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客家始祖之一江氏源流


客家始祖之一–江氏源流

     江彥震

江姓( 國語音Jiang,客語音 Kong)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根據姓氏統計,江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九大姓,在台灣,江姓則是第二十五大姓。江姓是由古老的贏姓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了。江姓的起源可以從3000多年前周朝時代的「江國」,一直上溯到舜帝時的伯益,甚至更早的顓頊帝。據《通志氏族略》和《姓譜》記載,「江姓的始祖是顓頊帝的玄孫“伯益”之後,子孫以國為氏」。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他本是顓頊帝的後代,而顓頊帝則是被稱為人文始祖的黃帝軒轅氏的孫子,由此看來,江姓的始祖伯益,本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

據史書記載4672年前,黃帝軒轅氏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後,再傳而由他的子孫高陽氏於公元前2514年繼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顓頊帝。顓頊帝在位七十多年,傳了許多的子孫,其中,有一位他的玄孫伯益,於虞舜時以能夠調馴鳥獸而出人頭地,並被賜姓為赢。後來,夏禹曾有意把天下禪讓給他,他卻跑到箕山之陽躲開了,伯益其人的賢德,由此可知。

伯益當年的隱遁之地箕山,又名崿嶺,也在現在的河南省境內,位於登封縣的東南。在河南地區,伯益因舜時封賜費地,故號大費,或曰費侯。益子三人,其一曰大廉,為實鳥俗氏,是秦趙先祖。二子曰若木,為實費氏,係傳費徐。三幼子曰恩成,字元仲,侍夏帝啟為大理 (主掌刑名之官) ,其後第三十一世子孫贏濟,由於相佐周武王有功,就正式被封於河南,國號為江。當時的江國,是在今河南省正陽縣的西南。

顓頊帝的這一支子孫於3000多年前受封於江國,開始與「江」字結緣的嬴濟,他的子孫又在河南地區蕃衍了兩、三百年的時間,一直到周惠王的時候,公元前623年,正好傳到嬴濟的第十六世孫江貞當國,這個小國才被強大的楚國所滅。國亡之後,江國的氏族後裔一方面依照當時的習俗,紛紛「以國為氏」而姓了江,另一方面,江貞又率領了大夥族人,遠離河南的傷心之地,來到山東地區濟水流域,另立基業。濟陽,顧名思義,就是現在山東省的濟水之南,這個地區,擁有令荷澤、定陶、濮城、武、曹、鉅野諸縣之地,晉朝時曾在此地設置濟陽郡。他們的歷代子孫在山東都有出類拔萃的表現,長時期享有盛名,於是,江姓的 [ 濟陽 ] 郡望,就這樣很自然地產生了。

另一方面,在老家河南淮陽,也有很多江國後裔在繼續繁衍。淮陽,則是指河南的淮水之南,也就是現在淮陽縣一帶地區。這個地名,來頭更大,據說上古的伏義氏就曾立都於此,後來,周朝時是屬於陳國所有,戰國時的楚國頃襄王,又曾徙都於此,在我國歷史上真是大名鼎鼎。這就是江姓「淮陽郡」的由來。由此可見,江姓家族的郡望固然有「濟陽」與「淮陽」之別,而實際上,在血緣方面根本就沒有二致。「濟陽」與「淮陽」,都是江姓家族的郡望,字面上雖有不同,實際的內涵卻完全沒有什麼兩樣,不管是屬於「濟陽郡」或「准陽郡」,天下的江姓中國人,全都是上古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也就是具有最光榮血統的黃帝子孫。

江姓起源於河南正陽,而早期的江氏族人大部分也是在河南的淮陽、杞縣,蘭考一帶繁衍發展,並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大戶。經由歷史的發展與變遷,江氏族人逐漸向山東、江西、浙江及閩粵等沿海一帶發展繁衍。據考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的第八年,從中原徵兵50萬人到福建,這50萬人平定了叛亂之後,留在那裡修水利,其中就有江姓的殘餘軍屬,即留在福建安家落戶了。

