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客英辭典 百年孤寂

客英辭典 百年孤寂
江彥震
近年來,全球各地掀起一股客家旋風,「客家學」異軍突起成為一門顯學,伴隨而來的各式各樣的客語辭(字)典,如雨後春筍春筍般相繼問世,有羅馬拼音者、有國語注音符號改良版者、也有各家自創拼音符號者,分別注出四縣腔、海陸腔等,不一而足。但這些都是中文漢字註釋的客語辭(字)典。大多數人,甚至於客家鄉親對於《客英大辭典》之存在則少有聽聞。
2008 9 27日下午3時至5 時,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外國語文學院及世界客屬總會聯合舉辦一場“《客英大辭典》的編篡與流傳”演講會,特別邀請政治大學英文系彭欽清教授主講。聽了彭教授的詳細說明之後,大家才認識了解,原來《客英大辭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的初版是由 D. MacIver 1905 年編撰完成付印出版。
這本《客英大辭典》收詞豐富,涵蓋範圍廣,記錄下許多字詞、俗語、諺語,為後世客家話研究者留下珍貴的資料,可謂包羅萬象,處處是寶。很可惜這麽一塊客家語言瑰寶,卻蒙塵百年,乏人問津,我們應該發動兩岸三地學者聯手,將它從蛛網厚塵的書櫃旮旯兒拿出來擦拭乾淨,讓客語研究者能從方言地理學,歷史語言學,語言變遷等不同角度切入,細心挖掘,從中整理出客語的不同面向的成果。
在這本辭典的序言中,編者提到本辭典係根據一本部份漢英,部份漢德(實即客英,客德)的辭典編成,而該辭典由Basel Missionary Society 的牧師 Th. Hamberg R. Lechler編撰。Hamberg 牧師在1847 年抵達中國後便開始編撰該辭典,直至 1854年去世才由Lechler 接手編成客英辭典,為當時客家地區所有傳教士所廣為採用五十餘年,中間曾由 Charles Piton 牧師修訂及精簡。
MacIver 增修時,巴色教會無法派人協助,但該會的 O. Schultze 牧師寫下 A K S的嘉應州話版本,在嘉應州的 C. Kastler 牧師亦提供協助。MacIver尤其認為他以前教的學生彭景高花了兩整年時間增訂中文及客家俚語,功不可沒。另外,MacIver指出極重要的一點:巴色會傳教士所編的辭典係呈現客家區西南角的客語,而他自己的版本係呈現客家區東北部的客語。所謂西南當係海豐、陸豐、揭西等縣,而東北當指當時之嘉應州,即今之梅州市。MacIver的序文是1905年八月在汕頭五經富寫的。
依二版編者M. C. MacKenzie序言所述,《客英大辭典》初版發行十年後,MacKenzie應英格蘭長老教會國外傳教小組之請,著手修訂,除參考當時漢英辭典外,客家話部份仍請協助編初版的彭景高幫忙,另外還請 Vong黃(王) Chheu-fen牧師提供資料。費時十年始完成修訂,於1926出版。
序言中MacKenzie等人將本辭典的客語分為六個聲調:上平、下平、上聲、去聲、上入、及下入,即通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陽入,陰入。並以夫(fu 24),乎(fu 11),府(fu 31),富(fu 55),服(fuk 5),福(fuk 2)為例。至於所使用的羅馬音標是以當時中國教育學會所採用者,與維多瑪式音標類似。
因為《客英大辭典》初版記錄的是廣東西南的潮州和東北的嘉應州客家話,因此,出現不少的四海話。四海話一詞為羅肇錦教授最早提出,描述臺灣四海客的梅惠合流現象,他認為:四海話以講海陸話的人說四縣話時所形成的腔調為主軸,而海陸人說四縣話,基本上是以四縣聲調為基礎,然後聲母韻母保有海陸特徵。 檢視《客英大辭典》二版的內容,當時的廣東的四海話與現在臺灣四海話同中帶異。
客家話的記載多散見於地方誌,蒐集字詞皆有限。《客英大辭典》二版能在人力物力皆困難下完成,應該要歸功於宗教家的熱誠與毅力。因為在序言出現梅縣兩個漢字,不少人誤以為是本書是記錄梅縣地區客家話的辭典。事實上,在第一版(1905)作者的序言已經說明的很清楚,本辭典是廣東客家西南與東北地區的語言記錄,因此變易處甚多。例如,暈,四縣與海陸都讀hin,但在Vin 11 詞頭下有(teu 11 na 33 vin 11 vin 11 tsu 52)(頁1016),即頭暈暈的,vin 11 是清溪及河源客語暈的發音(《客贛方言調查報告》,頁324)。在[l]聲母的開頭,加註說明在客語西南區[l]聲母常與[n]聲母互用,而在客語北區則發[t]。目前台灣的客語,懶,可讀[lan24][nan24],裡肚,讀[di 24 du 31],即是種現象。本辭典的聽,有Thang 44Then 44 Thin 31三種讀法,所附說明Thin 31 是文讀音,Thang 44 梅縣腔,Then 44 在其他地區很普遍(頁818),事實上,Then 44 是豐順,大埔,饒平,詔安腔。
一版編者McIver住汕頭五經富,他的學生彭景高提供許多珍貴客家俗語,這位高足的籍貫序言無交代,但從辭典中出現許多四海話的現象來推論,他應是潮州客家人士。編者還說辭典是在南中國的內陸的編撰,許多部份是在旅棧及船上完成,一方面無法利用參考書籍,另一方面,書在上海印行,書信往來矌日費時,印刷工人又不懂客家話和英文,所以雖經校對改正,誤印之處難免,聲調符號尤其多。MacKenzie的增訂本,參考了許多當時出版的工具書,但客語口語部份還是借重彭景高及一位客家牧師,編排上也以詞頭的方式安排,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只是聲調的標法仍然有時容易混淆。
從以上的研討,可看出當時大陸的四海話在用字用詞及發音上與現今台灣的四海話大同小異;聲調部份,由於梅縣聲調與臺灣四縣聲調稍有不同。彭教授的研究成果極具學術價值,的確可供現今客家學術界作為珍貴的研究參考文獻資料。[9712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