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談客家學及其方法論


談客家學及其方法論

江彥震

客家學(Hakkaology)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到目前為止,許多基本問題仍在爭論之中,真正成熟的「客家學」還沒有建立起來。雖然如此,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學習和探討,因為客家學研究的對象是「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而「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客家學也是一門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客家族群的過去、現狀和未來,並揭示其發生、發展演變規律的科學。其內涵包括: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客家族群的源流、社會經濟、語言、民俗、社會結構、心理情感、族群意識等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過程,揭示這一族群發展規律,並科學的預測其未來趨勢。

客家研究始於太平天國起義和廣東西路「土客互鬥事件」(1868年)發生之後,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的學術研究,可以說是始自羅香林教授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導論》一書,而羅香林教授也是我們「世界客屬總會」的發起人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興起客家研究熱,海峽兩岸都有不少人從事客家研究,出了許多著作。不過,從研究方法來看,大多沿襲羅香林的模式,研究者大多注重「歷史的」或「溯源式」的研究,探討客家先民如何在遷徙流離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時空和環境,而形成特殊的族群和社會文化特徵。這類研究所依據的資料大多為官書、地方志以及民間家譜、族譜等資料,其方法主要是歷史研究法。

個人認為客家學的構件應該包括:客家學導論、客家歷史學、客家語言學、客家文化人類學、客家民俗學、客家民間文學、客家學研究發展史等科目為基礎來構建客家學的學科體系。其實客家學的建構應向台灣民間學者的取經。

客家學應該研究的問題為:1、客家人的界定。2、客家族群形成、發展的一般狀況。3、客家經濟生活的一般狀況。4、客家文化的一般狀況。5、客家人心理特徵的一般狀況。6、客家人生理的一般特徵。7、客家族群社會的結構的一般狀況。8、外界對客家人的評價。

為發揮客家研究的最大效果,避免資源的重複或浪費,建議全國所有客家研究的機構、單位以及社團應該結合起來,互相流通,共同使用,讓有限的資源充分運用,累積研究成果,成為客家共同的資產,並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研究客家學的意義:

一、可以使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客家族群的內涵與特點,以便對族群異同作出更合理、更準確的區分。

二、可以使我們透過文化,更準確的揭示負載它的客家族群社會。

三、有利於推動客家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建設。

四、有利於各地區各族群間的相互了解與交往,增進相互理解、尊重、信任與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200505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