江姓的另起源,江族之始實姬姓,乃周昭王庶子夫人觀白虹而有孕,生子兩手握拳不開,昭王噀之即開,左手有紋曰公,右手有紋曰羽,加公於羽為翁,遂賜姓為翁,名曰溢,實采翁山,其地屬清州山東鹽官郡,卒諡端明王,傳二十四世,彌倫公時,赧王政衰,諸侯互相侵奪,公恥之,不忘厥祖,因指其地為姓曰翁。又歷九世,宏公避新室之亂,隱居南陽,與鄧羽為鄰,不復出仕,及至十一世名軒公者,唐賜甲官福建,為閩州刺史,樂山水之勝,遂居閩之莆田竹嘯莊,為入閩之始祖。

及至十一世茂禧公仕泉州,及地而居焉,厥孫維庠,維序,不忘祖訓,皆登仕籍,迨至十四世有諱何公者,生子乾度,官至郎中,娶夫人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建隆元年進士,特綬承議郎尚書禮部員外郎,兼殿中承上柱國賜緋魚袋,分姓洪,號敦煌,居朱子坊;次子處恭字伯虔,宋雍熙二年梁灝榜進士,官泉州法曹,妣林氏,分姓江,號濟陽,居淮陽;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建隆元年與長兄同登進士,官劍南少尉,本姓翁,號鹽官,居竹嘯莊;四子處朴字伯惇,宋開寶六年進士,官泉州法曹,妣陳氏,分姓方,號河南,居竹嘯莊;五子處廉字伯約,宋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大理司有直監察御史,妣陳氏分姓龔,號武陵,居馬欄;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次兄同榜進士,官朝散郎韶州通判,妣陳氏,分姓汪,號平陽,居東林。當時六子其榮,人稱之曰「六桂

聯芳」建坊於莆,其後振振繩繩,各傳其傳,親其所親,賀弔間隔,婚喪不問,

親親之誼,等於陌路。蘇東坡曾言曰:吾與相親如路人者,其初兄弟也,其初兄

弟者,一人之身也,即此而推可想概已也!

因此,「洪、江、翁、方、龔、汪」六桂本一家。由於這個典故發生在福建,這個六姓聯宗的關係,只在南方各地才有。而海外各地的「六桂」聯宗組織處處可見,也是由於他們的祖籍,大多在閩粵兩地的緣故。

不過要在整個江氏家族中,分辨出「濟陽」、「淮陽」或是「六桂」並不容易,因為當時翁乾度的次子改姓為江之後,沿用了屬於江姓的郡望「濟陽」,時至今日,只要是江姓人家,祖傳的標誌、堂號都一樣。所以台灣的江姓,也是由這兩支主要的人馬組成,一支是以「濟陽」或「淮陽」為表記的江氏,一支則屬於「六桂堂」。換句話說,「濟陽」與「淮陽」之江,是江氏家族的本支,「六桂」之江,則是後來才加入這個姓氏的,兩者之間,姓氏屬同,血緣卻各異。

當年江貞率眾人避居山東濟南,傳百四世至江塙,於宋朝末葉因為避兵亂,遷移到江西南康府都昌縣,生子濤(一說漙),濤生玲,玲生英,英因曾孫萬里而受贈太師惠國公。萬里(江貞之第一百一十世孫)是宋朝南渡後寶慶間的左丞相,以峭直為太師賈似道所惡,辭官歸里,元兵攻陷饒州時(襄陽之亂)說:「大勢不可為,吾當與國同存亡。」於宋恭帝德祐元年率長子鎬等家人百餘投水盡節,詔贈太師益國公,諡文忠(1203 ~1275年)。其父曄受贈太師周國公,尊立為入閩始祖。其實曄生三子,除長子萬里之外,次子萬載亦為錦衣衛指揮使,同萬里三子鑄為義勇將軍,攝行中軍事,扶持帝昺逃入閩地,隱於同安縣湯扳里。三子萬頃為元興參議,也死於襄陽之亂。所生四子分散在永定務義鄉、大埔縣黨坪及江西各地,此後兩方少有往來。由此推知,漳泉的江氏族人多為萬里、萬載二公子孫,閩西及粵東的江氏宗親則為萬頃公之裔。

江氏族人已遍佈全國各地及海內外。據說江萬里在元兵攻陷饒州時盡忠死節,他的弟姪和後裔便從江西到福建避難。台灣的江姓便是從福建遷徙過來的。據記載,台灣的江氏族人是明清之際從大陸遷到台灣開基立業的。台灣的江姓,大多是宋末大忠臣江萬里家族的後代。我們從「江氏大祖譜」及種德堂、詒謀堂的祖譜中發現,種德堂為萬頃公後代,而詒謀堂為萬里公後代。仔細算算,七百多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

