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客家精神
江彥震 撰
目錄
論文摘要………………………………………………..2
壹、緒論………………………………………………..2
貳、文獻探討………………………………………….3
參、客家精神的展現………………………………….5
肆、客家生活的實踐………………………………….6
一、客家語言………………..…………………6
二、客家婦女……………………………………………………6
三、客家經濟…………………………………………………..6
四、客家宗教…………………………………………………..7
五、客家藝文…………………………………………………..7
六、客家教育…………………………………………………..7
七、客家民居…………………………………………………..7
八、客家飲食…………………………………………………..8
伍、結論…………………………………………..……8
陸、參考文獻…………………………………………..9
論客家精神
江彥震 撰
論文摘要
「客家人」,千百年來不斷的遷徙墾拓,自然而然形成處處為客處處是家的族群,無論所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始終堅持要把祖先的語言和文化傳承下去。客家先民為尋求生活環境的改善與安定,不斷的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向南遷徙,長期下來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才能挑戰惡劣之大自然環境繼續生存繁衍,乃至如今枝繁葉茂遍布海內外。
這群由黃河文化孕育出來的漢人,飲過黃河水的民族,他們的血液裡有著堅毅深沉、無畏無懼和刻苦耐勞的優良品性。漂泊的生活也促使了客家人團結自保,性格傾向於內聚、保守、封閉,一直到今天仍然保存著自己的傳統精神、文化禮俗和語言,十分的節儉和固執。艱困的生活使得客家人養成了所謂的「硬頸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刻苦耐勞、勤奮、努力、獨立拚鬥、不屈不撓等精神特質。有人說,客家人比其他族群的人更具有中國人的特色。美國學者韓廷敦 教授( Ells Worth Huntingtion )說:「客家人是中華民族的精華」(1);英國傳教士艮貝爾( Geonge Canpeel )說:「客家確是中華民族裏最顯著,最堅強有力的一派」。(2)
客家人自中原南遷,遠離原鄉在人生地不熟的他鄉落地生根,艱辛創業事跡,是華人在異地謀生的經典寫照。客家人勇於開拓及克服逆境苦難的精神,在世界各地逐漸累積了豐富的成果,成為當地創業成功的典範。歷史上客家人,在各個領域為人類作出了良多的重大貢獻,充分顯現出刻苦耐勞、奮勇進取的精神。我們緬懷先賢之餘,除了引以為榮之外,須繼續傳承傳統奮鬥的客家精神及優良的美德,還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脈動,以寬闊的胸襟看待各種事物的演變,務求開拓視野求取更大的創新與進步。也應該接續作出本身的貢獻,以便讓下一代也能分享這一代的成果並付予使命,讓客家的血脈生生不息的流傳下去。
壹、 緒論
所謂「客家精神」,有學者認為不夠具體,而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風、特性、風尚、品德、品質,氣質等比較具象詞彙的見解。但客家精神是經由歷史嚴酷的淬礪,鍛鍊所打造出來的。客家歷史即是客家先民的流浪史、奮鬥史、拚搏史、創業史。為了生存、發展,長期的遷徙、流浪,顛沛流離,逐步地擺脫了中原「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樹立起「四海為家」「處處是家」的新思想。今天的客家人是經由長期的顛沛流離,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而必須奮力與自然和社會抗爭,努力打拚的倖存者,就是這些敢於拚搏、敢於冒險進取的強者,他們終於到了彼岸,獲得新生和發展。在台灣由於特殊的歷史演變的背景與環境的因素,客家精神亦可被稱為“義民精神”。
