泰国),上岸定居,后来出任泰国“岳坤”。
清朝乾隆年间,大埔人张理偕同邑人丘兆进及永定人马福春共同南渡来到槟榔屿,共同开发槟榔屿,为槟城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随着荷兰、英国等国殖民者从南洋地区把矿产、橡胶等原材料大量运回欧洲,东南亚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汕头开埠后,大量客家人沿梅江、汀江、韩江到汕头,坐海船到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谋生。
他们依南洋为“外府”,把南洋地区作为谋生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梅州成为全国重点侨乡,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众多。据统计,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国家中,几乎都有客家人居住,总人数有1,200多万。其中现居于印度尼西亚的客家华人华侨达800余万,马来西亚有300余万,泰国有100余万,新加坡有40余万,越南有30余万。
客家移民促进当地社会文化发展
南洋一带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州人占埠。”这是因为早期还处在未开发的南洋各国,其开发者大多是擅长开荒、种植的客家人。客家人在移民南洋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合作开发,不仅在东南亚荒岛上开垦土地,发展种植业,开采矿产,开设银行,而且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上同样贡献巨大,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梅县人罗芳伯于乾隆42年(1777年)在曼多(今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东万律)创建的“兰芳公司”,延续至1885年。辖区居民最多时有华侨、马来人等10余万人,农耕、采矿、交通和文教事业等都得到发展。平远人姚德胜(1859—1915)在马来西亚的怡保投资锡矿,支持市政建设,新建店铺500余间,所在街区被怡保市议会命名为“姚德胜街”和“姚德胜市场”。
客家人移民南洋地区后,在与当地居民合作开发经济的同时,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大量兴建医院、路桥、寺庙等公益慈善事业,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大埔人戴春荣(1849—1919)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捐建学校,资助槟城南华医院;梅县人张榕轩兄弟在印度尼西亚捐建济安医院,架造棉兰日里河大桥,资助清真寺、印度教寺庙建设;梅县人伍淼源在泰国倡办曼谷天华医院等。
『水客』是南洋与家乡联系的『彩虹桥』
在客家人大量移民南洋地区过程中,家乡与南洋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每年往来于家乡与南洋之间的人数以万计。甚至出现了一个新行业——『水客』。他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往来于家乡与南洋之间,专门承担家乡亲人与南洋华侨之间的联络。
他们把家乡的茶叶、烟丝、梅菜干等土特产带出去,把南洋出产的药材等和西方生产的钟、表等带回来,形成庞大的物流。他们所带的信是一种类似于汇票一样的信件,俗称为『侨批』,是家乡亲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2013年6月,客家『侨批』与『五邑银信』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据统计,在1949年以前,往来于梅州与南洋之间的『水客』达数千人。其中梅县有500多人,大埔有300多人。他们常年奔走于梅州与南洋各国之间,为家乡亲人与海外华侨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很多侨眷利用华侨寄回来的侨批,买回红毛灰(即水泥)、钢筋等,结合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建起一座座中西合璧式洋楼,成为客家侨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1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建立了中国唯一的一座“国际移民纪念碑”,是长期以来粤闽赣客家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联系的见证,是客家人与南洋各国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
「一带一路」的政策与内涵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交通方面,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能源方面,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信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通信方面,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畅通信息丝绸之路,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
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拓展相互投资领域;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
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教育文化方面,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医疗卫生上,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科技合作上,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信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注 1)
闽西客家祖地与海丝之路
“海丝”沿线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海外闽西籍乡亲聚居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媒体报导,龙岩市外侨办主任卢滇表示,海外侨胞熟悉所在地的法律政策文化,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参与“海丝”建设大有可为;期望能加
强与海外港澳侨同胞的联系,发挥他们参与“海丝”建设的热情,互惠合作,促进龙岩的开放与发展。(注 2)
马来西亚亚庇龙岩会馆会长林汉民、荣誉会长邓松青曾率领考察团一行回乡考察,就加强两地交流、推动龙岩市与亚庇市结为友好城市深入交换意见。新