入閩始祖曄公傳了三、四世後,子孫或因避宋末時亂,或因繁衍數眾而遷徙,於是各自產生不同始祖。平和派江千五公支派始祖為肇元公,生子敦敏(號萬三)及洪啟(號萬四)。萬三公後再傳到第十六世,即南東里江厝“種德堂”開台祖江純直公(江潛),當時一起渡台的弟弟江純朴公(江雄)的部分後裔,今日也分布在鎮興里一帶,而俗稱薑母山江的鎮興里江厝“長庚堂”的江東興公,也屬平和派,為萬四公後代第十三世。至於“詒謀堂”,根據詒謀堂祖譜和江氏大族譜一書記載,屬於高頭基祖的北山房祖,傳至二十三世江利賓公(江曾廣)時,在道光六年才來台以教書為業。

江氏的種德堂、詒謀堂和長庚堂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

一、好大的排場:江純直公後代種德堂的子孫有六大房,每到年節祭祖時,六房子孫不論多遠都會回祖厝祭祖。到了中元節祭拜「好兄弟」時,一大群人聚集在埕前,六房子孫一字排開,熱鬧非凡。但由於人數實在太多了,祠堂前只能容納二、四、六房的子孫,其餘子孫的供桌,還得擺到東山國小校門對面的馬路上呢!可惜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三、多戶人家同一門牌:以前的門牌號碼是編在祠堂上的,即使院落變得再大,裡面的人家再多,整個院落還是共有一個門牌號碼。郵差每次送信,都只是把信件送到祠堂裡,其他就靠裡面的人負責分信。還好院落裡人人彼此都認識。這樣的情況一直到十幾年前門牌重整後才改善。以今日種德堂為例,門牌重整後,仍有近百戶人家共用四十多個門牌呢!

四、公媽不要隨便分出去:祠堂裡祭拜著那麼多代的祖先,祖先牌位越來越多,有些離鄉背井、到外地去發展的後代子孫,就把公媽分出去。可是不久之後,又把公媽請回來。在種德堂裡,據說是因為把公媽分出去後的子孫,並沒有獲得更好的保祐,所以還是返鄉祭祖好。

五、清明節排隊領私房錢:過年領紅包最開心,可是詒謀堂子孫,在清明祭祖時也能分到私房錢喔!只要子孫回來,管理委員會就會拿出基金,按年齡發錢,年紀越大,就越大包,真是「活得愈久,領得越多」啊!

六、祠堂總在神明廳前:有人說是因為神明在後方看,可以庇祐一家族。另一種說法,說是因為人將死時,要抬進祠堂,所以祠堂要在前面。傳說曾有一位將死的老人家,放進祠堂後又活過來,還活了十幾年呢!

其實,南方江姓的新血輪,還不是僅僅只有「六桂」的一支,截至目前所知,至少還有明載於下列文獻的兩支:「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今居台北市內湖區石潭里灣子永定江氏相傳:其祖由中原南遷,橫渡長江,風浪大作,乃向天祈禱,如得安渡,即改姓江氏,果風息得渡。

而「江九合么陽祭祀公業建定起源」──「本公業之起源,乃系十三世祖江包公,昔日由福建渡海來台謀生,定居嘉義竹仔腳厝,惟不幸在短暫數拾日間即登仙別世,與其同伴來台者二人,乃為之料喪建墓。旋該同伴二人再渡海返福建無奈在海途中,突然風浪大作,於是其同伴者之一,向天許願如安全返抵福建,將來必送一子為江包公續嗣,幸得風平帆順,經過數年后,該許願者將一子弟即江鈕公,帶往嘉義竹仔腳厝認墓為父,作為江包公之后嗣。做工渡日,嗣略有積蓄,惟年已五十尚未成家,適有福建龍溪人鄭葛不幸逝世,其妻陳勤善經媒與江鈕公結為夫妻,而陳勤善之晚子鄭耀云,亦隨母嫁來為江鈕公之養子,冠姓為江鄭。」