孫中山推翻滿清所領導的十次革命,乃至最為慘烈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多為客家子弟。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說:「中央蘇區(贛南、閩西)是全國蘇維埃的大本營。」而贛南、閩西正是客家的大本營。紅色根據地界幾乎是與客家區域重合,從當時的紅四軍(朱毛紅軍)的隊伍組成人員來看,其重要領導人和紅軍戰士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客家兒女善於戰鬥、敢於戰鬥,堅苦卓絕、百折不撓、不怕犧牲,敢於獻身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錚錚鐵骨,正是客家精神一脈相承,在中國革命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充實昇華的結果。
貳、 文獻探討
近百年來,有關“客家精神”或“弘揚客家精神”的口號在客家界被喊得震天價響,似乎“客家精神”的概念與意識已獲得客家族群及其他族群普遍的肯定。至於“客家精神”這個名詞是什麼人在何時首先提出,文獻上並沒相關的記載。
所謂“客家精神”的內涵究竟何所指?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客家人」,是勤勞節儉,刻苦耐勞,並具有擇善固執,堅忍不拔的「硬頸精神」。但是在外國人眼中的「客家人」又是如何?日本過去一直蓄意併吞中國,所以對中國有最深入的研究。日本人山口縣造寫了一本書叫作《客家與中國革命》,其中有一段對客家的評語是這樣寫的:「客家是中國最優秀的民族,他們原有一種自信與自傲之氣質,使其能自北方胡騎之下,遷到南方,因此,他們的愛國心,比任何一族為強,是永遠不會被征服的。其後又受到海洋交通環境之影響,養成一種島國人民之熱血與精神…翻開數百年之中國歷史,沒有一次政治變動,是與客家人無關的。其中最顯著的例子,當推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幾乎全部參加革命的將領,都是客家人。其次是孫中山 先生領導的革命,除了其本人乃客家的後裔以外,其他主要助手,亦有許多是客家人。可以說,沒有客家,便沒有中國革命,換言之,客家的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3)
英國傳教士堅根倍爾,在中國傳教數十年,曾獲「中國通」之譽。他在汕頭英國人召集之宗教會議中,有如下一段之演講詞:「客家人比城裏人勇敢,富有獨立力行的氣慨,渴愛自由。滿州人入主中國,客家人降服最遲,其後且曾屢次起兵反抗,第一次乃距今稍久之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是這世紀中新近的事,即辛亥革命是也。」
英國人巴素 博士,為研究南洋漢族淵源掌故之權威學者,著有《馬來亞華僑史》。該書第五章「馬來各邦華僑」中,亦有數段關於客家開闢各礦之記載,其評語云:「客家僑民,素來被認為是具有急進與獨立見解的聲譽的民族。」
美國人韓廷敦,是現代人文地理學權威 教授,歷年主持《美國地理學會雜誌》刊物,並曾特約客家問題專家羅香林 教授撰寫客家文章多篇,著有《自然淘汰與中華民族性》一書,其中有一段評語為:「有數約百萬以上的客家人,因從事貿易而居留於南洋群島及歐美各國,客家的名稱,英文是『 HAKKA 』,在人類學上已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客家人的重要特性,就是能夠刻苦耐勞和團結,惟其如此,故在工作上常佔優勢。因為他們能團結,故能以少數外地人的身分,在當地生存和繁衍。客家人很注重武技,每一個市鎮都有練武習藝的團體。他們所以要注重武藝,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自衛,因為客家轉徙萬里,沿途難免受到搶奪。」
英國學者愛德爾說:「客家民族是牛乳中的乳酪。客家人剛柔相濟,有一種不侮弱小,不畏強暴的特性」;日本竹越三郎說:「台灣客家人最為開化,最頑強,最富民族意識,是不易統治的民族,他們的團結力尤為驚人」。
英國侵略中國的時間最久,對中國研究的時間也最長最深入,對中國的瞭解當然也最深刻。英國人愛德爾著《客家人種誌略》、《客家歷史綱要》兩書綜合評語云:「客家人是剛柔相濟,既剛毅又仁愛的民族,而客家婦女,更是中國最優秀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這光輝,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應該屬於客家婦女的。」
英國人史錄國,為世界著名人種學家,著有《中國東部和廣東的人種》,其書中之評語:「客家地區教育最為發達,客人有刻苦勤勞種種優點。」,「中國最衛生、勤勞和進化的民族,就是客家人。」
