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新埔劉氏雙堂屋



新埔劉氏雙堂屋

江彥震

由於電影「1895」的上映讓全體國人重新掀開歷史塵頁,從這段客家抗日史實,對客家人勤儉、奮鬥、愛國的「硬頸精神」有了更具體的體認與崇敬;而影片中抗日英雄苗栗的吳湯興家中場景,就是在新竹縣新埔鎮上枋寮劉氏「雙堂屋」所拍攝,這座「雙堂屋」處處呈現傳統客家建築之美,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清乾隆二十年(1755),劉氏祖先瑞閣公之妻詹氏,攜延轉、延臼、延楹等三子,由廣東省饒平縣渡海來臺,暫居於竹塹鹽水港一帶。長子延轉(字學悟)於枋寮墾拓開基立業,乾隆四十六年(1781)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泥磚築牆、茅草鋪頂。至同治元年(1862)毀於戰亂事件,次年重修時改為瓦頂。

日據時期大正八年(1919)劉宅進行整修,由劉氏後嗣亦為著名匠師的劉福清主持,加建左右三槓橫屋,共費時十年,成為「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共計九十九間屋室,建築基地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規模宏大,顯示劉氏家族人丁之興旺。

劉宅的屋頂兩端有如燕子的尾巴高高翹起,紅磚瓦屋帶有純樸的古味,門廳上高懸著「鐵漢家聲」堂號。「鐵漢家聲」的由來,則是出自宋朝蘇東坡對御史劉安世的讚賞。宋代劉安世字器之(1048-1125年),任諫議大夫時,受章惇等人脅死,仍不為所動,得罪宰相蔡京而被放逐至嶺南。蘇東坡讚譽為:「真鐵漢也!」爾後劉氏後人便以「鐵漢」為堂號,以追念祖先鐵面御史劉安世。而劉氏最常見之堂號有「鐵漢家聲」、「鐵漢樓」。 在電影「1895」裡,這「鐵漢家聲」的匾額,一開場就以斗大字體出現,令人耀眼。

正廳則懸置「藜照堂」橫匾,「藜照」源自西漢御史中劉向的傳奇故事。有一天晚上,劉向在天祿閣校書,忽然燈火盡滅,出現一位黃衣老翁,以藜杖點火,扣閣而入,為其開闢前事解天地之惑,離去前留言:「太乙之精,聞卯金氏,子好學,而下凡觀焉。」劉向「祿閣校書,藜燄照十行之簡」與「鐵漢家聲」兩者的典故均有勉勵後代子孫多讀書、守法公正之意。因此,劉氏自七十九代劉向之後,即有以「藜照」、「天祿」為劉氏堂號者。而「校書」、「太乙」、「卯金」亦常出現在劉姓的廳堂對聯匾額之中。

漢高祖劉邦,定都於彭城,故劉氏以「彭城」為劉姓堂號者最為常見。但後傳至七十八代祖,有兄弟三人,孝武帝(諱徹)藜閣郡派,後人以「藜閣堂」為堂號、中山靖王(諱勝)彭城郡派以「彭城堂」為堂號、長沙定王(諱發)豐沛郡派即以「豐沛堂」為堂號。 

民國七十二年(1983)為紀念被劉氏後裔奉為開基祖的劉瑞閣,子孫出資興建一座規模宏大、景觀壯麗的家族墓園,命名為「瑞閣園」。「瑞閣園」墓園廣大,前庭開闊,黃瓦三角造形的祖塔,上下匾額分別寫著「陶唐遺澤」、「彭城衍派」,透露出劉氏家族宗派源遠流長。

劉氏祖訓規定遷居他鄉立業者不得另立祖牌奉祀,劉姓家族遂以此祖堂為凝聚全家族精神之所在地,並訂每年農曆正月四日為春祭、八月二日為秋祭列祖列宗之日,是時千人共同祭祖之盛況,可謂客家傳統文化代表之一。


劉宅座東北朝西南,原是一座二堂六橫前帶半月池的合院式宅第,後兼作祠堂使用;近年更因為右外橫屋改建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中央部份有前後二堂,而使平面
呈二堂五橫形式。堂屋面寬達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開間為門廳,是祠堂的總門面,外側兩開間為通道式的過廊。進入門廳後為中央的天井,兩側加迴廊,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間,提高了正堂的儀典性,也讓公私空間有明確的分際。


劉宅仍著重客家建築構造-「卵石牆基」、「白牆」、「斗砌磚牆」、「穿瓦衫牆」的樸實風格。而窗楣、門額、亭廊、樑枋彩繪仍以前堂門面為視覺重點,裝飾亦較為華麗,而後堂正廳擺設則以莊嚴典雅,彩繪書畫以禮義氣節為主。 

堂屋之外,兩側的橫屋則為生活的基本空間,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的大禾埕,是劉家人生活的重心,舉凡與家族生活、產業及種種活動都在運作。雖然規模極大,但劉宅的建築同樣地具有樸實的面貌,連堂屋部份都沒有過多的裝飾。劉宅的特色在於其同時兼具有三合院與四合院式的配置精神,中央的四合院強化了祠堂空間的重要性,也同時滿足了私密性與防禦性的需求,這種子孫圍繞著宗祠居住的建築環境,無形中讓客家人的家族觀念不斷的強化與傳承,這也是客家建築的特色之一。[201004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