注1: 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31日出版。
注2:张金川,《海外侨领频返“客家祖地”闽西 叙乡情话“海丝”谋发展》,《中国新闻网》,2015年6月21日出版。
西兰龙岩同乡会已在龙岩设立办事处,为加强龙岩与新西兰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南非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商氢认为,非洲人力成本低,投资办厂有一定优势,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引导家乡企业“走出去”。
中共龙岩市委书记梁建勇提出,龙岩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所作为,重点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侨资来龙岩投资兴业;把龙岩的产品卖出去;维护好华侨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赢得侨心。(注1)
松口是客家海上丝路的起点
当年,梅州和闽西的客家人就是沿着韩江(大埔三河霸以上叫梅江)这条黄金水道,走向东南亚,经商贸易、打工谋生,迁徙到世界各地。正如著名作家张胜友《闽江·映象》说的:沿江两岸的人们,则“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声,驰异域之邦”。松口,或许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 的一个大码头!松口,或许也是“一带一路”之枢纽,也可以说是“印度洋之路第一港”。
松口现有的“千年古镇、南洋古道”建设,以及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定位,为梅州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具有良好条件和优势。
历史至今,梅州虽然不靠海,但与海外联系紧密。梅州作为“世界客都”,不仅是客家先民南迁的最终聚居地、繁衍地,也是向海外衍播的出发地、集散地。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360多万的旅外华人、华侨遍布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
和地区。因此,梅州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历史上岭南郡连接京城和内陆通向南方出海口的水陆交通重要枢纽,是边接广东沿海地区与闽、赣内注1:张金川,《闽西籍海外侨领频返乡为"客家祖地"共谋发展》,《中国侨网》,2015年6月23日出版。
陆腹地的中间地带,是连接珠三角、海西区的关键节点。从唐宋时期开始,广州东行,沿东江水道,达惠州、循州(今广东龙川),越丞相岭而进入今韩江上游长乐河,经梅州达潮州。此为广州通达潮州的“上路”。元代粤东潮州为了加强与江西行省省会龙兴(今江西南昌)的联系,设置17个驿站。梅州3处驿站,包括1处马站8匹马,2处水站12只船。梅州成为南北交通要冲。明代,梅江、韩江流域经济逐步发展,交通日趋完善。三河坝居三河交汇之处,商贸发达。韩江沿线有松口、三河坝等港,是联系中外的重要通道。韩江上游的汀江可远达福建上杭、汀州。清末民初,电船通航到松口,旧时梅县周边数县人出洋谋生都从松口出发,到达汕头港,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近的到达今天的东南亚,远的到达今天的非洲南部,形成客家人下南洋的路线图。
梅州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之一,水陆联系闽西、赣南,古代为海上丝绸之路潮州港水上北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水陆联系赣州、汀州、惠州等地必经之地,因此是古代“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与交通要冲,当然,也是现今“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城市。梅州正围绕“对接珠三角、融入汕潮揭、借力海西区”的思路,全力加快济广高速平兴段、汕湛高速五华段、梅大高速东延线、畲华高速建设,扎实推进梅汕高铁前期工作,积极开通到上海、天津、郑州、海口航线并加密航班,进一步打通出海出省大通道,努力建设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将梅州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擦亮松口“印度洋之路第一港”品牌,意义重大。(注1)
松口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竖立的唯一『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具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意义,并具有增强“两洋”战略双翼功能的潜力。将松口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从历史上说,
既是对中国移民开发印度洋诸岛历史和业绩的肯定和传承,又是对华人华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传统和文化的肯定和传承。从现实而言,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俄罗斯和东盟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注1:王元林,《擦亮松口“印度洋之路第一港”品牌》,《南方日报》,2015年8月31日出版。
海上丝绸之路”之后,“一带一路”建设已在全国和全世界形成新的热潮,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访的国家更是如此,纷纷表示愿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在这些国家中,以太平洋地区国家为多,显然,这对于“两洋”(太平洋、印度洋)战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翼。
“世界客都”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具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多种文化元素,尤其具有联系包括印度洋沿岸各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华人华侨的优势。自宋代以来,梅县松口就开始有人远涉重洋了。明代后松口不仅成为粤东商贸重镇,而且也成为粤东、闽西、赣南等地客家人移民海外的第一站,既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更是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回归地。“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作为全球客家人新的精神纽带,屹立在松口古镇,能寄托和彰显『千年榕树一条根,四海客属一家亲』的家国情怀,更加增强海内外客家人的凝聚力。