《客家風情》雜誌曾指“客家精神”即勇於開拓、艱苦創業、勤儉質樸、革命進取、愛國愛鄉、誠摯團結、敬祖睦宗等優秀品格。(4) 廖楚強在其著作《客家民系的形成與客家精神的發展》一書中說:客家精神的支柱─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在愛國主義的精神支柱底下,整個客家精神又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內涵就是創業奮進、剛毅勤勞的精神傳統。從山歌中反映的客家精神…開朗解脫的性格和愛情自主的天性。…強烈的反封建,反禮教,追求愛情的自主,生活的自由與天然的美德。(5)
郭壽華引自《客家文化研究》第一集的說法:客家人具有機警、活潑、勇敢、刻苦、勤勞、負責、團結、堅忍、尚武各品格;無論男女老幼、心理、精神、體力,均具有堅忍不拔、耐饑、耐勞、耐苦、耐煩、正直、誠摯、整潔的民族性和獨立鬥爭的精神甚強。(6)
白眉與鄧華東在《五華鄉情錄》一書中指出:客家獨特的民系,鑄就了獨特的品格風骨和客家精神,被世界所公認:一、刻苦耐勞,勤奮創業。二、團結奮鬥,不畏強暴。三、崇文尚武,衛國保家。四、解放婦女,渴望自由。五、自立自強,質樸守信。六、崇宗孝祖,溯源尋根。(7)
吳慶豪在《世界客屬人物大全‧引言》中說:客家的精神:一、為刻苦耐勞的精神。二、為剛強弘毅之精神。三、為劬勤創業之精神。四、為團結奮鬥之精神。(8)
黃馬金在其刊載《汀州客家研究》第一輯〈弘揚客家精神,加速長汀建設步伐〉文中說:聞名於世的“客家精神”,即勇於開拓、艱苦創業、勤儉質樸、革命進取、愛國愛鄉、誠摯團結、敬祖睦宗、繼往開來等優秀品質。又有一種不亢不卑的平等待人的傳統精神。具有雍容華貴的氣質。(9)
參、 客家精神的展現
“客家精神”係客家先民經過數千年來,為追求生存與發展所遺留刻劃的事蹟和行為的表現,與其他族群明顯的不同,這種特殊的行為差異,無以名之,前賢乃以“客家精神”涵蓋。以下謹舉史書上有所記載,許許多多客家菁英為了人類及社會、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所表現出來的英勇、壯烈、可歌可泣、有血有淚、可圈可點輝煌史冊的事蹟,見證了客家人如何淋漓盡致的展現出“客家精神”的偉大與貢獻。(10)
客家先民之先民暫且不論,就從唐朝說起,僅僅列舉歷史上較具知名度的代表性人物,諸如:“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號稱「千秋金鑑錄」的著名宰相張九齡、「出將入相」典型代表人物郭子儀,宋朝格物致知的朱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明朝琉球王韓元勳、天工開物的宋應星、民族英雄袁崇煥,清朝農民革命的洪秀全、中興名臣曾國藩、常勝軍黑旗軍領袖劉永福、我手寫吾口的外交家黃遵憲、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愛國詩人丘逢甲、在南洋創立蘭芳共和國的羅芳伯,現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抗日烈士羅福星、八百壯士謝團長、中國總設計師鄧小平、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顧全大局的葉劍英、台灣歌謠先驅鄧雨賢、模里西斯建國功臣朱梅麟、客家學鼻祖羅香林、愛國大慈善家胡文虎、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企業家田家炳、明德親民福鄉邦的劉南琴、領導菲律賓人民力量的柯拉蓉艾奎諾(Aquino,Corazon Maria),還有生活在我們周遭鄰居的鄉親,諸如世界最佳女指揮家鄭小瑛、泰國總理邱達新(Thaksin Shinawatra塔信) 、大導演楊德昌、世界鎢鋼大王廖萬隆、書法三絕詹秀蓉等等不勝枚舉。
其中特別最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為理學宗師朱熹,古今共仰。四書疏註,為學者所必讀。淳祐年間從祀孔廟。清朝康熙年間被提升為十哲的第二位。世稱朱子,又稱朱文公。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獄中還留下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正氣歌』,這就是“客家精神”的充分展現。
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傑出統帥袁崇煥,“寧錦大捷”擊退後金,遭明思宗冤殺,明思宗錯殺了袁崇煥,最後自己也落得吊死在北京煤山的悲劇。袁崇煥的冤案,直到幾十年後清朝編寫明史時,才從《清太宗實錄》中發現,袁崇煥是被清太宗使用離間計和借刀殺人之計殺害,不禁令人掩卷長嘆!