在中國歷史上,江氏名人輩出:諸如江淹、江革、江公、江翁、江總、梅妃、江萬里、江國輝、江澤民、江丙坤等等。

 

江淹,南朝時濟陽人,以文章見稱于世,世人稱江郎,晚年讀文無佳句,遂有“江郎才盡”之典故。

 

江革,東漢人臨淄人(今屬山東),因事母至孝而聞名,被鄉里稱為“江臣孝”,事蹟被錄入二十四孝圖。

 

江公,漢代以傳授《詩經》而聞名的江公。

 

江翁,被譽為「魯詩」之宗的大學者。

 

江總,字總持(519594),南北朝考城人。工文辭,長於艷詩。初仕南朝梁,後入南朝陳為僕射尚書令,故世稱為江令。後為陳後主寵愛,君臣日夜遊宴,不理政務,以至於國家滅亡。後入隋,拜上開府。卒於江都。

 

梅妃,江氏,唐玄宗李隆基妃,酷愛梅花,號梅妃。失寵後,玄宗贈一斛明珠,江氏拒而不納,還詩一首,其中有「何必明珠慰寂寥」之句。

 

江萬里,江西省都昌縣石中嶺畔江村人。字子遠,號古心,諡號文忠公。生於1198年,卒子1275年,享年77歲。江萬里在南宋理宗和度宗二朝,先後任過吉州、隆興知府,駕禦郎官,監察禦史,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官至左丞相兼樞密院使。時元兵已大舉南侵,江萬里力主抗元,堅守饒州。由於奸相賈似道昏庸禍國,後援不繼。元軍長驅直入,江萬里不顧年邁體弱,親上城樓指揮,帶領全城軍民,拼死抵抗。堅守數月,終於寡不敵眾,饒州城被元軍攻陷。江萬里決心以身殉國,在城破之日,他攜長子江鎬及家人投水自盡,以77歲的高齡,履行了他作為一位愛國者的誓言。江萬里二弟江萬頃也遭元軍肢解,不屈而死,堪稱一門忠烈。

江萬里不單是一位愛國者,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曾先後創辦了著名的白鷺洲書院、道源書院和宗濂精舍三所書院。民族英雄文天祥和愛國詞人劉辰翁等均出自他門下。他親自講學,在他的影響和培養下,江西廬陵一帶湧現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學風澤及後代。故後人對他評價很高,稱他是“一代名相”:“前有範文正,後有司馬公。”“江公之名,與水同清。江公之節,與水同潔。水則清清,人則英英;千古此人,千古此銘。”

 

江國輝,話說,世居於福建漳州平和縣新安里的江千五派下,傳至江樹之子,第十四世士印、士香、世根三兄弟時,其於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 1740 ) 三兄弟渡海來台,定居於埔頂仁和宮廟前,(桃園縣大溪鎮仁愛禮仁和國中前,目前留有一棵大樟樹附近 )他們來台時只有扁擔兩支、麻繩兩條、鋤頭、柴刀,斧頭、四季之種子與長褲兩條。白天兄弟倆人出門工作,一人在家留守整理家園,隔日輪流穿著衣服工作,兄弟合力墾荒,克勤克儉建立宅所,墾殖規模日漸有成,之後士印因思鄉心切,告別兩位弟弟返鄉。世香未娶妻,由世根三子承立入嗣,並選詩為子孫輩排序:承世排次序,宗支衍慶長,耀閭稱帝德,祖恩萬載揚。從十五世到三十四世,共二十字,二十世代,其後接續複輪,讓後世子孫知道宗族衍源及輩分序列。