松口现有的“千年古镇、南洋古道”建设,以及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定位,为梅州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具有良好条件和优势。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立足松口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华侨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港口运输等良好条件,对松口的保护性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
其中提出松口要启动“南洋古道、千年古镇”规划建设,盘活古建筑,提升古文化,营造水景观,重现“日看千帆过、夜观万盏灯”的景象。松口古镇保护性开发作为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的龙头项目,目前已编制了《松口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梅县区松口镇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扎实推进十点一线建设,确保松口古镇开发建设有条不紊,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梅州“一带一路”建设和战略具有5个对接亮点
梅州松口镇是客家人移民“印度洋之路第一站”,同时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之路第一港”。根据后续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发现和论证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战略具有5个对接亮点。
一、世界客商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个对接点。也就是说,世界客商的性质、历史、活动及其辉煌成果,本身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战略的步骤和方式。世界客商大会本身就是世界客商投入“一带一路”的誓师大会和交流盛会,也即是两者的对接亮点。可以说,世界客商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学术基石。(注1)
二、客家海外移民之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学界发现并论证了海外移民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因为这些海外移民都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出海,也都是经海上丝路回归或保持与故国家园的联系,有力的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往来,不仅客家民系华人华侨如此,其它广府民系、潮汕民系,以至瑶族的华人华侨也如此。所以,梅州这一对接亮点的发现和论证,对于广东所有民系和民族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典型带动意义。
三、南洋古道成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点。多年来学术界多是对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分别展开研究,忽视两者之间有对接点和通道。珠江文化学者早在20年前就发现经广信至徐闻的潇贺古道以及梅关珠玑巷古道而填补了学术空白,现在又发现从闽粤边界山区出松口、经梅江、韩江至汕头出海的梅州南洋古道,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个学术成果。这也是一个对接亮点。这个亮点,对于山区水陆古道文化与海上丝路关系的研究开发具有以点带面的意义,具有将岭南独特的山区古道文化,尤其是著名的潇贺古道、梅关古道、西京古道等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为国家发改委在发布全国“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时,提出全国各地“不存在缺席问题”的说法,提供实际依据和开拓空间。
四、海外客家人为“两洋战略”连接发挥作用。在发现和论证印度洋海上
丝绸之路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和论证其与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关系,并且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形成世界性的“一带一路”两洋战略对接亮点,对于21注1:杨草原,蔡欣欣,《世界客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新网》,2015年8月28日出版。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客家人在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开发上作出重要贡献,在推进中国与当地国家的友好关系上,依托和发挥这一文化联系对促进中国在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具有现实意义。相对而言,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实施比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规划要艰巨些。(注1)
五、独特亮点与世界客都对接本身也是亮点。上述的4个亮点是梅州独有的,综合在一起是梅州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基地和高地拥有的优势。同时进一步将这些优势与其“世界客都”对接,也即进一步增加一个新的对接亮点,使梅州登上“一带一路”的“世界客都”的台阶。
结语
梅县松口不仅是客家人移民海外的“第一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并有很多海陆丝绸之路文化元素,应当而可以将梅州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基地和高地。
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的松口镇的“中国移民纪念碑广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印度洋之路”项目而树立的纪念标志。“印度洋之路”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旨在促进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之间的联系,探讨印度洋岛屿起源的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在移民原籍国建设不朽的艺术作品作为纪念。