漢族為反抗異族統治所發動農民革命之民族英雄洪秀全,讓世人開始注意到客家人的存在,客家人從此抬頭挺胸昂首闊步以身為客家人為榮,終至引起另一位客家人孫中山 先生的效法,號召國民革命推翻滿清,改變了中國幾千來專制政體的歷史。但是洪秀全帶領的一群客家人在團結奮鬥稍有一點成就之後,內部即開始爭權奪利,自相殘殺,不久即遭到失敗的命運,令人扼腕痛惜和警惕,今天的客家人自當引以為鑑。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臨終時猶頻頻呼喚全體國人「和平、奮鬥、救中國」。先生一生對國家民族的偉大貢獻,被尊稱為國父,客家人當然引以為自豪,並以其為客家人的典範與象徵。
中國總工程設計師鄧小平,帶領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光明大道,開始一次新的革命,開始一個新的紀元,中國從此和平崛起,功同日月。
另外,在台灣從義民信仰的歷史和規模來看,可以發現義民崇拜絕不是虛幻的神話,而是根植在客家人對先民開拓台灣的感念之心。義民廟也象徵著客家人「慎終追遠」的傳統,而且是崇尚熱愛鄉土、保國衛民的「忠義精神」。義民廟的史實證明,每當社會、國家發生巨變,同胞有難的時候,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物,勇敢的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穩住大局,安邦定國;也證實客家人無論遷徙到何處,都能充分展現出具有客家本色的「義民精神」,見證了傳統的「客家精神」。
馬關條約之後, “乙未戰爭”是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侵略的戰爭,同時也是台灣史上最大一次戰爭,客家義軍成為台灣抗日主力。以胡嘉猷、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首的客家義民軍在此戰役中,為台灣這塊土地壯烈犧牲,成為可歌可泣的英雄,更堪稱當今政治人物愛台灣的典範。
因此,從台灣客家先民的開拓發展史來看,“客家精神”也可以稱為“義民精神”也就是“保鄉衛土和愛國護民的精神”。
肆、 客家生活的實踐
從客家人日常生活中,亦可發現處處展現客家精神,諸如語言、經濟、宗教、藝文以及婦女主持家務,承擔家計的居家生活等。
一、客家語言
客家話又稱為客家方言,係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客家人的特徵之一,就是講客家話。各地客家人所講的客家話雖有差異,其基本特徵卻是大體相同的。客家人所強調並堅持的傳統即是“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所謂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
二、客家婦女
客家人的家庭都以婦女為重心,從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家頭窖尾均由婦女一手打理。客家婦女是女中豪傑,其優良品質和出色表現,世人齊口稱道。客家婦女恪守成規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客家婦女,真是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的婦女之中最值得贊嘆的了。(11)“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這光輝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應該屬於客家婦女的”。“客家是許多民族中最進步的民族,又客家婦女更是中國最優美的婦女典型。”(12)
三、客家經濟
客家民系的大本營的閩、粵、贛邊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這樣的自然環境給客家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如何生存發展成為客家人最大的考驗。幸好他們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技術,同時吸取當地土著民族的耕山經驗,能夠因地制宜,在發展糧食種植的同時,善用廣大山區之利,發展經濟作物,在明末清初展現出山區經濟的特色。(13)
四、客家宗教
客家民間信仰是多元化的,融合了南方土著的信仰和中原漢族的信仰,以及周邊各民系的信仰,交匯而成整個客家的民間信仰。客家信仰包含有天地崇拜,諸如天公、玉皇大帝、土地伯公、三山國王;動物的崇拜,諸如蛇、龍、犬、牛等的崇拜;祖先崇拜諸如宗祠、堂號,尤其是台灣義民爺的信仰等;還有佛教(定光古佛)、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形成多神的信仰系統。
五、客家藝文
閩粵贛客家地區文化彙粹,藝文發達,號稱文化之鄉,尤其梅州被稱為“人文秀區”、“文物由來第一流”。客家藝文涵蓋文學、詩歌、小說、散文、歌謠、諺語、地方戲劇、提線木偶戲、山歌劇、採茶戲、花朝戲、舞蹈、曲藝、美術、工藝、客家山歌及其他民間藝術。
六、客家教育
客家人係來自華夏文明昌盛的中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遷徙南方之後,他們既開荒拓墾,又傳承了中原的人文精神。在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度之下,由於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的地理環境,使讀書求學成為客家人的最好出路,於是乎把“耕讀傳家”奉為圭臬。客家諺語︰“山瘠栽松柏,家貧好讀書”,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客家人注重教育的情形。
客家人舉辦族學,培養了不少人才。清朝末年,廢科舉,辦新學之風剛興,嘉應州便起而應之。黃遵憲、溫仲和等鄉賢,於1903年組織興學會議所,積極籌建師範學校,組織嘉應教育會,以推動各地原有的書院、社學、義學改設小學、中學。一時間,中、小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至本世紀20年代初,梅縣城鄉有中學30多間,小學600餘間,教育事業之發達,為當時全國之冠。