1895年,甲午敗戰後,依照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派兵接管台灣,台人即掀起悲壯的拒日保台運動,各地游擊武力蜂起,日軍登陸後,其間準備經由大溪到龍潭的左側隊日軍,係由第三大隊長坊城後章率領四個中隊,循大嵙崁溪右岸前進,並指派其第六中隊第一小隊勁卒三十五名,由步兵特務曹長櫻井茂夫率領,編為運糧船隊,押護強征來的十八艘紅船,載運三百五十包白米和三十桶梅乾,溯大嵙崁溪而上,水陸並進於七月十一日薄暮抵三角湧街 (今之三峽鎮) 宿營。這時三角湧義軍統領蘇力,急同副統領蘇俊、幫統陳友善、分統陳小埤、黃敬源,文案鄭金榜等聚商禦敵策略;決定由陳小埤率領所部社伏隆恩河南岸,桃仔腳 (樹林) 林文遠率所部二百五十人,埋伏在河北岸,截擊日軍糧船;蘇根銓 (蘇力子) 率部推進三角湧街南方沿土地公坑的狹谷山區,準備誘使日軍進入峽谷加以聚殲;另以黃鏡源由烏塗窟在谷底堵截,並飛請大嵙崁街義軍統領江國輝派軍協力堵擊,以防日軍逃竄。在大嵙崁街 (今之大溪鎮) 的義軍統領江國輝,也在福仁宮召集黃連取、黃尖頭、邱南、鄭西風、吳連智、劉大用、簡老明等商議,決定自分水崙協同三角湧異軍圍擊來犯之敵,當將佈署如下:

一、三角湧方面:蘇力偕率四千五百人在分水崙下游峽谷兩側埋伏。二、黃鏡元方面:率千人在烏塗窟,內福德一帶,相機支援。三、大嵙崁方面:江國輝率領約二千五百人,分聚分水崙上游之橫岡、烏塗窟一帶山區堵截敵人逃竄。

七月十二日,日軍坊成大隊,由三角湧街出發南進,因山路狹窄,乃以一路縱隊沿土地公溪左岸行進,上午通過土地公坑頭站,鍵入溪谷中,此處懸堐峭壁,

視界不廣,形式至為險惡,埋伏在橫溪的蘇詣、蘇慶、林成祖諸營數百人齊出,

堵住谷口,各陸義軍也齊出圍攻,日軍四竄無路,義軍以土銃、刀茅、土石,對

付西式槍砲,英勇殲敵,斬獲極多。

日軍在危急中,乃向白匏湖猛攻,與防守該地的蘇根銓、陳友善,鑒戰到傍晚六時,日軍趁暮色昏茫,沿橫岡山腹西北逃往娘子坑,又被大嵙崁義軍江國輝率部截堵,為求突圍,集中迫炮開路,屢撲屢挫,入夜大雨滂沱,戰鬥乃歸於沉寂。七月十四日,雙方互有勝負,義軍嚴陣以待,日軍則作困獸鬥,戰況慘烈。 七月十五日夜,日軍以至彈盡援絕之時,居民羅金來,卻引導四名日軍化為乞丐,喬裝逸出重圍,向龍潭山根支隊求救;七月十六日,山根信成傾全力馳援,以砲兵掩護步兵,向大嵙崁街猛轟,原受困的坊成支隊,趁隙衝出尾寮,與山根支隊會合,以致義軍圍殲日軍計劃功敗垂成,雙方各死傷兩百多人,江國輝被俘,解往台北途中被日兵刺死,享年五十二;之後,台灣各地的抗日行動也陸續被彌平。

 

江澤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中國共產黨總書記,1926年出生在揚州,祖籍是從徽州婺源遷往揚州,因為婺源原屬安徽,後來劃入江西。江澤民說:不論江蘇、江西和安徽也好,歸根到底,我是一個中國人。 2001521日,江澤民曾親自到安徽旌德縣江村,在江村,他興致勃勃地說,江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後又在江村題字。530日,江澤民又來到江西婺源縣的江灣村,也同樣為“江灣”題了字。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吳官正擔任江西省委書記時,江澤民還曾和吳官正開玩笑地說,“你是我的父母官” ,我的老家就在江西婺源縣。

 

江丙坤,中國國民黨副主席。20055月江丙坤回漳州謁祖,漳州的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沸騰起來。江氏宗親江坤長稱,由於大宗祖祠正在重建未完工,江丙坤回鄉的祭祖宗祠選定在“濟陽堂”。大溪江氏宗親共有七千多人,主要分佈在江寨、赤坑和溪口三個村,其中江寨村就有五千人,都屬客家人。江氏宗親說他們決定用客家人的最高禮儀迎接江丙坤,他到來那天,宗親們殺豬殺雞做米果接待他。詔安霞葛宗親江木拱說:江丙坤先生對族譜的重視,對祖籍地的重視,代表了許多臺灣親人的心願,這堅定了我們做好兩岸詔安霞葛江氏族譜的決心!

[200707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