2004年以来已在马达加斯加的多菲内、留尼旺的圣保罗、莫桑比克、毛里求斯岛、科摩罗的马约特岛、印度的本地治里等六地建设这个项目的移民纪念广场。项目的发起者为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主要是客家人),经认真研究确定选择梅州松口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乡,建设“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也即是在此竖立“印度洋之路”的第七块纪念碑。因此,可以说这座移民广场,是中国客家人移民“印度洋之路第一港”的光辉标志。
注1:《松口 客家人 “丝绸之路》, 《北京客家网》:《http://www.bjhakka.com》,原文链接:《http://www.bjhakka.com/html/?14816.html》,2015年9月20日出版。
从松口移民广场展览馆展示的资料中看到,竖有移民广场另外六块纪念碑的六个印度洋国家,大都有中国客家人移民开拓的史迹,而且又都有他们始终保持与故国家乡密切往来的印记,有的投资祖国各地或家乡建设,有的经常回国返乡探亲访友,有的促进或带动所在国民间及政府与中国及故乡的经济、文化、友好交流。“印度洋之路”项目,实际上也主要是靠这些移民后裔促进和带动的。当松口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在2013年10月举行落成仪式时,参加活动的都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尼旺、毛里求斯、塞舌尔的188名华侨嘉宾,即是实证。所以,松口不仅是中国客家人移民“印度洋之路第一港”,也是千百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
对松口作此文化定位,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的战略意义。从历史上说,既是对中国移民开发印度洋诸岛历史和业绩的肯定和传承,又是对华人华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的传统和文化的肯定和传承。从现实而言,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是将“印度洋之路”纳入“两洋”(太平洋、印度洋)战略的重大步骤和举措。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不仅是客家先民南迁的最终聚居地、繁衍地,也是向海外衍播的出发地、集散地,全球1亿多客家人的心灵家园。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全市旅外华侨、华人有360多万人,港澳台同胞119万人(旅外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人数相当于梅州全市总人口的92%),分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东南亚国家为多。大量华人华侨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同时许多华人华侨也经常保持着与祖国的联系,投资家乡建设,密切中外经贸文化往来,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即是华人华侨之路,从而也说明完全应该而可以擦亮松口是“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港”品牌,将梅州建设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高地,成为“一带一路”的“世界客都”。
作为著名的“华侨之乡”,早在宋朝,梅州市就有大量陶瓷与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且许多梅州籍华侨参与沿线国家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为当地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论证,水车窑遗址、三河坝余里窑遗址等就是梅州市与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梅州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合作新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在北半球,中国松口是成千上万中国移民和工人漂洋过海的出发点,在南半球,毛里求斯老大港是第一个中国人登陆的地方。像过去一样,这条丝绸新路连接南北半球。
总而言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提出海丝路构想时,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的历史渊源,并期待这份万分珍贵的世代友谊,能为彼此往后的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与心心相印投注动力。
经过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举世共睹已是经济大国;在2018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势头更是锐不可挡。而“21世纪海丝之路”宏愿一旦实现,沿线国家不仅可能分享中国盛世所带来的更大经济效益,更让炎黄子孙充满期待,中华文化将在这一轮的新发展全面发挥其实力。
作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重要支流之一,华人在马来西亚200年来的文化实践,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有强大能力与意愿与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各族,建立命运共同体,为所在地的文明进步、和睦繁荣作出巨大贡献;这就是中华文化最有力的体现;也是海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萧文评,《客家人 海上丝路的重要参与者与建设者》,2015年6月17日出版。
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31日出版。
张金川,《海外侨领频返“客家祖地”闽西 叙乡情话“海丝”谋发展》,《中国新闻网》,2015年6月21日出版。
张金川,《闽西籍海外侨领频返乡为"客家祖地"共谋发展》,《中国侨网》,2015年6月23日出版。
王元林,《擦亮松口“印度洋之路第一港”品牌》,《南方日报》,2015年8月31日出版。
《松口 客家人 “丝绸之路》, 《北京客家网》:《http://www.bjhakka.com》,原文链接:《http://www.bjhakka.com/html/?14816.html》,2015年9月20日出版。
作者简介
姓名:江彦震
性别:男
现职:中华世界民族和平展望会 秘书长
兼 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 副秘书长
地址:﹝10441﹞台湾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一段27号4楼
电话:0921-155-290,(02)2581-9385
传真:(02)2581-9385
Email:chiangyenchen@outlook.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