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詔安客



詔安客

江彥震

詔安客語,是指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靖縣平和縣雲霄縣客家居民所使用的語言。詔安縣北部的秀篆、官陂、霞葛是純客語鄉鎮,太平、紅星部份講客家話。台灣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的客家話即源於此。由於位於詔安縣,在語言上又把此區客語稱為詔安客家話

據客語專家研究,詔安客語共有20個聲母,其中[v]為唇齒音聲母,但崙背、二崙與西螺地區的詔安客則發音成[b]雙唇酌音聲母,與閩南語相同,而部分老先生單說「會」這個字時,仍會發[v]聲母,但絕大多數的狀況都轉成[b]聲母,而其他地區詔安客仍保留[v]聲母的說法。另外,[ts]組聲母接[i]元音或介音時會顎化成[tɕ]聲母,仍以[ts]表示之。

詔安縣是福建省最南部的一個縣,現屬漳州市,位於福建與廣東的交界處。地理位置東經116°55'-117°22',北緯23°35'-24°11',居民有漳州福佬人、漳州詔安客家人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鎮等臨近數鄉,講客家話、閩南話,其中講詔安客話較多。由于二都、官陂一帶係山區,山多田少、人多地瘠,人民生活困苦,祖輩為生計,於明末清初移居台灣。

詔安客在清康熙、乾隆年間,紛紛渡海來台墾殖,西螺、二崙、崙背為多。由於社會變遷,家庭結構轉變,日久與福佬人(講閩南語人)鄰居在一起,大都以閩南話溝通,反而講詔安客語機會漸少,日久詔安客家人講客語無形中混入閩南語,又無正確母音,因此「福佬人」都講詔安客為「奧客」。

台灣的詔安客自明末清初移民台灣,至今約二、三百年之久。隨著歲月推移,台灣東、西部都有詔安客的分布。其居住主要分布地點位於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其次是桃園縣八德市大溪鎮龍潭鄉等小村落一帶。然而時至今日,西螺人能說詔安話的已少之又少,二崙鄉、崙背鄉保存較多,且崙背鄉則受福佬話同化較少,像該鄉的羅厝村、港尾村、崙前村等,居民的日常會話仍是詔安話。台中市西屯區北屯區也有詔安客家人廖朝孔的後代,但是已經不會說客家話了。

詔安靠山客籍,平原閩南而總稱詔安客,在本地隔壁鄰舍庄有吳、陳、謝、鍾、賴等。一般所稱的詔安客,那時來台尋親墾殖,大都分布新虎尾溪以北,濁水溪以南的西螺、崙背、二崙等地拓墾,本來原先地域是平埔族部落,客家人遷
徒日多,平埔族部落無形中消失了,目前亦無法考證。興盛初期詔安客籍,各姓都有李、楊、林、沈、張、許、王、鍾、張、廖氏為最多。世界鎢鋼大王廖萬隆即是來自二崙的詔安客。

目前詔安客語只有老一輩會講,年輕一代幾乎不會講。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母語─詔安客語,期望延續流通給下一代子弟,晚輩子孫能懂得自己文化語言。鄉親領袖更希望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架構下,大家共同來提倡推動,並配合社區、家庭一起來推展。或許在許多鄉親的努力之下,不久的將來會看到成效。

至於阿善師確有其人。早年西螺地區常受到來自東邊靠山地區的敵人侵擾,廣興莊民便從詔安請來武藝高強的阿善師,以「振興社」為武館名,教導族人習武抗敵;此外,第五崁居住的崙背鄉港尾地區,也經常被來自南邊土庫鎮的敵人騷擾,也從原鄉官陂請來廖金生當武師,整個七崁地區的習武風氣於焉展開,齊力護衛家園。今日在西螺鎮南邊的廣興里,便立有武者塑像,不遠處的振興宮供奉著阿善師的牌位,廟後墓塚為其長眠之處。

西螺七崁(劍)阿善師,閩南語電視台演出過,近期有客家電視台成立後,也演出全客家話連續劇。原居漳州的詔安客,本就和福佬人比鄰乃至混居,多數都擁有「雙語」能力,這和其他操持純粹客語的來臺移民頗不相同,因為詔安客語與“四縣”、“海陸”的腔調不同,被部份人稱為“奧客”,的確冤枉,這是不了解所致。

根據崇遠堂內的文字指出,所謂的七崁,指的是張廖家族的七條祖訓,稱「七崁箴規」。其七崁為,第一崁:「生廖死張故曰張廖」、第二崁:「不食牛犬知恩無類」、第三崁:「得正祀位猶勝籃轎八臺」、第四崁:「嗣續為女繼絕為先」、第五崁:「制無苟恐生戾氣」、第六崁:「堂教修譜敦親睦族」、第七崁:「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至於「西螺七崁」的稱號,則源於「為促進族人的團結和敦親睦族,除春秋二次祭祖外,將每年十月秋後各村落舉行之祈安謝神迎神賽會,決定以祖先七崁箴規之七為序,將分居的二十五個聚落合併畫分為七個大角落,稱之為七崁,每七年各崁輪流一次......」,這裡提到七大角落,約分布在今日的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與隔新虎尾溪相望的土庫鎮下新庄仔。[200902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