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芳古宅
江彥震
李騰芳的祖先來台灣之前,原居在大陸客家地區的福建省詔安縣,來台的一世祖李善明,字德耀,又稱李九公。他先從台南登陸上岸,一開始居住在桃園縣的楊梅,以販肉為業,善明公之第五子李先抓,遷至月眉開墾,之後又遷移到到桃園縣大溪鎮美華里的小角仔定居。先抓之子即騰芳的父親李炳生,以屠宰業起家,以經商為業,因為附近山區的茶葉、米、樟腦等高經濟作物均以大溪為集散地,加上月眉盛產稻米,後利用大嵙崁溪(今大漢溪)航運之便,經營米穀運輸,獲利不少使得家業蒸蒸日上,稍有積蓄就買土地,因而致富,家號名為「李金興」。
李騰芳係為炳生的第三子,本名有慶,字香閣,號蘭亭,官名騰芳,生於嘉慶十九年 (公元1814年),咸豐六年 (1856年)四十三歲考中秀才,四十六歲(1859年)因捐銀而取得貢生資格,同治四年(1865年),五十二歲時到福建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三年後加捐內閣中書,在當時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為李騰芳中舉的關係大溪的地名由「大姑陷」,改為「大科崁」,後又改為「大嵙崁」。
李宅起造於咸豐十年(1860年),騰芳由附生准報捐貢生後,為顯示科場得意之喜而建。臺灣一般在家族地位上昇後,為了光耀門楣通常都會擴建家宅,李宅的興建即為此一現象之實質典範。
其建築範圍相當大,主建築的規模為兩落四護龍,形勢完整。整體配置有一道明確的中軸線,廳堂與門廳位於中軸線上,與兩側的兩道護龍共同圍塑中庭,形成建築群的核心,各空間依其尊卑次序由此向外漸次減低。後落中央的正廳是祭祀李家祖先的地方,擁有最高的屋身,以創造崇高的氣氛;前落中央的門廳,是住宅的主要入口,大門的凹壽退縮,讓這個空間成為視覺的焦點,左右兩側護龍為居住空間,按房份與輩份來分配,以符合家庭倫理。門廳、廳堂及左右廂房的屋脊上有12支燕尾翹起環繞著中庭,極為引人注目,其整體建築細膩、優美、規模宏大,集傳統之精華於一身,為桃園縣唯一的二級古蹟。
古宅座落于青翠田野中,紅磚黑瓦與綠野相輝映,十分醒目。由前落的三合院及後落的四合院所組成的宅院。古宅所在地位於大漢溪東側的河階臺地上,因為此臺地形如新月,所以稱為月眉。古宅坐西朝東略偏南,面積約一公頃 ,從營造方式和材料來看,本宅的規模並非完成於同一時期,應是後來逐漸添建的。
古宅前有一半月形水池,即所謂的 「風水池」、「案前池」,水池和主建築之間被兩道院牆劃分為外埕與內埕兩部份,象徵舉人的四個旗杆台便四平八穩地落外埕,左側有「奎璧連輝」書房,從大埕到正廳之間,又有一道牆隔出內埕。
宅院本身是一個以四合院為基本格局的兩進多護龍建築群,古宅具有強烈的防衛性格,不僅護龍形成層層外包的形式,基地四週亦有莿竹環繞,四個角落還建有銃櫃,現在還遺留西北角一座。正廳大門掛有「大夫第」扁額,步入廳內,空無一物,光線幽暗,自兩側門轉入進天井,見正中廳堂高懸「文魁」兩字,堂內奉有李氏祖先靈位。
古厝的建材以紅磚、砂岩、土鑿磚牆為主,黑瓦,牆面以白色和磚紅色為主外,多用黑色,此為三至九品官之象徵。其於大紅、金、青、綠等色均以小面積點綴其中,此種安排,使李宅更為典雅樸質,難掩其書香氣息的風範。
寶藍色線條點綴於屋頂、圍牆四周,是一典型紹安客家建築,門廳與正廳的大木結構是全宅的木作最為精細的部份,木雕精美。因李騰芳精擅書畫,故室內有相當多的書畫裝飾。
李宅最精彩的地方在於木雕部份,不但數量多而且雕工均屬上乘,門廳前的凹壽部份是本建築的門面,也是雕刻藝術展現的地方,各類花草鳥獸,線條柔美,細膩與雄渾兼具,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此外,李騰芳為舉人,又精於書畫,故宅內分佈相當多的書畫等裝飾,是李宅的特色之一,值得仔細觀賞。
古宅從破土起建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六年的歷史,加上後代子孫多外出謀生,房舍長久乏於維護有部份破舊毀損,顯得老態龍鍾,經縣政府撥款整修,歷時九年的修繕,終於在93年10月21日 完工,目前大致業已恢復原貌。
李宅為李金興公厝,主要為住家及祭祖使用,出入口設有鐵門,嚴禁陌生人進出。李騰芳古宅是大溪地區著名旅遊風景點之一,假日遊客很多。早期因開放供遊客參觀,導致古物遭竊情行嚴重,李家對此十分反感。目前僅開放室外部分供參觀,室內不得進入。
從李騰芳古宅可透視客家先民,當年由唐山漂洋過海來台開墾的艱辛歷程,更能體認客家人對「讀書」的嚮往與重視,無論身在何處,環境如何困難,只要有機會一定要讓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所謂「勤耕雨讀」,「耕讀傳家」就是客家人千年來信守不逾的優良傳統。[95.12.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