七、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不但是客家人防風避雨的棲身之所,還具有對暴力和野獸的防禦功能;同時表現了中國傳統的禮制和等級觀念,以及強烈的風水意識;而且更形象的反映了客家社會發展過程。客家民居包括堂屋、圍龍屋、圓樓(土樓)、方樓。土樓不但是客家瑰寶,也是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八、客家飲食
客家口味偏向“濃重”,鹹、香、肥是客家菜的特色,其烹飪技藝與習慣可以鹹、燒、肥、香、熟、陳六個字概括。這些特色與客家人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的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這便形成燒、香、熱的特點。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份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這便形成鹹、肥的特點。長期遷徙流離,艱苦度日,就地取材,野菜山產充饑,這便形成鹹、熟、陳的特點。足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具有特色的客家飲食文化。
伍、 結論
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學的傳統教育,宗族、家族觀念根深蒂固。遠離中原故土背井離鄉,長期的流浪生活,更體會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鞏固和加強了宗族家族觀念,於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觀念顯得十分突出,背負先人遺骸,落地生根之後,覓地厚葬先人,始終秉持慎終追遠的傳統;聚族而後,修族譜,修宗祠的風氣特別突出。
客家先民在長期飽嘗遷徙之苦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恩」,「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於是更為眷戀家鄉,並深深體會到家、鄉、國命運一體,榮辱與共的關係,使愛國愛鄉的思想強烈地表現在各個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簡,有長有短,可以涵蓋意識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但最為突出,最為本質的可以歸納為「四海為家,冒險進取,敬祖睦宗,愛國愛鄉」十六個字。
另外,遷徙的生活型態,使得客家族群團結一致,建立起強而有力的集體住宅,通常同一姓氏的宗親聚居一起,有自己的祠堂,這種客家組織,對內謀求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對外共同抵禦外敵,客家人同舟共濟,休戚與共,具有鮮明的族群認同,因此,客家人向心力特別強。
客家人又能經由族群內部自發的通過懇親會形式,定期聚集一堂,像一家人一樣,敘親情、談鄉誼、建立共識,謀求共同的發展。這種團結與凝聚力是其他族群中少見的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就是卓越的人文精神,也就是刻苦耐勞、堅韌剛強、開拓創業、團結奮進的精神。正是客家民系千百年來遷徙發展並保持強大凝聚力、創造力的根本所在。
懇親大會定期而持續的召開,既加強了華僑及華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更溝通了海內外客家人之間的聯繫,以親情和客家文化為橋樑,構築了國內海外客家民系大通道,藉由客家文化圈、經濟圈的促進,更有效的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客家文化的獨特之處,在於存留著豐富的中原古風。雖然由中原遷至南方山區乃至東南亞、南北美乃至世界各地,仍能在語言、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方面保持中原古風。既承襲遠古遺風,又肇源於新環境的守禮重義、好學問、講倫理的風氣,充分表現出了客家族群的氣質。
總結上述,普遍來說客家人被公認的具有下面幾個精神特點: (1) 刻苦耐勞、剛強弘毅 (2) 勤勉創業、負責 (3) 團結奮鬥、熱情好客 (4) 重視教育 (5) 女性具備勤儉美德。而「硬頸精神」也就是擇善固執的精神,可以說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點,也可以說是客家精神的核心。其所涵蓋的愛國愛民 ,反壓迫反侵略;勤勞刻苦,努力開拓;勇敢無畏,富革命精神;摯誠團結,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品性特質,正是中華民族"中華精神"之所在。
陸、 參考文獻
(1) 美國天主教神父拜爾德耳著《客語易通》、《客語淺說》序文。
(2) 英國傳教士肯貝爾1912年在某次宗教會議上作報告所言,後來印成《客家源流與遷徙》。
(3) 日本人山口縣造著《客家與中國革命》。
(4) 黃順興等主編《客家風情》前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頁。
(5) 廖楚強:《客家民系的形成與客家精神的發展》,《寧化客家研究(2)》,1992年5月版,第39、40、42、43頁。
(6) 郭壽華:《客族源流新志‧序》轉引自《客家文化研究》地1集,第95頁。
(7) 白眉、鄧華東:《五華鄉情錄》,彩虹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2─14頁。
(8) 吳慶豪:《世界客屬人物大全‧引言》,新加坡崇文出版社。
(9) 黃馬金:《弘揚客家精神,加速長汀建設步伐》,《汀州客家研究》第1輯,1993年7月版,第193頁。
(10) 江彥震:《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世界客屬總會2006年10月版,第58─112頁。
(11) ﹝美國﹞史密斯:〈中國的客家〉,載1905年《美國人雜誌》。
(12) ﹝英國﹞愛德爾:〈中國訪問紀錄〉(1890年)《客家人種志略》。
(13) 胡希張、莫日芬、董勵、張維耿:《客家風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